《人与自然》心得体会8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写心得要结合写总结的参考,对自己认真回顾,很多人都会用写心得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内心想法,以下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与自然》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人与自然》心得体会8篇

《人与自然》心得体会篇1

4月22日是第_个“世界地球日”,我国今年的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在第_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为推动我校“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的深入、持续开展,“保护地球资源爱我家园”主题教育活动。

首先学校商主任宣读了开展“保护地球资源爱我家园-----世界地球日”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宣传世界地球日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了解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学校组织开展“五个一”活动:一是阅读一本有关环保类的书籍;二是收集整理制订各班的《环保公约》;三是举办一次《关爱地球,守卫家园》主题中队会;三是开展环保标语或口号征集活动;四是举办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爱我家园”小报或手抄报活动;五是举办一次以“环保”、“保卫地球”为主题的3-6年级征文活动。

然后,少先队大队部向学校全体师生发出“善待地球,从身边小事做起”的倡议,号召队员们从自己做起,从日常生活一点一滴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树立节约的绿色风尚,共建节约型社会,争做光荣的“环保小卫士”!

最后,校长强调开展此次活动的重要性,并给大家介绍了世界地球日的来历、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和当前我们的地球面临的严峻形势,教育学生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通过此次活动,大家一致表示,尽自己的力量,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增强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为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人与自然》心得体会篇2

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与它和谐相处。

一位女大学生张欣用自己兼职赚来的350元买下一只被贬卖的省级保护动物豆雁。有人问她这样做值得吗?她回答:值得,钱花了可以再赚,但鸟儿杀了就没有了。

我觉得我们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因为人与自然环境是存在相互作用的,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了人与自然系统。人类的活动会改变自然,自然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

就比如说某地的居民环保意识强,不乱扔垃圾,而且每天都有人及时清扫,所以这个地方的空气非常好,让人感到特别舒服。而另一个地方的居民环保意识薄弱,每天丢的垃圾也不及时清理,让这个地方成了一个垃圾场,算是臭不可闻的了!人与自然就得有个和谐,如果这个和谐被打破时,自然就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我们如果不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去破坏自然,那我们人类将会遭到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社会和谐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无限制的惊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和减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最终会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

自然灾害不就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吗?就比如说泥石流,就是因为人类看到当前的利益——树可以卖钱。于是,人类的贪念愈来愈热烈了!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树也一天天的减少?渐渐地,惟独剩下棵瘦小的小树苗了。一天,狂风大作,狂风呼呼地吹,雨无情地下着?人们的房子被水淹没,把里面的东西都给冲走了,人类就这样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假若当时人类没有贪婪的砍树卖钱,而是让它们快乐的长大,也就不会造成如今的后果!而且树还会帮我们抵制自然灾害!所以,为了不让自然报复人类,我们就与它和谐相处!我们应该"多种树"来祈求当时人类对自然的过错,取得大自然的原谅!“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之后做出理性的选择。拯救地球,就要从生活细节做起:(1)不乱扔垃圾,将垃圾分好类;(2)多植树造林;(3)不把野生动物当宠物来养;(4)拒食野生动物;(5)尽量做到一水多用;(6)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只有珍惜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才会给人类更多更多。

《人与自然》心得体会篇3

800万年前,地球,这个蓝色的星球上出现了人类这种生物。千万年来,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再由原始部落到诸国间的“分天下”……最终,瓦特的蒸汽机宣告了工业时代的开始。但地球的环境,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变得满目疮痍。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不是吗?从2300万年前到18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现到现在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人类从未停止过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应”,这更滋长了人类的贪欲。他们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树木,建立化工厂,排污排废……。于是,曾经山青水秀,一片蔚蓝的地球母亲望去已是满目疮痍,污烟瘴气。这怎不叫人寒心呢?

但人类依旧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东中国海出现赤潮。海洋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这何尝不是自然的报复呢?

森林是陆地上的生态系统,森林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最重要的枢纽。森林是水的保护神。江河上游良好的植被就像巨大的水库,可以调节江河径流、削减洪峰。据研究,森林对洪峰的削减量可达到50%,林地在一次连续降雨中可蓄积70毫米~270毫米的降水。滥伐森林,意味着破坏生态平衡、水土流失,而今,光秃秃的黄土高原,世界河流含沙量的河流,黄河;还有年年以极快速度消失的森林,年年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地球森林覆盖率已经下降了20%—30%,如果再不加以保护,人类将失去这个朋友,那时,人们醒悟会不会太迟了?

说全球沙漠化似乎太遥远了,但淡水资源呢?水是我们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触最多的物质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险品。由于工业用水未经处理变大肆排放,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大量的重金属变进入了水循环的一列中,使土壤结构破坏,饮用水不合格。日本的水俣病,痛痛病等等无一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知而得到的“回复”。

被称作“干净的天堂”的北极,是不是未受到污染呢?不!科学家表明,在南极,收到的污染远远高于大陆。这儿,北极熊体内脂肪有毒物质的含量是大陆鸟类的几倍!地球上以无一片净土。

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这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酸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会妨碍水中鱼、虾的成长,以致鱼虾减少或绝迹;酸雨还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使土壤贫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危害森林的生长。此外,酸雨还腐蚀建筑材料,有关资料说明,近十几年来,酸雨地区的一些古迹特别是石刻、石雕或铜塑像的损坏超过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区。我国华南酸雨区是尚未治理的。酸雨的危害,不仅使鱼虾死亡,还使建筑物受到腐蚀。我国北京故宫的汉白玉雕刻就是因为酸雨的腐蚀而变的斑斑驳驳。

当然环境问题不仅是这些,还有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污染等。的确,环境问题无时不刻地困绕着整个世界。然而,这一出出悲剧又是谁一手导演的呢?是人类。当灾难再度落到了人类自己身上,到了大自然对人类无休止报复时,人类终于觉醒了,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类如果想征服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面对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绝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先污染,后治理”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其治理的代价很高。我们既要加速发展,摆脱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制约,又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来保护环境。

作为一个高中生,我们无法改变一些大的问题,但我们可以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为保护环境,造福后代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保护环境,再不能挂在嘴边,要重在实际行动。大家要用我们的双手保护我们这个美丽而又脆弱的地球。

《人与自然》心得体会篇4

我看过一个令人深思的谜语:在世界上有一种动物,他们十分残暴,使许多动物灭绝,还让河水污染,使生态不平衡,他们却不知道,其时也在消灭着他们自己。突然间我的血液凝固了,几秒钟后,我的嘴巴里吐出了个字:“人!”

是啊,这个谜语难到不是说我们人类的吗?就是我们人类呀!我们到处捕杀动物、到处污染河水、破坏生态平衡、使地球母亲哭泣、使曾经美好的生活环境不存在了……

我们口口声声说要保护地球,可是我们做了吗?没有。不但如此,有的人还不以为然,继续如此,这是什么人啊!我们既然说了,就要做到,光说没用。

现在大街上的垃圾随处可见,环卫工人们多辛苦呀!我们一定不可以再破坏地,让地球母亲伤心了!

我还听过一个关于回声问的故亊:有个男孩不懂回声,一天他对大山说:“喂。”他好奇地问:“你是谁?”回声也问:“你是谁?”男孩子又大叫起来,说:“笨蛋,大笨蛋!”回声也回答:“笨蛋,大笨蛋。”男孩生气地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是你不对呀!只要你和和气气地对他说话,他也会和和气气地对你说活。”

是呀,只有你善待别人,别人才会善待你;你只有尊敬别人,别人才会尊敬你,世界上许多事都是这样的。

再说大自然,近年来人类对环境破坏极为严重,随意排放污水、废气,乱砍伐树木,肆意捕杀动物们,大自然也“回报”了人类,每年不是发洪水、就是大旱,地震、海啸也频频发生,这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回声。如果人类善待大自然,那么大自然也会对人类和和气气的。请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家园,保护地球吧!

《人与自然》心得体会篇5

为全球气候再添一抹“中国绿”

4月22日,习近平在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指出,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原有的粗放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今中国的发展需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必然选择。“长痛不如短痛”,我国以巨大的勇气和决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短期的阵痛换取可持续发展,让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成果惠及群众。

以必胜的决心推进绿色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从未缺席。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势头,在二十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间逐渐放缓,经济由高速发展逐步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两山论”都为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在传统产业发展正盛之时,我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污染治理和防治,用“长牙齿”的政策和“不打折扣”执行力,坚持关停一批、淘汰一批、规范一批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如今的中国正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稳步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做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这颗“蓝色星球”贡献了“中国智慧”、提出了“中国方案”,倡导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以坚定的信念倡导绿色发展。过去五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制度出台频度之快前所未有,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环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市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相比2015年下降28.8%,《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新增517种(类)野生动物,共列入野生动物980种和8类,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天更蓝、水更清,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让发展更有温度和厚度。

以果敢的担当践行绿色发展。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长期愿景,首次向全球明确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点,也是迄今为止各国中作出的最大减少全球变暖预期的气候承诺。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纲要将第一次将碳中和、碳达峰作为我国“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攻目标,这是首次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写入正在编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整体建设布局,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已批准加入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者议定书。从斯里兰卡“绿色”码头、越南“可循环”发电站到肯尼亚的“温柔”铁路,中国始终以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与自然》心得体会篇6

人一直以为地球是无穷大的,即使把数亿吨的垃圾随便扔,或是把几亿吨的废气送上天空,也没有什么事。但我们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事实上,地球并不大,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人们自以为地球十分大,要知道,宇宙中随便一个星球都有可能比地球大上十几倍,甚至是几十万倍。太阳,我们很多人都觉得太阳特别大,因为它相当于一百三十万个地球,可也有比太阳更大的星球,那就是红巨星,有些红巨星的质量是太阳的几亿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地球是多么渺小。

正因为地球的渺小,所以我们要加倍地保护它,而不是破坏它。现在科学家都声张保护地球,爱护环境,可有些人因为贪婪,所以他们把科学家的忠告当耳边风。因为这些人,导致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遭受了严重污染。污染并未停止,而是在不断加重,因为污染,导致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发生连锁发应。

比如:因为过度用电导致二氧化碳加剧,造成“温室效应”,它让地球的冰川不断融化。科学家推断,如果还是这种样子的话,冰川将在10至20年左右全部融化。那时候,地球的海平面会剧增十几米,这会给沿海居民带来严重威胁。

保护地球看似很难,其实很简单,只有低碳生活,地球的废气和垃圾或许能减少几十万吨,但如果人们还执迷不悟的话,人类有可能跟一位外国作家说的一样,恐龙灭绝是因为小行星撞击,人类灭绝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执迷不悟和贪婪。

保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地球吧。

《人与自然》心得体会篇7

4月22日,习近平在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指出,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原有的粗放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今中国的发展需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必然选择。“长痛不如短痛”,我国以巨大的勇气和决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短期的阵痛换取可持续发展,让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成果惠及群众。

以必胜的决心推进绿色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从未缺席。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势头,在二十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间逐渐放缓,经济由高速发展逐步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两山论”都为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在传统产业发展正盛之时,我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污染治理和防治,用“长牙齿”的政策和“不打折扣”执行力,坚持关停一批、淘汰一批、规范一批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如今的中国正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稳步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做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这颗“蓝色星球”贡献了“中国智慧”、提出了“中国方案”,倡导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以坚定的信念倡导绿色发展。过去五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制度出台频度之快前所未有,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环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市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相比2015年下降28.8%,《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新增517种(类)野生动物,共列入野生动物980种和8类,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天更蓝、水更清,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让发展更有温度和厚度。

以果敢的担当践行绿色发展。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长期愿景,首次向全球明确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点,也是迄今为止各国中作出的最大减少全球变暖预期的气候承诺。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纲要将第一次将碳中和、碳达峰作为我国“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攻目标,这是首次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写入正在编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整体建设布局,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已批准加入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者议定书。从斯里兰卡“绿色”码头、越南“可循环”发电站到肯尼亚的“温柔”铁路,中国始终以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与自然》心得体会篇8

“三步”奏响生态宜居“交响曲”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倡导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风尚,让大家都树立起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责任意识,形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常念“山水经”、坚持“治理仗”、善用“新模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三步”奏响生态宜居“交响曲”。

常念“山水经”,绘就绿色生态之画,奏响生态宜居“前奏曲”。中华文明传承5000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从“天人合一”等质朴睿智的自然观到如今家喻户晓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无不体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守护生态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绿色家园”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要常念“山水经”,厚植绿水青山理念,强化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责任意识。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主动融入“生态、休闲、文化”等元素,着力打造“溪畔田园、花影人家、康养圣地”等生态宜居绿色“名片”,妙笔绘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绿色生态之画。

坚持“治理仗”,再现山水田园之风,奏响生态宜居“协奏曲”。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方式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悖,加强乡村绿色生态治理,须开发、防护、治理“齐头并进”。要打破传统碎片化、分散化治理方式,重点从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等方面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净水、治污、整地、增绿为目标,巧笔画好生态环境开发保护“一张图”。坚持生态林种植、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打造碧水清波、青山叠翠、鸟语花香的生态宜居环境,还原“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意画境。

善用“新模式”,共奔幸福致富之路,奏响生态宜居“变奏曲”。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保护与开发、治理与发展有效结合,绿水青山也能成为建设发展的“金钥匙”。打通资源变资产、青山变金山的通道,积极探索“农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生态产业发展新路径。立足当地自然资源、地形气候、农耕文化等优势,结合区域性品牌、乡村示范点、康养旅游等资源,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资源产业化,构建产业发展“绿色银行”。同时,拓宽电商销售、网络直播等销售渠道,努力打造有绿韵、有绿态、有绿魂的农产品、花卉苗木、中草药等特色品牌,不断引领绿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富饶之景。

《人与自然》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

公共开学安全教育第一课心得体会8篇

对军训心得体会推荐8篇

防溺水心得体会500字8篇

心得体会安全教育300字8篇

产说会心得体会最新8篇

财培训心得体会推荐8篇

读书月读书心得体会模板8篇

怨心得体会通用8篇

财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

中国之心得体会优秀8篇

《人与自然》心得体会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