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云上博物馆心得体会通用8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内心的想法分享出来,心得是非常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参观云上博物馆心得体会通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参观云上博物馆心得体会通用8篇

参观云上博物馆心得体会篇1

今天天气有点阴沉,我们兰西小屋的新浪博友们一起前往安仁镇参观建川博物馆。对于博物馆,我自认为看得比较多了,可今天这次建川博物馆之行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中流砥柱馆,我欣喜地看到有一处复制的地道战的场景,大伙都高兴地前去体验,呵呵,从狭窄的洞口钻出来,居然是一个衣柜。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当年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根据实际创造出挖掘地道的方式在敌人包围村庄或进驻村庄时神出鬼没的打击敌人。我们耳边仿佛响起了激昂的游击队队歌。快看,“海娃送鸡毛信,那是我们学过的课文。”我高兴地指着墙壁上的一座浮雕告诉妈妈。妈妈说:“这些少年儿童都是当时的抗日英雄,你们要好好学习他们。”墙上的周恩来愤笔急书的题词引起了我的关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揭露了当时皖南事变的真相。

在正面战场馆前面,门口一座雕塑映入我的眼帘,那是“哀兵”,是一位国军战士的形象。有道是“哀兵必胜”。我想,这里用“哀兵”来形容当时面对野蛮日军侵略的国军将士,将奋起反击,必将打败侵略者,取得这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吧。

当导游告诉:“抗战中,伪军有118万时”时,这让我很不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当汉奸,背叛是卑鄙的,更何况背叛的是一个民族!又偏偏是在抗战进行之中,出了百万人的汉奸!如今,有些人也是崇洋媚外,哈日哈韩,应该让他们到这里来看看,让我们牢记历史,千万别忘了切肤之痛。

我们步行了几座博物馆,天色已暗了,我的脚已经走得很痛了,但还有几个馆还没看完,然而我的心里却是激动不已,心里充满了历史责任感,“同学们,大家起来,一起担负天下的兴旺吧!”

参观云上博物馆心得体会篇2

通过次博物馆学专业相关岗位社会实践活动,我以“善用博物馆学专业知识,增加博物馆学专业经验,提高博物馆学专业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博物馆学专业相关岗位社会实践活动,接触博物馆学专业相关岗位,了解博物馆学专业发展趋势,从博物馆学专业相关岗位社会实践活动中检验自我,这次博物馆学专业相关岗位社会实践活动收获不少,我认为这以下几点是在博物馆学专业相关岗位社会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

第一、在博物馆学专业相关岗位社会实践活动要善于与别人沟通,我们在博物馆学专业相关岗位上都要与其他人合力完成任务,同事给你意见,特别是博物馆学专业资深前辈的意见,要认真听取,耐心、虚心的接受,这样会使我们博物馆学专业知识得到更好提升、事半功倍。

第二、在博物馆学专业相关岗位要有自信。没有博物馆学专业岗位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要相信的你的博物馆学专业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博物馆学专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如果没有一次,那又何来第二次,第三次呢?有自信心才能使我们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更要活力,更要精神。

第三、在博物馆学专业相关岗位工作中过程要不段丰富博物馆学专业知识,知识犹如我们人体内的血液,如果我们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竭,作为博物馆学专业的大学生缺少了博物馆学专业知识,头脑就会枯竭。

以上就是我此次假期博物馆学专业相关岗位的社会实总结,其中有许多见解还未成熟,特别是博物馆学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许多偏激的观点,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博物馆学专业老师批评指正。

参观云上博物馆心得体会篇3

北京的四月天,乍暖还寒,尤以风大为特色,仿佛要将所有渴望接触春天的人们都赶回屋去。然而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的消息让我有些心里发痒,早想去一睹为快。于是不顾那一天狂风呼号(吹得刚发芽的嫩柳都为之疯狂),我一头钻进地铁,赶往国博!

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在原“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基址上扩展和改进起来的,于20xx年底竣工。

在我的印象中,它为于天安门广场的东边,和人大会堂相对,是一座暖灰色、带有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初建时期特色的宏伟建筑(它是建国十周年“中国十大建筑”之一)。那一天下午,当我钻出地铁站的那一刻,首先感受的也还是它的“宏伟”:它依旧是带着沉稳的浅黄颜色,伫立在阳光灿烂的蓝天下,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由于很久没有参观过长安街上的任何建筑了,我光是找寻从哪里能走进这座宏伟巨大的博物馆,就花费了至少二十分钟时间!由于安保等原因,入口是朝北的,但我不知道,就直接奔正门而去——由于这个错误,我见识到了长龙一般排队等票的人群(里面不乏各色外国人),也领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正面像”带给人的那种难言的震撼力:12根立柱威严耸立;前面是高度近两层楼的台阶,其长度更是要走将近一分钟的距离!闪着金色光芒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几个题字镶嵌在高高的立柱右侧……

我带着还没参观里面就已经有些疲惫的双脚(为了找入口,我几乎围着国博走了半圈!)心里却被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带动的有些微微颤抖:这座建筑不正是我们当代中国的象征吗?

我在服务人员的指引下找到了入口,外面有一尊9.5米的青铜孔子像,在我看来,他似乎带着一丝来自远古的微笑,迎接着世界上所有仰慕这座建筑和里面珍宝的人们。

一系列安检过后,我得以进入博物馆的内部,心头还想着刚刚那种莫名的自豪感,却旋即被眼前开阔、明亮的广阔厅堂给迷住了:

那是一个和建筑外观几乎一样高、一样长的大厅,百米左右宽,乳白色的基调,间或有浅咖啡色的墙壁装饰,整体感觉非常明亮、优雅,却又让人意外的感觉到安静——这在一个人多又大而封闭的建筑内部是不容易做到的。

环顾四周,我看清了各个展览的导引图,移步向前,我并没怎么留意左边买纪念品的柜台,就左转去寻觅“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和“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馆。

大多数展馆都在三层。巨大、宽敞的台阶直通建筑的高处,上行和下行两条扶梯把台阶分隔开。沿扶梯上去右转进入一条敞开式走廊,然后是一个被走廊分成两半的展厅——比较大,而且初看之下,只能感受到黑暗中散发着点点亮黄色的光芒——那是这个展厅左侧的佛造像在灯光下的视觉效果!

踩着厚厚的地毯,流连于魏晋、隋唐,及至宋代、清代的造像之间,那残留在石造像上的华丽色彩、巨大然而缺损或者裂隙的“背光”,以及每一尊佛像的迷人神态,都让我深深为之感叹。

造像馆对面是青铜馆。隔着昏暗的走廊,一方巨大、颜色深邃的商代青铜鼎正对着一尊两米高的宋代菩萨造像!也许只有在那种环境的感染下,你才能直接的感受到中国古代的人民是多么富有造诣,他们对神的敬仰,对安定生活的渴望,都活灵活现的通过石像、青铜传达的淋漓尽致!(造像代表人民对佛的信仰,对来生的祈祷;鼎,是中国先民对祖先的祭祀礼器;造像中每个神的安详神情,都是人民内心的反射;而鼎,本身就代表稳定,是政权巩固,国富民强的象征。)

我站在这青铜鼎和造像之间时,我突然感受到课本中“中华五千年”的具体意义:一个宋代,一个商代,都放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里!文化,跨越了时间、空间,毫无保留的向每一个愿意去了解和赞叹她的人散发着她们各自独特的魅力!

带着对石造像和青铜器那种质朴的感怀,我进入了下一处国博的长设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瓷器特有的白色光芒。瓷器馆不大,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从汉代到清朝,每个时期最具特色的珍品。有元青花大洗,有五颜六色的明代五彩瓷,有纹饰带着西洋味儿的外销瓷,有世界闻名的法门寺秘色瓷;从起初颜色灰暗、厚重的汉代瓷壶,到近百年之内官窑制作的晶莹、精致的杯盘……

一个八零后爸爸抱着他三五岁的儿子,正谆谆教导着:“这是龙泉窑…….;这是釉里红……;这是耀州窑的……”孩子的小手轻轻指点着玻璃柜里瓶瓶罐罐,似懂非懂的重复着那些词汇——这一幕令我深受触动,仿佛看见文化化身成真实的血脉,代代相传。

离开三楼,沿阶而下,到二楼往左一转就是一张四米高的油画招贴:德国画家希克的作品《海因里希.丹内克》,画中年轻妇人单纯的眼神和红白蓝三色的衣裙十分有视觉冲击力。

这个馆是德国柏林、德累斯顿及慕尼黑三家国家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合作的产物,是中德文化年的延续活动之一。整个展厅转下来,除了十八、十九世纪的油画风景、人物还算见过,其它的东西都很奇特,吸引人的眼球:比如能手摇的长颈鹿模型、19世纪的欧洲妇女服饰(工艺及其复杂!)、18世纪的钢笔插画等等,感觉展品种类丰富、独特,好像每转过一个拐角都有一个惊喜!

说实在的,转了这么久之后,说身体不累是假的——但是我的好奇心被所见所闻调动起来了,身体的疲惫都暂时被忘掉。带着一种兴致勃勃的感觉,我回到一层,又辗转上了一个隐秘的半层高的台阶,寻觅到了“李可染、黄胄和潘天寿艺术大展”展馆。

这三个馆是独立的,馆外照例有大师们的画册出售,价格不菲。黄胄和潘天寿两个馆我只是粗粗转过,之后就把目光停在了李可染馆中的多媒体屏幕上:那是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先生为父亲制作的生平简介,以及一段大师的绘画录像。

在这面幕墙前,我逗留了一个小时,慢慢的把它看完——李可染的画作非常吸引我,对我自己的绘画也有很大的启发。他是所有近代国画家中,少数能把画面做的气势磅礴而又细如发丝的一位人物。看过展厅里他的真迹,再细细品味大师的生平,及创造这些画作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一点:“认真对画,认真做人”。对待喜欢的事物,真的需要潜心研习,并且在承继传统的过程中追求创新、不断探索。

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画,是他的代表作《万山红遍》。那宣纸上的红,面积那么大,却一点也没让人感到“堵”。红颜色无论在国画还是西画里都是很难控制的,他却能运用的这么自然,丝毫没有造作之感,真令人叹为观止!

其它的作品里,我喜欢有一张画教堂的,那些建筑的边线用水墨表现的是那样有趣;还有他画的最熟练的牧童:悠闲,传神;还有他中年时期的山水,水面上点点的风帆,山峡间的奇峰古刹…….

国家博物馆真是一个汇集各方精华的地方!无论从历史、文化,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能打动你的内容。我带着这样的感慨走进了国博最著名的展馆:复兴之路馆。

那是一个让每个中国人重温建国历史的地方,走在展馆的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沾满先烈鲜血的遗物之间,我忽然想起了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万众一心,……前进!前进!”——是啊!我们的民族从愚昧、被动挨打,到革命、建立独立的国家,再到觉醒、建设富强的中国——整个过程,两百年,历尽艰辛,多少人为追求真理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人正在为当代中国百姓的生计和幸福而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看着安静的展馆,看着悠然的观看展品的人,我心里暗自感恩,感谢先辈的牺牲换来的中国的独立和和平,也感谢当今那些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安定、进步作出自己贡献的千千万万的人们!

走出国博的时候,我心里带着这种种的感慨,回想古代中华灿烂的文明,回想国外美术的趣味以及与中国的不同,回想中国的近代历史——走出国博的时候,我回头看了看那依旧宏伟的建筑,突然又想起初见它时心里的那种种莫名的自豪感。

这自豪感从何而来?因为这座建筑: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们中国的象征,但不仅是当代的,更是从久远走到今天,那全部的岁月的象征。它象征着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象征着中国政府、中国的人民回归自我、面向世界的风貌;它象征着过去,更象征了未来!

我想,在中国的首都有这样的一座建筑,可以说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自豪的一件事呢!

参观云上博物馆心得体会篇4

今天下午,老师带我们到浙江自然博物馆去参观。里面的一切好像是真的一样,四周独特的灯光与一声声亮丽婉转的鸟叫仿佛给馆内又披上了一层清幽,连游人们的说话声也轻了,生怕盖过了这美丽的声音。

我们走进了这美丽的大自然,许多许多的小动物在山坡上,好像是真的一样,都用水灵灵的眼睛看着我,好像我就是一个森林之王。许多地方,都是完全仿真的!连白天和黑夜都会加上。白天,鸟叫声一点也不间断,而晚上也不是毫无生气的,青蛙呱呱地叫,时而还有一两声猫头鹰的大叫。一个个展馆排列得十分有序,一楼是鲸鲨、海龟、翻车鱼、灰鲸几个动物的模型。讲解员给我们讲了一块挂在墙上的长方形海百合,这是生活在几亿年前的动物,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扎根在深海底的,而另一种是在大海里飘浮的,所以它不是植物而是动物。

第二层讲了生命的演变过程,让我们做了一次生命的旅行。我们从宇宙大爆炸说起,地球已经有了海洋,但是生命是怎么出现的呢?在这个问题上,有的人说由于地下有海底烟囱,周围温底很高,微生物众多,很可能出现生命;另外的人则认为地球的生命是来自外星的陨石。这至今也是个谜。我也思考这这个问题,可不知不觉就出现了生命。第一个发现的动物是埃迪卡拉动物群。随后,澄江动物群也陆续出现,这是寒武纪大爆发的典型代表,有三叶虫等甲壳类动物。奥陶纪,海螺繁盛,角石、菊石等海螺出现,它们是鹦鹉螺等软体动物的祖先。泥盆纪,是鱼类繁盛时期,泥盆纪晚期,两栖动物登上了陆地,在陆地上繁衍后代。石炭纪,大片大片地出现了蕨类的森林。二叠纪,最早的爬行动物出出,异齿龙,基龙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别看它们名字后面跟了一个龙,就把它们归到恐龙那一类,它们只不过是大蜥蜴罢了。三叠纪到白恶纪,是恐龙的天堂,有了恐龙,这可是进化史上的一大飞越哦!渐渐地,我们步入了新生代,哺乳动物出现了。我们也结束了生命之旅。

第三层就是最有意思的模拟野外,在一条条幽径的深处,有几个解说器,有一台机器最有趣了,它可以放出各种鸟叫的声音了!上面有一个类似雷达的东西,四只小鸟在屏幕上,我点了第一只小鸟,呜——雷达转了起来,不一会儿,一声清脆明亮地鸟叫声传出来,咕噜......克哩,最有趣的是那只大角的声音:咕嘟嘟嘟嘟......让人不禁发出笑声。

继续向前走,我们走进了一个深不可测的土洞,里面黑黑的,什么出看不见,里面发出时断时续的蝙蝠叫,我感到背后一阵凉,最后还是鼓起勇气走了进去,四周一片黑乎乎,不远处突然出现了一个亮点,走近一看,哎!不是出口啊!我叹了一口气,是一个展台的光,那是五步蛇的产房!里面有只五步蛇标本虎视眈眈地瞪着我,虽是标本,但我也感到了害怕,它为什么那么凶狠呢?原来,它是在保护自己的蛋宝宝啊!虽然是蛇,但也有深深的母爱啊!

这次实践活动给我的收获真大,让我明白了许多动物的习性和出现的时间,使我受益非浅!

参观云上博物馆心得体会篇5

姥姥家附近有一座宏伟的博物馆,虽然路过无数次,但还没进去参观过,所以,一直很好奇,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宝贝呢?今年春节,爸爸妈妈都放假,于是,我们一家人终于有机会去博物馆看一看了。

进入博物馆的大门,我一下子就被大厅里巨大的动物雕塑震撼到了,最大的有2层楼那么高,外观很像大象,却又披着大象所没有的长长的、厚厚的毛,它究竟是什么动物?它来自哪里?现在又哪里呢?

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我走进了一楼展厅,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原来,我们生活的这篇广袤的松辽平原,在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是一片海洋,经过一次次的地壳运动,又演变为古大湖,今天的东北,包括哈尔滨、长春、沈阳这几个城市,在几百万年前都还是大湖的一部分,这个曾经的古大湖比现在的青海湖还要大十倍。经过一次次的地理变迁,古大湖面积逐渐缩小,湖水逐渐干涸,渐渐才露出陆地,形成东北的平原、湿地和湖泊。后来,人类的出现、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才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生活的城市。

但是,大厅里的动物到底是什么呢?到了三楼展厅,答案终于揭晓,通过展厅里巨大的动物化石和考古学家复原的动物模型,我了解到,这种像恐龙一样巨大的生物原来叫猛犸象,成熟的猛犸象体长有6-7米,体高4-5米,体重7-8吨!它们在几百万年前就生活在我们脚下的这篇富饶的土地上,它们来自美洲大陆,经过很多年、一代代的迁徙才逐渐来到中国东北,但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的时候,这个物种却从地球上消失了!虽然有人类猎杀、火山爆发、气候变暖等假说,但关于猛犸象的灭绝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不过,我相信,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包括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猛犸象的灭绝一定会找到答案!

通过参观博物馆,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动物,防止气候变暖,才能使得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不断的生存、繁衍下去!

参观云上博物馆心得体会篇6

对于博物馆的印象,最初是从上海自然博物馆里的那巨大的恐龙骨骼开始。那时,应该是我还很小的时候,爸爸利用某个周末带我去的。第一次看见这么大的恐龙,被这庞然大物震撼了,惊讶于她的巨大、不可思议,也有点被其有些可怕的面部吓住了。于是对于那时自然博物馆的印象,也只停留在了这恐龙上了,其他的就什么不记得了。

如今,上海的博物馆每年都有新的出炉,造型各异,主题不同,种类越来越细化,总之是各式各样,层出不穷。

从外型上来说,如今的博物馆早已不再停留在只是一幢四四方方的房子了。上海博物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青铜器、天圆地方的造型不仅成为都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与博物馆的主旨十分合拍,充分显示了设计者的巧思和用心良苦。

在内部设施上,随着各方面条件的快速发展,展馆的已愈发先进和人性化。宽阔明亮的展厅,玻璃的展品放置处,柔和、明亮而不刺眼的灯光,感应灯,室内良好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这一切都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展品,同时也给我们参观者以很大程度上的享受。

除了这些硬件,博物馆里的软件也日益提高着。如今,很多博物馆都有电脑查询系统和介绍,你可以通过小小的显示屏就先概括而完整地了解整个博物馆的情况。当然,也可以通过登陆各博物馆的网站来了解。另外,每个博物馆都配有专业的导游,能较详尽地为游客作介绍,力求让人们看懂、理解些什么,才能物有所值。如果你不想请导游的话,也可以租借讲解器,可以更自由地按个人喜好随时放讲解录音,同样能很快地了解、获得知识。

博物馆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反映着上海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是上海文化生活质量的一种提高。可喜可贺。

人们都说,上海的明天会更美好。而我坚信,上海那么多的博物馆的明天一样会更好。

参观云上博物馆心得体会篇7

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竟然有同学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喊着“茄子”拍照留念,难道那些同学就没有感到不协调吗?在象征国耻的历史博物馆前留下那么灿烂的笑容当作纪念,未免太可笑了吧,我只想说:“同学,20岁了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吧,希望这样的闹剧不要再重演了”

我是个比较感性的人,刚进入博物馆内,我就被馆内的气氛深深的感染了,看着眼前血淋淋的一幕幕,眼睛不由得湿润了,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9月18日晚上10时许,日军自己炸毁了沈阳郊区柳条附近的一段铁路,诬指是中国人破坏的,于是日本军队开始炮轰东北军驻地大营以及兵工厂等地,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也向各处进攻,由于中国军队的不抵抗,日本侵略者就轻易地占领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于9月23日在南京市国民党党员大会上演讲中还继续说:“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抗强权,以和平对野蛮……….”由于不抵抗政策,仅仅3个多月,美丽富饶的东北之省就全部沦陷了,东北人们从此开始了漫长的亡国奴生活。

累累白骨鉴证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事隔15年后在东京国际军事法庭上,头发梳得干净整洁,戴着眼镜,看上去年轻精干的中国检察官倪征傲,用高亢的英语向坐在被告席上的板坦征四郎发问:“你可承认爆发九一八事变之前曾持有作战计划……..?”面对大量的事实材料,最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对坂征坦征四郎处以绞刑,对于他欠下的滔天血债,这只不过算上是偿还了一滴而已。

更让人难以容忍的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今天,日本首相竟然公开参拜巾帼神社,难道他不认为这个参拜太耻辱,甚至破坏了中日友好关系吗?我认为他必须向中国13亿人们道歉………

我认为落后就要挨打也是导致这场悲剧的重要原因,我相信日益强大的中国可以和这样的悲剧说再见了,我也会祈祷祖国的明天会更好!!!

参观云上博物馆心得体会篇8

星期日上午,风和日丽,万里无云,我和家人驱车前往自然博物馆,进行参观。

我们参观了恐龙展,物种起源展和海洋生物展。最令我感兴趣的就属恐龙展了。

当我们进入恐龙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红铜色圆球,圆球上凹凸不平,仔细辨认,才发现那原来是远古时代的地球,上面一大片连在一起的凸起是大陆,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哥白尼的大陆漂移说。远古时代的大陆经过了数亿年地壳变动,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从地球旁边穿过,放眼望去,正前方是一幅巨大的恐龙骨架,四周是绘有恐龙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巨大的恐龙骨架周围和下面都是大小各不相同的恐龙骨架化石。那个巨大的恐龙,脖子长长的,在大厅里盘了起来,最前端有一个小脑袋探了出来,这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恐龙----马门溪龙。在马门溪龙的脚下趴着的有原角龙、驰龙等,紧挨着它们的有一只禽龙,它的两只前爪伸出,翘着那锋利的大拇指,好象在说:你们如果有谁敢来侵犯我的话,这对大拇指会毫不留情地扎穿你们的脖子。

从恐龙发展史的介绍上,我知道了恐龙从三叠纪晚期出现,到侏罗纪时期的繁荣昌盛,再到白垩纪晚期的灭绝。它们的灭绝,有的说是因为行星撞击地球,有的说是火山爆发恐龙的食物没有了,有的说是大陆漂移。恐龙真是一个奇妙的物种。

这个展厅也很奇妙,走着走着,旁边就会突然出现一个门,门里总能有一些奇妙的东西。穿过一个小门,里面露出一个洞口,我们还没进去,就听见一阵阵低沉的叫嚣声,进去一看,原来里边是一个恐龙公园,有一些仿真的机器恐龙。我最先看到的,是一只暴龙,嘴里叼着一只小恐龙,头左右晃着,嘴一张一合,仿佛在耀武扬威。在这块恐龙战场的旁边,有一只三角龙,不停地转着脖子,晃着头上三个利剑一般的长角,很平静的观看着这场争斗,虽然仿真的恐龙做得很粗糙,但是仍然很有意思。

恐龙公园里还有一个小平台,上面有两个恐龙头,上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小游乐项目,名字叫以恐龙的眼睛看世界,我凑上去,眼睛贴在恐龙头后面的观察孔,哇噻,太有意思了,两只眼睛看到的是两边不同的景色。在这个小平台上还有一个制作恐龙纪念币的地方,我也做了一个三角龙的纪念币。我先把一枚没有图案的椭圆形硬币掷进机器,然后转动机器旁边的手柄,转了几下,只听当一声脆响,三角龙的纪念币就出来了,图案真的很逼真,我很喜欢。

参观结束,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浮想联翩,想到了恐龙灭绝是由生存环境变化而造成的。地球已经经历了六次物种大灭绝,无一不是由于环境的变化造成的,可见环境对地球生物的重要。我们正处在第七次物种大灭绝时期,平均每天有一种生物灭绝,很多都是人类的行为破坏生态平衡而造成的,所以,我以一名小学生的身份呼吁大家:保护环境,使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这次参观真好,既大饱眼福,又增长了知识,还让我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有所感悟,真是一举三得。

参观云上博物馆心得体会通用8篇相关文章:

科技战心得体会通用8篇

大会写心得体会通用8篇

读师德心得体会通用8篇

疫情防控以案为鉴心得体会通用8篇

汤姆.索亚历险记心得体会通用8篇

部队以连为家心得体会通用8篇

小学读书心得心得体会通用8篇

学家风心得体会通用8篇

背影的心得体会通用8篇

小学化心得体会通用8篇

参观云上博物馆心得体会通用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