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过心得体会的写作是可以让自己的知识面有提升的,很多人在认真的写了一篇心得体会之后都是可以让自己的能力有提升的,下面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思考及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思考及心得体会篇1
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乡村振兴服务助理要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正值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平台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增产增收,让农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振兴,而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所以必须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亿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从而通过产业振兴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才能更加完善基础设施设备的配备,以及更多地投入生态环境治理。从而建设一个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五个目标,都要进一步明确任务,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及政策落实,把每一项工作做实,这个战略才能够落地生根,给农民带来利益、福祉,能让农村的面貌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
乡村振兴,勿好高骛远,需脚踏实地。我国农业人口之多,耕地面积之广都印证着乡村在我国的重要程度。乡村在我们工作的第一线,振兴乡村要求我们脚踏实地、扎根基层,要求我们充满斗志、不畏艰苦,要求我们担当作为、开拓进取。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党的暖风,让“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思考及心得体会篇2
?你若光明,中国将不再黑暗】
“青年者,国之魂也。”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新时代的生力军,是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以青春奉献国家,托举未来 ,是每一位青年都应有的鸿鹄之志。
1919年,周恩来发出“吾辈生于积弱不振之中国,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之言,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1981年北大学子欢呼游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响彻整个燕园。而如今,面对突发疫情,我们的中国青年更是以青春的奉献坚守,勇敢无畏,为抗疫一线,提供了优秀人才,以一颗勇敢的心,逆行而上;用行动擦亮青春底色;用青春和汗水书写责任担当。
“我不想哭,哭花了护目镜就不能做事了,对不起。”九零后黑眼圈姑娘朱海秀在镜头面前强忍泪水,道出如是话语,96后女医生甘如意用四天三夜的时间骑单车300公里奔赴武汉抗击疫情。零零后刘佳怡,说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个孩子了。
我们还听说了许多90后说出这样的话:“非典时你们保护90后,这次换90后保护你们。”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阶段,一批批“90后”冲上了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面对这场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且充满危险的疫情,他们义无反顾、坚定勇敢,亮出的正是新时代青年人敢于担当的底色。当初在长辈们庇护之下的幼苗,如今已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了保卫国家、守护人民的中坚力量。
然而,现在有一些青年没有担当,没有责任感,一心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物质上的贪欲,为了博取眼球不择手段,从未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是追求“阴柔之风”误导少年审美的小鲜肉;他们是网络上不分青红皂白随意发表意见的看客;他们是故意哗众取宠,内容低俗的年轻主播。甚至是在当今疫情面前,还依然有人在道德的边缘试探,艺人金在中谎称自己患病,美国网红发起舔马桶挑战;中国留学生隔离中颐指气使要矿泉水。这一切的一切,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低下,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很难想象这么一群青年将会带领世界进步。
海贼王中说,我不是天生的王者,但我骨子里流淌着不让我低头的血液。青年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真正的青年,不会轻易被生活打败。他们有着挥别过去,从头再来的勇气。他们有着等风来,不如追风去的梦想。他们还有着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的坚持。正如鲁迅先生期许的那样:“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思考及心得体会篇3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弃形式,重实效,推动学习教育成果入脑入心。通过近一阶段的学习,对牢记为民宗旨,主动担当作为这一专题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为群众服务,为残疾人服务是我们残疾人工作者的职责所在,脱离了群众,我们的工作便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时刻牢记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想残疾人之所想,为残疾人之所盼。
勇于担当作为就是要时刻谨记职责,敢于直面各种困难、矛盾和问题,大胆开拓创新、勇于攻坚克难,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要有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魄力和勇气,不推诿、不搪塞、不回避。
我们党100年的奋斗历程,____年的治国理政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蓬勃发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郑重承诺,这个目标既有把国家民族和个人紧紧联系起来,表达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接续奋斗的“中国梦”,又有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工作以及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现实目标,回应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引导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既有憧憬有超越,又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接地气。
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时代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标准。
习总书记说过“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能力和基本素质。
勇于担当要提高思想境界。眼界决定境界,高度决定力度,只有不断提升境界,以更高的目标和更远的目光对照先进找差距,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各项短板与不足,从而准确定位、放宽眼界、拓宽视野、解放思想,克服小成则满,小富即安的思想,始终保持压力感和紧迫感,才能实现积小胜为大胜的飞跃。
勇于担当要提升工作能力。一要坚持学习,把学习当做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习惯,学习一切必备知识;二要理清思路,工作思路清晰,才能找准正确方向,就能做到事半功倍,避免无畏浪费;三要讲究方法,注重讲究工作方法,我们的工作才能干得好、干得快。
勇于担当要提升工作作风。良好的工作作风与精神状态是干事创业的前提,作风要坚持抓,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坚持同一个标准不放松,严字当头、令行禁止,作风建设要向基层延伸,沉下基层,把事关群众、特别是残疾人最盼的、最急的、最难的事办好,抓一件事就要解决一个困难,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抓落实,让群众看到希望,得到实惠,这是我们所有工作的落脚点。
思考及心得体会篇4
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为高质量完成全面脱贫目标,吉林省制定实施了决战决胜29条推进措施,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和更准靶向,向贫困发起最后总攻。只有瞄准“靶心”,以慎终如始的态度、扎实过硬的作风,把收官工作抓得细之又细,把绣花功夫下得实之又实,才能帮到点上、扶到根上。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17日,全国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宣布摘帽的达到780个。脱贫攻坚战取得的重大进展,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及精准扶贫方略的正确把握,不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眼看棋到终盘,全面小康渐行渐近,但是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巩固脱贫成果难度较大。尤其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的考验,收官阶段,脱贫挑战前所未有。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越是问题增多、困难凸显,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提振精神、坚定信心。现在距离年底只有两个多月时间,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在望,必须进一步增强工作紧迫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越是时间紧迫,越要精准聚焦。脱贫攻坚进行到现在,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克难关、攻堡垒,常规化举措不行,一般化力度不够。各级干部要下足绣花功夫实打实地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突出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靶向发力拔穷根,对症下药治穷病。只有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发扬钉钉子精神,提升抓落实能力,把每一项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切实解决贫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脱贫攻坚才能取得决定性成就。
脱贫攻坚已进入“读秒时间”,迎来决战决胜最后时刻。夺取脱贫攻坚最后胜利,不能有差不多、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必须一鼓作气,保持工作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和决心,坚决兑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向人民和历史交出一份满意的脱贫攻坚答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还要千方百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将低收入群体、边缘群体、脆弱群体等收入来源体系健全筑牢,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使脱贫群众过上“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日子,向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之年,目前脱贫攻坚已到最后冲刺阶段,持续努力推进,才能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重托。在此冲刺关键阶段,要提高警戒,铆足干劲,牢记三大忌。
脱贫冲刺阶段切忌歇脚松劲。老话说得好,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越到决胜期,越要端正态度,保持足够定力,设身处地看当下,未雨绸缪看将来。比如,有些贫困户已搬入宽敞明亮新屋,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还有些已获得务工机会、成功就业,村里农产品也在当年有了较好销路。看似已经“功德圆满”,但是异地搬迁村民是否有稳定收入来源,务工就业是否长久,技能学习是否持续推进,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是否长期畅通……这些都是扶贫人应该关注到的问题。不能因为眼前一时的数字成绩,就松口劲、歇歇脚,否则容易在上坡中停滞不前甚至出现滑坡。铆足劲再冲一冲,将脱贫成果巩固,想办法为农民在致富路上多加一层“保险带”。
脱贫冲刺阶段切忌自欺欺人。时间如斯,脱贫攻坚最终“大考”即将来临,保持现有稳定,加强异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促进增收,带动就业是当前工作,切忌临时抱佛脚,搞虚假工程。有些干部担心大考不过关,不从当地实际出发,站在群众角度设身处地思考对策,而是磕破脑袋想“歪招”,想着如何造表格、报数据,自欺欺人;另有一些干部盲目攀比,企图利用脱贫攻坚出业绩、赏“官帽”,甚至想对贫困村突击“美颜”,找“演员”、短时期速成虚假工程,拔高成绩。脱贫攻坚路上,我们要的是脱贫干部的脚踏实地、帮扶政府的因地制宜,真真正正带领村民脱真贫、真脱贫,向更美好的生活前进。
脱贫冲刺阶段切忌一了百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近年扶贫工作的成效有目共睹,崎岖蜿蜒的羊肠小道被3.5米宽的硬化公路取代,村上交通不再闭塞,将新鲜的农产品大批量运出销售不再是天方夜谭;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饮水用电不再是难题;各项特惠政策分步实施,技能培训不定期开展,农民生活条件不断向好。但脱贫不是终点,幸福才是目标。我们要跑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接力赛,在满足了人民最基本的物质生存需求后,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努力作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各地各部门要坚定“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决心,慎终如始、再接再厉,扎实做好脱贫攻坚收尾工作,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交接好,最大限度释放脱贫攻坚“溢出效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即便是在疫情和洪涝灾害的影响下,各地各部门也从未动摇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决心,也从未有过等一等缓一缓的想法做法,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中国答卷”,为世界的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眼下,脱贫攻坚战胜利在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如期实现,但历史一再证明,越是在重要关头越不能疏忽大意,越是在关键时刻越不能松劲懈怠。各地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保持头脑清醒,以临战的状态、决战的心态、决胜的姿态,擂响进军鼓,吹响冲锋号,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确保按时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绝不让一个群众掉队、落伍。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贫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种动态的现象,这就决定了脱贫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要在脱贫攻坚的“后半篇文章”上下功夫,用心用情用力巩固好脱贫成果,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经得起历史检验。要聚焦优质产业“不打烊”,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引进扶持一批优质产业,不局限于完成脱贫任务、短期收益而盲目地谋划“短平快”的项目,让产业成为群众可持续开采的“富矿”。要聚焦致富技能“不掉线”,注重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拿出更精准有效的举措,帮助群众提升技能,让技能成为群众致富的不竭“源泉”。要聚焦帮扶队伍“不收兵”,鼓励优秀毕业大学生、优秀复转军人、致富能人等人才扎根基层,与群众共谋致富之策、共商致富之计、共行致富之举,让人才成为带领群众奔向新生活的“头羊”。
释放脱贫攻坚“溢出效应”,关键是要处理好“攻坚战”和“持久战”的关系,真正让群众在“过上好日子”的同时,又能够“活得有面子”。要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深度融合,努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以钉钉子精神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乡村发展“含绿量”和“含金量”的同步提升。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教育引导群众改变落后思想观念,主动摒弃陈规陋习,在乡村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好风尚。要从乡村治理入手,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让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正值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节点,共奔小康的接力赛也到了冲刺阶段,年轻干部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砥砺前行,跑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棒”。
夯实为民服务基本功,鼓足冲刺后劲。万丈高楼平地起,扎实地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是带领人民群众共奔小康的火车头,也是跑好冲刺赛的不竭动力。年轻干部往往刚离开校园,社会阅历和战略眼光还欠火候,调研方法和工作态度还需打磨,要在“走基层”中积累经验,在“解疙瘩”中锻炼能力,将身上的“书生气”尽快蜕变为群众间的“乡土气”,把思想与实践统一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要沉下身子、弯下腰,用铁杵磨成针的态度,锤炼过硬的肩膀,让肩膀能扛得住事、担得起责任。要提跨迈腿加快步幅,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迈,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程中鼓足冲刺后劲。
严守脱贫质量标准线,确保准时撞线。临到交卷时刻,剩下的都是难题,临近收官节点,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越到此时越要盯牢脱贫标准,攻克贫困堡垒,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问题,改变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拉锯状态”。同时着力用好帮扶力量,同镇村扶贫干部一同逐户、逐人走访,盯紧走访研判质量与效率,针对难题精准施策,用一副“好牙口”啃掉“硬骨头”,确保红线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同时要杜绝填鸭式扶贫、政绩式扶贫、懒汉式扶贫,盯好扶贫台账,既要实现贫困户清零,又要注意进度不平衡、质量不统一等问题,严格保证脱贫质量,顺利完成脱贫摘帽任务。
绘好乡村振兴新蓝图,握好振兴接力棒。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制定科学的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从实际村情出发,推进扶贫产业到产业振兴发展,握好从脱贫到致富的接力棒。要持续深化改革,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因地制宜抓产业开发、村民增收,推进乡村农产品产业枢纽建设,培育产业大户和典型,立足村集体优势资源发展大棚蔬菜、山地林果、苗木花卉等增收产业项目,增强农副产品带动力和产业集聚力,紧紧握好脱贫攻坚的接力棒,再迈乡村振兴新征程。
在摆脱贫困的征程上,中华民族已经越过千难万险,即将迎来梦想成真。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仍有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尚未解决,更有疫情叠加、双线作战的严峻挑战。面对最后的“百米冲刺”,广大党员干部更须坚定意志力、激扬精气神,以“硬”力量打好这场硬仗。
脱贫攻坚是一场“攻坚战”。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脱贫攻坚不仅要“摘帽”,更要挖“穷根”。扶贫工作如果缺乏“攻坚战”思维,“眉毛胡子一把抓”,极易造成扶贫资源浪费,也增加贫困群众负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党员干部应因地制宜、因时施策,脱贫攻坚“最后百米”注重“受人以鱼”的同时更要“授人以渔”,完成由“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紧抓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两“法宝”,依托区域优势产业,对贫困实施产业帮扶,保持产业发展,实现就业增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牢固树立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脱贫攻坚是一场“抱团战”。人心齐,泰山移。脱贫攻坚补短板,需要党委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建立需求扶助平台,把困难群众动员起来,抱团出击构建扶贫大格局,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脱贫攻坚牵涉面广,只有心齐、抱团、发力才能打好组合拳,形成脱贫“硬核”之力,力促脱贫的质量和成色。脱贫工作只有发自内心对弱势群体关心、对困难群众同情、对贫困户厚爱三分,化任务为担当,化压力为动力,在准、实两个字上持续发力,针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三保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对已脱贫人口和非建档立卡人口,逐村、逐户、逐人开展再次排查,既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又要确保排查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团结一切力量,齐心聚力,不惧艰难,勇于牺牲,抱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确保全面实现小康。
思考及心得体会篇5
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的奋斗目标,其中决战脱贫攻坚是关键之一。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要重视农村知识普及、稳定农业收入,打好工作基础才能维持脱贫成果。
由于贫困地区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人才缺口较大,贫困农户缺乏正确的农业技术和理论知识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贫困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干部就更需要工作责任感和担当,积极投入脱贫工作之中。选拔有学历、有经验的干部,来强化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队伍,对当地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为脱贫攻坚工作注入新的想法和力量。
知识普及是脱贫攻坚的基础之一,基层党组织部以及当地工作人员要结合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贫困农户进行农业知识普及。让贫困人员了解正确种植、养殖技术以及治理害虫等基础理论,提高农业和畜牧业的效率。贫困农户生产农产品之后,也需要寻找有效的销售渠道,大多贫困地区交通不便,销售渠道有限。需要拓展农户销售思路、普及网络知识,例如近年来网络平台“助农活动”发展迅速,联系正规销售平台并完善农产品销售果道,将农产品放入市场转换为财富,才能稳定增加农户的收入,真正决胜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到了关键期,贫困农户收入增加有助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基层组织干部要坚持党的领导,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和市场,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完成好工作目标,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思考及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