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写好体会在之后,可以很好的记录下生活中得到的感受,心得体会就是将学习或者生活中进行的思考用文字书写下来的书面表达,下面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论语之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论语之心得体会篇1
天地人之道:就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和感悟的吧。孔夫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圣人。《论语》教给我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柔的生活的态度。
“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于障锝,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认得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为无比强大。
我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什么叫天人合一?我认为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有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我认为:一个人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
感悟: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
佛家有个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惊得膛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我们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自己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论语》告诉我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的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与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是“仁”字。
在这个世界上,《1》什么人最重要? 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
?2》什么事最重要? 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3》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自己感悟: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事智慧。《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自己感悟: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言:“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自己感悟:既然生活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他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下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 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
感悟: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孔子说过:“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这叫”失人“。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叫”失言“。
?论语》中所提倡:“坦荡荡“的心境。
?论语》教给我很多处事的方法,做人的规则。
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为什么会这样?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意思就是: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子贡:“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的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感悟: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
“不在其位,不某其政”。《论语。宪问》意思是: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得事。先把你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
就写到这里吧,可能自己认识的还不那么深刻,以后自己还要多学习多看书,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些。
读论语之心得体会篇2
在现今社会中,由于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做人乃至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现在社会中的理性的道德体验。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论语》的精华之一,它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是说朋友的重要,但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有一种说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又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论语中,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我感触较深的首先是: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引导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其次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这样的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宽容,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第三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淡定,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只有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蜚短流长,只有小人总在琢磨说别人如何不利自己,而君子宁可在自己内心建立一个大道之约,那么这种大道就是他所说是“天命”。不见得要去做很多很多的技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在这里说了“知命、知礼、知言”三个境界。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于丹认为,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躬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理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论语》中那些充满了温暖的、新鲜的、朴素的小故事告诉我们,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首先是如何修自身,也就是说,让自己修炼好,是对社会、家、国负责的第一前提,而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不是苦行僧的心态,而是一种乐观、光明的态度。一切从修身养性开始,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把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有一颗让自己快乐的心,让自己成为一缕阳光,去照亮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这不仅是《论语》里面的一种道德理想,它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同样是我们人格的大欢乐所在。因为他人的欢乐,世界的欢乐与我们自己修身养性的智慧,可以融合为一。这大概就是《论语》给我们最大的借鉴和经验所得。
结合实际学习《论语》感到最大的收获还在于净化了心灵、调整了心态,尽管我们在一些事情的境遇中可能会受到某些不公平的待遇,或是“事实”的颠倒,但仍会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只要你静心去体会,过程比结果更能让人感悟真谛。遇事不要过分计较,又要宽以待人,坦然淡定的处世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中的阳光和雨露,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诸多真诚的回报与快乐!
读论语之心得体会篇3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读论语之心得体会篇4
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说:”人类要想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三十多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论语》是一本记载了古代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语录。它集齐了儒家道德中关于政治、教育、伦理、艺术、道德等内容。
起初,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不想读,自己认为这本几千年前的东西没什么用,可是读了几次之后,觉得还挺有用的,它教会了我生活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
例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是说,学习时常复习,不是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 不是很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也都在复习。然而见到了朋友,特别是多年不见的好朋友,都会有一股涌上心的温暖,都很开心。在人生里,有很多人不认识自己,不了解 自己,如果误会了自己,不要怨恨,因为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
再例如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说,只学别人的知识而自己不思考,会陷于迷惑;只独立思考而不学别人的经验,这就危险 了。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如果你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学再多的东西也是白费。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总结学习的方法,就能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 只思考,不学习别人的经验,就算你有再多的方法,也没用,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
我觉得,我们身为中国人,一定要读好《论语》,知道更多的道理。
读论语之心得体会篇5
?教育论语》一书中收录了刘再复与有13年美国教学经验的女儿刘剑梅关于教育问题的深入对谈,刘再复关于教育问题的30余篇文章、访谈和对话,以及他缅怀自己的老师彭柏山、郑朝宗、蔡厚示、陈嘉庚等人的文章。作者从跨文化的视野、以哲人的心路历程讨论了教育的本质、内涵、教育的境界、儿童的成长等问题。刘再复认为,当今的教育偏重于工具理性的培养(“指知识,指数据,指逻辑,指人之外的物理、业理、原理等等”),忽视了价值理性的培养(“指‘人’本身的真、善、美等主体价值”)。刘再复认为,工具理性固然重要,但价值理性应是第一位的,当代教育应该把重心拉回对价值理性的关注上。
作为一名教师,阅读《教育论语》时,我会不断的停下来,回味着刚才作者的讲述,静静的思考与体味作者的心路历程,也会让自己走入书中,思考自己对那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很多人羡慕美国的教育,认为美国教育民主培养学生的个性;实用,与现代科技高度结合等等。但是作者在书中《科罗拉多惨案》一节中谈到,“惨案发生中学。美国的教育结构再一次暴露出它的巨大缺陷。被实用主义所统治的美国学校(不仅是高中),只知专业化,不知其余,即只知培育生存技能,不知提高生命质量,忘了教育的目标是造就人,是培养优秀人性。课堂里,只有智育、体育二而没有德育。德育既已瓦解,德行怎能不沦丧?这一点,美国实在需要向中国学习。中国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内涵需要改革,但“德、智、体”三位一体的结构式很好的。中国的教育结构有三维,美国的结构只有二维。差一维就会出大错、大悲剧。美国是自由的,但自由的伙伴是责任与品行,如果忘了这一道理,把自由变成自由的滥用,总有一天要毁掉自由并自食毁灭性的的恶果。”
由此可见,我们平时谈到德育教育是多么的重要!美国教育的悲剧就是缺少德育或者是作者说的人性教育。我们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学生德育的教育。不能只重知识,轻视德育。我们需要改进德育的工作方式、教育方式,丰富德育教育的内涵和手段。通过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习惯的发展和养成,从而带动智育的发展。如何搞好德育教育,是我们每一名教师要认真思考的。
?教育论语》拓宽了我的教育视野,是一本促人思考,让人反省的优秀读物,让我们带着思考面对学生,面对教育。
读论语之心得体会篇6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读论语之心得体会篇7
近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国学经典,通过学习渐渐的了解了书中的意思。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国学经典中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真正好的老师应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
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国学经典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读论语之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