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心得体会6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写体会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录感受,就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只有认真对待心得体会的写作,这样才能提升我们的思想高度,以下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吟诵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吟诵心得体会6篇

吟诵心得体会篇1

仅仅接触吟诵几个月的时间,对其抱有极大的敬畏态度,虽然明知才疏学浅,却志不敢已,所以决定试验.

在两个多月的教学实验中,在和同组老师与吟诵专家的不断交流中,我明确了一个问题:吟诵是一种教学手段,在我看来是必要的教学古诗的手段.也就是说,它不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实行的一种方法.只是在我看来它是必要的方法.

在初中阶段,教学古诗的目的,在我看来首先是要让学生背诵、默写,这是底线.进而理解诗歌表现的情怀,这是难点.最后,能用准确的形式表现出诗歌的情怀,以此最终达到修身的目的,这是高标准要求.而吟诵,是助于达到这三个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

从背诵这一点上来看.让学生了解平仄的知识,掌握诗歌的诵读方法,也就了解了诗歌的基本韵律.长久的在这样的习惯下诵读,既是符合了中国古诗的基本诵读方法,也能够领会诗歌的基本创作规律,调理了思维,自然易于记忆和背诵.如果采用吟唱(不等同于唱歌)的方法,加以简单的旋律,则给背诵带来了美妙的享受之感,更利于记忆.

在这节课上,师生一同诵读,诵读加吟诵的遍数达到十几回,在下课前,全班都可以流畅地背诵出全诗.并且在强调个别字的书写后,三分之二的学生可以做到当堂默写准确无误.这是一首50个字的诗歌,当堂达到这个效果不能算简单,应该感谢吟诵的保驾护航.

背诵默写,还仅仅是学习诗歌的第一步.理解诗意才是教学的难点.我们从诗人选取的形象入手分析诗歌,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无论是西方的诗歌研究还是中国古代诗话也大都是如此分析的.只是,古人在诗歌教学中确实是使用吟诵的方式的,老先生给学生做吟诵示范(往往三遍),已达到正音识字以及理解的目的.我们今天的古诗教学当然是不能完全复制古代的教学模式的.但是我们该反思一千多年来的教学的科学之处,介入中国的方式来教中国的文学.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科学之处就在于:诗人创作的时候是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我们不用吟诵的方式来讲解只怕会谬之千里.

那么如何让吟诵来有助于理解呢?我想的是,介入音韵学的知识.诗歌借助形象表现情感当然是没错的,只是我们只看内容而不管音韵的形式,总会在理解上有所偏差.正如我曾经在一节课上,问学生王昌龄的《出塞》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怀,几个学生起立回答的都是“悲凉”.学生的答案是有证据支撑的:比如冰冷的关隘,“人未还”的现状,没有“飞将”的遗憾,以及“胡马度阴山”的失败.如此看来,王昌龄自然是带着怨气的.可是,唐人称其为压卷之作,难道就仅仅是因为它写出了大唐的没落与失败?王昌龄生活的年代并不是如此的.其实王昌龄要表达的意思绝不是凄凉,他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传递出的无奈与失落是完全不同的.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是大唐国运昌盛之时,与边关的战士也是胜多败少,唐人的豪迈在边塞诗歌中表现得最为精彩,这样一首能成为压卷之作的诗歌自然也在表达着保卫国土,寸土不让的豪迈之情,而战争毕竟是无情的,诗人也在其中发表着感慨.但是感情基调依然是昂扬的.正是因为在短短的诗歌当中诗人将各种情感交织,给我们尽量展现了边塞战争的全貌,才让人称其为压卷之作的吧.而我们如何更为准确更为通畅的将这一层意思讲给学生呢?借助音韵学的知识是一个好方法.我们可以看看诗人用了什么字来做韵,“关”、“还”、“山”.在平水韵中,这属于“十五删韵”.这个韵的韵腹是“an”,发这个音需要经历从开口到闭口的过程,拉长了来发这个音的时候,便会有从疏朗、开阔到感慨、叹息的感觉.这是不是暗合了王昌龄本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呢?再看,是个前两句使用闭口音较多,后两句使用开口音较多,诗歌是否在声韵上也做了一次很好的起承转合呢?诗人的感叹与豪迈是不也借助声音表现得很好呢?如果教会学生去如此理解,是不是很好的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再用吟诵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的诗歌课是不是才会不失偏颇?

其实不仅仅有开闭口音的问题,还有入声字的使用,声调的运用等等.把这些内容引进讲解诗歌的课堂,与内容的分析相结合,两条腿走路,才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涵.所以我说,吟诵是打开古诗理解大门的一把钥匙.

让我们再回到《饮酒》,用吟诵的方法解读一遍.诗歌使用an这个韵脚(魏晋时期还没有平水韵,古体诗歌中所谓的韵脚多是诗人自发的行为所至),有悠远开阔又抒情的感觉,这个韵在发音的时候经历从开口到闭口的过程,最后用鼻音抒发感情.诗歌中有很多字都用了这个韵腹.如:喧、远、偏、然、见、南、山、还、辨、言.这些字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悠远开阔,情感绵长.诵读的时候应夸张一些,努力体会.按照后来诞生的平水韵来看,诗歌的入声字很少,只有开篇的“结”,结尾的“欲”,中间的“菊”、“日夕”四个字.入声字少决定了诗歌吟诵时的流畅,而入声字的出现能给诗歌错落有致的感觉.诗人在诗歌的一句中第一个字使用入声字,往往是要强调第二个字,或本句后面的内容.如“结”庐在人境,诗人开篇就要强调,我的屋子是盖在有人之境的.这样能更好地引出后面的内容.最后一句的欲辨已忘言.欲字是入声字,也是为了强调“辨”,但已忘言.洒脱之感自然流露.“采菊东篱下”,因有入声字,诵读起来稍有停顿,与后一句对比明显,后一句则连贯流畅.能令人感觉到诗人采菊的动作很随意,很简短,而瞭望南山的动作却很享受很漫长.诗人陶醉在山景中的感觉也就出来了.“山气日夕佳”,有两个入声字,与后一句“飞鸟相与还”对比明显,可见诗人强调飞鸟的归还是山间淡雅美丽的景色,也有暗示自己是“羁鸟”,想回到自己熟识的“旧林”中的意思.从开口音闭口音来看,前四句以闭口音为主,诗歌在“起”的部分,向世人表达自己归隐的特点,只有在本部分结束时的“远”“偏”二字特意用了开口音,可以强调自己心离尘嚣,无论何地都会感到偏远的特点.中间四句是本诗的重点,诗人描述自己所处的山间景色之美,来展示自己的美好生活,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所以大量使用开口音,采、东、下、悠、然、见、南、山、佳、鸟、相、还.诗歌的悠远开阔之感,诗人的享受自然的情怀就都能很好的展现出来了.诗歌结尾的两句,前一句闭口音为主,后一句开口音为主,对比明显,又强调了最后的“欲辨已忘言”,让诗歌的延伸之感和诗人的洒脱之感明显的现象出来.吟诵时,注意音韵的表现,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对比,有入声字与无入声字诗句的对比,诗歌的感觉就能很好的表现出来了.

我所授课的班级已经在这届公开课前具备了开口音闭口音的基本知识,入声字的基本知识,了解了古体诗、近体诗的区别,也学会了几种吟诵调.所以我能设置“初感知”的环节.我们在古诗文课堂上往往设置初读感知的课堂环节,而学生往往是初读过后没有感知的.因为他并不知道如何感知.当我用《早发白帝城》和《村居》来作为例子提醒学生的时候,学生都知道我在启发他们用什么方法去感知(这两首诗歌都使用十五删韵,都是用an作为韵腹).所以学生很快的说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而当我问学生诗歌哪一部分应该是重点,哪一部分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怀的时候,他们找到了开口音聚集的部分.这都能说明吟诵教学是可行的,并且是可取的.

最后,当学生理解了诗人的情怀之后,我们该教会学生如何传达这种情感,如何与诗人尽可能零距离的结合,神交.诗歌赏析是种不错的做法.用语言文字来表现当然是很好的.而声音呢?孟子说:“发于声,而后喻.”我们该教学生如何用他的声音来表现他对诗歌的理解.朗诵自然是一直以来的做法.只是这个源自于西方的做法放到中国诗歌上并不能完全表现中国诗歌的味道.因为朗诵的断句是依据语义的,往往在声音上有轻重之分.而中国的吟诵是根据声音的节拍,平仄的变化等有长短区别,高低区别的,并且在吟唱的时候可以将开口音闭口音很夸张的表现,将感情借助旋律来表达.这样才能更好的传达诗人的情感.

我们是从吟唱《归园田居》开始的,算是一种复习,也算是一番导入.学生通过吟唱再次感悟陶渊明的情怀,在吟唱道“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时候努力的吟唱出是人的骄傲与坚定.这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饮酒》.在整节课上,学生一遍遍的诵读,一遍遍的吟唱,逐渐将诗歌所要表现的情感很好的传达出来.这节课上最后一个男孩子的吟诵将本节课的气氛带到了高潮,他始终闭着眼睛,不由自主的摇头晃脑,声音的长短变化,高低变化都表现得非常好.他投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并且用吟诵的方式将诗歌的意境很好地传达了出来.事实上,大多数孩子在公开课上比较紧张,平时课上,更多的孩子们表现得更好.我们也不定期举行一些吟诵展示课,学生会设置情境,带有表演性质地进行吟诵,很努力地去穿越时空,与古人做精神结合.

将吟诵带入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可行的.只不过现在仍处于研究状态,很多问题还有待于研究.但是,恢复中国的方式来教中国的诗歌,价值与现行教学法结合,达到现代教学所设定的教学目的,总不至于是条错误的道路.我想,假以时日,人们会逐渐的发现这是条必然的道路.

吟诵心得体会篇2

文质兼美的经典诗文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性情得到陶冶,有利于孩子的文化积淀和语言发展。然而,如何使学生不增加负担,又乐于学习诗文,不再一味死气沉沉的背诵,而换之以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记诵呢?下面我就以戴建荣老师执教的古诗《凉州词》为例向大家介绍一下他探寻出来的古诗词吟诵教学法。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戴建荣老师,他是上海浦明师范附属小学优秀青年教师,创吟舞古诗词吟诵教学法,令人耳目一新。多次到全国各地讲学、上示范课,爱到热烈欢迎。他经过长期探索寻找到的是一种古今结合的诵读形式,名字叫“古诗词吟诵教学法”,具体这样的:

1、按照“平长仄短”的方式读。

多年来,我们的教师们都是按照“两字一顿”的`节奏来教古诗。久而久之,学生们的诗文朗读便成了“小和尚念经”。由于朗读呈“千篇一律”的状况,缺乏新意,学生对学习经典诗文的兴趣大大减弱。而戴老师将“平仄”引人诗文朗读,则能扬长避短,既朗朗上口,又抑扬顿挫,富有变化,增强了诗文的节奏感,体现了古诗词的音乐美。“平仄”是格律诗中最主要的语音规律。“平”指平声字,包括现在普通话中除去由古人声字变来的全部阴平和阳平的字。“仄”指上声、去声和入声的字。同样是两字一顿,如果结合了“平仄”,五言诗句看第2、4和末尾字,七言诗句看第2、4、6和末尾字,按照“平长仄短”的方法(平声拖长音节,仄声声停气不停)去朗读,韵味就理浓了,古诗的音乐美在此充分体现。

同样是朗读王之涣的《凉州词》,按照“平仄”规律朗读,一句诗中平仄相间,给人以抑扬顿挫之感,而且避免了千篇一律,读来跌荡回环,更觉意境深远,与“两字一顿”的“普通”朗读方法相比,优势不言而喻。

2、按照“半念半唱”的方式吟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以欣赏为主的读书方法,是古人学习的重要手段。吟:呻也,即曼声而唱;诵:读之而有音节者,即朗诵,它可以按照特定的吟诵曲来吟,也可以按照统一的调来吟,但两者都必须遵循平仄规律来吟诵。吟诵调可一篇一律,亦可千篇一律,故吟诵看似变幻莫测,只要掌握平仄规律,也是有法可循的。

当今的诗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吟诵古诗这一教学方法被人渐渐淡忘。而我认为“熟读成吟”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叶圣陶认为:“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当我们的学生对诗文内容熟知了以后,教师可以指导他们来吟一吟古诗。在舒缓的韵律中,在抑扬的节奏中,学生们曼声而唱,既增强了对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又深一层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真可以怡然入醉。在吟诵时如结合一段悠远的民族音乐,如萧、古琴等乐器弹奏的乐曲,更是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境界,给学生一种不同寻常的艺术享受。

3、借助歌曲的形式唱

古人所谓的“吟”就是唱。古曲《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就是按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谱的曲,唱出了哀怨别离之情,流传至今。吟唱是吟诵的发展。《毛诗序》中这样写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吟诵不足则吟唱,全部是唱,不再是“半念半唱”。优秀的吟唱曲既表现了诗词的声律特点和节奏关系,又加强了歌唱性,能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感情,引起人们的共史鸣。

吟唱,有的可按照古谱,如《渭城曲》;有的可按照后人谱的曲,如《登鹳雀楼》;有的可自己谱曲,在吟唱这一环节中,多媒体课件不可缺少——既要有吟唱伴奏曲,诗词内容的画面,再加上诗文的歌词。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陶醉地吟唱,更容易感受诗情,进入诗境。

4、借助肢体语言的形式舞

在学生吟唱的过程中,我们还鼓励学生借助体态语,亦歌亦舞起来。我们常借用手语增加吟唱的效果,因为手语中有字形、有书空、有主动的形象。手语最大特点是形象性强,吟唱中再结合手语,有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在打手语这一环节,由于允许学生即兴发挥、自由表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因此小孩子们特别活跃。课堂里,孩子们天籁一般地吟唱声伴着他们此起彼伏的手语,这将是一个怎样的释放活力、舒展灵性、生动有趣的诱人景象呵!

戴老师的古诗词吟诵法就介绍到这里,品经典诗文之味,在经典诗文中徜徉,但诵读活动却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情,是一件长期的文化浸润。万事贵在坚持,“合抱之木,起于毫末,百层之台,起于垒土,”我们坚信,今天我们诵读经典美文,播种诗意人生,明天,孩子们必将在这些美好情愫的浸润下,情感变得柔软而细腻,头脑变得敏锐而智慧,人生变得诗意而幸福。我们教师的精神世界也将在诵读经典的过中,充分享受民族文化的精神滋养,这是提升我们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必经之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有了良好的基础做积淀,相信未来我们学校的经典诵读活动也会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境界。

吟诵心得体会篇3

最近,校园里正在开展一项活动,叫做“国学经典诵读”,大家

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国学经典包括很多,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复杂的还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等。

其实,在我五岁时,妈妈就给我买了国学经典诵读的全套书和碟

子。妈妈说,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希望我背诵一些。当时我不懂,就摇头晃脑地跟着背诵。有一次,幼儿园搞儿童人气小明星选拔,我因为会背诵“子曰,学而时习之??”而被评为了人气小明星,照片还在光荣榜上放了好长一段时间呢!现在回想起来真有趣!

现在,我们学校也在开展 “国学经典诵读”。在诵读时,大部

分同学都很认真,只有极少数人心不在焉。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

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我们一定要认真诵读国学经典,这是一项有趣的活动,而且对于

让我们大家都来诵读国学经典吧!

记一次《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为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引领我校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诗词,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学校定于这个星期五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这天清晨,同学们早早来到教室,个个精神抖擞,背起了弟子规,老师还让我们演练几遍,并叮嘱我们比赛时不要紧张。叮铃铃,上课铃响了,这也意味着诵读比赛开始了。我们排好队,慢慢走出去。

来到阶梯教室门口,我们紧张的等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终于,

我听到报号老师叫:“现在是五年级一号班级 出场。”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了场。

等所有人入场后,只听见沈鹏拿起话筒说完了总序,接着,全班一起背完了“入则孝”,沈鹏又背起“泛爱众”中的第一排,全班同学有起伏的背完了“泛爱众”,这一章。诵读完后班长用口令整整队,并向

评委敬礼,接着,我班便出场。紧接着,其他班级也进行了诵读比赛。这次比赛,让我知道了一些重要道理。总序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八章的内容,我基本能按要求做到,但少数部分仍欠缺,如,父母讲道理时,嫌啰嗦,这样就没做到父母教,须敬听 。感谢学校给了我这好的机会,让我明白,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我一定会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蓬安县相如一小 五年级三班刘慧玲

国学,对于我们来说,在书本上,电视上,报纸上、生活中都能见到、学到。现在,我已经跨入了国学的大门,准备去这浩瀚的知识海洋畅游。国学,能让我们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与经典通行,与圣贤为友;国学能让我们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我们学习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做国学的好伙伴,国学的读者吧!

在生活中,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中的“为政之日,自信而不疑”,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让我明白了要相信自己的见解,绝不轻易地怀疑自己。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又蹦蹦跳跳地来到了去学校的路上,我刚到教室门口,就看见同学们正在写作业,如果是原来,我还会感到纳闷,但是,今天我并不感到纳闷,因为,老师布置了许多作业,同学们都在做呢!教室里呀,可真是静得不能再静了,仿佛一根针掉下来,大家都能听见呢!很快,我也进入了角色,沙,沙沙,沙沙沙„„大家的写字声很快奏成了一曲美妙的音乐。“慧玲,这道题是这样做的吧?”一声清脆的声音响在我耳边,音乐停止了,我转过头去,原来是周文文在叫我,我和她对了对,可答案根本合不上呀,我们又各自在草稿本上算了一遍,可还都是相信自己的答案是对的,于是,我们都把自己的理由说出来,可我俩还是坚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都没有一点向对方认输的意思。于是,我们去找了许多同学,大多数都支持她的答案,我有一点儿灰心,正准备把自己的答案改了呢!可我想起“为政之日,自信而不疑”这一佳句,再想了想自己的解法,于是,

吟诵心得体会篇4

初中青年诗歌教师听课活动已经圆满结束,这次活动为我们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作为一名诗歌教师,我深受启发,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真可谓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我在诗歌方面的一点听课感受:

一、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在听课中,我发现优秀的教师都有几个共同特点:

1、口语流利,发音准确。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孩子对课程的理解,才能保证孩子学到正确的知识,地道的语言;

2、善于利用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孩子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

3、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

4、有扎实的诗歌基础知识作为后盾,词汇丰富,课堂充实。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听课我发现教师的教学理念都发生了转变,都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整个课堂还给了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主体参与,教学中互动模式多样,多采用小组竞赛的模式或创造一个语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激起了学生们对诗歌学习的兴趣,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三、课前互动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

在这次听课中我发现课前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较好的,课堂都比较成功,老师们大多数从自身的生活着手活跃课堂气氛,得学生们的喜欢。

四、课题的引入与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是课程设计的重点

我认为大多数的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到位。课程开始后,从单词的讲解,到听力练习,再到对话讨论,一环扣一环可以说衔接得非常自然,学生们都能很好的理解,并且在每一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过渡中都在反复应用本节课的语法重点,很多老师还打破常规,大胆创新,改变课本原有的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听课,我开阔了眼界,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了紧迫感,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同时我对自己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去思考,怎样让自己的语言更优美?怎样让学生喜欢上课?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定能拉近距离,不断进步。

吟诵心得体会篇5

今天,区教研室在实验小学组织了初中诗歌新教材听评课活动。听了三位年轻老师的三节课,我受益匪浅。我从中体会到各位老师上课的独到之处,感受到她们上课的不同魅力和风格。回顾这几节课,整体而言,我认为有以下这几方面处理的相当到位:

一、教师们上课节奏清晰、明快,整个课堂驾驭能力非常强。尤其是x老师的课,整个课堂有张有弛,学生始终处在高度兴奋、高度思考运转的状态。

二、教师上课立足点高,目标把握明确,整堂课重在文本,然又不局限于文本,而是根据学习知识掌握情况,合理开发和生成课堂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有效的扩展开去。学生有效的从“学诗歌”水到渠成的转变成“用诗歌”。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切实让学生“活”用诗歌,用“活”诗歌。

三、 上课时,教师很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每节课,教师的情感到位,激情饱满,在情感处理上,又不象演员那样只注重自己的情感渲染,而是通过自己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给学生学习的安全感和开口表达的欲望,达到有效激活课堂气氛和同学之间默契配合的效果。

四、 课堂上,教师节奏控制得当,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没有松懈的机会。整节课教学内容充实,学生学习紧张、明快而且轻松、活泼。传感给每位听课教师的是这种感觉。学生不是被“逼”着学,被“牵引”着学,而是学生切实想学,想表达。

五、 另外,从这几节课中可以看出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很高,在教学中能真切感觉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和互相之间的理解与尊重。他们都是在用心教,用心与学生交流,所以学生积极性高,学习很有热情。

六、从课堂组织来看,教师对最新的教学理论的理解是深刻的,尝试是大胆的。在此次观摩中,可以感受到情景教学,任务教学,合作探究性教学以及“先学后教”等教学理念。让我对这些新的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合理应用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与理解。

不过,通过这次听课我觉得,还有几点不足:老师的课堂用语一定要简练,尤其是用诗歌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还有,就是在带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大胆,放心的放给学生。不要放心不下。

另外,这次还有几位教师的评课,也让我学习到很多实用的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真的是用心、用脑的大胆实践过程。并且教学生,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良好的学习品行。事实上,课堂教学重在课堂成规,与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也并不是我们一线教师无法达到的目标,关键在于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多动脑筋,多实践,多反思,大胆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指导实践。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积极地运用在此次听课活动中学到的好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诗歌教学工作。

吟诵心得体会篇6

最近有幸现场观摩了戴建荣老师的古诗文教学和讲座,感受颇深,收获了不少知识,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内容。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化星空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汉语言特点最完美的结合,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最完美的呈现。戴老师的古诗教学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人耳目一新。他采用“吟唱”教学法,带领我们一起去品味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古诗文化,让我们每个听课者也情不自禁地随之诵之、吟之、歌之、舞之,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在以往的教学中如何把古诗的美呈现在当代小学生的面前,如何让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常使我陷入两难境地:讲多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被拆解;不讲,年幼的孩子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到底怎么教学古诗呢?观摩了戴老师的讲课后不由得眼前一亮,原来枯燥呆板的古诗词教学可以这么的活泼有趣,自然如清泉般流进学生的心窝;古诗词的解读可以这么有声有色,让学生捕捉得诗中的画,诗中的歌;吟诵可以这么动静结合,意蕴悠长,直拨学生的心弦感受得到诗中的苦与乐。戴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诗意阑珊,置身于的他课堂,仿佛穿越长长的时空隧道,在田园,在村舍看古代的文人墨客吟诗对赋,情到深处,且吟且唱,醉到痴迷处手舞足蹈。感觉那一瞬间的戴老师就是从远古走来的一位集众多诗人特质于一体的当代智者。古诗,在戴老师的演绎之下,已成了一幅画、一支曲、一段舞,成了每个人心中回荡的妙曼之音。

吟诵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

《绿》心得体会模板6篇

开学心得体会优质6篇

读书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

法制月心得体会模板6篇

学功勋心得体会6篇

对军训心得体会参考6篇

公安英烈心得体会6篇

祭英烈活动的心得体会6篇

祭清明心得体会推荐6篇

拜泰山心得体会6篇

吟诵心得体会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