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习俗作文5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作文的内容是需要结合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实际的,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元节习俗作文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元节习俗作文5篇

中元节习俗作文篇1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

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习俗作文篇2

今天是农历七月半,俗称鬼节,史上也叫中元节。在老家,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烧包封。包封像信封一样,里面装满了冥钱,封面上写上收的先祖名字。用奶奶的话说,老祖公们回家在了半个月,今天要回那边去了,我们要多多的'给他们准备一些,去了那边才有钱花。

幼时,每年快到七月半,就要帮着奶奶做纸壳,有金纸壳,也有银纸壳,做成金元宝,银元宝的样子。除此之外,奶奶还要做纸衣,纸裤,纸帽,纸包等,做了堆在一个大篮子里。到了七月半这天,还要杀鸡,买鱼,买水果,买酒,买茶等当贡品,等太阳落山后,全搬到门口,点上蜡烛焚上香,三跪九叩首,把所有物品一一敬献后,再把各种纸做的物品一一焚化。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后祖父还教我填过包封,包封四周印着纸人纸马,两边是对联的形式,上联是:虔具 冥财一封上奉 ,下联则是:魂下火中收用。中间的空格就是自己填写,格式和称谓都很讲究,比如要竖行填写,从右至左,称祖父应称:祖考x氏老大人 ,亡妻称妣,x氏老儒人,对应的曾祖称曾考,高祖称高考,父亲则可以叫父考或是显考。落尾则称阳眷xx。填完后还要翻转过来,在背面大大的写上一个“封”字。祖父向来是不信鬼神的,但每年七月半,他却会挥毫泼墨,用毛笔在包封上工工整整的填写先人们的名字,也许,这是缅怀先人的方式,寄托的,是一个孝子的哀思。

离开家乡已久,对烧包封的习俗感觉已经很遥远,但每年这一天,我仍会感到悲凉,身处钢筋丛林的都市,我不会也不可能给故去的祖父祖母烧包封,只有在心里默默思念他们,如若泉下有知,祝他们一路走好!

中元节习俗作文篇3

我的家乡在海南,这里有许多祖辈人传下来的民风民俗,有的已经成了节日特色。在这些节日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元节。

在中元节的前些天,大人们都忙着买纸衣、纸帽、纸钱等等。最有趣的是折元宝,每次我都会参与。有时我还会和姐姐比赛,在规定时间内看谁折得最多、折得最好。比赛开始了,我迅速地拿起一张纸,这张纸在我手指间灵活转动,很快一个漂亮的元宝,就闪亮的出现在我眼前了。但是我不能得意,因为姐姐也很快赶上了我。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一张又一张的纸,经过我的手指间,都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漂亮的元宝。“滴”时间终于到了,我的手指也有了些疲劳。但最终还是我赢了,疲劳中也掺杂着一些开心。这些天我都忙着乐不可支。

到了中元节那天,就要烧纸钱了。爷爷把纸钱、纸衣、纸鞋、元宝等都分配均匀。到了中午或下午,就开始进行焚烧。这也让我们小孩子好奇,也跟着去看。大火熊熊燃烧照着我脸通红通红的。大人们说:“烧的纸钱、纸衣、纸鞋等等,都是给祖先送过去,让他们在那边过的安稳。”于是我心里许着一个愿望:希望我今后每天开开心心,学习更上一层楼。希望他们在那边收到钱、衣服、鞋子和我的愿望,祝我如愿以偿。

晚上来临,我们几个孩子去挖了一堆沙子,用塑料杯装了起来,里面插着蜡烛和香,把他们放在家门口的周围,围成一个长方形。点燃蜡烛和香,瞬间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金黄的“火球”随着风,活泼地跳跃了起来。不到一会儿,家家都点燃了蜡烛。放眼望去,那些小“火球”似乎在和我打招呼。可是在今天不能外出,因为大家怕被不干净的东西缠上身,否则我一定出去看看。大人们都忙着摆祭品、烧纸钱,说是烧给那些孤儿、流浪汉的灵魂,因为他们没有亲人,就在大街上。所以人们就烧些纸钱、纸衣给他们。也怕万一,他们缠上我们某人。听说在今天,鬼门会打开,所有的灵魂都会跑来人间。虽然我有点不相信,但是这节日过得挺有趣的!

七月十五,过中元节。多姿多彩的习俗丰富了家乡人民的生活,我喜欢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习俗作文篇4

中元节是鬼门关大开放假,先亡的亲人回到阳间完成自己生前没能完成的愿望的日子,故而多点荷灯,或者在自家祭祖告诉祖先一切安好。

明代开始焚烧祭品以示给先亡的亲人捎过去东西。明代在坟旁焚烧纸锭,并在坟头压一叠纸钱。明代年间,福建地区的中元节祭祀依然非常隆重,家家户户都要备好冥衣纸钱,写上先人名号,然后焚烧祭拜。若是出嫁的女子祭祀过世的父母,还要在纸衣、纸钱上面笼上薄纱焚烧,以示区别,谓之“纱箱”。在莆田一带,人们于七月十五这天清晨将供品准备周全,然后全家打扮齐整,出门往空中作揖礼让,意为将祖先的亡灵请入家中。

祭祀完毕,又毕恭毕敬地将亡灵送出家门。到了晚上,大家又准备好斋饭、馄饨、纸钱,请巫师在市集上放焰口,施食给无人祭祀的野鬼。由于所费颇高,一些青黄不接的穷人家,为了这个一年一度的祭祀仪式,有时要延期至八九月份才能完成。

与之相比,同一时期的北京地区,中元节祭祀就简单得多。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载,北京近郊的宛平县城,乡民在七月十五这天取葛黍苗、麻苗、粟苗,连根带土地竖着缚于大门的两边,另外再缚三丛立于门外,供奉以面果,称为“祭麻谷”。

而杭州等地的人家,中元节要请僧尼诵经,追荐亡灵。晚上则沿着河流,随水置放用篾条和纸糊成、安置在荷叶或木板上的灯,里面点上蜡烛和香,藉以引导溺水的鬼魂,称之为“放河灯”。这些习俗,在明代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都有所体现:“又值七月半盂兰会大斋时节。杭州年例,人家做功果,点放河灯。”

中元节习俗作文篇5

农历七月,在古代这是阴阳交替的一个月份,也是地狱打开大门,鬼魂游历人间的时节。小的时候经常听长辈们说,七月到,不准走水边,不准说“鬼”、“死”字,不准晚归。如今,我已经渐渐长大,却依然谨记着他们的这些话语。我想,某一天我可能也只有如此来回忆他们了。

正规的鬼节在正七月半,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五。然而,在我的家乡,很多家庭并不是在那天。就如我家。我家是七月初九“接客”,初十“送客”,而隔壁邻居家则推了一天。

什么是接客与送客?这是我们当地话语。接客,接的是逝去的长辈们的魂;送客亦然。

在初九的晚上,作为家中后辈女子,因我已经长大便可以随着父母、弟弟一起去接客。在以前,这是不可能的。我说不出其中的原因,只知道这是习俗。

父亲走在最前面,母亲紧挨着父亲,接着便是我与弟弟。父亲手中擎着红烛、香,母亲则拿着一沓纸钱。母亲边走边点燃纸钱,隔段距离便停下来在路边烧些纸钱,一直到接客的地方。其实,这个地方并不固定,但总归要与家有段距离,而且必须空旷,以免待会烧纸钱把其他东西给烧了。

等到我们拜了几拜,燃起香烛与香之后便放起爆竹。等到鞭炮响完,我们便开始一个个轮流鞠躬拜祭。之后便以弟弟打头回家,途中,谁也不许往后看,否则父母定要责骂。

这天晚上,八仙桌上的香不能断,桌子边的椅子也不能碰。

到了第二天,重新换一只香,把茶水杯洗净倒上干净的茶水,等待亲戚的到来。这天中午,依照家里的习俗,我们一般是吃面。妈妈将肉剁得碎碎的,放上些酸菜、葱等调料,先炒然后放入水做汤。这样的臊子只有家里的味道才最好吃。

等到下午时分,我们会挑选几个人去接客的地方烧包。烧完后差不多就快到五点了,此时晚饭已经摆上了八仙桌,但必须先让先人们“享用”,十分钟后差不多就可以烧纸钱放鞭炮了。等每个亲戚一一祭拜后,我们就可以撤掉香台上桌吃饭了。

吃完饭差不多大部分亲戚都会回家,准备他们家里的中元节。而我家则会切好水果,洗好碗,将撤掉的香台再次摆到八仙桌上,然后一起出门送客。送完客就可以将桌子放回原位,吃祭品。而这个中元节也就过去了。

中元节习俗作文5篇相关文章:

师说心得体会作文精选5篇

感恩的作文范文优秀5篇

小学作文范文600字5篇

赞美抗疫白衣天使的作文5篇

教师节作文范文500字5篇

小学防溺水作文5篇

重阳心得体会作文5篇

小学作文我的心爱之物400字5篇

最美家乡作文5篇

元宵猜灯谜作文精选5篇

中元节习俗作文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9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