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体会5篇

时间:
betray
分享
下载本文

一篇优秀的心得体会是可以使我们的思想得到提升的,一篇优秀的体会一定能给人带来深刻的感受,下面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体会5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体会篇1

民族团结是我们从未忽视的问题。五月的和风伴着我们迎来了自治区第26个民族团结教育月。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团结从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从未褪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率先为少数民族打开了向汉族学习的大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时十八年,考察了许多国家,把西域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都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汇报,为汉朝反击匈奴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来往。大漠的驼铃声记录着遥远的文明。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有一批爱国的少数名族为祖国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之后千万同胞们的幸福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所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权利,使得在新疆生活的47个民族能够像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的生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所展现的民族团结精神深深烙印进了人们心中:忘不了全国各族人民为汶川遇难者默哀的情景,忘不了玉树地震中藏族孩子渴望生命的眼光。忘不了国庆节天安门前那56根民族团结柱。这是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有血浓于水得亲情。

我们学校是一个各民族学生与老师和谐相处的大家园。学校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同学。学校在学习生活方面也给予少数民族同学很多的关心,而我们也应该用一种团结、友爱的态度来对待学校里的每一位少数民族同学。只有关系的和谐才能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校园。

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和谐都是发展的前提。09年的“7.5”事件使生活在新疆的我们更加体会到稳定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了团结我们很有可能成为那个近代任人宰割的中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就会成为空谈,变成一个遥遥无期的梦想。面对国内外严峻的形势,我们更应做到团结,用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世界!居安思危能使我们防患于未然,能让我们见证一个蒸蒸日上的新家园!

回望历史,我们拥有辉煌的华夏文明;我们共同书写中华的传奇!展望未来,我们拥有美好的明天,我们共同仰望同一片蓝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体会篇2

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大国家,在这个大家庭里,56个民族团结一心,互帮互助,谁也离不开谁。正所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不同的民族虽然有着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宗教信仰,但却有着同一个信念:维护民族团结。

首先,我们应当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方针,旗帜鲜明反分裂,坚定不移抓稳定,不断推进新疆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不断推进小康新疆、平安新疆、和谐新疆建设。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就要坚持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就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措施得力、方法得当。要继续加强正面宣传教育,更加广泛深入地揭露“分裂分子”集团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真实面目,要大张旗鼓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加大正面舆论引导力度,积极营造安定团结、遵守法律、和谐向上的良好舆论氛围。

立足实际,认清形势,加强团结。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举一反三,准确分析和全面把握当前反分裂斗争的新形势,始终紧绷政治这根弦,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临战状态,切实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准备,坚决粉碎“分裂分子”的新一轮进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确保国家安全和新疆社会稳定。

反对分裂维护团结稳定,就要深入揭批“分裂分子”图谋“分裂新疆”的反动本质。

坚持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就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多少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建设自己的家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是一家,团结一心,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搞分裂、搞破坏都是不得人心的,都是各族人民不答应的。

社会稳定、繁荣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新疆科学发展的根本前提,“分裂分子”集团妄图分裂祖国的阴谋是不得人心的,是注定要失败的。稳定压倒一切,确保社会稳定是当前我区各部门各条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全面夺取反分裂斗争胜利的重要基础。我们一定要按照“一贯彻、三坚持、两推进”的要求,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认真学习、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做好反分裂和维稳工作,使我区在稳定的环境下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夺取我区发展稳定的新胜利,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疆做出应有的贡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体会篇3

精神家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和谐是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保障。长久以来,各民族间碰撞升华的文化火种,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民族在地域构成上交错杂居又相互包容、在经济生活中相互帮扶、在情感诉求中相互亲近依存,这是对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现实表述。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自身文化传承间的平衡状态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在当时当下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依据,是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一个民族的长治久安,复兴兴旺更多的是依托于文明永固创新不竭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对文化的认同及信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注入了灵魂。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各族群众树立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通过弘扬革命文化,让各族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历史,进而将文化自觉和政治自觉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改造和创新,从而更具有现代性。

在内蒙古的土地上生活着49个民族,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体系,孕育了光辉灿烂的草原文化。内蒙古之所以能够保持和谐发展的局面,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并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70多年来,内蒙古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载体构建、技术支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建国初期,内蒙古创立了面向基层群众的“乌兰牧骑”,成为全国文艺界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大区、文化强区战略的实施,实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入新世纪,实施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创造性地提炼出“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了深层的民族文化精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体会篇4

此次和全校2000多名教职工一起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训训练,收获很大。讲课老师从历史的角度给我们具体分析了我国不同时期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演化、变化,从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民族问题”的极端简单性,深刻了解了世界视角下民族问题的极端严峻性,糊涂熟悉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交汇的中华民族历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也是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充分熟悉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进展共同体,要坚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进展,在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富强进展的历史征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训练,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训练,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训练作用,落实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全校师生要守望相助、团结一心,带着任务,带着责任,带着正能量向内工大美妙的将来进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体会篇5

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优秀人才,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首要问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新时代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去年的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办好学校思政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所以,学校必须要开展好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在帮助同学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做好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让“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工作在学生群体中扎下深根。

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现状

目前,尽管有不少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非常重视,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部分学校特别是高中由于普遍面临升学的压力,未能制定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相关机制,有些学校即使制定了相关机制,也未能有效推行。这些都导致了学校教育中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块的缺失。

其次,从认识的角度来说,部分教师甚至学校领导会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政治教育仅仅是政治老师的事情,或者是班主任和学校德育工作者的事情,至于其他科目的老师则主要把学科教学做好就可以了。这会让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途径和形式上显得比较单一,从而降低对这方面的学习兴趣。

第三,从教师的内在自觉程度来看,由于政治身份、年龄、学科、学校位置、学历、家庭情况、个人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再加上缺乏科学的监督、考评机制,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自觉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这会让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量”和“质”上都具有不可控性。

三、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办法

首先,学校应增强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明确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学校党组织书记作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在提高自身认识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督、考评机制并且扎实推行。

其次,学校应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拓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素材获取的渠道。除了教材、书本所提供的,所有教师都可以通过网络,利用新媒体去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例如,无论是利用“学习强国”理论学习,还是通过微信公众号订阅“中国政府网”、“共产党员”、“人民日报”、“安徽先锋网”“滁州先锋网”等,再或是在百度当中关注“光明网”、“新华社”、“环球时报”等等,都可以让老师们第一时间轻松获得海量资源。

第三,丰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形式。在新时代,通过传统的、单一的,刻板而又枯燥的说教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时不仅会使学生感到反感,甚至还会起到负面作用。要有效提高教育效果,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充分运用新媒体。现在许多学校已经安装了“班班通”等多媒体教学设备。老师们可以适时加以利用,以视频 、图片等代替自己的说教,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吸引力,从而提高教育效果;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理论学习,比如引导同学们参加微信公共号“安徽共青团”的“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学习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当然,囿于紧凑的教学课程和繁重的学习任务,老师和同学们都不太可能过多离开课堂、走出校外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和学习中去。所以,教师如果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不断积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的素材,然后在对学生进行文化课教学过程中,厚积薄发,将理论教育内容和课本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这可能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想境界了。

总的来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明白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重要命题。我们只有努力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之融入到我们工作生活的血液当中去,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真正培养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优秀人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

学生心得体会范文300字5篇

军训走正步心得体会5篇

管理心得体会精选5篇

202310月心得体会精选5篇

100周年共青团心得体会参考5篇

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600字精选5篇

早临床心得体会优秀5篇

宪法心得体会最新5篇

教师《教师法》心得体会5篇

和家长一起读书的心得体会5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体会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