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释放内心的情感,写读后感是提高文学素养的途径,它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下面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全阅读读后感通用6篇,感谢您的参阅。
全阅读读后感篇1
这本书写的其实挺深而全面的,讲述了阅读的目的,读书四问,阅读的层次,阅读方法,读与写。读书四问是我们读一本书时应该一直存在脑海中的指导思想,可以让读者带着这四问来读懂书中的内容。
我觉得在四问中,为什么读这本书,这个问题是最核心的,然后才是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对你有没有用。用最后的应用,通过想找到应用的方法反过来指挥自己选择书,解答为什么选择这本书,能让我们读起书来更有目的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比如说我,读起书来盲目的时候更多一些。只是单纯的想看看这本书讲了什么,至于对我有没有用,能为我带来什么这些事上,肯定会有,但我可能提前并不能想到,这种探索过程,也不失为读书的一种乐趣。至于读书方法,我觉得因人而异,可以去学习不同的学习方法,然后不断改善自己的读书方法就好了。书中所讲的阅读的层次和读与写部分,我觉得是属于一种阅读的进阶层次了,这需要是拥有了读书爱好的人,在读过了很多书后有了自己的想法才能实现的。我觉得我目前还达不到这种层次,读了一本书,摘抄几句,写几句感想,做个札记就是我当前的目标了。如果我能继续的热爱阅读下去,读到了下一个层次的时候,我会回来重新翻阅这本书,相信那时会有不同的感悟。
全阅读读后感篇2
在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小妇人》。下面,就由我来介绍这本书的内容吧!
这本书中主人公为马奇太太一家人,大女儿梅格美丽温柔,向往一种富有的生活;二女儿乔,性情直率,像个男孩,喜欢看书,希望在创作上有所成就;三女儿贝丝,腼腆温柔,喜欢弹琴,默默地为家庭和他人做事;四女儿艾米,喜欢画画,讲究仪表举止,一心想做个淑女。因为马奇家贫穷,没法一起供四个女儿上学。所以,马奇太太在家中既是母亲,又是导师。
后来,女孩们又认识了邻居男孩劳里,在一起相处的很好,熟悉了之后,贝丝每天都去劳伦斯老先生家弹琴。
我认为自己最像四姐妹里面的乔,因为我有着她直率脾气火爆的性格。但是我却没有她的写作精神。
在书中某一章,说了四个女孩儿在一起谈论自己的梦想,梅格的梦想是有漂亮的宅子,里面有各种各样豪华的摆设;乔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让人永远无法忘记;艾米想成为一名世界上一流的画家;只有贝丝的梦想最平淡,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做个对家庭有用的人。我也想长大后做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位女主人公在成长道路上遭遇的事件。通过这些,在母亲马奇太太的引导下克服自己的缺点,走向了完美。
我自己也该向四位主人公学习,错了的地方就会改过来。
全阅读读后感篇3
?背篼 》是篇不长的小文章,但读完后我的思绪万千。
?背篼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生活在山间村落的小男孩在暑假每天都要到大山深处去帮家里拾捡柴火补帖家用的事。在拾捡柴火的过程中,小男孩会顺便给自家的采摘解馋的野山柿和采集一些药材去到集市上换钱用于交下一学期的学费。每当夕阳西下,山中的小男孩背着满满的装有木柴、药材、野山柿的背篼,脸上面带着微笑回到家里将这些物品交给爷爷、妈妈和妹妹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眼前这位纯朴、爱劳动的山里孩子,他是多么的可爱!
读完这篇文章,我首先想到了我们这些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小王子”们。我们在家很少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很少!或许会有小伙伴立即反对:我们又要做作业又要预习新功课,哪有时间帮家里做事吗?那么我想问:平时没时间,周末两天总有时间吧!?在周末,当我们写完作业,吃遍爸爸、妈妈给我们备下的美食后就会出去疯玩上很长的时间,那么玩的这些时间,我们可不可以节省下来帮妈妈出门买瓶醋;帮爸爸给花浇浇水;或者给下班后的爸爸、妈妈倒上一杯热茶呢?这些小小的劳动看似简单,但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之余坚持了,那么你会发现原来爸爸、妈妈抚养我们长大是多么的不易,原来小小劳动后的感觉是那样的美好。
最后,用一句爸爸平时对我说过的话作为这篇读后感的结尾吧——劳动的孩子最可爱!
全阅读读后感篇4
美国教育学家埃德加·戴尔研究出的“学习金字塔”表明,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而通过做报告等亲身体验能够记住90%,因此思考和实干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这和目前我们所接触的主流学习方式是很不同的,单纯的阅读,恰恰是信息留存率最低的,其优点仅是信息获取的速度和数量。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指出,“所谓吸收资讯,就只是知道某件事发生了。”然而,知道某件事发生,并不是我们读书的本质目的。我们会停留于自己已经拥有了这段知识的错觉之中,并未加入任何自己的斟酌、取舍和判断。而且,即使我们已经多次阅读,也无法在脑袋中留下过多的印记。我想,有过相关阅读经验的人,都会了解这种情况。
分享一个我的懒人笔记法:关键点截图→关键字标注→回忆召回。这个方法花费时间极少,使用方便,具体方法如下:
阅读电子书或纸质书时,遇到陌生的知识点、新颖的观点、论证过程等,在看书的间隙:
①使用手机截图(电子书)或拍照(实体书),注意图片需要包含页码
②截图后可以标记简介概要的关键词,传输到微信“文件传输助手”便于记忆和查找
③在需要时,不需要去找大段完整的阐述和论证。而是通过查找关键字或翻看图片,成为这一部分知识点有效的触发键,主动召回记忆,这样理解会更深刻。主动召回,意味着记忆和理解的加固。
如果仅仅停留在重新阅读段落之上,不过是重新吸收了作者所介绍的知识和观点,不假思索地“吸收资讯”,是低效的读书。而关键词或关键图片的有效信息查找,会真正做到对此段内容的`融会贯通。材料和观点,会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呈现或调用,做到灵活运用。在标注出关键词,读后感以及此段观点、素材以及可做何种思考之后,一切交付于大脑,它自会建构出错综复杂的思维网络。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每一处观点认真思考,主动建构出关联性。如果单纯做笔记,停留在记忆的层面,而不是被启发、主动理解的层面,读的书也不会被真正理解和使用。
相对单纯的看书,更立体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长远收益。读书是学习,思考也是学习。读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思考的目的是学以自审。读书是一个吸取精华、丢弃糟粕的过程,而做笔记、思考、实践是巩固这些精华的方法,也即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途径。
全阅读读后感篇5
题记:将近花了两年的时间来培养阅读的习惯,但是如何来提高阅读的品质?从思考怎么来阅读一本书,阅读什么书,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逆向过程有助于形成自已的见解。
我是极爱阅读的,从初中开始,就泡在图书馆,杂志,小说,历史,人文,什么书都涉猎,看完也就忘了,总觉得自已是一个吞噬文字的魔鬼,吃下去这么多却没有变化。在阅读之前,反思这个问题,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读一本书是种输入,输入如果没有输出,没有经过思想的加工,那么一堆杂乱的文字到你脑海里,输出的如呼出的空气,最后真是一无所获。所以,每一本书都要写点什么,所思,所得,所用,不一而足。有了这个过程,至少能保证你有想法。想法如何付诸于行动,那是后事了。
圆规正转,本书只深入的讲了一件事情,如何来阅读一本书?
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明了和理解作者字面上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个句子在说什么,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这本书想表达什么等等。从表面去学习一本书,明白书的表象所表达给我们的观点,这可以从某个角度来解释为什么我们知道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检视阅读,读书快与慢的节奏。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是每本书都要逐句逐字的看,那是基础阅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的品质,检视阅读给了一个方向。在读一本书前,都是需要做功课的,这本书的讲点什么,哪些是需要深入了解和学习的,哪些是是可以粗略浏览的,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得出答案,就是其精髓所在。
分析阅读,检视阅读是你提出的问题,而分析阅读是脱离你的存在,用系统的`方法来读一本书,这样就不会跳过你本身局限的问题,全面的了解书中的知识点。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详细的过程就不再描述,选择一本什么样的书来进行分析阅读?个人推荐:思考快与慢、学会提问、金字塔原理,等等,会尽快功课。
主题阅读,按我的理解就是输出大学毕业论文。一直耿耿于怀大学的论文,全文都是胡编乱造的,没有主题,没有中心论据。所谓的主题阅读,应该就是描述和解决一个问题。理论上,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我们有大量的课程和阅读,具备动手实践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我们还没有明了大学真正的涵义,没有独立的思想和求知的精神。痛定思过,每年给自已定个目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输出一个解决方案。
再次回过头来思考书本身,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分析阅读做一次分析阅读,在过程当中发现适合自已的方法。每个人的阅读习惯不一样,阅读书目不一要,时间点不一样,思考的方向也不一样,尽量回到原点,全面的思索过程,得到一个相对优的阅读方法。
除了输出读书笔记,还有件事是一定要做的,那就是经典语录的摘抄。文字的抄写过程和你阅读过程输出的想法和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准备一本漂亮的笔记,来记录每本书思想的精华,和作者对话。偶尔拿出来朗诵,你会发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所以,得出两个结论:
每次阅读输出一篇8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每读完一本书做语录摘抄;
良好的习惯是品质生活的开始!
全阅读读后感篇6
?茶馆》这部作品浸注了老舍对于满族民族命运沉痛思考,老舍在人物形象和行为的描写中体现了强烈的没落情怀。
在《茶馆》之前其作品中没有一位亮明满族身份的人物!但《茶馆》中出现了两个旗人形象松二爷和常四爷,分别是老舍批判和维护的对象。松二爷身上体现的是三百年来积下的历史文化旧习和心理症结,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他们创造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他们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内部的冲击和外来的,必然使这个民族走向衰落。
老舍对于常四爷这个满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精神世界的探索,是其满族情结的第一次正面释放。常四爷,这个老北京旗人中间走出来的自食其力者,是《茶馆》这出戏里,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个形象。可见老舍对这个人物是付出了最大的感情的,有满满的同情和寄托。”
作者写常四爷的主要用意:一是要人们知道旗人下层有一批忠肝义胆的爱国者。二是要表明从清末过来的满族人,并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窝囊废”。三是表现满族精神文化中一些极有价值的东西。
首先,在常四爷的身上体现了晚清时八旗将士的多数人仍在坚守的爱国情操。当清朝末年他还吃着皇粮、坐得起茶馆的时候,就很瞧不上“吃洋饭”的马五爷,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国人、尤其是感到国不国民不民的惨状后,他能冲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出狱后就赶上庚子年,为扶清灭洋,他跟洋人打了几仗。虽然国还是破了,但他的民族气节还在,“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国人哪!”其次,常四爷一生保持着满族人“又倔又硬”的脾气,不向恶人低头,不向命运让步。“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铁杆庄稼没有啦,还不卖膀子力气吗?”再次,常四爷心地善良,正直豪爽,为人仗义。在他还没没落时,看到穷苦人会施舍碗面给人。当自食其力时也没有人穷志短,“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松二爷死了连棺材也是他化缘化来的!作为旗人他对国家的命运有着清醒的认识,大清国应该受到历史的惩罚:“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
全阅读读后感通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