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还包括了价值观和道德教育的考虑,教案的适切性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班教案反思最新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班教案反思篇1
活动目标:
1、感受秋天树的造型、色彩。
2、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以及在欣赏的过程中的收获,表现秋天大树的特征。
3、积极尝试运用各种色彩的叠加进行自由的表现。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秋天的树的图片,带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秋天落叶树树叶的变化,积累有关秋天色彩的经验。
2、白纸和油画棒人手一份。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让欣赏图片。
1、教师(出示秋天的树的图片) 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季节的树?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自己的经验进行讲述,如这是秋天的树,树叶变颜色了,有的变成了红色,有的变成了黄色;有的结了果子等。)
2、教师出示秋天的树范画,请小朋友看看都有什么样的树,接了些什么果子?
3、教师小结:对了,这是秋天的大树,你们看,树叶有许多漂亮的颜色呢。有红色的、黄色的、棕色的、咖啡色的,当然也是有绿色的;大树还结了许多果子,有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子、橘红色的橘子、橙子等,秋天真美丽。
二、教师引导幼儿讨论绘画的方法。
1、你想画什么样子的大树呢? (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描述,教师用语言讲述描述一下秋天大树的样子)
2、教师讲述各种树的画法:
落叶树画法——先用棕色的油画棒画出粗粗的树干,在树干上画出稍一点的树枝,树枝像手臂一样向上向前伸出;在树枝上用黄色、红色、紫色和咖啡色等颜色画出片片叶子。
果树画法——先画出树干,再画出树冠的轮廓,在树冠中间画上许多漂亮的水果,用绿色将树冠部分涂满。
三、引导幼儿自由绘画。
1、教师交代绘画的内容。
秋天真美丽!今天,我们大家就来画一画秋天美丽的树吧! 小朋友先想好画什么样子的大树,是画大树落叶还是画果树;画许多落叶树就成了树林,画许多果树就成了果园,除了画树以外,还有哪些秋天的景色,请你也画出来。
2、幼儿绘画,教师指导幼儿完成作品。
四、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同伴的作品。
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虽然观察了小树林里各种颜色的树叶,不同形状的树木,有了情感的体验,充分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但是在动手操作用落叶来装饰树干的时候,有一些幼儿把树叶贴反了,我发现幼儿对树叶的认知经验还有所欠缺,这方面我所忽略,需要加强。
中班教案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粗细的相对关系,能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物体的粗细。
2、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出不同粗细的物体,发展观察比较能力。
3、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粗细不同颜色不同的无根塑料管,带有空心的珠子一颗。
2、幼儿学习资源②第34-35页。
活动过程
1、游戏“穿珠子”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不同。
(1)幼儿用两根粗细不同的小棒穿珠子,有一根穿不进去,引导幼儿讲述为什么。
(2)幼儿讲述自己的感受:两根小棒粗细不同,所以粗的穿不进去。
2、观察三根小棒,进行两两比较,感知粗细的相对性。
(1)教师根据需要提出问题:
这三根小棒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你是怎么知道的?最粗的是哪一个?最细的呢?
a小棒和b小棒哪个粗?哪个细?b和c哪个粗哪个细?为什么b小棒我们一会说它粗一会说它细呢?
(2)小结:原来物体的粗细是比较出来的,要看他们和谁比,才能知道是粗还是细。
3、游戏:排排队。
(1)请幼儿按照物体的粗细顺序排排队,说说是怎么排的。
(2)小结:从粗到细排一个比一个细;从细到粗排一个比一个粗。
4、寻找粗细,发展幼儿的比较观察能力。
(1)引导幼儿从自身找出可以比较粗细的物体。
(2)从周围环境中寻找可比较粗细的物体。如树干和树枝比,
5、阅读幼儿学习资源②第34~35页,进一步学习比较物体的粗细。
活动延伸:
教师带幼儿到户外观察幼儿园内物体,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粗细的树,并用量一量、抱一抱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反思
1、比较的物体比较少;2.还没能更好激发孩子对物体比较的粗细的兴趣,老师说的多,孩子说的少,3.做游戏的时间比较短。
中班教案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获取有关磁铁的直接经验,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2、了解磁铁能透过纸板、木板、玻璃板来吸引铁或铁制品的现象。
3、能够手眼协调地做磁力游戏。
活动准备:
1、教具:磁铁、磁性物品、铁制品与非铁制品、黑板二块。
2、学具:人手一块磁铁、每桌一篮物品、小精灵胸牌人手1个、玩具若干、小毛巾、沙等
3、场景:布置神秘王国
活动过程:
(一)以小精灵到神秘王国引题
小精灵律动进场
(二)小精灵到神秘王国探秘:
1、神秘王国到了,小精灵玩一玩,试一试,什么玩具最好玩;
2、小精灵自由分组进入神秘王国探秘:
①小动物比赛
②小蛇跳舞
③钓鱼
④分类盒:牙签、大头针等
3、组织小精灵入座,进行提问:(小树叶音乐)
师:到了神秘王国,你玩了什么玩具?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秘密?
4、小结。
(三)介绍磁铁的特性:
“磁铁宝宝”介绍自己的特性:我是铁,但我有磁性,能吸铁和铁制品,所以我也叫吸铁石。
(四)幼儿分组动手操作、交流,进一步感知磁铁的特性。
(五)教师提问,巩固对磁铁的认识。
1、磁铁还有个名字叫什么?
2、磁铁能吸木珠吗?铁杯吗?
3、磁铁能将铁钉、牙签分开吗?
4、缝衣针掉在地上了,什么办法能找到它?
5、塑料球、皮球、铁球,用什么方法区别铁球?
6、磁铁能吸到什么?
(六)活动评价:
师生共同评选最佳小精灵队,发奖杯。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并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告诉幼儿,而是使幼儿成为渴求了解世界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我们的科学教育,就是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营造宽舒的心理环境,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让幼儿在探究中惊异科学,在持久、深入地探究过程中建构科学经验。对于中班幼儿来说,磁铁并不陌生,老师贴挂图时经常用到。在孩子们的眼里,磁铁是很神秘的东西,有着神奇的力量。磁铁能够吸铁的特性决定了它备受幼儿青睐。
中班教案反思篇4
【教材简解】
中班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第一周主要是学习蔬菜相关的知识。教材中主要包括秋天的蔬菜,秋天的景色和秋天的落叶。在秋天的蔬菜中主要介绍了一些蔬菜的名称以及外形特征,以及芹菜的食用方法。根据我们当地的主要蔬菜品种我选择了萝卜、毛豆、茭白这三种蔬菜为代表向孩子们介绍它们的外形、食用部位以及各种不同的食用方法。
【设计理念】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学生自己获取的任何知识,他自己解决的任何问题,因为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做到的,所以比其他任何方法得到的知识更为扎实牢靠。”而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多少知识,而在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做中学”有益于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能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应该说,幼儿在“做中学”活动中,不仅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能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因此,在此活动中我充分让幼儿通过操作、尝试来获取知识。教材简解] [教材简解]
【设计思路】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孩子们对秋天已经有了粗浅的认识。蔬菜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食物源。蔬菜对幼儿来说既能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也能直接接触,但现在的幼儿只是看到碗里的熟食,对蔬菜的了解仅限于表面的认识,而且认识也比较粗浅。他们并不知道蔬菜的种植、生长、及成熟过程,不知道蔬菜的种类、季节性、各种不同的吃法等等。为此,我们设计了“好吃的蔬菜”这一活动,希望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幼儿了解蔬菜的兴趣。引领孩子来到蔬菜的王国,和孩子们一起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做一做,尝一尝,想一想等方式建构起对蔬菜的全新知觉,培养他们自己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从内心深处对蔬菜喜爱,以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发展。
【活动目标】
1、幼儿知道几种常见蔬菜名称及外形特征,知道它们的生长地以及不同的食用方法。
2、幼儿懂得各种蔬菜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知道要爱惜粮食,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果实。
3、幼儿懂得各种蔬菜都很有营养,要多吃蔬菜,培养不挑食的良好习惯。
【活动重、难点】
4、 幼儿知道几种常见蔬菜名称及外形特征以及食用方法,知道要爱惜粮食,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果实。
【活动准备】
1、 萝卜、毛豆梗、带叶茭白和各种蔬菜若干。
2、 教师事先带孩子参观过农民伯伯的菜园。
3、 区域操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兴趣。
昨天,老师带小朋友参观了农民伯伯的菜园,你们都看到了哪些菜?
幼儿讨论、回答。
二、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初步认识蔬菜的外形特征1、“老师准备了一些蔬菜,请小朋友们去看一看,想一想,研究一下它们是什么蔬菜,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它的哪里可以吃?”
幼儿操作、尝试。
2、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索结果。
“你看到了什么蔬菜?”“它是什么样子的?”“你觉得它哪里可以吃?”
幼儿回答。
3、教师演示总结:
(1)萝卜的叶子绿绿的,萝卜红红的,红红的萝卜就是它的根,我们吃埋在地底下的根。萝卜浑身都是宝,根我们可以吃,叶还可以给猪吃呢!
(2)毛豆梗上结着豆荚,它们都是绿绿的,豆荚上有一层绒绒的毛,我们从毛豆梗上摘下毛豆荚,剥开豆荚里面有毛豆,毛豆可以吃。
(3)茭白有长长地叶子,把外面长长地叶子剥掉就落出可以吃的茭白。
三、了解蔬菜的生长地以及食用方法。
1、萝卜是长在哪里的?(地里)你们吃过萝卜吗?你们是怎么吃的?(炒着吃、烧汤吃)。萝卜生的能吃吗?幼儿尝试。请每个幼儿尝尝萝卜的味道。萝卜真好吃,那它是怎样来的(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2、毛豆是长在哪里的?(毛豆长在毛豆梗上,毛豆梗长在地里)。摘下毛豆荚这样可不可以吃?怎么才能吃呢?(剥开豆荚)。毛豆生的生的能吃吗?幼儿尝试(不能吃)。
请每位幼儿剥一粒毛豆,教师收起“送给食堂奶奶煮熟了吃”。毛豆能不能生吃?那可以怎样吃(炒、烧鱼、烧丝瓜等)?毛豆是怎样来的(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3、介绍茭白是生活在浅水中的。告诉幼儿茭白和萝卜一样可以生吃,并请幼儿尝一尝。茭白是怎样来的(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四、让幼儿懂得各种蔬菜都很有营养,要多吃蔬菜,培养不挑食的良好习惯。
1、小朋友都知道现在是秋天,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有很多的水果,还有许多蔬菜,那你们知道秋天还有哪些蔬菜?引导幼儿说出观察过的南瓜、扁豆,知道他们都是长在藤上的。
2、教师总结:萝卜、毛豆、茭白都是蔬菜,蔬菜里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能够帮助我们长身体,它们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不能浪费,吃饭的时候不仅要吃肉,也要多吃蔬菜,这样我们才能长得高,长的壮,才有力气。
延伸区域活动: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在自主选择、操作的过程中探索蔬菜的秘密。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内容:
1、 玩净菜材料准备:毛豆、扁豆、大蒜若干,碟子、剪刀、保鲜膜等。
能力训练:通过幼儿动手剥豆、拣菜,包装净菜等训练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发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2、 找与数字相应的蔬菜材料准备:画有各种蔬菜的图片若干、写有数字的作业纸,剪刀、固体胶若干。
能力训练:幼儿通过认知数字,剪下相对应数字的蔬菜贴在作业纸上,培养幼儿沿边线剪的能力和对数字的理解。
3、 讲述、认知活动材料准备:各种配有文字的蔬菜图片若干。
能力训练:通过幼儿自由看图讲述,认识各种蔬菜及与之相关的文字。
4、 拌菜材料准备:萝卜、黄瓜若干,刨萝卜丝的刨子,各种调味品。
能力训练:幼儿通过刨萝卜丝、拌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对味道的感受力,理解父母的辛苦。
5、 榨蔬菜汁材料准备:小塑料盘,有齿切刀;新鲜的萝卜、胡萝卜、生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沙拉,榨汁机;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塑料手套、桌布能力训练:幼儿大胆操作,自制菜汁,观察哪种蔬菜的汁多;了解蔬菜的。另一种食法,感知蔬菜的美味。
6、 种菜材料准备:大蒜头、土豆若干,花盆。
能力训练:幼儿懂得大蒜、土豆的种植方法,知道农民伯伯的辛苦。
活动反思:
通过“好吃的蔬菜”这一活动,孩子们认识了萝卜、毛豆、茭白等秋天的蔬菜,知道它们的生长地和萝卜吃根、毛豆吃果实、茭白吃茎等。幼儿懂得各种蔬菜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知道要爱惜粮食,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果实。活动中,孩子们兴趣浓厚,由于有了参观的感性经验,幼儿都能够讲述自己所见到的蔬菜以及它们的外行特征等。区域活动的开展使得孩子们在操作中进一步强化了所学知识、内容。
中班教案反思篇5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学习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较高矮,并能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二、活动准备
1、每人一套操作材料(大矿泉水瓶、小矿泉水瓶、椰奶瓶、旺仔牛奶瓶)。
2、事先设置好表演情境。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学习在同一平面上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
设置表演情境。请两个小朋友比高矮,甲站在地板上,乙站在椅子上,问:他们俩究竟谁高,谁矮呢?这样能比出高矮来吗?为什么?鼓励幼儿充分讨论。
教师小结:比较高矮时,俩人必须都站在同一平面、同一高度上,这样才能比较出谁高谁矮。
幼儿示范正确的比高矮方法。
2、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请一个比前面二个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来与他们比高矮,问:怎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矮,一会儿又说这个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还是高呢?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说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
3、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指导语:一天,几只瓶子在一起吵吵嚷嚷,它们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该怎么排队,现在请小朋友都来帮它们排排队,排好以后要说说你们是怎么给它们排的队。
4、幼儿通过自身参与,进一步体验物体的高矮是比较出来的。
玩游戏《比高矮》: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选出每组最高的小朋友,再派出来比赛,选出全班最高的小朋友,颁发奖牌,并鼓励小朋友,多吃饭菜、多运动,才长得高。
四、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房屋、树木、运动器械等,并比较它们的高矮。
活动反思:
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请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先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来观察图片比较高矮,最后进行排序。幼儿学起来是层层递进的,对高矮概念掌握的较好,完成原先设立的目标。
中班教案反思篇6
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幼儿对于自己身边的事物特别关注,总愿意把自己觉得新奇的事物与大家一起讨论、分享。生活中的房子,也是孩子们关注的物体,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把自己看到的房子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了我们身边的物体千姿百态、各有所用。在整个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游戏、动脑识别的方法,配上各种图卡、形象地故事情节,使整个过程紧紧相扣、环环相连。
活动目标
1. 能按不同方向(上下.左右)正确地从一数到十,能正确运用序数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体验基数与序数的关系。
2.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3.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学习从不同的方向准确辨别物体的排列位置。
2. 教学难点:自己确定方向并能准确找出位置。
活动准备
10个贴绒动物;若干数卡;10个房间的图片。
活动过程
1. 认识十以内的序数
出示一排房子,这是小动物的家,数一数有几间,这是第二间……谁能用数字表示出来,给每间房子标好号。
2. 正确运用序数词
天亮了,公鸡起床了,它跳上自己的屋顶大声叫朋友们起床,公鸡站在第几号房顶上?小动物们起床了,老师随意从房间里拿出动物,看x间房子里的xx起床了,引导幼儿说出序数词。
小动物们准备做操了,他们从右至左排好队,现在谁排第一,排第二的是谁?……再次吸引运用序数词来说明动物排队的顺序。从左往右数呢?谁排第一?谁排第二……
3. 继续练习使用序数词
请小朋友给小动物送红花,你想送花给谁就要说出:“我把花儿送给第几排的xx”
教学反思
1.整个活动,幼儿自始至终保持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与他们共同参与,起到了导向辅助的作用。
2. 本节课教具准备充分,游戏性、趣味性强,课堂气氛活跃,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积极性。
中班教案反思篇7
一、活动目标:
1。学会用速度、力度、音色的明显变化较完整、连贯、准确地演唱歌曲。
2。能根据不同的角色形象,用不同的演唱方法表现歌曲的不同情绪。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速度、力度、音色的明显变化较完整、连贯、准确地演唱歌曲。难点:能根据不同的角色形象,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来表现歌曲不同的情绪。
三、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能熟悉、熟唱歌曲;知道不同体态、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他们说话的音色和节奏是有区别的。
2。物质材料:音乐vcr,胖青蛙、瘦青蛙、国王青蛙、公主青蛙、老青蛙、婴儿青蛙头饰若干,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一体机音箱1个。
四、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游戏一:《快乐的小青蛙》,用多媒体播放vcr《小青蛙》,幼儿边长边表演,表现出小青蛙活泼、快乐的而情绪。能用较自然的声音歌唱,注意唱准附点音符和休止符。
2。发声练习。游戏二:《我是一只青蛙》。师幼以对唱的方式,模仿唱出不同青蛙形象(小青蛙、老青蛙、奥特曼青蛙、青蛙公主、青蛙国王)的叫声。
师:5 6 5 4 ∣3 3 1 ∣ 3 1 2 3 ∣ 5 — ∣
我是一只青蛙,我会怎样叫?
幼:3 3 3 ∣5 5 5 ∣ 3 3 2 2 ∣ 1 — ║
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
3。演唱歌曲。游戏三:《百变歌王》。教师演示课件,逐一出示不同角色形象(正常青蛙、饿、着急、哭、累、吃辣椒的青蛙、)的青蛙,幼儿根据课件提示,学习用不同的音色或者节奏流畅、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并尝试通过改变音色或节奏来表现歌曲不同的情绪。
4。拓展延伸。游戏四:《青蛙王国合唱团》,教师扮演国王,幼儿可根据提供的头饰,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歌唱,体验一首歌曲多种情绪的乐趣。
活动反思:
?纲要》中曾指出“儿童是在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与非语言的表达和表现方式。”在日常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在学唱歌曲的时候,对于节奏的把握有时比较模糊。这让我想到,其实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歌曲的教唱、律动表现、乐器演奏等等内容,节奏在音乐教育中同样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掌握一些简单的音乐符号,一方面帮助幼儿解决自身的音乐表现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更进一步的欣赏感受音乐作好基础。于是,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次以节奏为基础,渗透简单的音乐常识的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能围绕感知休止符到实践体验运用休止符这两个重点内容展开,通过几个不同的环节,层层递进,帮助孩子们感受休止。
中班教案反思最新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