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教学反思能够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认真对待每次写教学反思的机会,我们的教学能力才会得到提高,下面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梦教学反思优秀5篇,感谢您的参阅。
梦教学反思篇1
12月8日三年级的群众备课活动如期开展。轮到我执教。我选了三年级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的《掌声》一课。就在周六(12月5日)的时候,市里的送课下乡活动在实验小学多媒体教室举行。我听了“齐鲁名师”孟强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尽管孟老师的课已经很难超越,但是我却在听完课之后就有了很多的感触,因此我也选取了这一课,想实践一下孟老师的教学思想,也想试验一下自己的许多想法。
首先,关于孟老师的课我禁不住要记下以下两点:
一、孟老师的授课新颖独特。他并没有省去字词的教学,并且他的字词教学个性注重比较,并且是本课前后词语不同的比较,如:
a:1:她的一条腿落下了残疾;
2: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
用这两个句子来比较“落”的两个不同的读音。
b:比较“经久不息”与“渐渐平息”这是文中描述前后两次掌声的两个词语。更别出心裁的是孟老师让同学们用动作来演示一下自己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同学们分别报以“经久不息”与“渐渐平息”的掌声。
……
孟老师词语教学的方式一时间让我惊羡不已、赞不绝口。
二、授课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反复强调文章的主旨“人人都需要掌声,个性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1、课堂伊始,干脆利落地直接导入。然后问孩子们对自己的到来是否欢迎,让孩子们用动作来表示一下。孩子们报以欢迎的掌声。这时孟老师便及时地出示“人人都需要掌声”句,直切文章主题。
2、
3、
这种一咏三叹甚至四叹、五叹的讲语文课的方法,让再不认真听得同学,也不由得记住了并且明白了“人人都需要掌声”这个深刻的道理。
梦教学反思篇2
今天,带着孩子一起学习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梦教学反思篇3
临近期末的作文题目很宽泛,不限内容、不限题目,只要求真情实感。看似很好写,可对于六年级的他们来说,我知道,他们和我刚接触作文一样,没有目标、有点懵,不知道从何写起。
于是,告诉他们,联系自己的校内校外生活和身边的点滴小事,进而搜集素材,但不能看作文书,因为这样会限制思路。看着同学们都低下了头,有的已经开始动笔写,还有的仍在凝眉思考。于是,我又提示他们,小学六年,你一定有许多快乐的、伤心的、或者难忘的很多事,那你就从中选取一件或几件写下来;你也一定有许多难忘的人,爸妈、老师、同学,想想你们之间有哪些故事发生。注意修饰语、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说完这些,开始写的同学多了起来。看着大部分同学有点释然了,我巡视了两圈后坐下看起书来。
半节课过去了,我又巡视了一圈,发现张润龙的目光好不避让,于是发问:“写完了?”“嗯!”淡定加肯定。我有点惊讶,原来他的作文老是大难题呢,这次他居然第一个完成。于是让拿上来我看。他写的是《我家的藏獒》,临让我看还说“这是真的。”因为我每次看他们作文时我都会问一句:“自己写的真人真事,还是以前看过的或背过的?”可以看出,他写的很用心,记叙了和藏獒有关的两件事,篇幅比较长,行文也流畅,只是比较平实,缺乏一些表达技巧的运用,叙述也多是第三人称。跟他说过后,他回位修改去了。张素、周赛瑶、张世梁的也相继写完。张素写的是他家的小狗,内容很空洞,字数也不足,于是我问是否为真事,他说很早以前背的。再看周赛瑶的《我们这一班》,记叙的是班里发生的真人真事,写得生动充实,形象逼真。张世梁写的是一次去河里捉鱼的情景。于是,我给他们读了这几篇,并对比后总结:“其实,好作文呢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存在于我们的眼睛,只要你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你一定会有东西可写并且写得很好。…… ”
一节课过去,除4、5个学生没写好外,其余都完成了。并且大都写的身边人、身边事。张宇阳写的是前两天参加二七区多彩校园吉尼斯活动得到的启示,张蔓写的是《青瓜的自述》,周煦峰写的《童年的色彩,我们一起涂》,张振写的是《二十年后回故乡》,张仕宇回忆的是小学一年级时和小伙伴做游戏,陈高杰写的是《曾经的我们》……光看这题目,就让我眼前一亮。
其实,我也就是这样一个很容易知足的人,学生的一点点成长哪怕是作文里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我都可以看在眼里,然后再在班上好好表扬一下。可能是我一次次的表扬让他们有了自信,也让他们有了写作的兴趣。于是,对比上学期,很多学生作文有了很大进步,其中 张仕宇、周赛瑶、陈高杰等几位学生的作文一次就能基本定型,并且习作形式也灵活多样。
经常告诉学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和和一颗细腻敏锐的心来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这样才能言之有物。可对于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激发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如果老师也能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满足,去发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让每个学生也体会到被发现的成就感,那学生的习作兴趣怎能不被激发,学生的习作水平怎不会提高呢?
梦教学反思篇4
10月12日,我执教了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掌声》的第一课时。文章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女孩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三年级的课文基本都是两课时讲完,如何真正提高第一课时的实效性,是我在备课时重点思考的问题。本节课教学我以读为主线,力求以简约的教学内容,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虚拟了一个人物形象——学习小博士,由他代我提出自读提示带领学生上课,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一、扎扎实实地进行初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精神。整堂课,我以读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内心的独特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
1、读得有目的、有层次。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并且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
第一次朗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词,并给生字注音;把课文中的句子读通顺。我带着学生默读静思,勾画批注。在学生完成朗读要求后,则出示生词,采用自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竞赛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准词语的字音,为通读课文扫清了障碍。
第二次朗读课文,要求: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在读完两遍后,我就采取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的方式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我针对难读的长句子进行重点指导;个别词语如“骤然间”、 “经久不息”等则采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文本语言,努力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第三次齐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注意停顿。经过之前的反复朗读,学生读得越来越好,基本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读的形式多样化。
为激发孩子们读文的兴趣,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我采用了自由读、评读、齐读、交流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各种朗读形式激发孩子们朗读的兴趣,使他们以较高的热情投入课堂学习。
二、注重激励性评价语言
教师的激励语言能给学生很大的鼓励。因此,在课堂上我适时发现学生细微亮点,激励他们。比如指名朗读课文时,一位女同学读得很好,我说:“读得真好,一个字都没错,真不简单。”另有一位同学课文读得不熟练,我又说:“你读得很努力,如果课后再练习读几遍,相信你会读得越来越好。”学生齐读后我又说:“短短十几分钟,你们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真了不起!”在我的激励和激情引导下,学生读文的兴趣不断提高,读文的效果自然也很好。
三、游戏强化理解词意
在学生读文后,为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我又安排了一个知识竞赛环节,问题都与本课词语有关。当一个问题出来,学生的小手林立,气氛活跃。简单的游戏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反思中,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诸多不足之处:
1、课堂节奏掌握得不够好,在交流词语意思时浪费了一些时间,致使最后的写字教学匆匆结束。
2、我由于对学生的能力有所低估,在课堂上怕他们讲不出,有时没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还需进一步加强,相信学生的能力,做到每一个学生有信心。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方向。
梦教学反思篇5
?白鹅》一课主要着眼于白鹅的性格特点:高傲,而且高傲的可敬可爱。从作者刚把鹅抱回家,它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高傲的第一印象。到跟它相处的时间长了之后,感受到的:“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作者用明贬实褒的写法再现了它对白鹅的喜爱。整篇文章趣味十足。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在备课时,我从教材的关键及重点处从高傲入手,品读叫声、步态和吃相。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好好思考:
1.重视朗读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之后,应该及时跟进,鼓励个性化的朗读。如:第三自然段对厉声叫嚣和引吭大叫的教学。学生说到这两个词表达的程度不一样。因为生客进来了,鹅要叫的凶一点。篱笆外的不用叫的那么凶,警告一下就行了。这样的回答再加上想像,感觉朗读有想像的结合对文本的理解有非常大的辅助作用。多么高傲的一只白鹅,于是我们师生一起分工合作来读一读。
课堂中做到了这样去处理,在学生有了体会后,及时跟进,把他的感受推波助澜,扩散开来,在教室里形成一种积极的气氛,朗读的效果更好了。
2.抓住学生语言中的闪光点
在理解“厉声叫嚣”和“引吭大叫”时,有一个同学说到了,鹅厉声叫嚣是因为生客进来了,引吭大叫是因为人在篱笆外。进来和篱笆外其实是理解这两种叫声的一个眼。如果能够适时抓住这个眼,进行引导,在不同的情况下鹅的叫声是不一样的。这样学生能够更容易的体会到“厉声叫嚣”和“引吭大叫”是不一样的,体验也是不一样的。
3.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不能用老师的理解和讲授来压制学生表达自己意见、谈论自己感受的空间,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课堂上,自己讲解的内容过多,很多学生或者没有机会放开心胸地表达自己对白鹅高傲的解读,思考:课堂教学中,不仅着眼学生的理解,还关注学生的表达,同时,我注重朗读的层次性,读出了感情,读出了精彩。
梦教学反思优秀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