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感想的时候可以写篇心得体会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只有将心得体会写得全面,我们的思维力才会有所提升,以下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关于全面小康的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全面小康的心得体会篇1
早上,一阵悦耳的电子音响——台历的音乐将我从睡梦中唤醒,连忙提起笔写下梦中的小康生活。
先说说环保方面吧,在新世纪里,我们要设计一种能够吸收噪音的设备安放在居民区和公共场所,人们就不再受噪音的困扰了,噪音都变成了动听的音乐;还要发明一种空气清新剂,只要往受污染的空间一喷,有害气体一下子就被净化了;经过水处理,又将所有被污染的河水换成了净化水,河里的水变得清澈见底,鱼儿又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了;在垃圾处理厂,安装一种新型垃圾处理装置,所有的垃圾一倒进去就消失了,或变成其它有用的物质;到那时人们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再说说交通方面,那时候的交通工具非常发达,再没有烧汽油、柴油的机动车,人们普遍使用“气—电太阳能车”。这种车不仅能在道路上行驶,还能变成飞车在沼泽地上行驶,也能在低空中飞行,而且绝对安全,每辆车的车头有一个喷气机,可以观察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如果两辆车对开,在50米远的时候,车头的强力喷气设备会自动启动,两股气流互相冲击,就会把两辆车分开,车完全由电脑控制,人们可以舒服地坐在车里,不再会有车祸发生。
学生也不用背着沉重的书包去上学,带上一本字典大小的万能笔记本电脑,就能学到课本上的知识了。
这就是我心目中未来的小康生活,我想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实现。
关于全面小康的心得体会篇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都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
改革开放之初,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要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三大提出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党的xx大把“三步走”战略进一步具体化。经过不懈努力,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党的xx大作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判断,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到20__年的奋斗目标,要求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党的xx大以后10年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作出新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居于引领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并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奋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加强美丽中国建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扎实迈进。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奋斗目标,要求全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关于全面小康的心得体会篇3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决胜脱贫攻坚只剩不到10个月时间,如期完成目标任务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党员干部要用好“锤子”“铲子”“牌子”,铺就一条敞亮的“奔康之路”。
挥动落实“锤子”,一锤一锤打实脱贫“路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抓落实,再美好的蓝图也是镜花水月。为兑现党中央“20__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承诺,广大党员干部冒着被动感染风险,躬身一线、风雨兼程,打下了脱贫攻坚良好基础。面对通往全面小康路途中尚存的“硬石软土”,党员干部还需以更加务实的行动,挥好“落实之锤”,认真对标脱贫攻坚各项任务部署,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易地搬迁复垦复绿等关键环节和硬性指标,以“零容忍、不迁就”的态度杜绝数字式、破坏式脱贫,用“高标准、严要求”为群众“验收”出行、教育、医疗、住房等保障是否达标,用党的政策将脱贫“路基”打实打牢。
活用举措“铲子”,一铲一铲优化振兴“路径”。脱贫摘帽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前进的“路径”窄而颠,发展就会阻而缓,前进的“路径”宽又好,振兴才能快又优。面对现存的顽疾和变化的矛盾,党员干部不能局限于完成“规定动作”,要活用“举措之铲”,化身“营销能手”“就业勤务”“产业顾问”“育人导师”,积极采取电商销售、合作经营、农旅结合、产业孵化、优秀农民工定向回引培养等措施,优化乡村振兴“路径”、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厚储基层治理力量,使农产品成为“抢手货”,农业产业成为“香饽饽”,农村基层成为“向往地”,优秀农民工成为“土专家”“领头雁”,不断增赋农村贫困地区和已脱贫地区发展活力和后劲。
擦亮引领“牌子”,一点一点标注小康“方位”。“行百里者半九十”,实现全面脱贫奔康目标,不能因为“等靠要”等思想让群众脱贫后再次返贫。扶贫一时、扶志一世,必须变“给予式扶贫”为“奋斗式脱贫”,为群众树信心、添动力。铺就全面小康的道路,党员干部要擦亮“引领之牌”,指明前进方向。要擦亮“政策宣讲牌”,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讲清楚、讲透彻,坚定群众“我能脱贫奔康”的信心。要擦亮“典型引领牌”,广泛宣传脱贫好方法、致富好典型、带富好案例、示范好榜样等,增添群众“我能脱贫奔康”的底气和“我要脱贫奔康”的志气。要擦亮“纪律保障牌”,严惩工作中失职渎职干部,及时处置影响工作大局的言行,汇聚党员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加油干的合力。
关于全面小康的心得体会篇4
最近,我看了一本老师推荐的书——《百年追梦 全面小康》。
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我国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里面有许多为了实现目标而拼搏的故事。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一件就是“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了。
24岁的李保国,是一位大学老师,在他任职10余天后,他就相应学校的号召,开始了山区的开发研究,在他的带领下,太行山的居民脱贫奔小康,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在当年,邢台市山区里自然灾害频繁,树木的存活率竟不到10%,李保国起早贪黑,制造手工炸药,炸平了山上的每一块乱石。有一次,他在爆破的时候,发现有一枚炸弹没有被引爆,便走出掩体,冒着生命危险拆除了引信,免除了一场“灾难”。事后,他说:“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河北的山岭都绿起来,父老乡亲都富起来,我的事业才算成功。”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并且持之以恒,全力以赴。
读完这则故事,我心里感慨万千:李保国为了他自己的事业,为了让当地老百姓富裕起来,为了圆国家百年富强的梦,整整奋斗了34年。因为心力交瘁而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的坚持不懈,令我们称颂!
就如他的名字,“保国,保国,保家卫国”!在他的一生中,尽管“颠颠覆覆”,但他的信念一直是——“持之以恒,圆梦中华”。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坚持不懈的人。我们小学生,更应该为了学习,为了达成自己所预期的目标而不断奋斗,不断拼搏,不断追求。
最近,我在学骑自行车,虽然遇到许多“困难险阻”,内心里也有过纠结,可我终究选择了坚持,选择了不懈地努力。因为我坚信,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梦想就一定会实现。正如米南德所说,“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
在此,我要向同学们说,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我们要接过先辈的旗帜,真正成为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所以,同学们,让我们牢记着李保国的英雄事迹,让我们为学习而不断努力,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让我们牢记这励志圆梦,持之以恒的理想,让我们牢记着百年追梦,全面小康的中国梦。我想,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梦想一定会被实现!
关于全面小康的心得体会篇5
近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三个关系,并从人群、区域、领域等方面查找弱项和短板,为我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
补短板之策最初来源于“木桶效应”。补短板的意思是说整体水平取决于具体能力中最弱的一项,就像一只木桶,装水的容量最多只能达到所有挡板中最短那块的高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条路上,如果遇上“木桶效应”,那么就会严重影响打赢脱贫攻坚的质量。因此,补短板是硬道理,是势在必行的。
从人群看,补短板就补齐“老弱病残贫困人口”这块短板。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中,老弱病残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其中因病致贫占40.7%,因残致贫占20.2%,65岁以上贫困老人占18.5%。老弱病残贫困人口多数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和条件,因此,要重点解决看不上病,看不起病、孩子辍学、危房改造、饮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制度,必须统筹安排财力,解决这块短板。
从区域看,补短板就补齐“深度贫困地区”这块短板。深度贫困地区是指“三区三州”以及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和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贫困村,这些地方往往是交通、资源、公共设施等最薄弱,且经济发展最难。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是短板中的短板,特别是今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要补齐这个短板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要解决这块“硬骨头”,就要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实行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主要是加强水、电、路等基本设施和农村危房改造,以及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同时要加强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和兜底保障工作。
从领域看,补短板就补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这块短板。主要聚焦的问题是大气污染、城市黑臭水体、农村环境脏乱差、教育不均衡、部分群众“看病难”等问题。因此,要攻克这块“短板”,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贯穿发展的全过程,优先解决重点环境污染突出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的方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短板”是通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的关卡,如果不打通补平,势必会影响全面小康的成效。为跑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补短板问题势在必行!
关于全面小康的心得体会篇6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全面小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短板效应”理论已经被广泛用于解释全面小康的关键难题和重点任务,“补短板”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全面小康的“全面性”进行科学阐释。他指出,“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覆盖的领域要全面,主要是沿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展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揭示了全面小康的主体内容,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全面小康社会的五条最重要的边板。其中,边板的长度会因为地区等差异而出现差异,通常相对较短的边板被称为短板。因此,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标“高水平”,找准找对自身短板,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所有地区、所有人口的热情支持、深度参与,构成了全面小康的最为宽广厚实的基础,只有以此为支撑,我们的全面小康才能够行稳致远,才能够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此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要关注协调发展,深化改革,确保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任务。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治理机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稳定、安全的内外环境。
关于全面小康的心得体会篇7
2020年,已到了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中华民族摆脱贫困的千年愿景即将梦圆。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脱贫攻坚全面收官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
面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短板问题,排查出的问题稍微用心就可避免,目前脱贫攻坚工作时间紧、问题整改任务重,要认真过细的再梳理、再排查、再整改、再落实。同时必须做到头脑清醒,解决方法要精准得当;必须做到思路清晰,聚焦难点、巩固成果、跟踪到底、提升群众满意度,用心、用情、用力抓好整改工作;必须做到责任清楚,履职尽责再紧再实、督查指导再严再细、作风改进再好再优,不能当甩手掌柜,要亲力亲为,不忘初心大意、心存侥幸,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到位,扎实推进问题整改清零工作,以全优的标准,交出脱贫攻坚的满意答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各级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针对各地的发展水平差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阶段的工作也应各有侧重。要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客观真实反映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形成良好预期,坚定发展信心。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的路程,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关于全面小康的心得体会篇8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最后关键阶段,总书记殷殷嘱托,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升环境保护水平和生态建设质量,确保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在“全面建成”四个字上。既然是全面建成,就要在短板上下功夫,只有补齐短板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问题其中一个就是老弱病残贫困人口、深度贫困地区等方面短板明显。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深度贫困是当前脱贫攻坚短板中的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小康建设短板,是其中一项必须要完成的重点工程、必须要啃的“硬骨头”。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要逐县逐村落实脱贫攻坚规划,加大帮扶力度,做实做细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瞄准扶贫对象,找准致贫原因,打牢精准基础,对症对因下药,确保扶到点上。要坚持国家制定的扶贫标准,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坚持实事求是,既不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调高标准。确保在脱贫道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补齐民生短板。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代表生活水平的“三大件”,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再到现在的车子、房子、票子,变化之大超出想象。与此同时,民生的“短板”也发生了深刻的阶段性变化。民生“短板”从温饱问题向生活质量问题转变、从收入增长速度向收入分配机制转变。“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实现腾飞,但毋庸讳言,快速发展过程中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影响,污染物排放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重、生态受损大、环境风险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坚持把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抓手,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坚决的执行力、系统的协同推进落实好各项环保措施,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关于全面小康的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