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读后感5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是对书籍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的个人理解和解读,只有通过认真写读后感,我们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写作技巧,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1984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1984读后感5篇

1984读后感篇1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九月,同事看完感叹说非常好看,夸得非常动人,经不起诱惑,看完《阿特拉斯耸耸肩》借阅了下。捧到手里认真读了几页,被作者的写作手法深深吸引,随后自己买了《1984》和《动物农场》。

当时《1984》不在书单范畴,买的要阅读的书到了,就暂时放下《1984》,先读别的书。后来连叔也推荐了这两本书。所以看完10月书单,这个月重新拿起这本书,可能是看的时候心不静,再拿起这本书却没有初次捧起这本书的感觉,读的也不认真。

?1984》是反乌托邦小说,1984反的是思想,党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主人公温斯顿在党的单位工作,负责篡改真实事件,把所有真实事件都篡改成党想要表达的思想。不同的是,温斯顿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党工作,却有自己_的思想。

思想最不是死亡,思想最本身就是死亡。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小说分三部,第一部阐述温斯顿自己的想法,他暗恋她们单位的黑头发女生茱莉亚。

老人家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温斯顿始终相信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不会被人所控制。可人生来空白,思想是在成长中建立的,在物质和经历的基础上,我们思索。我究竟被控制了多少。我的判断,我的对错,我的认知极受人影响,这我知道。

明显的东西、朴素的东西、真理,都必须捍卫到底。自知之明就是真理,坚持到底吧!

第二部在一个夜晚,茱莉亚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你”,后来他们创造机会见面、约会,他们租了一个房子,房子很脏、很乱,但在那间出租屋里他们是自由的。然而,他们还是被上司奥布莱恩抓捕。

第三部温斯顿被关在小黑屋,受尽肉体和思想上的折磨,毅力坚强的温斯顿没有屈服。奥布莱恩给温斯顿套上了一个面罩,铁门打开老鼠会进入面罩撕咬他,他将痛苦的死去。最后一刻,温斯顿喊出了茱莉娅的名字,铁门关上了,他出卖了茱莉娅,老人家赢了,党赢了,党用权利_群众达到了他的目的。

才疏学浅,文化底蕴不足,这本书还有很多别的观点没认真读到、体会到,给书一个好评,给自己一个差评。

你没有认真看写读后感,这个读后感将毫无意义。说不定你体会的东西还是错误的,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1984读后感篇2

?一九八四》――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见面。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事实上还没有完全读透这本书。但我清楚,如果我现在不把我对这文章的感想写下,过不了多久,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将会被时间模糊。小说构建了三个国度,大洋国,欧亚国,东亚国。故事以大洋国英社为背景。思想是社会秩序规范标杆。无处不在的电屏以及麦克风监视人们的所为。

小说一共分为三部,第一部是男主人公温斯顿的自我认知(对整个世界的概念,对周遭一切的怀疑),但即使是你意识到了这一切的不对劲,以个体的力量仍旧无法确定到底是“我”疯了还是世界疯了。在自我的意识里,一直存在着影子世界。小说中的集社里每个成员每天必须参加两分钟的仇恨会,如同意识里所清楚的“两分钟的仇恨会最可怕之处,并非在于你被迫参与其中,切切相反,避免参与才不可能......不是通过让别人听到你的话,二是通过保持清醒,将人性传统延续下去。”他开始写日记,他竭力的想要保持清醒。第二部,温斯顿遇到了爱人茱莉亚。茱莉亚与温斯顿是不同的人,她年轻有活力,只在乎当下,认为表面上的工作做好了就能获得片刻欢愉,他们秘密的接触,在查林顿的小屋中度过只有两人的世界。读后感・温斯顿开始期待更自由,如同“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他与奥布兰接触,憧憬的想要加入兄弟会,然而,就如同他所知道的,“我们都是死人”。

他早早的被发现是一名“异端”而被监视了七年,在第三部中被进行了改造,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我明白怎么做,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在被折磨的过程里,所谓的内x成员奥布兰代表的权利,确是清楚的知道为什么,但他们的目的确是只有获得权利。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当他明白2+2=5的时候,温斯顿在栗树咖啡馆里终日喝着加满糖精的胜利杜松子酒。他又遇到了茱莉亚。但他们确确实实都是“死人”了。“曾经发生在你身上的事将永远抹不掉。”

1984读后感篇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教育我们,只有做到敬业与乐业,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读罢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我更是有了深刻的体会。

人活在世上,就是在做事。没有职业的懒人,做的是无意义的事,而有职业的人,若不敬业乐业,也无异于前者。

拥有职业的人,首先要敬业。一个人如果连自己从事的职业都不敬,那就是对自己不敬,他一定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凡职业没有不可敬的,只有敬业,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才有可能乐业;只有乐业,才会除去负担,把事情真正办好。

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喜欢它,乐意去做,这样就不会感到工作劳累,而是把劳累感转化为自己的快乐与做下去的动力。一事无成要耗费精力,积极的去完成该做的事也要耗费精力,而乐业还会有所收获,提高自己,那为什么不乐业呢?人生是一个过程,只要将过程演绎得精彩就够了,不用在意结果会怎样。

而对于我们学生,要敬、乐的业,当然是学习。学习很累,而当你爱上学习,就不会觉得累了,会把学习当成自己想做的事来做,而不是受迫去学习。当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后,会由衷地快乐,那是自己学习后的成果啊!

不学习,整日碌碌无为,只会让自己变得自卑、承受各方面心理压力。学习,虽然身体会劳累,但通过学习,获得了知识和能力,获得了自尊与自信,付出了,也有了回报,这些也值得了。

做到敬业与乐业,才能承担责任,激发潜能,实现梦想。让我们努力吧!

1984读后感篇4

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样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恐怕还是要受道德谴责的。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在家里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再无其他。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这样的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一个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沉潜下来很多东西,也就是白流苏期翼的那一点点“真”,或许仍是无关爱情的。.

?倾城之恋》给我们的整体的感觉是她的作品没有多少触及到社会的现实问题,或许这是她的一个弱项,又或者作为一个中国传统的女人,她是不喜欢政治的,所以在表面许多社会深度方面的东西上面,她并没有做的很好,且看《倾城之恋》中多余战争一个描写的环节给人的感觉绝对是很粗糙的,只不过我们喜欢“得鱼忘,得意忘言”的感觉,所以并不很在乎这一点,《倾城之恋》中流苏与柳原的恋情本身的完美性在我看来似乎就已经落如俗套,既然要表现人物本身的恋爱中的思考,那么为什么要到最后也是一个没有划好的圆呢?我的一个感觉是没有划好的圆比划好的更具有一种难得的吸引力,就像莎士比亚的悲剧比喜剧更具有影响力一样,但是看起来我们是无法求全责任的,更何况对于张爱玲这样的作者,我也只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根本够不上多少资格评论她的作品,只是有感而发。

很多人以为《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想依靠范柳原的婚姻关系摆脱白公馆的时间。甚至有些人取笑白的弥顽不灵。在我看来,她是迫不得已的,她除此出路外无从选择。 很爱她的小说,即使是在当时被说太个人,在如今看来,比起那些也写个人情感文章的作家,她在那个动荡不安,思想尚且不太开放的时代写的东西还是不乏大气的,如今再没有人可以代替她原本是格格身份敢爱敢狠的我们最心爱的张爱玲先生。因为她体会到了世人对她的另眼,所以她会创造这样脆弱美丽的流苏,因为她爱了最懂她却最终不能忠心不二的胡兰成,所以,她会写出像范柳原这样爱得让人可恨的男人。

倾了城又如何,她的城只能留给香港的那对平凡的夫妇,她还是最终另嫁了他人。

爱是否重要,这样一个动心和试着得到的过程,经常被复杂化了,我们除了抱着一心向善的态度之外又能如何呢?聪惠如爱玲,一样守不住的,她送了给范柳原和白流苏,我们的感慨也只是空气里那一样抓不住的心绪,虚弱无力。终究是否纯粹好像也已经被完美的结局麻痹。

生活里的爱总归像一副银筷子,是最初因为它好看才要,或是因为还可以用它吃饭就不重要了。

作者的文章也写掉了故事的尾巴。流苏再婚,成为家里人眼中的奇迹,二嫂和二哥也离了婚:如果像流苏那样嫁得好,离婚又怎样呢。不过离了婚的流苏,又变成最平凡的女人,城倾了,爱也断了,倾一座城成全一段感情,终究不能长久,男人的甜言蜜语又向另外一个女人说去了。

人家说张爱玲才气是有,却不够大气,难得作者发掘出她大气的一面来。不过归根到底,我看她还是小家子的,流苏的爱情像封藏在瓮里的酒,不打开才是珍贵的,一开了,气跑了,就什么都没了。张爱玲,给了一个倾城的雄伟,留一个最冷情的尾巴,她还是放不开,终究是悒郁的飘零女子。

1984读后感篇5

由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于20世纪所作,也是反乌托邦的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以文学的方式来讽刺政治和偏激思想,抨击社会的丑恶现象,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984年,这是一个三足鼎立的年代,三个超级大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而国内的社会秩序全无,一切进入战时状态,为战争服务。

大洋国的老大哥为了进一步巩固他的统治地位,对民众实行了极端的独裁统治:党的意志高于一切,个人的行为24小时暴露在电幕之下,思想由“思想警察”来监视并且鼓励亲人间互相监视与揭发,篡改历史,建立他国为仇恨目标来统一国内民众思想。这样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国内大众几乎变成了毫无情感与思想的机器。在这个冰冷的国度里,主人公温斯顿产生了自己想法,对老大哥的个人崇拜主义产生质疑,不满英社党的独裁统治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斗争。

我国的斗争历史告诉我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么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就是,星星之火同样容易被熄灭。斗争未果,温斯顿经历了英社党对其肉身和精神的再次“洗礼”,这个“星星之火”还是变成了他最不想变成的人,甚至热爱上了老大哥,个人自由最终屈服于独裁主义。

在这样一个思想被束缚,行为被监视,人性被异化的年代,无疑是黑暗且压抑的。在我看来,思想的自由才是自由一词的真谛。一如鲁迅先生所言: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他却死了。文中的人几乎都可以称得上是“死了的人”,而唯一“活着”温斯顿也因组织力量过于强大,抗争无效而归于“正统思想”。

从这本书我得到的警醒就是,反对个人崇拜主义,我们需要是思想上的百花齐放,只有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才能让社会进一步的发展,正如我国近代史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让我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逐步走向了民主社会,这是思想的进步,也是思想胜利的结晶。

人生如歌,歌有终时;思想如光,普照世人。

1984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屈原史记读后感5篇

奇妙的假期读后感5篇

寓言读后感400字5篇

大海蟒读后感5篇

读后西游记读后感优质5篇

北京的读后感5篇

同桌冤家读后感5篇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5篇

阅读体会读后感5篇

藤野读后感优秀5篇

1984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