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思考的结果,只有通过认真阅读相关的书籍,我们才能有真正有意义的读后感,优秀的读后感是对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遭遇的思考和感悟,以下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鲁迅的《死》的读后感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鲁迅的《死》的读后感篇1
我在网上看了一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让我深受感动。其中,有一则是“卧冰求鲤”,这则小故事在令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
这则小故事讲的是古代一位叫王祥的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但是,当父母生病时,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马上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的母亲使他失去父爱,王祥都能在父母生病时,衣不解带地侍候,还在冬天用自己的体温来把冰融化,捉鲤鱼给继母吃。真是令我感动极了。
古代的人们如此孝顺。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在构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是,事实好像有点不尽人意,历史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他们认为只有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却不体谅,不理解父母对自己所付出的辛劳,更不用提要他们孝敬父母了。他们可否想过母亲十月怀胎的痛苦和父母亲把他们从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人们的唾骂和抛弃。
父母给我们的爱是无私的,父母默默地为我们操劳。如果你够细心,就会发现父母脸上多了一条条皱纹,头上多了一丝丝银发。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精心的养育并教育我们,却不求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是帮妈妈做做家务,给爸爸捶捶背,把好吃的留给父母吃,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此外,我们更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长大以后好好报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就像这则故事中的王祥那样,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鲁迅的《死》的读后感篇2
上个月我读了一本书--------《呐喊》,这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搜集了他在54革命高扬时期创作的短篇小说。
?呐喊》描写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以便接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作者创作的目的是由于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罢。所以有时候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禅于前驱。
这就是作者创作的目的。
文中的《药》,是写一位革命者,为了民众而牺牲了,而民众回报的却是冷漠和歧视,他的血,成了民族治疗疾病的药引子,连他的母亲也不能理解他,反而为他的行为感到羞愧。
?头发的故事》中,一个人因为剪了头发而被人辱骂。
总之,《呐喊》是对那些愚昧的人的一种批评。真是淋漓尽至啊。
让我们一起了解这其中的一篇,就选《孔乙己》吧!文章中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站着喝酒且却穿长衫的人,这让人感到好奇,所以让人更想读下去。
然后就是身上突然多了几个伤痕,让人更加的好奇地读下去。当别人说他偷别人的东西时,更让人不思其解,然后就是他偷东西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工作没了。
这又让大家对他感觉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都以为他会被抓去坐牢。但结果是她没有去,而是被打。最后不知去了哪里。
这些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我也希望大家多看看鲁迅的作品。
鲁迅的《死》的读后感篇3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总共收录了十篇鲁迅先生生活经历的回忆性文章。在文集中鲁迅多次写出了对“正人君子”讽刺与抨击,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旧时社会的封建迷信和传统思想。
整本文集是根据鲁迅先生从童年到少年,最后直至青年求学的时间线索来进行叙述,前五篇写了作者既快乐又无趣,既纯真又复杂的童年时光,刻画了许多生动活泼的往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主要提及的人物是长妈妈,还有两篇写到了迎神赛会的盛况。到了少年时期,作者便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父亲的`病亡。从而引出在青年时期求学的原因。最后,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又迎来了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转折,从此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写的文章大多数是讽刺那些所谓“正人君子”的,文笔风格既是犀利的,又是讽刺的,甚至会带一些“黑色幽默”。从而更能突显出旧社会的封建与腐败,社会思想的封闭和民众的劳苦。
整本文集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狗·猫·鼠》,它针对当时“正人君子”对作者的攻击,引发了撰写本文的原因,嘲讽了他们散布“流言”等特性,憎恶他们的虚伪,正如作者的死敌“猫”一样。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努力地奋斗着,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同时也表现出了他替孩子们的担忧,担心孩子们在旧式教育的影响下,会变得迷信而没有快乐。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间是多么的幸福啊!所以,奋斗起来吧!让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民族之复兴而读书!
鲁迅的《死》的读后感篇4
鲁迅先生写的很多文章都带有讽刺意义,这篇《二十四孝图》也不例外。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孝”做为百善之首,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孝子的故事,而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却颇有深意,耐人寻味。
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处于白话文与文言文的交替的时期,可当时的中国但凡需要变革就会有一群“正人君子”和“绅士”们跳出来抵触,“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鲁迅先生不止一次的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对那些企图阻止中国前进和变革的人的愤恨,他渴望中国进步,更希望中国的下一代可以接受全新的知识和了解这个世界,他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得到全面的改革,而第一步就是推广白话文,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读到更多的好书,学习更多的知识。我仿佛可以体会鲁迅先生的愤慨和期许,他想通过自己手中的笔为孩子们的未来撑起一片天空。
整篇文章写的是《二十四孝图》,乍一看,这应该是一本颂扬孝道的书吧,其实不然,鲁迅先生对这些所谓的孝子故事却是十分反感的,尤其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这两个故事:“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装佯,侮辱了孩子。”我的脑子里似乎也闪出了这样的画面,一个满头华发的老爷爷,却穿着小孩子的衣服,躺在耄耋之年的母亲的怀里,母亲手上还拿着“摇咕咚”,那场景着实让人可笑。“”郭巨埋儿“就更让我不能理解了,郭巨因为母亲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为了对母行孝,就永定埋掉自己的儿子,节省粮食供养母亲,当挖地三尺多时,发现了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司不能夺,民不能取。这故事乍一看,觉得匪夷所思,为了养母亲竟然要埋了自己的儿子,埋着埋着竟然还挖出坛金子,可细读后我才了解鲁迅先生的用意,《二十四孝图》上的故事看似都是颂扬孝道,劝人为善的,可实际上这些故事全都是封建社会用来禁锢老百姓思想的工具,“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者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来。”而这一禁锢就是几百年,如此根深蒂固,不得不让人感叹呀!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愚昧和封建教育的落后,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孝道虚伪凶残的本质,也给活在当下的我们予以警示。
鲁迅的《死》的读后感篇5
“人必须活着,爱才有附丽。”这句鲁迅名言是我在当初为高考准备中记下的通用名言之一,但真正对它意义的理解,是在我读完了《伤逝》全文以后。它诠释的生活意义,真的是能一语道尽的,又是两句说不清的。
?伤逝》叙写了一段1926年的爱情悲剧,懵懂进步少女子君在启蒙知识分子涓生的影响下有了自由解放平等的思想,他们相爱,无视一切反对和鄙夷的眼光生活在了一起,却因为生活中的种种繁琐小事和物质经济基础而打垮,最后他们分开了,子君死了,而涓生依旧走在了寻找新的生路的路上……
我读这篇小说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新的生路”一词。涓生在他们相爱时“说罢,就做罢!来开一条新的生路。”毅然决然的走上了共同经营生活的道路;当涓生发现自己已经不爱子君时,他说“苟安于虚伪,那也便是不能开辟新的生路的人”便决定了分开;分开以后涓生依旧在庆幸“幸而是早晨,时间正多,我们的新的道路的`开辟,便在这一遭。”;可即使到了文章的结局,涓生也依旧在寻找新的生路的路上“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么跨出那一步。”。整篇文章,男主角涓生都在不断地寻找新的生路中,不管是相爱。分开,还是到了子君的死亡。但是他却一直到结尾都没有找到这条新的生路,我不禁怀疑,这条新的生路到底是什么?而这也是整篇文章的矛盾之一。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涓生对于爱情和生活的理解,涓生认为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而“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协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人,倘使只知道捶这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可是对于当时涓生和子君的同居生活来说,涓生的固定工作丢失,生活的经济来源被切断;而子君作为一个主持生活的家庭主妇,每天忙碌于做饭,喂那四只油鸭和阿随。他们再也没有办法去公园里一起散步,一起谈论雪莱和泰戈尔,他们的爱情无法在生活中得到满足,只能越来越厌倦生活,厌倦彼此的的爱情。这些在我看来也是这篇小说的矛盾之一。爱情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偏偏他们把这二者给分离,最后筑城了这样让人难以理解的爱情悲剧。
有人说涓生是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而子君只是一个被涓生带动的进步青年,我承认在一些方面确实是这样子的,但在爱情上面,子君却比涓生显得更无畏。她可以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她这样的勇敢与无畏是因为爱。然涓生却在此处表现出了不一样的态度“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目光,一不小心,就使我全身有些瑟缩。”所以这又是他们矛盾的地方,也许涓生确实是比子君有更多更深的西方先进思想,但是在他们共同的爱情基础上,子君却是比涓生显得更加无畏的。
寻找新生路上的矛盾,涓生爱情观与生活观上的矛盾以及他们思想先进性上的矛盾,组成了我对这篇小说的最大的感受,但我认为把它们综合起来,其实只有一点,那便是他们的的启蒙思想的不彻底性。他们在一个不合理的社会中单纯的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却忽略了对于生活的务实态度,他们把所谓的启蒙放在了一个过于高的高度上,脱离的地面,也就脱离了实际生活,这样子的婚姻与生活是绝对 不可能成功的!爱情需要“物化”,涓生明白这个道理,而不懂得应该怎么实际操作,偏偏子君在操作着却不能够恰当的经营他们的这种新式婚姻。这便是全文的最中心深刻之处启蒙思想的不彻底性。
我们说鲁迅在他一生的创作中有一段u型谷底,这是他的思想黑暗期,也是他的自我治疗和个性发展的阶段,偏偏这篇小说就是在鲁迅的这段时期内创作的。他在此期间进行着对现代启蒙和启蒙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这种向内的批判更像是鲁迅对于像自己一样的先进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在这个意义上《伤逝》的主旨正好与此吻合。
鲁迅的一生有太多的矛盾,他的生活有太多的矛盾,反映到他的作品中也就有了他的这些矛盾,涓生与子君的《伤逝》是鲁迅先生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唯一写过的一篇爱情小说,我想鲁迅先生想要借此表达的便是爱情与生活吧,毕竟当我们在好久以后回忆起这篇小说时,你什么东西都可能会忘记,但你一定会记住这句话“人必须活着,爱才有附丽。”
鲁迅的《死》的读后感篇6
略略的记忆中,
手里是一本重重的《鲁迅全集》,
满页满页的字中,
究竟深藏着多少秘密。
竭力的呐喊中,
是谁针砭时弊
用笔做枪,指向封建社会,
“人吃人”的黑暗中,
“救救孩子”的声音发自心底。
幼小的心灵中,
装不下这么多的思忆——
你为什么要吃我,
而我又何尝想吃你?
在彷徨里,
祥林嫂的悲剧,
背后却又有多少哲理。
没有天方夜谭的精巧,
也不见格林童话的细腻,
大江东去的吟诵声中,
也有着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的豪气。
而你的文章中,
这一切都不见踪迹。
黑暗的年代,
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
在列强的铁蹄下,
终会迎来有朝一日的奋起。
手中握着的笔,
是一把直刺向旧社会的尖刀,
黑暗中的一些人害怕了,
紧紧不放的追着你,
浓密的胡须,
爽朗的笑声,
来吧,
我的'身后全是阳光和正义!
黎明前的黑暗,
终究阻挡不了太阳从东方升起。
四万万五千万的怒吼,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腐朽统治,
把封建与专制永远推向了历史!
灿烂的朝霞,
是先生血的足迹,
中华民族的革命,
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终于,
天安门的广场上,
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世界的东方冉冉升起,
照亮了新生的中国,
照亮了倍受屈辱的华夏大地。
然而,
浩渺的人群中,
我却始终望不到你——
不,
我看到了,
鲜艳的五星红旗上,
你在向我们招手,
脸上那浓密的胡须下,
露出了久违的笑意!
今天,
我再次看见,
孔乙己的一生,
阿q的胜利,
长妈妈的嘱咐,
百草园的乐趣……
河南省林州市横水一中初二:牛国晓
鲁迅的《死》的读后感篇7
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让我震撼不已。
里面的主人公来到他哥哥的家里,可是不知道他哥哥是喜欢吃人肉的。当他发现的时候,那个小镇上的人已经开始筹备怎样将他杀了。他的哥哥跟是残忍,在几年前就把他自己的'亲生妹妹的肉吃掉了,并且夹在自家的菜里,让家人也吃了许多。
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事啊!将自己的亲生妹妹吃了,连自己的弟弟也不放过。如果,他将主人公也吃了的话,那么他一定会感到还不知足。会将他的母亲也吃了、将自己的父亲也吃了。但是,小镇里的人也许也会将他吃了。“自己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这句话就是反应了那个小镇的现状。惨不忍赌啊。
一个“吃人”一词。就表现了清政府的腐败,“易牙蒸了他儿子,给王吃,还是从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吃。”如此荒唐的事在那时尽然没人管。
小说的末尾那个“救救孩子”的呼声,是何等摄人心魄。对于孩子们的纯真,鲁迅流露出了那么沉重的凝虑,以为终于无法逃掉大人的阴影,也仍然无改于一生工作的目标“救救孩子”。
鲁迅的《死》的读后感篇8
明天代表着新生,代表着希望。谈到明天,我们往往是畅想美好的心愿。然而贫苦无助的单四嫂子盼望明天病儿的情况能出现好转,但“明天”带给她的却是绝望,是丧子的更大不幸。
?明天》写的是一个孩子死去、母亲失去希望的故事。故事的时间简单而集中:三个晚上两个白天。第一个晚上写守寡的单四嫂子守护生病的儿子宝儿,期盼天明宝儿的病会好一些;第二天单四嫂子带宝儿去看病,结果下半天宝儿便病死了,到晚上单四嫂子守着宝儿的尸首痛哭直到天明;第三天下午宝儿出葬,到晚上单四嫂子一个人在“太静”“太大”“太空”的屋子里思念自己的宝儿,想做一个见到儿子的梦……但即使做了这样的梦,又怎样呢?宝儿已死,守寡的单四嫂子,在一般人看来,甚至在她自己看来,还有什么希望呢?
小说的开头,说鲁镇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都关门睡觉了,夜半三更没睡的只有两家——咸亨酒店和单四嫂子家。酒店做的是服务生意,按其职业性质,理应灯火通明。唯这单四嫂子,夫丧子幼,只能靠纺纱来维生,日出而作,日落而续。所以,只有她家的灯光是突兀的,其它的门都关上了,唯她例外。
这当然不能用中国妇女传统的勤劳来诠释,这恰恰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凄惨的景象。这灯光不仅闪耀着一个贫苦人家的.艰辛,更闪耀着邻里人之间的冷漠与麻木、对贫弱者的袖手旁观。他们冷漠于扶弱,导致不忍视弱,所以他们都早早地关上了家门,尽管未必真的睡觉。
?明天》这部作品深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灵魂的暗淡。嫂子丈夫死了,靠纺纱养活自己和三岁的宝儿,她之所以还有忍受煎熬的勇气,唯一的力量就是源于儿子。当宝儿天真地说“妈!爹卖馄饨,我长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时,她那悲苦、寂寞、凄凉、破碎的心便感到无限的温暖,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有意思,寸寸都活着”。为了治好儿子的病,单四嫂子使尽浑身解数。求神、许愿、吃单方,到最后一个压轴法子——寄望于何医生。但宝儿还是免不了毙命的厄运。这也许是司命之所属,非医药所能挽救。最终儿子的离去就彻底地打碎了她的梦想,也将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在封建社会,寡妇的生活是十分可悲的,不管她们怎样挣扎,都逃离不了社会加予她们的枷锁。单四嫂子的悲剧令人窒息,悲剧原因大概如下:第一,神经的麻木。几千年的封建礼教麻木了她的神经。她唯一明白的,就是把宝儿抚养大,可以挣钱养活自己,以养老送终。可是在生活贫苦的情况下,一个刚刚三岁的小生命是何等的脆弱。然而当宝儿死了之后,她什么也想不到,也不可能想到,“单觉得这屋子太静、太大、太空罢了。太大的房子四面包围着她,太空的东西四面压着她,叫她喘气不得”。第二,世人的冷漠。“还有些古风”的鲁镇,人们之间没有关爱,愚昧、麻木、无知、冷漠、损人利已成为社会的通病。当单四嫂子因孩子陷入凄苦时,她没有得到任何同情和帮助,而是风刀霜剑紧相逼迫,迷信、庸医欺骗了她纺纱的可怜积蓄,害了她儿子。“动过手开过口的人”吃了她的丧家饭,使她既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又耗尽了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可怜的钱物,她在精神和物质上都陷入绝境。这令人心寒。
当整理完宝儿的装殓后,王九妈掐指推敲,终而没有想出缺少什么了。但真的没有缺少什么了吗?死者长已矣,而活着的人呢?这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
鲁迅通过王九妈等一系列贪婪、庸俗、自私、势利者形象,说明世界的冰冷,人与人之间道德的缺陷。同时也说明黑暗的社会不改变,明天绝不会带来希望,要想明天带来希望的现实,唯有“扫荡这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种时代”。
鲁迅的《死》的读后感优秀8篇相关文章:
★ 鲁迅药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