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考的训练,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在写读后感时,分享自己的独特见解,能够让文章更具吸引力,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自由自在高处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自由自在高处读后感篇1
初读题目,所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自由需要人们去争取,而不是措手可得。但通过对全书的阅读,发现内容要比自己所想象的自由丰富得多。"生活自由,思想自由"、"超越逆境,盘活生活,拓展生存,积极生活"、"社会先于国家,自由先于平等,人生先于自由",这些论断都能引发我的深思,到底自由是什么?怎么样才算是自由?人为什么要自由?以及作者所提出的自由就是真的自由吗?本书总共分为三个部分,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前两部分了,其中第一个部分讲述的是各种各样关于人们追求自由的小故事,以及如何辩证得去看待自由;第二部分则是在教我们如何获得使获取自由及怎样追求自由。
自由是每个人都在一直追寻的东西,但是由于法律,道德以及国家体制的约束,使人们无法真正的去享受到自己的自由。作者的见解便为"you the freedom",即"你即你自由"。于是,脑海中一直有一个词语在闪动着,这个词语就是"随心"。
我们生活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自由的,觉得我可以每天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比如:我可以看电视,我可以打篮球,我可以旅游,我可以拍照。但是这是真正的自由吗?细细回想一下:当在网上发表评论时,是不是每个人都要考虑一下发表评论所造成的影响;当情侣们在大街上拥吻的时候,是不是要考虑一下别人异样的目光;当高考考生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是不是在考虑以后就业的情况及工作的待遇。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还算是自由的吗?网络评论自己的观点,就会受到别人的抨击;情侣们在大街上打情骂俏会被看成是没有教养;而大学所学的专业大多数也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包括作者在文中所说的看电影要哭,不哭就是混蛋。其实,生活是可以选择的。面包就像我们的基本生活保障,而玫瑰则像是我们在基本生活保障基础上的更高物质和精神追求。面包和玫瑰都要有,倘若没有,我们也不应该失望或是一味的绝望。生活中的我们有很多无能为力的地方,如果大的环境我们如果改变不了,那么每个人生活的小环境我们还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只要积极得面对着生活,我们还是自由的。而这种自由能否在国家真正的实现,就要看国家是否能以开放战胜封闭了。
在一个国家当中,如果国家是自由的,那么未必其中的每个个体都是自由的。但是相反,如果国家中的每个个体自由了,那么整个国家也就自由了。《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权"》提出废除死刑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能用语言,能用情感教化,为什么一定要开枪呢?当法律和良知发生冲突时,良知才是最高的行为准则。法律是死的,但是事情本身是活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得处理事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作者在《人是什么单位》中提出了人是时间的单位,时间是人一生的资本,而如何利用这资本就是个体本身的问题了。有些人一生不断奋斗,不断实现自我价值,而有些人却在虚度光阴,反反复复过着同样的生活,时间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自己幸福的生活。《条件即逆境》中说明了美好事物不见得会让我们幸福,金鱼想要一个不需要自己寻找食物的环境而被困在了鱼缸中,人们想要方便快捷的生活发明了汽车而需要给汽车加油。当我们为了自由获得某种条件的时候,反而恰恰被这种条件束缚了。如果用真正的自由来与如今社会的自由作以比较,那么目前的社会可能就是处于一种胡乱,盲目,无秩序的状态下了,这个时候就需要自救。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会自救,那么这个社会也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自由在高处》这本书在很多地方那个都给了我心灵的震撼,都能够引起我心灵的共鸣。曾经对自由的看法与本书中对自由的看法显得实在是渺小,同时也暴漏出了我三观中的不足之处。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激发了我自己对于自由的理解,那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随心"。或许,这本书只是拓宽了我们看待自由的视野,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受本书中所提到的自由的束缚,真正的自由,还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去创造。
自由自在高处读后感篇2
去年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觉得很大气。于是,今年买了他的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近来,读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平等是所有学科都绕不过主题,也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语。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也都面临着自己自由与否的问题。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做老师也有些年头了,深感现在大学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因为,有时候自由是要争取的,别人施与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云这本书写得很精彩,并不是我所能复述。我只是读完后,发表自己的一点感慨。
自由自在高处读后感篇3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初读之后,感觉是各种观点在脑海里交织,最大的感受还是生活是要经历的,然后才是感悟。这本书的主要线索,就是生活自由与思想自由,以及个体如何超拔于一个不尽人意的时代之上,收复我们与生俱来的身心自由,盘活我们已经拥有的自由。
相较十六世纪法国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家拉波哀西抨击的“自愿奴役”而言,在一个正经受着新旧交替的国家,不自由的状态并非人们自愿,而在于适应与沿袭,得过且过。至于如何走出这种日常的甚至为许多人所不自知的奴役状态,既有赖于个人的勇气,也关系到个人对时代与自由的理解,以及时代本身的演变。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这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台词,用来做本书的标题再合适不过。一直以来,熊培云先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多元化建设,倡导左右携手,共为民生谋福祉,用社会的进步来推动国家的进步,这些主张,正融入集体意识,正成为当下最亮色、最理性的声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由,无自由则无边界,则必然失去责任与担当,最终不是与世沉浮,就是失去自己。当一代代人接续这份无奈时,民族的命运就永远无法被改变,而超越宿命就只能遥遥无期。
“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是《自由在高处》一书后记的题目,熊培云在后记中也阐明了自己的信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 the 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时代在变,相信中国正在朝着一个自由而开阔的道路上走,没有谁能改变这个大趋势。与此同时,相信人类会有一个好的前途,毕竟,人不只是爱自己,还爱自救,没有谁不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既是一切共识的基础,也是我信心之来源。”
自由在高处,这是一个仰望的方向,也是一个需要通过我们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但是我们,总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向着高处攀登。让我们一起,为实现这样的理想努力。
自由自在高处读后感篇4
看完这本书,感慨真的很多,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分是“第六种自由”,我在心里对自由的模糊概念慢慢的清楚起来,这本书引发了我对自由的思考,并且我一直在想,怎样我才算是真正的自由?在中国这样的一种政治体制下,我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吗?
熊先生的文笔犀利中不乏幽默感,通常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让我们想到很多。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自己做了选择之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要左右摇摆,学会了选择,就学会了自由。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思考是很可悲的。如果禁锢了一个人的思想,那么,就算他的身体再自由,也是假的自由。
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现象,我们总是“被...”。被选择、被就业、被失业,被……我们的自由在某一方面就被莫名的被占有了。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被选择”,给孩子选择学校、选择朋友、选择伴侣。
这些建立在他们是长辈、他们有钱、有经验的基础上,好听一点是避免孩子走弯路,但是实际上呢,孩子失去了自己自由选择的机会。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总是在没管好自己的同时,侵犯别人的自由。
自由是每个人都非常渴望的,但是想要得到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个国家没有绝对的自由,也不可能给一个自然人绝对的自由。虽然说在生活中,自由往往是遥不可及的,但是,不是抱怨任何人,因为自由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你有正确的观点,就大胆的行动冲出那些所谓的禁锢,去看看外面自由的世界。
前面也说道,一个人身体上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思想上的.自由以及自己意愿下的选择才是自由的体现。乔布斯说:“你需寻得所爱。”找到自己的爱好之后,并为之奋斗,我想这就是自由的真谛了吧,纵然一开始,我们会面对很多的挫折和挑战,自由不是那么的轻易就能得到。但是坚持下去,坚持自己的所爱,总有一片天是属于你的,供你自由飞翔。我们才刚刚开始,面对未来,我们要学会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
自由自在高处读后感篇5
?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
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这本书所做的其实就是三件事:
一、帮你意识到枷锁所在;
二、帮你挣脱枷锁,或者如果暂时不可能,至少让你学会带着枷锁舞蹈;
三、带你寻求自由思想的愉悦。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
在生活中,也许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缚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会感到它的分量已经轻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环境可能不尽人意,也可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是能够立足现实,积极面对,打开胸怀,拥抱世界,也会有满满的收获。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
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的,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积极与乐观。我们同时也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正如“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环境。在我们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自由自在高处读后感篇6
读罢《自由在高处》这本书感触颇多,作者熊培云围绕“自由”——这一古老而复杂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理性、独特的思考。阅读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在此,我希望把自己关于书中所提“自由”的理解与大家分享。
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牵动人心的大事,比如暑假期间媒体报道比较多的:达芬奇家具问题,挪威爆炸枪击事件,7。23动车追尾事件,方正县开拓团碑墙,王蒙打架离队、故宫损坏哥窑瓷器等一系列事件。天天面对这样的负面新闻,难免会使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对社会的关切之情变为对问题的麻木,变为对问题的“习惯性接受”,感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大背景所致,不是个人的关心与努力就可以改变的。
卢梭曾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处在枷锁当中。的确,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我们有许多自由被看得见,看不见的枷锁限制,但这并不是我们可以悲观地看待社会,消极地面对问题的理由。作者熊培云告诉我们:在枷锁当中,我们仍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者。因为“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在于你的选择。许多的不自由都是自己施加的。
书中引述了一个前苏联笑话做了很好的解释:
q: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还有没有警察?
a:没有。
q:为什么?
a: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都学会了逮捕自己。
其实许多令人感到不自由,个人价值无法实现的时代,都会有那些“自我逮捕”的人,他们曾经有改变社会的热情,但许多大胆的念头先被自己打消了,许多大胆的行为先被自己扼杀了,他们为自己戴上了许多枷锁,这些枷锁让他们认为自己的自由被社会限制了。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学会“自我逮捕”的人还会逮捕其他人,以善良和友好的口吻劝诫他人,告诉他们不要胆大妄为。所以,一个人无论有多大地热情,多高的能力,都会被加以限制,他的自由也被别人戴上了枷锁。相比社会中实际存在的枷锁,这些自己的制造的枷锁才是最可怕的。因此,我们不要在不太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再给自己套上一个枷锁。要相信每一天都比昨天好,相信时代在不断前进。
书中提供了一种卸掉自己内心枷锁的方法,那就是打破思维定式,换个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比如书中写圣诞节不过是世界文化的一个小样本,不是所谓的“西方文化入侵”;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自己强迫自己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比如火星文并不是对文字规范性的破坏,只是一种交流工具;比如新闻报道的大部分是负面新闻,但那只是对现实生活的部分取景,我们不能因此而对社会全盘否定……书中还以全新的角度对很多生活中令人不快的事件重新作了解读。
当我们心中没有那么多的监视者,努力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会惊喜地发现我们比想象中的自由。然后我们尽自己所能去冲破那些看得见的枷锁,对自己进行自救,每个个体的自救才会让整个社会从枷锁中脱离。柏林墙不也是在无数个东德人的自我救赎中倒下了吗。如同书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话:“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
读过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生活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对自由的向往是谁也无法剥夺的。而且我相信,每一个人为追求自由所做的点点滴滴,最终会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开阔的茫茫平原。正如作者所说:“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
自由自在高处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昼夜的读后感6篇
★ 暖春的读后感6篇
★ 雪柿子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