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中的智慧需要消化吸收,读后感正是这个内化过程的具体呈现,写读后感的过程,实际上是在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诠释书中的世界,下面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陶行知文集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1
今年学校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本《陶行知文集》,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陶行知先生,此前我只零零星星地接触过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不系统不全面。拿到这本书,我便开始读起来,但自觉并不深入,直到一件事情的出现让我深深折服于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中。
有一次早读,我照常来到班里上课,看到在座位上的两个学生桌子上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放。我心中怒火中烧,就立即呵斥了他们,让他们抓紧进入今日学习状态。那个男生切了一声很不情愿的掏出了书,这让我心中很疑虑,便悄声问了另一个女生,她说他们两个刚打扫完卫生区回来。听到这个消息,我立即上前摸了他们的小手,下雨天出去值日,小手早已冻得冰凉,刚回到教室还没缓过来就被我呵斥了一番。我非常愧疚,在班里向他们承认了错误。回到办公室,手边恰有陶行知先生的文集,于是拿起来阅读,读到了他在1931年《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里的一段话:“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放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的踌躇。他失手打碎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到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会儿而您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人夺了去一般的伤心。”
这段话多么好呀,简直是对我无声的谴责,陶行知先生站在儿童的.视角讲出了儿童的心声,也让我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作为一名老师,我总是着急的否认他们,而没有多多听听他们的心声。爱学生,就要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感受,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此时,我不仅是一位老师,还是学生的朋友,以后我要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多倾听他们的声音。我也将继续阅读、继续进行实践,在陶行知的引领下做坚定的自觉学习者,提高生命的自觉。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2
伟大的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教师,读好书更为重要。
假期我有意阅读了《陶行知文集》,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家”,创立了许多精辟的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
“没有爱就没有”。“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学活动。在我的班级,我有计划地开启了爱的征程。
一、播下爱的种子
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为了教好每位学生,让每位家长放心,我认真完成家长拜托的任何事。有时家长因为工作的不便,请我转告孩子中午的落脚点,我时刻记在心中;有时家长请我帮忙照顾生病坚持上课的孩子,我一会儿摸摸他的额头,一会儿询问一下,“你现在感觉怎么样?”“难受吗?难受一定要告诉老师啊!”一会儿又送来了热气腾腾的蜂蜜水;有时家长出门在外,拜托我多多关心他们的孩子。课堂上,我时刻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他们的一个皱眉,一个委屈的眼神,我就会心焦半天。下课第一时间就找他们谈天,了解心理想法,巧妙地化解他们的顾虑;课外时间,我还会在工作之余找那些孩子聊天,为他们分忧解愁,有时还辅导他们的学习,并定期与身在外地的孩子家长联系。虽然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心烦,但一想到他们还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克制自己心中的不满。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二、浇灌爱的雨露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有个男生他叫李程雨,他是班上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上课做小动作,弯着腰,不抬头,小眼睛滴溜溜乱转,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老师写一举一动。作业马虎、少做甚至不做;下课吵吵闹闹,一刻也不停。怎么办?我不能让他在我的手下变成问题生。我的语文课上,我故意走到他的.座位边,暖暖地看上他一眼。他显得更加羞涩了。我又轻轻地推一推他的脊背,他把腰挺直了。可是,过不了一会儿,背又塌了下来。我一次又一次不经意地走过的他的座位,一次又一次爱抚他的头颅,并投以鼓励的目光。他的背直了,眼睛睁开了,第一次把目光,属于他的感激的目光投向了我。我欣喜若狂,我给他示范汉字的书写,我帮他擦去错误的答案……他越来越认真,越来越努力,虽然比不上曹文奥的书写和成绩。相信,他会越来越棒。因为有爱的浇灌,小苗的成长会更加茁壮。
播撒爱的种子,收获秋的硕果。做为者,我们能做的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到让爱常驻每个孩子的心间,让爱常驻我们的心间。让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田,让爱伴随孩子们成长。 “精彩六年,幸福一生”, 我们就一定可以实现我们的誓言。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3
“没有爱,就没有”前苏联马可连柯道出了陶行知的真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是陶行知对无限的爱的最真实的写照。“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是陶行知对我们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营造出和谐、亲切、温馨而且乐观向上师生关系。陶公“四块糖果”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即被陶公那博大的胸怀和睿智的机智深深地折服,更由衷地敬佩先生对学生的那种信任和尊重,也就是那种对孩子深深的爱。
陶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他当即斥止了王友,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经等在门口。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友怀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哭了:“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励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每当我们遇到学生打架事件时,我们是否会有这样的胸襟和机智来面对我们的学生呢?在我的印象中,我们自己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时,更多的是对孩子的说教,有时甚至会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顿指责和数落。根本无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无法达到转化的目的。我们的学生在这种说教中也形成了的是一种等待和应付,等待着老师劈头盖脸的批评后的一句“你错了吗?”学生会应付式地、高兴地回答“我错了。”“以后还会不会这样?”“不会了。”跟小朋友说“对不起”。犯错的孩子会在心里长长地舒口气,兴高采烈地对被欺负的孩子说对不起。开心地走出这说教的大门,回到教室去,继续着自己快乐的游戏。这样地说教有没有用呢?各位老师心里很明白,也许第二天孩子还会继续着他欺负学生的游戏,老师又会继续着自己的说教,实在没辙了就请父母。其实,在我们的中,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要赋予更多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对孩子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诱导,让孩子们自己一步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将我们以往的批评,指责,抱怨换成欣赏,启发,激励。
教师没有爱,教学就会没有动力。没有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的心与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要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的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的,比什么伟人都要大”,陶公亲切地称学生为他的“爱人”。心中有学生,心中就会有爱,有爱的课堂总是那样地亲切、和谐;有爱的课堂总是那样的美,那样地能吸引老师和孩子。民主的`爱,智慧的爱,公平的爱,会让教师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没有爱的将会使之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样。”从小沐浴在爱中的孩子他以后给予人家的也是爱。只有爱的,才会让孩子在充满阳光的道路上成长;只有爱的,才会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爱是的基础,爱是教师的职业情感,爱就是理解、尊重、信任与公正、赏识。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碍,读书则可使人顺畅。”,从《陶行知文集》中,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智慧;然而我想读出更多的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4
读书节,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文集》,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他是一名伟大的人民家、思想家,他以“以教人者教已”的方法来对待“”和“生活”;他以睿智的目光、哲学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的真谛。对于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一、要用情,这种情是来自与对学生的大爱,来自于做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事业的爱是无法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悦。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学生爱教师,才能产生效果。
二、要讲信,要孩子做诚实的人。
本身就必须是诚实的、追求真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化学老师为促使学生仔细观察,用手指头蘸了(其实没蘸)了蓖麻油尝了尝,之后让学生跟着做------本书中美国的教师也做了类似的事:花一节课的时间考试教师叫给学生的错误的东西,然后再在试卷上画上0分,让学生明白老师讲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要用自己的头脑思索,思索之后对的才值得去坚持,不要人云亦云。和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教会学生探究。
三、要做一个自信的教师。
近年来很多老师“信课件”、“信教学时尚”、“信课改新潮概念”、“信评价标准”、“信应试指挥棒”,惟独缺失了自信力。适当的使用课件、课改理念、评价标准等等也都是教学所必要的,但教师断不可忘却自信力的培育与发掘。
(一)要努力。路遥说:“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时,思想就会从生活的琐碎中得到升华。”的确如此,人归根结底是精神的存在物。当夜深人静,万赖俱寂时,我们会在心底响起清脆的声音,直扣心灵,追问每个当下的日子究竟有何意义。虽然,我们似乎难以握住生命的真理,但当我们努力于一份自觉有意义的`事物时,我们的心就多了份安定,少了份浮躁与空洞。要激励学生多读多写,语文教师就得多读多写,读好,写好,在读书做文中享受语文。如此才能将这份兴趣、热情与方法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受其感染,亲其师,信其道,走上热爱语文的路途,终身受益。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说:“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我明白先生的意思是教师要比学生更可教才行,唯教师学好、学实,才能将所学之得与学生分享,否则只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而已。钱梦龙在其新著《教师的价值》)中也说:“老师自己爱读书、会读书,才能教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因而,做教师,首先自己要努力。
(二)要是思考。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作为语文教师,仅有阅读与写作本身还不够,需有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沉淀,在反思中烛见理性之光。诸如语文教学的性质之争(工具论、人文论,亦或两者兼顾),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否统一为正确理解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都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再如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等问题,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要境界。特别欣赏罗曼·罗兰的一句话:“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是人伴随自己最大潜能地改变世界”。在罗曼·罗兰的表述中,我清晰地发现幸福的本质在于个体实现改变、影响世界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层次即为境界。身为人师,我想呼唤我的学生,走进田野,去感受一草一木的蓬发,激发他们阅读优秀的作品,唤醒内在沉睡的生命……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5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著作,多了解些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假期之中,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创造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思想与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服务。
一、实施爱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是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
陶行知生活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理论是陶行知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就是的内容。他的生活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为生活而”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三、实践创新
创新是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思想与现代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为核心的基础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五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
1、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
2、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
3、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
4、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
5、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陶行知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6
“没有爱,就没有”
“没有爱,就没有”,前苏联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他爱、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的感悟。或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方法,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对待“”和“生活”。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师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灯塔。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会进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思想有没有进步?每天都问问自己进步了吗?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学生,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思想,求真的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我们的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揭示了目的的真谛问题。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
“生活即”
“生活即”是陶行知生活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陶行知指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包含的意义。生活强调的是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是死的。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桥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