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反复写读后感,可以培养对文字的敏感度和审美判断力,很多时候,读后感能帮助我们更系统地整理书中的信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汪曾祺的散文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汪曾祺的散文读后感篇1
初读汪老的书,像喝白开水,咂吧不出啥味儿,没有名言警句,没有华丽词藻,也不是什么奇闻异事,都是些凡人小事,甚至是家长里短。
?艺术家》中有一处描写茶花的好看以及自己如何喜欢的。
“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茶花,仿佛从我心里搬出来放在那儿的。”
这一句让人感觉心里一亮,一下子爱上了汪老的散文。
他没有用华丽的词语描写茶花的形状、也没有用什么诗词歌赋赞美颜色的漂亮,却出其不意的用这样一句,来反衬茶花的美,及自己对茶花的喜爱。
?多年父子成兄弟》看到这个标题时,我既震撼又有点感动。
这是汪曾祺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在中国人传统思想观念里,父与子的关系可以上升到君与臣的高度,怎么能称兄道弟。
足见他们父子情深,可见,他父亲是一个开明的父亲,把孩子放在了平等的位置,先是人与人的关系,其次才是父与子的关系。
这是我们现在大多数父母都没有能做到的。
这种感情,也影响了汪老对自己子女的及相处。
难怪汪老的文章,读起来总是让人心里暖暖的。
用汪老的话说“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悲!”
这两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深思。
读汪老的散文小说,有时就像两个多年未见的知己老友,相约来到公园里,坐在磨的发亮的木制连椅上,聊着彼此分别后的境遇和思念。
天空万里无云,公园的绿地像铺着一层地毯,翠绿而厚实,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钻石般的光亮。
草地上,有孩子奔跑着、有一家人席地而坐、有情侣卿卿我我、有三五成群边走边低声的聊着,热闹而不喧闹,寂静而不冷清,一切都那么恰到好处。
有时又像两个老街坊,吃完饭,手里各自提溜着马扎,不约而同来到巷子口,旁边有修车的、掌鞋的、卖小吃的,还有边走边吆喝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着。
巷口正对着繁华的大街,车流如水,人流如 织 。
可这些都仿佛与他们无关,他们只聊着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
汪老的作品,看不出写的是小说还是散文。
有人评价他是“汪味”小说或是“汪味”散文,我觉得挺贴切的。
他把小说散文化,又把散文小说化了。
再加上文学功底深厚,在文字运用上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一读,没有什么感觉,二读,被深深吸引,三读就是爱不释手了。
与其说是写文章,其实不如说是他在作画。
缓缓的打开画纸,准备画一座山,慢慢地先是一条流淌着的小溪,旁边是开满了鲜花的树,画的着色有浅到深,由浓到淡。再接着,有花,有草,有鸟,还有云雾缭绕,隐隐约约还能看到,亭台楼阁,人影绰绰。
画的色彩浓淡转换,自如流畅,让你看不到一丝一毫的衔接缝隙。
不经意间,一幅山水画就呈现在了作者的面前。
这时,你会发现这些花呀、草呀、小河呀,早已和画里的山熔为了一体,就像是早就天然长在了那里,毫无违和感。
山衬托着花草的艳丽,花草云雾衬托着山的挺拔峻秀。
比如《异秉》,慢慢地描写着主人公王二,从他的家庭成员的组成结构,甚至他家推磨的驴, 他卖卤煮的家伙什儿。
“这些“生财”包括两块长板,两条三条腿的高板凳(这种高凳一边两条腿,在两头;一边一条腿在当中),以及好几个一面装了玻璃的匣子。”
还有王二卤煮的都是什么菜,从卤菜怎么做到怎么摆放,再到怎么个吃法儿,都在文章里,不惜笔墨地做了详细的描述。
文字简练,描写细腻,但一点儿也没有让读者觉得繁杂,就仿佛听一老者轻声细语娓娓道来。
描写王二的发达,没有正面写他如何出手阔绰,如何锦衣玉食。
“是从他的生活也看得出来的。”
从他如何去听书,如何在得闲时偶尔赌两把,经过辛勤劳动,刚刚富裕起来的,一个底层社会的,小生意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有钱了,也不舍得浪费,因为他知道挣钱的不易,只是偶尔满足一下自己的小欲望,克制、勤俭、而低调。
光有这些还不够,只有一个人物,画面怎么也丰满不起来。
接着,人物一个一个悄无声息的逐个登场。
保全堂的“管事”“刀上”“同事”到“学徒”。
里面有小人物的乐,也有小人物的苦,其中,写”学徒”陈相公挨打那一段,“上了门,一个人呜呜地哭了半天,大声的喊着:妈妈,我又挨打了!妈妈,不要紧的,再挨两年打,我就能养活你老人家了!”
这一声情并茂的描写,没有直接叙述陈相公的伤势有多重,身体有多疼,而是用喊着妈妈,自己安慰自己的描写来代替,一方面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学徒工命运的悲惨,另一方面,是一个孩子,为了改变家庭命运的,一种强烈的抗争,和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那一声妈妈,胜过千言万语的描述,读了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在汪曾祺所有的文章里,都能感觉到,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平视的角度,去描写这些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没有俯视,更没有鄙视,只有同情和悲悯。
故事讲到这,仿佛仍然没有题目的半点关联,只是跟着王二在街上闲逛。可是笔锋一转,又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张汉粉墨登场。转了一大圈儿,最后不着痕迹的落在了题目上,结尾巧妙,又一笔点题,算是给文章画上了一个大大的圆满的句号。
又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就像汪老的《自报家门》里说的“空白的艺术”,小说也需要有留白,“要留出余地,让读者去捉摸,去思索。”
这是我读汪曾祺散文的一点感悟。愿与走过路过的汪粉们共享。
汪曾祺的散文读后感篇2
汪曾祺的书,用文学少女的话说,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女儿节的茶巾寿司,上等多汁的蘑菇,香喷喷的白芝麻,栗子。加入这么多配料的醋饭,用稍带甜味的薄薄蛋饼仔细的包裹着。虽然不是最近的作品,却非常亲切、可爱、紧紧揪住胸口,可是读著读著,醋的味道也不断变浓,直到最后变成深切的无常观充塞胸中。
我觉得汪曾祺的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浓。尤其是饮食文化,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了。不能不让人想起《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烧菜给洪七公吃的那一段。包括他的语言,都是半掺着文言的,读起来反而让人有一种顺化流畅的感觉。羽毛般又轻又薄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脏扑通扑通地跳著期待包在里头的松软康吉鳗、碎栗子的出现。就像是这样的感觉!
古往今来,上至九龙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向往着羽化登仙的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鹤子,隐逸孤山做个隐士。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尘世带给人的快乐生活。舒婷在她的《神女峰》中写道:“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长生不老,淡泊名利固然值得欣喜或钦佩,然而对酒当歌,寻山问水,觥筹交错却有着那些所谓的神仙隐士们体会不到的一番乐趣与风情。
汪曾祺的书,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一个道理。他写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见的小人物,他写的食也是路边小摊上的并不怎么高级的地方小吃,他写的事也是一些常见的鸡毛蒜皮。可人们可从他那看似平淡无味的语言中品出人与人之间的美丽情感。命运在最大的不公平中有时会偶尔留下一丝温暖慰藉的余温,让人对这尘世难舍难弃,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随便出现的,全看你心智够不够来领悟天意。
儿子与父亲间深切的交流等等,每一样都值得品味。
用力咬下椎茸瞬间流出的美妙汤汁!
融化在嘴里的康吉鳗!
成块的醋饭和栗子的甜味成了绝妙的搭配!
就连缠著蛋皮的葫芦乾也是充满弹性非常好吃呐!
这或许就是这本书的美妙之处。想到书中人事那些美丽的误会与牵绊,哪怕再僵硬的嘴角,也终会露出一抹微笑。
汪曾祺的散文读后感篇3
有人说汪曾祺是“中国最终一个士大夫”。之所以对汪曾祺先生如此盛赞在于他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汪先生对世俗生活有兴趣、在世俗之中乐得自在,用自我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手中的笔记录表达他对生活的热爱,但同时他对物质生活却又是恬淡的态度。正因为懂得品味生活,在生活中更加圆融,他能够在十年浩劫后平安生存下来。
从《人间草木》我们能看到汪曾祺在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全书分的六个部分,涉及到方方面面吃喝玩乐、人文交友、怀念友人等等。字里行间透露出来,毫无疑问汪先生的文字是素雅的,他的散文都是掀起平淡事物中的一角,平淡沉静的叙述,返璞归真大概如是。
汪曾祺对于吃可谓是个行家,能够说得上是能吃会吃敢吃,《人间草木》第一辑“四方食事”,汪曾祺对于美食的描述读起便觉香味弥漫,尤其写到羊肉的吃法,大江南北的手法,口味他都尝过。散文中偶尔透露出早年被“发配”的岁月,但他却对此没有一丝抱怨,不管到了哪里,他都能既来之则安之,安静地度过那些困难时期。此心安处是吾乡,所以汪曾祺随时都能坚持恬淡的态度。在人生数十年的时光里,他颠沛流转了不少地方,纵然物非人仍然依旧。饲花弄草、读书交友、旅行游玩。出身书香门第给予了他广博的学识,诗词、字画、手工都会,且并不是浅尝辄止的,而是对于那些都是有必须的成就。
汪曾祺是个会讲故事的人,他的散文习惯用朴实的辞藻、短句。一点一点,逐渐勾勒出对普通生活的轮廓。记忆里的味道,他用文字生动的留存了下来。那些生活的细节,在十几年前的儿时也曾细细品味过,倒是大了,懂事了便忙起来,忙的没时间去观察生活。如此说来,汪曾祺老来依旧持有一颗赤子之心,在读他散文的时候,脑海里不经意的就会描摹出一个形象:或蹲在花草丛间,饲花弄草,照顾果蔬藤蔓,驱虫除草,或端坐在桌前,大飨美食之滋味,或是拿着一把蒲扇,泡上一壶的浓茶,喝完一壶之后第二壶第三壶,看窗外风轻云淡。我眼中的汪曾祺,好一个宠辱不惊的样貌哩。
有种观点认为文人清高,让人有高处不胜寒之感。对于汪曾祺,则没有。不论是从他的文字上,还是与他接触过的人,都是这种感觉。他给我的感觉是他十分懂得生活,也乐于享受生活,宠辱不惊,怡然自乐。
汪曾祺的散文读后感篇4
去图书大厦是奔着木心的《哥伦比亚的倒影》去的。可惜没找到,却意外发现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间草木》,这让我更加惊喜。一直特别喜欢汪曾祺的散文,收集了他所有的集子,前不久网上一位朋友求他1985年的散文集《晚饭花集》,我有,牛吧,买的时候1.4元。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分析他的散文风格,不买书分析什么呢?
他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没什么,连起来就有味道。“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放在一起就像“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喜欢的地方就在此:简单、流畅,不娇柔,一气呵成。
汪曾祺作为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家、剧作家已是公认的事实,特别是他执笔的《沙家浜》家喻户晓。而我从知道他的名字起就把他是“大淖纪事”,说不出的散淡、精致,就连青石板的苔藓都滑爽地让人想念。
?人间草木》从大量散文中精选而成,最早的写于四十年代,大部分写于后半生,风格依然朴实,技巧臻于至境,很多文章我第一次读到。分别写了花草景致、各地风物、故乡美食、游记采风、难忘岁月、故人师长、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写景是汪曾祺的长项,不枯燥、不艰涩,伴随着时代的印迹,老宅的每个角落都有奇特的故事。虽然过去了半个世纪,其声音、颜色、气味都已归于平静,但我们仍从字里行间看到从手心里滑过的岁月,想得起来都是温暖,怀旧的调子不可阻挡的在陷逸的老房子里漫延。汪曾祺写景怀旧的文章节奏缓慢,情景交融,叙事方法有点像旧小说。由于他熟读古文,文中比喻、怀旧、信手拈来,时不时跳出一些奇句、古句、拗句,风格如《梦溪笔谈》、《容斋随笔》。
写人的文章却情绪活跃、调子轻快,是一种极简的水墨摹写人物传统模式。一个个至亲人物出场,链接了他背诗、临贴、品茶、作画、写文的成长足迹,并理解其淳厚文学功底的源泉。
最喜欢他写美食和各地小吃的章节。偏偏他好象知道女性读者的爱好,只要提到美食,一定要细细介绍味道和制作过程,然后将成品认真形容一番,不但色彩斑斓还有立体感。
汪曾祺曾自谦地说写不了像伏尔泰、叔本华那样闪烁智慧的论著,也写不了蒙田那样渊博的长篇散文。他也不写抒情散文,觉得这个岁数感情过于洋溢,有点像老年人写情书,“不好意思”,所以他的散文都不长,“歪打正着”适应这个“快餐年代”的阅读习惯。短短的,散淡的小美文,读着不累,尤其适合春日午后散淡的阳光洒在身上,多数时候读着读着睡着了,在梦中体验“字字矶珠,句句灼灼”的意境。
好的文章是托着读者一路读下来“哟,完了,后来呢?”意犹未尽是也,这本散文集就有这效果。
汪曾祺的散文读后感篇5
今天读完汪曾祺散文,感触较深。
一是学到一些理论知识。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国汉字的独特性和意义,他说中国汉字是用来看的,不是说的。许多诗歌一朗诵就没有以前的东西了,所以他反对朗诵诗歌和散文。他主张一字一字的认真扣字眼,沈从文的《边城》不到七万字,但写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样从一个一个的字来看没有什么独特。但当放到一起那种行云流水的洒脱真的很奇妙。他主张刻画人物不应该描写太多,而应该从环境、声音、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描写和烘托。如何组织文章?他说他是先在头脑里面对整个文章有了轮廓以后才写的。要先有个整体的构思。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静坐时想出来的。
二是他的散文风格朴素、简练。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师承了沈从文的特点。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和大师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说到老师沈从文、老舍他们是怎样练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学渊源深厚,爱好广泛,上小学时,他的祖父就给他教《论语》,写小论文“义”,这就相当不错了,我上小学时,除了会放羊、掏鸟窝之外,文化的东西是绝缘的。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语言。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应该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现在好多人写的文章喜欢辞采华丽,但内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别扭,不真实。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写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对师友、家世、父亲、母亲等的回忆文章写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现出他的善良、和蔼、真实。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父亲的回忆,父子之间是那样自由、平等、融洽。《我的母亲》中对三位母亲的回忆。虽然两位是继母,但却充满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对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对西南联大的诸多师友的回忆中。我们就能感觉到他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很纯真,很自然,我觉得做人就应该像他一样。对任何人都很友好,对任何事都很认真。且那种追求自然、朴素的养生之道也值得我学习。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师的一些为人处世,待客之道。修身养性我觉得对我影响还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应该保持一颗童心,不要装腔作势。看书就是学习嘛。学文章,学做人,都很重要。
汪曾祺的散文读后感篇6
一间古朴的屋舍中,一张桌,一把藤椅,一位老人坐于藤椅之上,微仰着头,意态悠远。
他在回忆往事,那些已经逝去的青春年华——有对家乡美食美景的无限眷恋,有对母校西南联大的光辉追忆,更有对风俗文化的悉心寻探……这,都是纯粹的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
我最喜欢《我的家乡》这篇文章,汪曾祺的'家乡是水乡,碧波荡漾的水上,偶尔有一只,两只打鱼的小船划过,只需两点竹篙,便可到达。汪老那时看打鱼、看船、看西堤美景,不亦乐乎。黄昏时,最打动人的是天空上的紫。傍晚时分,江边一带的船,都点起橘红色的灯,星星点点地分布着……正如沈从文说的那样,这里真是一个圣地!好山好水好风光!
汪曾祺的散文中总有水,那水是平静而雅致,欢快并无拘束的,平平淡淡却又令人回味无穷,正如他家乡之水。他的文章就如清澈之泉,饱含了那些令人会心一笑的小美,令人读起来舒雅闲适……
或许我们都是匆匆生命中的过客,在办公室中两眼紧盯着电脑,接打着无休止的电话,开着无穷尽的会议……这些,竟将人与自然隔离,无法留心那些纯粹的美。但无论怎样,请保持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纯粹自然的心!
不觉间,耳边传来了慈祥的声音:看,孩子!那吸附在青草上的露珠,多美啊!摸摸它,像不像天上撒下来的甘露?好美,好美……。
汪曾祺的散文读后感篇7
这个寒假,我读了《汪曾祺散文》。这本书收录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包括他的日常生活、美食、自然环境等方面。这里面,我最感兴趣的是“美食”这方面。
书中记录了许多美食,如高邮鸭蛋、蒌蒿等。虽然这些都不是像海参、鲍鱼这样的顶尖食材,但作者运用了多种描写,如写蒌蒿的视觉描写:“蒌蒿……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写咸菜的味觉描写:“不咸,细、嫩、脆、甜”;写做枸杞的动作描写:“用开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这些细致的描写,体现出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美食的热爱。
我和汪爷爷一样,也热爱故乡的美食。我的母亲是福建福州人。那里的.特色美食有拌紫菜、南煎肝以及各种海鲜。每次去闽菜餐馆吃饭,如“莆田”、“景福轩”,我都喜欢吃这些海产品,如蒸大黄鱼、煎海蛎,因为这是家乡的味道。蒸大黄鱼用的清蒸手法,将鱼的本味保留到极致,是一种鲜味,再浇上酱油,使咸、鲜融合,是闽菜常见的味道。灯光照射下,鱼皮表面金黄得发光,异常漂亮。煎海蛎是把海蛎裹上蛋液,煎成一张大饼,既有海的味道,又有蛋的香味。海蛎非常鲜嫩,正宗的闽菜中的海蛎是要用捞完不久且无沙的。这是我的家乡菜——闽菜!
我的家乡菜,无论我品尝过什么美食,我都不会忘记你;我的故乡,无论我走到什么地方,我一定会记住你!
汪曾祺的散文读后感篇8
读起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我总觉得,其他人写的散文是给别人看的,而他的散文是写给自己回想的。
我轻轻翻开第一页,像个不小心走错路的孩子,莽莽撞撞地闯进了那缤纷地天地。我按照书上的指引,一会儿在“花园里斗起蟋蟀,一会儿在茶馆里翻翻书,一会儿帮着大人收葡萄,一会儿和大伙一起跑警报”。初看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总觉得有些语言怪怪的,总是提起一些不存在或与要写事物毫无关联的东西。有时也会写出奇特的,与众不同的感受。可仔细想想,这不就是童年时代的最真实的想法吗?
我们小时候都会对每个事物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在书中,作者对“款款的飞在墙角花阴”的“鬼蜻蜓”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吃石榴觉得“所得不偿劳”,让我也不由想起小时候也常觉得玩具小人就是我指挥的军队,每个颜色也都是各具一种性情。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一定是每个人都有的,可这种感受也是捉摸不定的。汪曾祺先生就是把这种感觉描绘了出来。
小时候,我们的脑子里也会装满奇奇怪怪的东西,有时甚至是自己凭感觉造出的一些没有的词。比如作者写“我的记忆有菖蒲的味道,然而我们的园里可没有菖蒲啊”。这句看起来前言不搭后语,是在突兀至极。可如果联想起我们小时候的思维,就会一下子明白——大家小时候都会有这种陌生而又熟悉的词语萦绕在脑海中,使我们整天想啊想。有时候也会去问问大人,可这么遥远的词汇,大人哪能想得出呢?
汪曾祺先生写这些别人看来断断续续的文字,也许,每句话都是曾经的一个梦吧。
汪曾祺的散文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