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观后感帮助我们发现影片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将观影的瞬间转化为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与总结,以下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熔炉观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熔炉观后感篇1
高中就听朋友推荐过《熔炉》。上了大学,这部韩国电影的名字也被提到过很多次。因为之前就听说过这部电影讲的是学校老师性侵学生,整部电影的基调都很阴郁,所以一直都拒绝看。这学期末考试前再次提到。然后就看了这部电影。
让我没想到的是,我的情绪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激烈。我以为会哭得昏天黑地。
孔侑扮演的是一位老师仁浩。他在他曾敬重的一位教授的推荐下去往雾都的一所聋哑学校(慈爱学校)当老师。上了几天课,他发现整个班的氛围都有些奇怪。他问校长,校长揶揄几句也就过去了。有天晚上放学后,他正准备离开教学楼回家,却听到有奇怪的声音从楼上传出。他上楼走到传出声音的女厕所门口,敲门,问是否有人。里面没有声音。当他准备开门的时候,被学校保安拦下,同时还受到了保安的责难。有天他进办公室,却看见朴老师在痛打一名学生民秀。民秀脸上到处是伤,嘴角的血迹是已经干了的和着新淌出来的。当时仁浩只是站在那里目睹整个过程的发生。我不禁埋怨他为何不出手制止,但是我却没有考虑到他是新到学校的老师,什么都不熟悉,可以说没有什么说话和插手其他老师事情的权利——还有他内敛的性格。
有天放学,他准备开车回家,在打开车门前透过汽车前窗玻璃看到危坐在窗沿的女学生宥利。他立马跑上楼将孩子从窗沿抱下来,孩子很害怕,缩在床角,抱着一个破娃娃。在仁浩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宥利扯住他的衣角,将他带到一扇门前,然后跑开了。仁浩打开那扇门,也是打开了那扇被期盼很久的救赎之门。他看到地上的剪刀,散落的头发,生活老师润慈爱将一名学生的头按进正在运行的装满水的洗衣机里。然后那学生重重地被扯着头发摔倒地上,仁浩发现是妍斗。生活老师对仁浩的质问的回答是,课后管理学生是她的权力,这也是她管理的方法,其他人无权插手。仁浩将妍斗送进医院,检查后得知妍斗被校长性侵,而且还有宥利和民秀也被强暴,被校长,校长的弟弟,朴老师。可怜的孩子们。民秀是聋哑儿童,他的父亲是智障,有一个没文化的奶奶,有一个同样被朴老师强暴并在铁轨上自杀的弟弟;宥利的家庭也都是残障人士;妍斗是孤儿。唯一幸运的事就是遇见这个善良的仁浩老师。校长两兄弟和朴老师被起诉。三人恬不知耻,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全盘否认。
他们的律师也是极力为他们三个罪人证明。法庭上,无辜可怜的孩子,伸张正义的仁浩和人权组织成员有真,等待公正判决的聋哑父母,坚信_忠诚教徒校长清白的_教会成员,无情冷酷的质问,真实令人心碎的回答。让人厌恶,恶心。让人痛恨这个以公平公正人权为原则的法庭。最后进到法院等待裁决之前,仁浩驻足,慢慢静静地看法院外墙上的那几个大字,我不认识韩文,也没中文注释,但我知道,法院外墙的几个字绝对是公平公正。我想仁浩当时是相信法庭会公正裁决的,他相信国家法律会为正义说话,会惩处恶人,我想,他当时甚至在向这个纯洁公正的象征祈祷,还有,他相信这个裁决不会令人失望。呵,大大的讽刺。只想说他太单纯。最后正义并没有得到伸张。民秀为了报仇,刺伤朴,并拖住他一起卧轨死了。影片的最后,是那件事发生的一年后。有真告诉许久没联系的仁浩,孩子们有了好一点的生活环境,有很多人都愿意帮助他们。
好多镜头都震撼到我。民秀死后那些聋哑父母在法院前游行,警方出动制止,欲喷水将民众驱散,这时仁浩双手握着民秀的遗像走进混乱,用颤抖的,撕扯人心的声音,向街道上的人们不断重复到这个可怜孩子的名字。我看到很多不明事由的群众站在街道旁看。我当时问自己,我是否有勇气站出来像仁浩一样为人权伸张正义,或者,我是否有勇气参与到这种事件中,不当仁浩,只当个小小为人权奋斗的人。这需要勇气,需要纯净的心灵,需要无私,需要大爱。我担心自己可能做不到,不是说做不到为人权奋斗,而是说向任浩那样。仁浩母亲在清楚这件事前因后果之前对仁浩的不理解和责备,有句话很现实,大意是,你不要以为你说的是正确的就会有人听。是啊,太多事都是,正确的不一定会就会被人接受被人理解,很多正确的事都被邪恶势力压制。
这没有办法,这就是现实,不得不接受。有真说了一句话,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能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很让人心碎的话,这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世界确确实实改变了我们啊。“世界上最美丽最珍贵的,反而是听不见且看不清的,只能用心才能感受得到。”这是仁浩对妍斗说的一句话。对,看得见听得见的转瞬即逝,真正内心感受到的才能久久留存于心间,不论是伤心的事还是美好的事。影片中一幕,仁浩的教授想要用新的职位为筹码,让仁浩就此闭嘴,不要再将这件事继续下去,也就是给那三个罪人开脱。我想当时仁浩一定心都凉透了吧,自己敬重的长辈,站在人权的对立一方,想用物质诱惑仁浩也到自己的阵营中来。不论是他们还是仁浩的母亲,都提到仁浩生病的女儿。每次说到这个,我心里都不禁紧张,毕竟是自己的孩子,仁浩此时会选择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还是理所当然的回到自己孩子身边。仁浩的抉择一直都是那些聋哑孩子。他说,如果他放弃了那些孩子,从这个事件中抽身而出,那他也没有信心照顾好自己的孩子。
如此的大爱,博爱。还有就是,那些孩子的奶奶、家人,或因为自身的残障,或因为家庭的困难而向钱屈服,选择调和。这是对他们孩子的人权的漠视。但是很无奈啊,这没有什么办法啊。只能认倒霉了。呵呵 ,倒霉,又是一个很伤人但又无奈的说法。但还能怎样呢。这样的人永远除不尽,永远存在世上,永远都出现在身边,我本来想说,那就尽量避免遇见,但是怎么避免,怎么可能有办法永远不和这些人撞见。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怎么可能,就算世界不改变我们,我们也会主动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世界。这永远都是悖论。永远都不可能讨论出一个结果,一个完美、没有任何反对面的结果。
最后,最想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没有情绪非常激动的原因。是因为之前听别人说过影片内容而心里有个预防,还是因为自己内心早就对这些邪恶的熟悉,已经麻木了,不会惊叹人性的悲哀是个新大陆。再想想,两种原因都有吧。早就听过看过切身感受过人性的弱点。对于太多悲剧都已见怪不怪。心里的波澜起伏早就变小,比涟漪还小。但是,我在想这样是不是心变老了呢?对很多事都没有热情了。让我非常惊喜的事没有出现过了,让我非常悲伤的事也没有出现过了。呵呵,貌似是达到了一种平衡。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但总还是觉得,如果是心老了,感觉上不太好呢。
总之,好喜欢孔侑,很伟大,因为他,促成电影《熔炉》,也因为他,韩国成立了《熔炉法》——保障性侵受害者的权益的法律。
然后呢,就是希望孔侑能发展的越来越好吧,希望他能好。
又看了篇关于《熔炉》创作过程的介绍,突然想起看这部电影时从我心里生出来的其他想法——话语权。呵呵,也就是地位权利,要想有说话权利,的确要努力将自己提升到一个高度。这样自己说的话才会有分量,自己想实施的计划才有被实现的可能性。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梦想,只有奋斗。加油吧自己,奋斗吧骚年。
熔炉观后感篇2
本来按照我的习惯,看完的电影写下的观后感只会在电脑上写,一般不放在网上,但是这部电影例外,我希望能通过我小小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部电影,知道这个故事。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努力的结果都不如想象中那么圆满,甚至太过让人失望,但是,小小的力量也是力量,小小的努力也是努力,小小的爱心也能温暖人心。就像电影中最后的一句台词:“很多时候,我们的努力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电影讲的是一个很离奇的事件,一所聋哑残疾儿童学校,披着慈善的'外衣,其中的校长、老师却有好几人都对学校中的多位学生施行侵犯,证据确凿,受侵犯的学生也勇敢走出来,为自己进行辩护。可是,最终的现实还是非常残酷,尽管有两个大人怀着善良的心始终在帮助这几名聋哑儿童,可是校长强大的社会关系让他最终只是受到了十分轻微的惩罚,用钱就摆平了所有的麻烦。
直到最后一刻,我都希望像往常一样,看到正义被伸张,好人战胜坏人,可是没有,一直到结束,都满含着无奈和压抑。我从愤慨到同情,最后归于平静。虽然我早就知道,这社会的阴暗面不是我一个人想改变就能改变得了,即便是在电影里,也实在很难想出帮助弱者度过难关的办法,没有超人,不能随心所欲惩恶扬善,所谓法律也在很多时候被那些有权势的人利用了。这就是现实,残酷但是真实。
我知道在我们这些资源紧张,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生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虽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是君子,这世界有很多好人,可是坏人也不少,“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使得坏人生活下去更轻松,好人的空间则越来越小。但是,固执的我还是不愿意放弃,努力挣扎着,为自己的理想挤出空间,也与更多像我一样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就算最终什么也改变不了,我也不想让这社会的阴暗面改变自己。
ps:宇姐,我知道你是很现实的人,如果你把我这些话当做是幼稚,我能理解你的理由,但是,此时此刻,我是认真的,不需要你的打击,也没想得到你的认同。坚持自己本来就不容易,我不去打击你的想法,也希望你同样尊重我的观点!
话说重了,不过我还是真的挺希望,你别把我一直当不懂事的孩子。
熔炉观后感篇3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这是《熔炉》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明明是清清楚楚无需任何辩白的事,现实的结果却是这样的令人生畏,这样的催人泪下,顿时让人觉得这个社会太阴暗了,即使这样,却还是傻傻的期待着它应该也会像一般的电影一样都会有一个好的结局,至少不是这么的悲惨。可是,这世界上还是有好人存在的,即使他们的努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故事叙述的是,在一所聋哑残疾儿童学校,披着慈善的外衣,其中的校长、老师却有好几人都对学校中的多位学生施行性侵犯,证据确凿,受侵犯的学生也勇敢走出来,为自己进行辩护。可是,最终的现实还是非常残酷,尽管有两个大人怀着善良的心始终在帮助这几名聋哑儿童,可是校长强大的社会关系让他最终只是受到了十分轻微的惩罚,用钱就摆平了所有的麻烦。
难道在这个社会里有钱就可以做到一切吗?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有很多种吧!在观看影片的过程当中总是会怀揣着这样一个想法: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的。心情从愤懑到同情,最后归于平静,可是冷静下来想想,这世界上还是有好人的,就像影片里的仁浩,在知道这些可怜的孩子的遭遇之后他并没有想太多,而是毅然而然的挺身而出。虽然有时候也会很无奈,很无力:当校长的老婆扇了他一巴掌,在他脸上吐了一口痰,他只是说了一句“你干什么?”。或许在大多数人眼里,仁浩是无能的,不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但我并不这么样认为,有能力无能力,是不是真正的男子汉并不是看一个人做了什么有多值得称赞的行为,而是他在怎样的处境下付出的行为带来的效果有多大。如果仁浩在当时的一气之下做了什么过激的回应,面对校长老婆的这种权势之下他会有什么好结果吗?如果仁浩有什么不测那还有谁来替那些可怜的孩子伸张正义?又如影片中的有珍,敢作敢当,嫉恶如仇。她生活的很单纯,在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后立即去警局告发校长及其老师恶行,在被拒绝之后又想方设法把这件事通过媒体来公布于众。友珍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一路的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是的,不管世界多黑暗,有些信念我们永远不会变。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生存不是件简单的事,也不是说一个人想改变什么就能改变什么,可是,我们依然相信:有些然有些事会始终朝着光明走的。就像在这个阴暗的社会里还是会在某个角落洒落到阳光的,我们还是有希望的,这个世界还是有好人的。虽然仁浩和友珍的'努力没有让那些恶人遭到相应的罪行处罚,但他们让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金钱和权势主导一切的,坏人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总有一天他们的罪行会公布于众的,会遭到社会的谴责的。
虽然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心情会有很大的低落,回想自己身边的事情,不是也有很多类似的事件发生么?但又有多少人为之而挺身?可是一直坚信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正义永远是会战胜邪恶的!
熔炉观后感篇4
总算有时间看部电影了,师兄师姐推荐了我们这部电影,当时就觉得这部电影感觉好像很压抑,因为当时就听到什么民事行为潜力,13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论是否同意,性侵一方都要负法律职责。
?熔炉》以真实发生在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的事件为蓝本描述了一齐性暴力引发的杯具,以及学校的教师和人权运动者一齐力图揭开背后黑幕的故事,引起了社会上对弱势团体保护的讨论。当然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做了相应的艺术加工,真实状况要残酷的多。
真实事件的两个救助孩子的主人公均为男人(至于小说和电影都改成一男一女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其一位职业为律师,另一位职业为医生。
当然牵扯到这件事中的人不止于此,其中律师是透过一个在该聋哑学校作教师的朋友了解这件事的,但就在二人准备开始为孩子们维权起初,教师朋友便因对方势力过大而遭到暗杀,另外和此事牵连的一些法律工作者也因相同原因失去生命。律师本来青年才俊,在事业上一片光明。但因为执着于这件案子而被迫离开律师事务所,他拖着三个孩子(性侵的受害者),之后又身患癌症,却在这条艰难的诉讼路上走了七年。之后律师遇到了医生,有了医生的支持,律师拖着病体,两个人一齐共同抗争,他们不畏艰险,受到一次一次的挫折却迎难直上,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找到了直接证据,但最终罪者却因为种种潜规则而没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他们收养三个孩子中的小男孩因为无法理解这个结果而拖着犯罪者之一卧轨自杀,另两个孩子也强行被孤儿院从律师和医生身边带走。律师受到极大的打击,已经病入膏肓,却仍没有放下抗诉,最后因抗诉而被高压水枪射击倒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再也没有起来。医生继续着抗诉的道路却走投无路,无计可施,最后只得以自杀的方式来换取公众的关注,并在自杀前留下几万字的遗书,把该事情详细的叙述了一遍,在网上传播,这才引起了社会的注意,相继有了小说、电影,最后引起了当局的重视。
该事件也拉上了帷幕,但是斗士已经死去,明白真相的人却并不多,笔者也是透过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这个事件,仅尽微薄之力来让更多的人明白个中原委。不管怎样说,原事件是一个惊心动魄而残酷的多的故事。
看到聋哑人不能表达自己,权利被侵害的时候,他们嘶吼的再大声,他们也永远也听不到自己的声音,只是期望有人,哪怕只有一个人,能帮忙他们。
看完这部电影电影,我想到我和我妈的争执,我妈想让我从医,但是我不想,我一意孤行说我不想看到每个病人痛苦地看着我,央求我,所以我觉得法律会更好,但是我觉得而我错了,那宗案件不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也许我都只是看到港剧里坏人被制服的皆大欢喜的正面,却没看到那些维护人权,而被黑暗势力打压的人们。也让我想到法理学导论说的,什么是法,我们为什么要守法,你学法有什么用。也许当时只是看到法官刚正不阿的品质,律师伶牙俐齿,飒爽的风姿,虽然也明白有勾心斗角的官场,但是我觉得这社会是完美的。但是听到同学的妈妈问她,如果有一宗案件不得不接,但是这攸关你父母的生命,在正义面前你选取什么?当时她愣住了,我也愣住了,我们都不明白该怎样回答。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也不明白是什么,让我们鼓起勇气在志愿当中填了法学专业,当然我们也明白,我们不必须从法,但从法的人还是居多。我们人生当中有三种人,一种像萝卜,一种像鸡蛋,一种像咖啡,萝卜放在水里会软,鸡蛋放在水里会变硬,咖啡会溶在水里,但却怎样也无非改变水的性质。虽然我们像咖啡一样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是我们也要努力做一个像鸡蛋的人,也绝不做那萝卜的人。也许一路上,风风雨雨,跌跌撞撞,冬天的寒风让你感到孤
独,但是冬天的寒冷是为了让你们明白周围的人的温暖,人间自有真情在。
熔炉观后感篇5
终于鼓起勇气将《熔炉》看完了,从它上映的时候开始,我就对电影和小说的名字过分的好奇。明明是集世间最惨痛、最无奈、最悲愤的故事于一体的,可为什么用一个表达不是很明确的题目呢?为了满足自己那该死的好奇心,就各种百度,又去知乎上豆瓣上找寻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么样的回答都有,只有当我亲自读完了小说,看完了电影,才明白是因为太过伤痛,觉得世间所有词语都难形容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又必须有个题目,才取得这个模糊笼统的词。我的理解是这个事件虽然发生在一个地方,但它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缩影,就像熔炉一样,你的本质是什么,在经过这个烤炼的过程才会暴露的那么彻底。
这是一个改变了韩国法律的故事,是真实发生的事情。首尔的一位老师通过走后门的关系进入了市里的一所聋哑学校,时间久了自然的就知道了学校对孩子们做的事情,他向他的律师朋友透露过之后,两人决定要揭露真相,结果老师就被杀害了。悲痛之余,律师更加坚定了要为孩子们讨公道的决心,他一直在上诉,可是几年时间过去了不仅没有成功,自己反而是重病在身。后来他遇到一位医生,医生决定帮他,两人又开始了上诉之路。最后是成功了,可是由于公诉时间已过,没有能够惩罚得了他们,所以三个受害者中的男孩子为了报仇与老师同归于尽,卧轨自杀。
之后,律师重病加上无尽的打击,最终去世了。医生还在坚持,可是因为孩子们的抚养权不在他的`手里,最终两个孩子还是被带到了聋哑学校。医生受不了自责,最终自杀,死后留给大家的是长达三万字的事件经过,所以这才收到了社会的关注。后来,韩国的一位作家亲自去到学校找到了两位受害者,并询问了详细经过,决定将故事改编成小说在网上连载。当时还在服兵役的演员孔侑看到了这本小说,决定要拍成电影,电影上映之后,收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后来迫于民众压力,修改了相关法律,社会称它为“熔炉法”。
影片的悲痛无疑贯穿全部,让我深深觉得平凡人与当权者的较量就是鸡蛋碰石头,但同时它还传达给我们即便如此也要抱有良知的生活下去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有了那些有良知有同情心的人才会有影片最后的那个情节。
女主问:“经历这件事情前和后有什么不一样”,受害者回答:“这件事让我们知道了,其实我们跟其他孩子一样,有人不喜欢我们,但是也有人努力保护我们,给我们温暖!”说实话,看到这里我觉得女孩儿是勇敢的,如此沉重的事情发生,她看到了世界的冷漠,但是她却选择珍惜那些她曾经获得过的温暖,并且怀着这些温暖勇敢的活下去。
同时也更有感觉,对于听不到说不出的孩子而言,我们本应该要让他们的眼睛里装满美好,要让他们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幸福。但是作为师者,作为长辈,却将世间最肮脏的东西带给他们并以此来伤害他们,这中间体现出来的欲望、利益和自私的人性让人噤若寒蝉。
除了感叹世间事的无限可能,我又重新思考是什么原因让校长和老师做出这样的事呢?如果真的像电影里演的那样,那很可能是他们也是有心理疾病的,并且比孩子们的缺陷更加严重。他们只能通过一些看似很刺激的事情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说到底还是生活观和价值观的问题。这就得从观念的抓起,从小的家庭和老师的正确引导,才能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向,不仅仅是学习,还有人生。
原句:我们一路奋战,并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如果你我都没有因为世界改变,或许就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但是人最难的就是自己做不到,反倒说我只是跟别人一样做不到罢了,久而久之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圈,被这个圈子套住的人不计其数,却依然“前赴后继”。
一直喜欢冬天,但是今天才知道原因,冬天的到来就是为了让我们在寒冷中感受那一丝温暖。
熔炉观后感篇6
当看到民秀因审判结果得不到公平的宣判,年纪幼小、没有潜力的他只能选取与那个性侵他的老师同归于尽,而被校长两兄弟性侵的莲豆和琉璃,剩下的她们又将怎样应对这个世界呢?看到老师举着民秀的画像为正义而战斗的时候,老师却被高压水所冲击,被所谓维护社会秩序的警察制服,站在一旁的她们只能大哭。幸好,社会还是充满善良和爱心的,琉璃经过心理治疗心理变得健康了许多,慈爱学院的孩子也离开了那里,有社会上有爱心的人去关心和爱护他们,就如电影所说,“冬天之所以这么冷,是为了告诉大家,身边的人的温暖有多重要。”
看完才明白,社会有着许多黑暗面我们都不曾看到,同时也在被这个权与权、钱与钱的社会所掌控,即使你有正义感和职责感,你想为把这个社会变得完美,最后,还是会被打败,因为权钱横行的时代,务必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因为那法律背后的强大关系网之间的环环相扣、权钱交易,即使是那么大的罪行的结果又是怎样,那些可恶、令人憎恨的所谓老师还是回到了学校,法律在他们面前就是能够玩弄的游戏,在他们面前一毛不拔。虽然,电影的结尾没有美满的结局,但是幸好,它告诉我们他们还在为公平、正义、自由而战斗,因为他们要做一个无比重要的“人”;他们还在战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把我们改变。
韩国能把这样的社会现实给揭露,此刻的中国虽然新闻也有在报道未成年人的性侵案的新闻,但是中国敢拍这样的电影吗?拍出来敢放在各大影院播放吗?敢让广大的观众去看吗?一个未知号,或许未来的中国也能做到吧!
看完这部电影后,更懂得了社会真的就是一个熔炉,很多社会黑暗的现实我们都不曾看到,有许许多多人在里面煎熬着,无声,无话语权,无权利去为自己的侵权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只得默默的承受很多很多,我们都没法想象得到的,而社会上却真实的存在着这样的事实,越来越明白了新闻的真实性是多么的重要,而且新闻背后的新闻又是多么的令人你大为惊奇。感谢那些能够明白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下的人!
熔炉观后感篇7
人之初,性本恶——《熔炉》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讲:“人之初,性本恶。”关于人性善恶的这一问题,从战国时期一向争论到了现今,那究竟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其实至今也并无一个明确地划分。或许在我看来,善恶自在人心中,善恶在于你我做人的良心。
开门见山。电影《熔炉》,给观影者留下的是一种较为压抑的感受,但这种压抑也并非是枯燥乏味,而是一种发人深省。或许,正是由于影片太过于贴切现实,过于的真实,所以让人觉得这样的作品像是在向人们说些什么,像是在做着一种无奈地呐喊。说真的,在观看的过程中,本无意书写这篇影评,但当影片进展到了1小时52分钟时,那一片断深深地震撼到了我,这是一种无形地打击,正中我的胸口,让我根本无法招架起来。
简写一下影片的故事资料。电影《熔炉》主要讲述的是自2000年起的5年间,韩国某听觉障碍学校的校长、教师一向都在对这些残障学生们实施了程度不一的性暴力,以及各种虐待。新来不久的美术教师至此后,发现学校里弥漫着难言的压抑气息,并频频能够听到从洗手间内传出女子的尖叫声。学校的黑幕渐渐露出冰山一角,美术教师和人权主义者力图揭开这些隐藏在象牙塔内的暴力事件,终止校园杯具的进一步蔓延…仅单从剧情资料上看,也许你会认为这又是一部独具英雄主义色彩的题材作品,但是,这所谓的英雄主义,在强大又黑暗的社会权利面前,显得却很微不足道。
在导演宫崎骏(hayaomiyazaki)的作品中,我们或多或少能够察觉到宫崎骏(hayaomiyazaki)导演始终都在守候着那种超脱于世俗的童真。他所展现给观影者的是,那种人与自然“活下去”的平衡,人类不能为了生存而毫无原则的肆虐着他人的生存权利。虽说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但真的没有必要让这个嘈杂万恶的社会变得更毫无人性。深省。
记得曾看过一期访谈节目,访谈对象是陈丹青。节目中主持人问到陈丹青老师“中国人有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强大的信仰?”他答曰:“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去他妈的,活下去最要紧。’”的确,不论是你中国人还是韩国人,甚者是哪个小“乡村”的人民,哪怕就是索马里的海盗,他们为的也是能够活下去。但是,这所谓的“活下去”,并不代表着你没有任何的做人原则,那样,犹如一具行尸走肉一般。
影片进展到最后,因上诉未果,未能将这些人渣绳之以法,遂民众采取了游行示威以表不满。但这种不明智的行为,在此看来,毫无好处,完全就是以卵击石,不但没有折损对方一兵一将,反而还深深地损伤了自己。最终,剩下的只有无奈地妥协。
现如今的电影领域,真的的确很紧缺像《熔炉》这样的作品,无谓随大溜儿的商业电影早已让观影者产生了一种积压很久了的视觉疲劳,审美疲倦。不能说这种类型的作品属于小清新的范畴,但是就其整体给观影者带来的影响力还是很为震撼的。在他们大韩民族,他们的体制允许他们的导演去揭露社会现实,社会黑暗,并给予了他们这样一个相对于公开的平台。当然,我并不是在呼吁什么,或者说是在抵制什么,我只是想说,不论是你韩国也好,日本也罢,就电影而言,这个世界还是很需要这股新生且又敢言的力量。
回到此部电影的名字上——《熔炉》,我在想,导演为什么给这部作品起了这样一个与剧情资料不相匹配的名字?或许,导演黄东赫(dong-hyukhwang)是想告诉我们,这个社会就好像熔炉一样吧,我们拒绝着被它同化,却也在汲取着它的温暖。就像结尾的那两段话证明的两个意思一样。
写在最后,即将收笔,再抛出开篇的那段话,人性的善恶究竟到底是善还是恶呢?而我呢,想留下这么一个论断,人之初,性本恶,但,心已向善。
熔炉观后感篇8
这是一件触目惊心的真实事件,事情的结局比事件本身更加让人震撼。就像片中虚构的小镇雾津一样,整件事情从发生到发现到最终的结束,都笼罩在层层迷雾之中,虽然偶尔依稀能够见到阳光,但最终浓雾也未能散去。人们的雾中生活依然继续,整个韩国政府从体制到人员就是这场迷雾的制造者,也正是他们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人们无力改变现状,但为了自己,他们就应反抗,也能够反抗!
?熔炉》的故事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熔炉》,小说却是以发生在韩国光州一所聋哑学校的性暴力事件为蓝本创造。一名新老师的入职,揭开了发生在残疾聋哑儿童福利学校的性暴力事件,而犯人正是这所学校的教职员工,上到校长,下到保安都参与其中,使这所本应当充满爱心的学校,变成了残障儿童的地狱。虽然实情被披露,虽然犯人走上了审判台,但最终因为“制度”和“人”,就应得到惩罚的人却逍遥法外。影片本身采取的是顺序的叙述方式,略带回忆,故事发展的也比较快,真相很快被揭开,但这些已经不是这部影片值得大家去关注的地方,影片的所有重点均直指真相本身和事件结果,这两点也是影片最让人无法忘却的地方,配合出色的灯光、剪辑和配乐,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气氛,让整个事件更加凝重。尤其是最终结果,所有人都期盼审判能有个光明结局,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所有人又都明白这些期盼变得十分渺茫,可当结果产生之时,你还是会目瞪口呆,心灵必然受到震惊。
除了事件本身,本片能够成功的另一因素就是演员的出色表演,男主角孔侑在整个过程中情绪的多重变迁,透过各种表情的变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另外三个小演员的表现更是赞,这种事情本身不就应让孩子过多的接触,以免让他们在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但三个小演员都克服了事件本身对自己的影响,真正的表现出了在那样的一种状况下,一名聋哑儿童能够表现出的一切,值得称赞。
事件的结局的确让人无法理解,但从过程中我们其实能够依稀看到光明,毕竟他们抗争了,他们为自己争取了,他们也得到了支持,他们让事情公之于众,虽然结果并不理想,但相信所有人都明白事情的真相,也许这已经足够了。有时候反抗也许并不能得到一个理想的结果,但我们务必去做,为了自己。
熔炉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
★ 北京展观后感8篇
★ 风雨路观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