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使我们在反思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意义,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表现,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论语心得》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论语心得》观后感篇1
我喜欢国学,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宝典。读过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我的心灵被震撼,我的精神被冲击,我的灵魂被牵引。远古时代的孔夫子似乎来到我们的身边,用温和的语气跟我们诉说着天地人之道、处世之道、为人之道、人生之道。
记得上初中时在教室里读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读的不亦乐乎,却不懂其意。心中疑惑我们现代人为何要学习这些深奥难懂的古文。后来,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了解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的道理之深刻,思想境界之高,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去领悟、去实践。
于丹教授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当今社会现实,阐述了其中的道理。看似深奥的古文古语,一下子变得简单明了。对于我这个不爱动脑筋,文学功底不深的人来说,读《论语心得》是了解《论语》的最佳途径。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心浮躁,精神空虚,人人都在追求物质,追求幸福。物质越来越丰富了,幸福感却越来越少了。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到,想要生活幸福,活的有意义,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相处和睦,爱岗敬业,安于本职,奉献社会。现如今的世界很乱,社会成了大染缸,是因为人心变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了。对于如何拯救当今世界这个问题,曾有人说,到中国寻找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西方国家都在学习孔子,研究国学,开办了孔子学院。因为只有孔圣先贤才能拯救这个不安分的世界。平常的生活中,除了学生应付上课和考试,极少有人去认真学习《论语》,更不会将《论语》作为生活法则去遵循和实践。我想正是因为我们缺乏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不懂得处世之道、为人之道。在生活中受挫,心态不平衡,总是与幸福无缘。
一个人如果偏离轨道行走,会越走越偏。价值观错误,行事不端,这样永远无法拥有幸福,甚至走上不归路。在社会交往中,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在什么职位,就做什么事,不能越过职位,去做本不该你做的事。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意思是说,学生子贡问老师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人终身去遵循的,老师说,这个字应该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能强加给别人。做到宽恕自己,宽恕他人。孔子的言语总是温和的,态度是谦逊的。他从不严厉苛责学生,更不会强令学生要怎样做。《论语》并非古板教条,在那个远古时代,一位圣贤老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周游列国,带领门下几千名学生。他们跟老师学习,与老师探讨,研究学问,思考问题,寻找人生真谛。一个个学子与老师的故事在于丹的语言下栩栩如生,仿佛让我穿越时空来到孔子门下,虔心做学问。
我们想要快乐的生活,就要做到修身养性。用心品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感悟《论语》中的真谛。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用豁达的胸怀,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才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安宁,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论语心得》观后感篇2
?论语》是春秋时期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简称为《论语传记》,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行事,是儒家学派的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
于丹教授用普通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对这本古典书籍进行讲解,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体悟经典的普适智慧。
这本书的封皮上就有这样的一句话:《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在这本书的第一页还写道: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读了这本书,可以说是终身受益,因为它讲的就是为人处事的道理。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推崇。这部曾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这本书一共有十个小节,有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等等。这么多道理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就是君子之道。大家都知道“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君子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的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但要做君子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这是《论语》对于君子的第一条界定。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一上来就很谦虚,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自己做不到。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那到底什么才是君子呢?君子应该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很好相处的人。由此可见,“君子”这个《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温暖的,是和谐的。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从当下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君子。所以我们应该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修养,要为这个社会创造价值。
程子评价“孔子如玉,孟子似水晶”,常读《论语》,如玉随身,让人在湿润的光泽中成长。这是经典的意义与力量。我们要多读这样的经典,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让经典永流传。
《论语心得》观后感篇3
观看完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收获颇多。于丹老师引用丰富的典故,把论语中透露的古代圣贤的人生智慧形象、深入浅出的展现给大家,其用意是希望并告诉大家如何享受简单、快乐的人生。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忙忙碌碌的劳作,也感受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压力。评价个人成功的标准更多的在于职位有多高、谁挣的票子多、谁家房子大等等,似乎这些承载介质量的累加决定了更多的快乐,然而却忽视了内心的审视,忽视了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于丹老师通过对论语的透析引导社会正确的价值取向,可谓用心良苦。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心灵好似在原始的大自然中呼吸,涤荡去尘世的污垢,感受那份原始的生命存在的气息;于丹老师通过开篇的天地人之道使我明白人生最高的境界不是在竞争中取得多么大的胜利,而是在于内心中一份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富足。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我们难免会遭遇失败,会有遗憾,然而一个人不可能在各方面都是全能,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我们偶尔会听到一些一直学习名列前茅的学生接受不了某次考试名次落后的事实而轻生;我们自己偶尔也会在与他人某方面的比较中灰心丧气,从而心情抑郁,失去对工作、生活原有的激情。于丹老师通过
心灵之道的讲解告诉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需要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只有首先解放自己的心灵,不被人生的得失所左右,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才能以饱满的激情面对工作、面对生活,也更容易达到自己满意的成果。从这一点看,于丹老师可堪称心灵的导师,她用一句现代的语言阐释了论语中至真的.人生哲理。
说到君子之道,是我感触较深的。现如今,食品安全问题让人堪忧,这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健康。虽然政府部门采取强有力的手段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然而地沟油、毒奶粉、塑化剂等等的风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食品生产者只想着自己的小日子,就其原因,是道德的缺失,是没有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只停留在书本中。我们不指望靠道德的束缚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但一个国家,文化与制度两者缺一不可。
于丹论语心得我已经看了两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我希望大家把学习于丹论语心得的活动推广开来,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得到熏陶,从修养身心开始,去享受人生真正的快乐。
《论语心得》观后感篇4
于丹教授讲到天地人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神于天,圣于地”。一个人不仅要有一双翅膀可以向天空飞去,也要有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的现实责任感,二者缺一不可。只是神于天,那就是空想主义,不切实际地做事情,觉得轻飘飘。只是埋头看着脚下的土地而没有远大的志向也会只停留在蜗牛的小躯壳中。正如于丹所讲的眼睛的功能一样。人的视线可以朝地上看,也可以朝远方望,但最重要的是可以向内心深处窥探,感受心灵的`准则。真正的眼界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和灵魂的深度。
诸葛亮的眼界应该说够广阔吧,他料到曹操当时仍有活路,便让关羽做个人情。不管此事虚实,但从其他战例也可证明他宽阔的眼界。然而,马有失蹄,诸葛亮也有失误。因为对马谡(sù)的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却街亭,后悔不已。
古人总说,天时地利人和是重要因素,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归结起来就是命。很多人认为命是很玄乎的东西,是不可捉摸的。但我个人觉得命运是每一天的积累。比如高考的那几天有人因正好生了重病而落榜了,第二年去考,考得不错。算命先生说,这是他或她命中注定会复读。可我觉得,是这个人平时的积累。平时,不注重身体素质,高考来了,一紧张就将储存的病菌都激活了,人倒了。所以不要把一切都归结为命,那只是一种借口,一种失败者无奈的感慨。要想成功就要一点一点的积累。就像盖宫殿,一块砖头是不够的。它需要很多砖头,需要用汗水去搅拌泥水,用信念做为夯基。当热也需要朋友的帮忙。
讲到朋友,我就想起可爱的舍友们。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孔子说过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我想她们就是我的益友吧!友情也是有保质期的,过一阵子就会慢慢变得不新鲜。但是友情的保存期是一生,该留的总会留下。人与人相处必定存在摩擦,没有摩擦的情感是不长久的。时光总会带走一些东西,但真正值得珍藏的东西是会沉定在心中的某一个角落里的。窗外的雨是天空向大地倾诉的形式,是天空借用雨丝亲吻着大地,那么难舍难分……
言语的力量比武器更强,有时它的杀伤力是不可估量的。孔子曾曰:“慎于言”。正是这个原因吧。今天下午我打扫卫生,我无形之中中了一枪,只觉得开始皱起眉,撅起嘴。这说明我的情商不高,也说明有人的言语不当。“
《论语心得》观后感篇5
以前听过几期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的《论语》心得,近期仔细读了《论语心得》这本书。于丹教授在此书中是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七个方面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看完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但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我们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和磨难,怎么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于丹教授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找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首先要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自己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找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在处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的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的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想,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已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担当,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心得》观后感篇6
今天,我们班组织观看了于丹教授的《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我真的深有感触。因为我虽然看过听过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有许多都是夸夸其谈,让人感到华而不实,颇有战争年代大喊“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之嫌。但是于丹教授的《处世之道》让人不仅感到平实,贴近生活,而且很有哲理,看后实在是受益匪浅。
于丹的《处世之道》主要阐述了以下的几个道理:
一、利用孔子和弟子的问答:“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阐述了人际关系中的对待“德”和“怨”的不同态度。
告诉我们不能一味的以德报怨而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正如于丹教授所提出的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我觉得这种做法真的很得当。既不主张消极的任其所为,也不宣扬积极的以怨报怨,真的能够指导我们正确的对人处事。看了于丹教授了这一处事的原则,我的心也开始明朗起来,我为以前自己没有体会到这一点而懊恼,因为在过往的工作中,虽然自己真真实实的去认认真真的做了,但却受到别人的非难和不理解而深深的苦恼,感到特别的不值和委屈,但是听了于丹教授的.讲解,真的有如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感觉。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大可不必有受委屈的感觉,也没有必要为这样的小事而耿耿于怀,我可以坦然的面对这一切,即:“以直报怨,”我想如果在人生和工作中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无论受到多大的伤害和打击对自身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都是可以坦然面对的,那么,在思想上,自己就战胜了自己,因为人说?理智是一棵树,情感是一片云,云经常被风刮得到处乱跑,而树被风刮走的,只是几片树叶?只有我们具备了坦然面对外界的种种,我们才不会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悲哀。
二、用孔子的“过犹不及”论阐述了,无论是同事,还是朋友,甚至是亲人应当具有的“距离”美。
于丹教授列举了一个豪猪相互取暖的故事阐明了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群体的温暖。其实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也常常有这方面的困惑:为什么有时我明明是为了对方好,而对方却拒人于千里之外呢?我现在才真正的明白,和人相处真的不是越走得越近越好,而应该保持一定的“度”。同时呢,不要以爱的名义,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我也明白了在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多一些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和思考问题,那样就不会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到头来落得“两败俱伤,里外不是人”。说来其实真的很可笑,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曾有过“以爱的名义,来控制别人”那个时候,我常常的苦恼,但是我就是找不到苦恼的原因,经于丹教授这样一讲,我才真正明白自己的幼稚和可笑,我总是认为,自己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我总是觉得“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都是出于自己的一片爱,但是却没有想到,自己的爱却是建立在可笑的“自我”之中的,总是自然不自然的就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去了,结果经常就会有许多的小矛盾和小摩擦发生。我想现在明白尚不晚,给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一个足够的个人的空间吧,给所有的人的爱都是要没有回报和没有负担的爱。不要认自己所爱的人感觉到这种爱是一种负担。
三、对待工作也要适度。
用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说明了对待工作也要适度。于丹教授认为:“只要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好就可以了,因为这个社会不缺少锦上添花,缺少的是雪中送炭。我想确实是这样的,有些时候,我们为了表现或者是为了一片好心,去做了自己不该做的事,却弄巧成拙,事与愿违,结果虽然事是做了,但是却做得不尽人意,跟着就招来一片骂声。虽然是一片好心,却做了坏事。那么用哲学的“过犹不及”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
四、正确处理说与做的关系。
用孔子的巧言令色,鲜仁矣来阐述了不说自己做不到的事,要少说多做,慎言,慎于言,这也是一个分寸。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都不乏夸夸其谈的人物,废话一大堆,但是,真的要踏踏实实的工作,就原形毕露了。于丹教授在这里用了一个形象的故事来阐述了说和做的辩证关系。告诫我们不要象坏脾气的小孩一样,在别人的心灵之上打一些无法消除的“洞”。在现实生活中少一些指责和报怨,少一些后悔的经验,那么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是的,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把所有的指责和报怨都变成行动的动力!
五、为人处事要先学会礼仪。
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修己以信就是要好好的修炼自己,以安顿别人,只有把自己修炼好了,才能帮助别人。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许多的人报怨社会不公,报怨处事艰辛,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躬身自省,掌握处事的原则,把握做事的分寸,礼行天下,修身养性那么我们就掌握了处世之道,自然生活就会变得无比的快乐。
听了于丹的讲演讲,我真的是由衷的感动!
《论语心得》观后感篇7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论语》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但今天观看了《百家讲坛》推出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论语》有了新鲜的别样风味,于丹也渐渐靠近了我们的心岸。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溶化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变得无比强大。即使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中国人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不是《论语》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呢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君子之道这一讲对我也感触颇深。孔夫子在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交友之道,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说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什么叫益友呢 叫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是直率坦率,谅是宽容原谅,多闻是博学多才,这三种是好朋友。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社会环境中朋友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间,夫妻之间,一些沉谷子烂芝麻的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人何必那么骄傲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作为一名工作者,我觉得我们不仅要学习孔子的"传道,授业,解惑"思想精髓,同时也要学习于教授的这种治学精神和高超的演讲技能。她哲理诗般讲演,深入浅出,如清泉般自然流淌!她展示了对社会的审美理想,界定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处事的一般分寸,尺度。她给全世界亿万人心灵送去阳光,使人间温暖,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同时赞扬了中国人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代就已有了这样高明的人伦智慧!也弘扬了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通过于丹教授的精彩讲解,自己感觉有很多收获。但是真正对论语的了解以及它与现代人的联系,还得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不断感受真正的化为己有,寻找到生活的真谛与快乐!
《论语心得》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