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教案6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教案,我们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案是教学的路线图,帮助我们不偏离轨道,下面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中历史教学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初中历史教学教案6篇

初中历史教学教案篇1

?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孙膑、白起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战国形式图的学习,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合纵与连横。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国时期的起止年代,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

难点:对战国时期的战争的特点的理解,合纵、连横的含义及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

2.教师引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春秋争霸”,作为一个时期的名字,春秋和战国常常是连在一起的。我们了解了春秋争霸的情况,战国争雄的局面又如何呢?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争雄战争有什么不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战火硝烟的战国。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看书的同时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二、新课讲授

(一)“战国七雄”

1.观察地图,谈发现。

2.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三家分晋”,七个国家的分布有何特点等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

1.学生读教材,看看战国时期战争有哪些特点?

2.读教材“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然后请几个同学来复述这两次战役。思考:体现了哪些战争艺术、成语?

3.简述长平之战的影响。

(三)、合纵与连横

1.学生阅读教材,弄清何为纵、横?什么是合纵?什么是连横?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何影响?在地图上出示意出来。

2.阅读小字,评人物的行为。“朝秦暮楚”。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归纳: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春秋时期的战争和战国时期的战争在作战目的上有何不同?战国纷争有哪些?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教学后记】略

初中历史教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了解历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地改进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

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可以视为重点内容。同时,服饰问题涉及到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瓦子属城市商业繁荣的问题,也可以视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宋朝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进步基础。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

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宋代的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或者通过不同的服饰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这些历史现象。

2、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导学生思考当时南北方饮食习俗的差异和少数民族对于中原地区饮食习惯的影响。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类住房的图片,要求学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几类?各类的民居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比较城市和乡村住房的不同,便于学生认识和比较。

4、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引导学生认识宋朝主要有哪几类交通工具,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异?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时便利人们出门旅行的条件还有哪些?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2、节日:春节、元宵、端午节、中秋节。

要求学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节庆活动?流传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经出现了?要求学生指出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欢度这些节庆日的?哪些活动今天已经不多见了?哪些活动与今天还有类似之处?

教师最后阐述节庆活动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课后作业

初中历史教学教案篇3

课标要求: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战役和军事家。

难点:“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战国形势图挂图;制做本课课件;整理有关战国史实的成语;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战国时期的成语;用竹木等材料仿制一些古代兵器。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很多春秋时期的成语,像“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等。今天我们将了解到更多的成语,如“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等,让我们一起来发掘这些成语里面隐藏的精彩故事。

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过渡)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弄清“战国”概念,课件如下展示:

一、“战国七雄”(课件显示标题)

1.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战国七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但是经过春秋时期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课件展示“战国形势图”)。

教师提问:(1).战国时期周王的地位怎么样?——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亦(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无足轻重。

(2).为什么诸侯国会越来越少——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

2.同学们仔细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吗?

学生提问:为什么晋国没有称雄?

(教师讲述)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

历把这七个强国并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立是战国期的基本形势。

3.学生认真观察课件投影,了解七国及其地理方位: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魏三国在中间。(老师看图讲解,辅之顺口溜“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顾名思义,有战争的国,这里的“战”主要是指战争频繁,争斗激烈,学习战国的历史,必须了解战国的战争。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课件显示标题)

请大家阅读教材40页的小字部分的两个战役,了解战国战争的盛况,然后总结出战国战争有哪些特点(先请学生用精简的语言概述战争过程,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战争的特点)

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以学生归纳出来的为序,教师重点对谋略和兵器进行讲解。)

(课件展示)

a.兵器(青铜兵器改进、铁兵器出现)——武器的改进

(学生展示自制古代武器,并简介戟,戈,矛,刀,剑的特点和用法)

b.兵种(步兵,骑兵)——军队构成的变化

c.人数多、规模大、修建工事、争夺激烈

d.战役的发生(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e.重要军事家的涌现(孙膑、白起)

学生讲述孙膑,田忌的故事

f.谋略(“围魏救赵”、“反间计”;“合纵”“连横”)

课堂辩论(旨在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有人说,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的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战国时代“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

(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组,两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有延缓作用,更有推动作用。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延缓作用。各国为了争霸的需要,竞相改革,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竞相重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大国争霸、兼并的过程,也是国家趋于统一的过程。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的战争除了在战场上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外,战争的背后,各国间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就是激烈程度和影响力不亚于战争的“合纵与连横”。

三、合纵与连横(课件显示标题)

1.正当各国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秦国却逐渐占据了主动,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出了个张仪(投影张仪图片)

张仪游说各国,破坏了六国的联盟,使得六国联合抗秦的谋略破产,具体是怎么回事,同学们还是通过阅读教材去了解吧。

2.指导学生重点理解什么叫“合纵”,什么叫“连横”(课件出示“合纵连横”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合众弱以攻一强”)。这种联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所以叫做“合纵”。合纵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秦。苏秦奔走于东方多国之间,身佩六国相印,在他的游说推动下,东方各国一度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吐出一些占领的地方,使秦国遭到一定的挫折。

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各国(“事一强以攻众弱”)。这种结合是西边的秦国与东边各国之间横的连合,所以叫做连横。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国人张仪。秦国用张仪为相,让他推行连横政策。当时东方的齐楚两大国结成联盟,秦国要跟齐国争雄,必须先破坏齐楚联盟。张仪连横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齐楚联盟给破坏了。

3.六国合纵抗秦为何未成功?

(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段破坏合纵,各个击破;五国间利益不一致,立场不坚定)

(教师讲述)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一会儿加入合纵,跟楚国搞联合,跟齐国搞联盟,一会儿又跟秦国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虽然斗争很复杂,情况多变化,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断的军事斗争和复杂的合纵连横斗争中,楚国和齐国先后衰落下去,秦国却越强。

课堂小结

(课件出示知识要点,教师概述)

战国宏大而壮观的战争,变化多端的谋略,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令人难忘,但是我们都知道,无论在何时,战争带给人民的,永远都是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在连绵不绝的战争岁月中,受煎熬的始终是老百姓,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和平,一直都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练习巩固

一、选一选

1.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战国时期是指()

a.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b.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

c.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d.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a.齐国b.晋国c.楚国d.赵国

3.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的国家是()

a.齐国b.晋国c.楚国d.秦国

4.战国中期,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打败魏国的军事家是()

a.孙武b.孙膑c.吴起d.伍子胥

5.人物下列中,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是()

a.孙武b.张仪c.孙膑d.苏秦

6.战国时期,七国之间战争不断。主要的兵种有()

a.车兵b.步兵和骑兵c.水兵d.藤甲兵

7.“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源自于长平之战,指缺乏实战经验,惯于空谈兵法,战争中一败涂地的赵括。交战双方是()

a.秦国和齐国b.魏国和赵国

c.秦国和楚国d.秦国和赵国

8.《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部兵书。该书的作者是()

a.孙武b.孙膑c.吴起d.白起

二、材料分析

战国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合纵与连横之争成为战国纷争的重要内容。

1.用简要语言说明“合纵”与“连横”策略。

2.在合纵与连横之争中,一些研究纵横之术的读书人十分活跃,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谁?

3.你认为上述哪一种策略运用的更成功一些?

三、各抒己见

结合有关史实和课外资料,谈谈你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战国人物。

初中历史教学教案篇4

【内容标准】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作用。

一、内化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在生产上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2.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劳动体验,比较石制农具与铁制农具的性能,理解铁器得到推广的原因。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

3. 通过看书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制作,让学生掌握、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 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协作学习的精神。

4. 学生就“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进行辩论,对商鞅变法进行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过程中,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学会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二、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发展。促使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铁器的使用。铁制农具出现以后,牛耕渐趋普遍起来。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使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也使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战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承春秋,完成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下迄秦,完成了从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转变。而这一切的变化均与战国时代的变法或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清除了奴隶制的残余,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其中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它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是成功改革的典型。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前老师精选有关商鞅变法的材料(包括商鞅生平、秦孝公发布的《求贤令》、“廷议”相关内容等)(8k纸一页)准备课堂使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知识储备。

学生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进行“劳动体验”,自由组合小组,分别使用石器和铁器进行割草或翻地等劳动,并按要求写出劳动报告(写明: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劳动工具,劳动项目,比较结果,劳动体会)。

四、教学流程

入境生趣, 导入新课:课前同学们进行了劳动体验,请大家展示交流自己的劳动成果。

(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

过渡:“春秋战国时期是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西周时期,人们通常在贵族的田地中集体耕作,称为千耦其耘。到春秋时期,田地里出现了个体小农。”

提问: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现象呢?(学生可能会提到“劳动工具的改进”“人身自由”“交租税”等字眼)

从事个体生产的人与奴隶有什么不同?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出现)

过渡:地主阶级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在政治上却无实权。新兴地主要想建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社会经济,就必须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各种特权。由此引入“社会变革”。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其中最成功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多媒体展示战国形势图,学生列举改革各国)

商鞅变法

⑴要求学生在看书、阅读资料后思考:商鞅为什么要变法?(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到“角色扮演”:模拟“廷议”)

⑵ “经过这些“波折”后,商鞅是如何变法的呢?”引入商鞅变法 的主要内容与历史作用。

⊙首先,让学生看书2—3分钟并思考商鞅变法的内容。

⊙然后,学生小组讨论:“商鞅变法的每一条内容如果能实行 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这个讨论基础上,老师组织全班交流:“商鞅变法还会遭到哪些人的反对?为什么?”

⊙最后,引导学生列表归纳变法内容和作用。表格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梯形、圆形、三角形、方形等。

“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可是秦孝公去世后,商鞅惨遭“车裂”而死,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学生辩论后,老师可总结几点:商鞅变法上有国君的支持,下有百姓的欢迎,加上商鞅本人的决心,改革的措施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获得成功,使秦国崛起。通过商鞅个人命运与变法关系的辩论,让学生认识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练习巩固

以水果拼盘形式出现,激发学生兴趣。拼盘由四种水果组成,每盘水果与相关题目链接。如香蕉、草莓、西瓜、苹果等。

教后师生双反思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的变革,而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变法或变革的实现使封建社会得以形成。所以,对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而对于封建社会关系的形成在对学生讲解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生产工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分析,结合当今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现实来解决本课难点。

初中历史教学教案篇5

教学目的一、识记与理解

1、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2、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

3、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资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

“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战役和的军事家。2、教学难点:“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五、教学方法思考引导法图示说明分析归纳比较六、教学用具课件图示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展示年代示意图)

公元前771年西周结束以后,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将都城迁到洛邑,周王朝的历史得到继续,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国的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相继争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被称为春秋五霸,长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使周王朝的威信和地位进一步降低,同时,也加速了民族的融合;当时的一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军队的建设。春秋之后,我国进入了战国时期,今天,我们接着学习战国争雄。

阅读教材资料,介绍这段时间为什么被称为战国----战争频繁,争夺激烈。(展示赏功宴乐铜壶)

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但是经过春秋时期

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一、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国时期是战国七雄的天下。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而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勾践所在的越国,虽然地盘不小,但其整实力较弱,在战国中期被楚国灭亡。

思考:如何理解“周王已无足轻重,诸侯国也更少”

周王已无足轻重----说明周王室还存在,但王权衰落,实际已经成为小国。春秋时,各大国表面上还尊敬周王,但此时,大国已经根本不把周王放在眼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时绝不言王矣。

诸侯国也更少----诸侯国在西周中后期有几百个,春秋时期有140多个,战国初期减少到20多个,主要有七个(齐、楚、燕、韩、赵、魏、秦),它们长期左右形势的发展,其余如宋、卫、鲁、曾、邹等都是小国。战国后期,秦国势力强大。诸侯国的大量减少,说明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也说明当时的战争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

战国七雄地理位置的记忆方法:齐楚秦燕--东南西北赵魏韩---上中下.战国七雄简表---记住战国七雄的都城及新旧称呼,同时课件介绍当时都城的发展。二、战国时期的战争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共经历了250多年。在这一时期,七雄之间战争频繁,比春秋时期更加剧烈,规模也更大,一个战役便要出动几十万、上百万的兵力,一次战争便要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地打下去,战国便因此而得名。

诸侯国之间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都各自发动了一系列的改革,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等。他们的改革从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入手,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军队建设,有力的促进了变法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军队的强大,这也为他们在诸侯战争中取得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归纳战国时期的战争,他们主要具有以下这些特点,请同学位阅读教材,自己进行归纳总结。

引导回答: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如下1、战争技术手段的发展:

武器改进,铁兵器出现(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兵器);

军队构成变化,步兵和骑兵成为主要的兵种;(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骑兵和步兵图);攻防技术提高(都城和边境修建坚固的工事,课件展示各国修建的长城)

2、战争规模扩大,争夺激烈。(兵额增加—秦国带甲百万,魏国带甲36万,赵国数十万。长平之战,赵军被杀40多万,秦将王翦攻楚,带兵60万)

3、战役发生----“围魏救赵”、“长平之战”(学生阅读了解)

围魏救赵(也称桂陵之战)十几年过去后,魏和齐又发生了马陵之战。这一次,魏国向它南边的韩国发动进攻。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旧派孙膑为军师,仍旧以“围魏救赵”的战术,出兵去救韩国。魏国派庞涓率领10万大军迎战孙膑。但孙膑却避开了正面交锋,主动把军队后撤,后撤中,每天减少烧饭的军灶,制造军队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庞涓来追。庞涓紧追不休,轻敌猛进,一直追到马陵的一棵大树之下,齐国的伏兵忽然万箭齐发,箭如雨下,魏军大乱,自相践踏,十万雄师,一朝覆没,庞涓拔剑自杀。这一仗,齐国又获大胜。经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齐国的军师孙膑声名远扬,成为战国时期最的军事家。

4、军事家涌现----孙膑、白起

孙膑,战国时军事家。在今山东人。孙武后代。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诳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接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田忌赛马)

马陵之战以后,魏国衰落下去,齐国强大起来。这时候,西方的秦国,由于商鞅变法成功,正在迅速崛起。因此,魏国衰落以后,又出现齐、秦两强东西对峙的局面。齐国和秦国为了争取盟国,击败对方,在不断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又展开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

三、合纵与连横合纵---合众势以攻一强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

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这种联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所以叫做“合纵”。首先起来推行合纵政策的是魏国人公孙衍。不过,他没有取得什么成效。后来合纵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秦(洛阳人)。苏秦奔走于东方多国之间,身佩六国相印,在他的游说推动下,东方各国一度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吐出一些占领的地方,使秦国遭到一定的挫折。

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各国。这种联合是西边的秦国与东边各国之间横的连合,所以叫做连横。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国人张仪。秦国用张仪为相,让他推行连横政策。当时东方的齐楚两大国结成联盟,秦国要跟齐国争雄,必须先破坏齐楚联盟。张仪连横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齐楚联盟给破坏了。

同学们自学张仪说楚。

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一会儿加入合纵,跟楚国搞联合,跟齐国搞联盟,一会儿又跟秦国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虽然斗争很复杂,情况多变化,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断的军事斗争和复杂的合纵连横斗争中,楚国和齐国先后衰落下去,秦国却越强。

课堂小结学习测评

1.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战国时期是指(d)a.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b.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

c.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d.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2.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b)a.齐国b.晋国c.楚国d.赵国

3.战国中期,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打败魏国的军事家是(b)a.孙武b.孙膑c.吴起d.伍子胥4.人物下列中,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是(c)a.孙武b.张仪c.孙膑d.苏秦

5.战国时期,七国之间战争不断。主要的兵种有(b)a.车兵b.步兵和骑兵c.水兵d.藤甲兵

6.“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源自于长平之战,指缺乏实战经验,惯于空谈兵法,战争中一败涂地的赵括。交战双方是(b)

a.秦国和齐国b.魏国和赵国c.秦国和楚国d.秦国和赵国

7.《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部兵书。该书的作者是(a)

a.孙武b.孙膑c.吴起d.白起

板书设计:

一、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

战争特点:

1、战争技术手段的发展;

2、战争规模扩大,争夺激烈;

3、战役发生----“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4、军事家涌现----孙膑、白起

三、合纵与连横

合纵----合众势以攻一强苏秦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张仪

初中历史教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了解并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填充小故事辅助提高学生兴趣;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反动派被打倒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人民大团结

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建设高潮

教师:上述图片中涉及的人物是谁?

学生: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

教师:该图片展示的是我们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正如歌曲中唱的那样,他领导中国人民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反动派,建立新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革命高潮。今天我们来学习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三大改造。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教师:“三大改造”具体指什么呢?

学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业发展迅速,但农业、手工业发展相对缓慢,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如何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呢?

一、众人划桨开大船——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教师: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农民分到了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然而,我们在享受巨大欢喜的同时,也有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确实存在。

思考:在土改农民分到土地后,有哪些因素是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阅读教材23页第一自然段)。

学生: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生产的发展。

展示:河北遵化农民王国范在土改后的家庭变化及遇到的困难的图片。

提问:对他的困难,你有何良策帮助他解决呢?

出示:材料

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已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已经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的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

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等。不帮助农民解决这三个问题,生产就不能发展。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教师:材料中国家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

讲述:王国范的后续故事。

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号召农民联合起来,组成生产合作社,共同克服困难,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

展示:毛泽东主席的图片及年画。

教师:有了党中央的指示,乡亲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于是在全县、全乡迅速掀起了加入合作社的高潮,王国范也积极响应号召,和23户贫农加入了本村的生产合作社,而且光荣地成为了这个合作社的领导——他们准备大干一场了!

学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教师: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都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而这场改造运动我们称之为“农业合作化运动”。

提问:那么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农民来说到底好不好呢?请同学们看看下面几幅图片?

展示:图片农业生产合作社成果

出示:材料

“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难道6万万穷棒子,不能在几十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又富又强的国吗?”

——毛泽东

教师:同学们,对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力的解放不是一早一夕的事情,而是经过中共二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这条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拓展延伸:新中国生产关系调整四部曲

1950—1953 1953—1956 1958 1978—至今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过渡: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展示: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情况。

许多木器手工业者看了合作社的锯板机,都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开。他们说,一部锯板机可抵40个锯木匠的劳动,这在个体分散生产的情况下,即使不吃饭也要积上十七、八年收入,才能买上一部。真是:

“想想合作实在好,个体分散办不到,

组织起来乐道道,机器生产效率高”。

教师:党和政府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农业走合作化道路。之所以如此,也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这个做法一方面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改变了个体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支持,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过渡:在农业、手工业改造同时,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也采取措施进行改造。

二、顺应趋势谱新篇——公私合营

播放:电视剧《大宅门》片段。

提问:在百草厅中东家们在商量什么事情?

学生: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公(国家)私(白家)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即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教师: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方式上,而且还有伟大的创举。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教材24页的3——4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行探讨。

思考:

(1)国家何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方式是什么?

(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何时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伟大创举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展示: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图片。

出示:材料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

——陈云在一届人大上的发??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位资本家的肺腑之??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让学生深刻认识公私合营给民族资本家带来了春天。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掌握。)

三、是非功过后人说——评三大改造

教师: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俗话说金无足赤,三大改造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那么三大改造在改造的过程当中有什么缺点?

学生: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出示:材料

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缺点和偏差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者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教师:三大改造后期虽然存在这些缺点,但是它对于整个三大改造来说是功大于过,中国人民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课堂总结,提炼升华

教师: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即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

教师: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三大改造是我党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为解放发展生产力所做出的唯一正确选择,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同样的道理,今天我们国家多种经济形式的存在,也正是我们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实际发展的需要,领导人民在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所进行的新的探索和改革。

课后习题

1、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教案6篇相关文章:

2023高三历史老师教学总结5篇

高三历史教学总结范文5篇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总结7篇

初中美术教学计划范文6篇

初中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体会6篇

2023历史教学工作总结最新7篇

初中教学心得体会总结6篇

初中地理工作教学计划6篇

初中音乐课教学工作总结参考6篇

历史教师个人工作教学总结7篇

初中历史教学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