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案的质量,通过详细的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组织课堂活动,下面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4的加法教案优质8篇,感谢您的参阅。
4的加法教案篇1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会读加法算式,弄懂计算过程,理清思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学会倾听别人说话,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加法的意义,正确读加法算式,弄懂计算过程。
教学难点:利用数的分解组成,正确地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准备:小圆片、小棒、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拍手接力游戏。
2、看图说图意,并列式计算。
3、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
二、新授:
1、小黑板出示画图:树上有3只鸟,飞来了2只。根据这幅图,你能提什么问题呢?
2、那么你怎么列式呢?先和小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再指名回答,请学生上来板书列式。
3、小组内交流:3+2得几?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交流,每个小朋友都说自己的想法,是怎样得出结果的。
4、汇报情况:指名小老师上来教大家计算的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师可以有意识请想法不同的学生上来说一说)
5、抽象出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如果不看图,不数手指,你会计算3+2得几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
6、用小圆片摆出用加法算的图,让学生在小组内用类似的方法学习。并汇报学习结果,能完整地说出计算过程。
7、同桌让一人任意说出一个加法式子,先和同桌交流计算过程。然后指名你认为你同桌方法好的介绍给大家听。
三、练习:
1、p24做一做第1、2题,学生先说想法,或先动手摆一摆再写答案。
2、p27练习三第3、4题。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呀?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说出来让大家来帮助你。你能说出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类问题吗?
4的加法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和是8的加法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2、在观察与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比较、联想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现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逐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在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掌握和是8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
理解算式的含义和认识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引人。
1、小朋友们,炎热的夏天刚刚过去,夏天里你们最喜欢干什么?(游泳)
每次游泳时,你有没有发现或想到这里面的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一起再到游泳池边去看一看。(多媒体展示游泳池图)
2、现在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画面,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展开。
1、自主探究新知。
(1)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试着列出算式。
(2)小组交流后集体反馈。刚才小朋友们都提出了什么问题?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汇报。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游泳池里有5个小朋友,游泳池边有3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②游泳池边有3个小朋友,游泳池里有5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③游泳馆里有8个小朋友,游泳池里有5个小朋友,游泳池边有儿个小朋友?
④游泳馆里有8个小朋友,游泳池边有3个小朋友,游泳池里有几个小朋友?
⑤游泳馆里有3个小女孩,5个小男孩,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以及相关的其他问题。
⑥游泳馆里有1个戴帽子的,7个没戴帽子的,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以及相关的其他问题。
⑦游泳馆里有6个没带游泳圈的,有2个带游泳圈的,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以及相关的其他问题。
提问:你能根据自己提的问题列出算式吗?教师适时板书:
5+3=8 2+6=8 7+1=8 3+5=8 6+2=8 1+7=8
8-3=5 8-2=6 8-1=7 8-5=3 8-6=2 8-7=1
(3)引导观察。
5+3=8 2+6=8 7+1=8 3+5=8 6+2=8 1+7=8看看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4)再次引导观察。
由同一幅图列出四道算式。看看这四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5)“试一试”。
小朋友真了不起!根据一幅图就列出这么多算式。你们瞧,小白兔为奖励大家正背着篓子给大家拔萝呢!(多媒体展示)
①观察交流图意,提出问题后独立填写算式及得数。
②交流评价:说出所列算式表示的意思和计算的想法。
2、巩固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小朋友们表现得真不错,下面我们再去玩具店逛一逛。
①学生观察图(多媒体展示),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②交流评价:结合图意,说出算式的含义,思考为什么第二幅图只列出了两道算式。
(2)“想想做做”第2题。
今天,小熊可能遇到困难了。因为今天是小熊的生日,妈妈答应它去公园玩,但它必须找出这样两张数字卡片,使得它们相加等于8,看它多着急。我们帮帮它好吗?
①同桌学生出示卡片操作,请两名同学板演。
②交流评价。
(3)小熊终于可以去公园了,阿姨给小熊一张特殊的门票,完成上面的题还有礼物。
①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②独立完成。
③交流评价。
(4)大家可真聪明,阿姨为小熊准备了一些鞭炮,为小熊祝贺生引用卡片逐题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指名口答。如答对,其余学生发"澎、啪"声;如答错,则发"噬"声。
(5)放完鞭炮,我们跟着小熊到处走一走吧!看,小熊遇见谁了?
①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②学生讨论图意,独立列式。
③交流:结合图意,说算式的意思。
4的加法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做练习,帮助学生理解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2、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教学难点:
加强高效率的联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1、第一题:是通过给出实物图和相应的算式,让学生圈一圈,算一算,能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过程。让生交流第一小题后,再让生做第二小题。或让生独立完成。
2、游戏。(小组说加法算式)
游戏规则:说得数是11的算式,就要把得数是11的算式如9 + 2、8 + 3等全部找出来;说9加几的算式,就要把9加几的算式如9 + 2、9 + 3等全找出来。学生除了说得数是11的算式,还可以说得数是12、13、14、15等的算式,还可以说8加几、7加几等的算式。该游戏应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3、找朋友连线。
先让学生明白小袋鼠和小猫为什么连起来了,知道得数相同的是朋友,然后再独立的进行找朋友连线。如果将这道题制作成卡片,在同学之间进行类似的找朋友游戏,可使学生觉得更有趣。
4、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口算,填写得数,再订正结果时,让学生观察、比较算式,初步体会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化,和也随着变化的关系。不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只要能有体验就可以了。
5、拔萝卜。
(1)引导学生看图(两只小兔正在用力的拔萝卜,一只小兔身边放着7只萝卜,另一只小兔身边放着4只萝卜。)
(2)根据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独立列算式,集体订正。
6、游乐场。
(1) 来到游乐场,你看到了什么?
(2) 你能提出哪些加法问题?同位互相说一说。
(3) 指名说问题,大家一起解答。
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一共有多少朵花?
一共有多少棵大树?
7、课堂小结:谈谈本节收获。
4的加法教案篇4
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加法的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计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程度都有很大的帮助。创设连贯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在生活情境下学习知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同样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下进行,让学生根据笔记本上记录的三天行程的数据提出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2.调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发现规律。
因为本内容的学习是在刚刚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引导学生迁移运算定律学习经验是学好本内容的基本策略。教学中,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较运算意义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等式,并请学生根据此等式的特点,举一些例子,对此类等式的特点展开讨论,然后初步小结得到加法结合律的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0+34=()+20
36+()=64+()
a+700=()+()
2.下面的算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230+270=300+200
(2)60+80+40=60+40+80
(3)48+d=d+48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运算定律呢?这些运算定律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加法的另一个重要运算定律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4的加法教案篇5
本单元教学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共36道题。分9加几(8道题),8、7加几(13道题),6、5、4、3、2加几(15道题)三段编排。
1.算法多样化是本单元教材最显著的特点。
(1) 学习算法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接受算法;另一种是经过独立思考、个体探索,创造算法。传统数学教学采用第一种教学方式,把成人认为最好的算法教给学生。这样的教学精讲多练,使学生具有很强的计算技能。但是对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明显不足的。新课程提倡后一种教学方式,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鼓励他们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构建新的算法。由于生活背景、思考角度和利用的资源不尽相同,学生的算法必定是多样的。算法多样化是学生群体积极主动地思维,个性充分发展的表现。绝不是把多种算法一一教给学生,更不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同一道题。
(2) 新的计算教学可以是这样的过程: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计算愿望,主动搜索并提取相关的知识与经验。教师用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激活已有经验。帮助学生收集操作材料。学生把有关的知识、方法、经验按某种策略有序地组织起来,算出结果。教师保障学生操作学具、独立思考所需要的时间。帮助解决操作和思考中的困难。学生间交流各自的算法和思考,在相互评价中确认或修正自己的算法。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呈现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相互借鉴。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方法进行同类题的计算。教师允许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算法。选择时期引导部分学生改变或提升原来的算法。
(3) 客观地说,学生的各种算法之间是有差距的,甚至个别算法是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因此,在提倡算法多样,允许学生选择算法的同时,要引导他们优化算法,提高思维水平和计算能力。优化算法不应是教师否定学生原来的算法,告诉他们怎样想、怎样算。如果这样优化,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机械接受学习,甚至挫伤学习积极性。优化算法的主体是学生,首先要感觉自己的算法存在不足,如过程麻烦、速度不快等,产生优化算法的内在需要。然后借鉴、吸收他人算法中的先进成分,改造自己的算法。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促成内在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同伴的算法,鼓励学生改进自己的方法。
2.通过9加几的教学,使学生基本学会凑10的思路与方法。
第86~89页教学9加几,一共八道题。例题和试一试各教学一道,其他题都在想想做做第1~3题里教学。八道题的计算思路是相同的,教学方法是有变化的。
(1) 例题着力把学生引上凑10思路。先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凸显认知矛盾,再让学生探索得出一共多少个桃的方法,然后形成9+4的计算思路。
① 学生能在图中很快看到13个桃,但是,他们不会注意得出13个桃的方法,这是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学例题的目的不是得数,是算法。因此,组织学生交流前,要安排他们想一想,13个桃是怎么知道的,理清楚自己数或移的过程。还可以与同桌相互说说,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② 可以这样算不是教给学生一种新的算法,是引导他们对各种方法进行数学化思考。
凑10是计算进位加的策略,是各种方法的共性。把盒子外面的1个桃移到盒子里面是凑10;一个一个地数,也要先数满10个,再接着往下数。找出各种方法中凑10的共同点,能突出凑10策略,有利于学生数学地思考。
怎样凑10是技巧,要让学生理解把4分成1和3的原因,才可能把这样的思路迁移到其他9加几的计算中去。
(2) 让学生应用例题的方法计算9加几的其他题,逐步提高凑10的水平。
① 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2题,都先圈出10个(或看出10个),再用凑10的方法算。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考,积累凑10经验。学生往往在圈10个的时候就看到了得数,不再经历计算过程。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要求他们填算式下面的方框,体会凑10的算法。这种形式在初学进位加法的时候有组织思路的作用,要注意学生填数的次序,绝不能颠倒和混乱。
② 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借助题组体会,计算9加几的过程可以看作连加的过程,9+1是连加的第一步。从而对凑10有更清楚的体验,计算思路超越填方框那样的模型,显得有条理和比较顺畅。
③ 整理九道9加几的算式,先计算9+1,再依次计算9+2、9+39+9,学生能有许多体会。如9加几的进位加都可以通过9+1+计算。又如,加号前面的数都是9,加号后面的数大1,得数也大1。这些体会能使计算思路简捷、灵活。
3.教学8加几和7加几,进一步掌握凑10法,并鼓励学生应用其他经验计算。
8加几和7加几的题共13道,分别在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里陆续教学。
(1) 例题先摆小棒再计算,把9加几的凑10策略迁移过来。由于两个加数分别是8和7,有些学生会把8凑10,也有学生会把7凑10。在交流中出现两种凑10的方法,既教学了8加几,也教学了7加几,而且提升了凑10的水平。
先用小棒摆一摆,是为了体验凑10的活动与过程。如果看图画里的喇叭,可以知道一共15把,但不容易获得进位加的体验;如果让学生直接进行8+7的抽象计算,思考难度又过大了一点。先摆小棒,能把9加几的进位经验迁移过来,为获得8加几(或7加几)的计算思路搭建平台。
教材突出怎样想的,让学生先在算式下的方框里填数,整理计算思路,然后交流。要让学生看清楚,8和2凑成10,应把7拆成2和5;7和3凑成10,应把8拆成5和3。
(2) 试一试里有两个教学内容,一是巩固凑10法,体会凑10的技巧是灵活、多样的。二是引导学生从9+7=16得出7+9=16。
从相关的算式推理也是一种计算策略,它的特点是利用已知得出未知。教材安排有三点理由: 第一,推理过程简单,速度快,学生喜欢。第二,9加几是进位加法第一段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是可利用的资源。第三,按9+7与7+9这样的关系,36道进位加法可以编成20组,其中16组各2道,还有4组各1道,编组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在10以内加法一图两式中,学生已有交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得数相同的感性经验。那时,两道算式是并列关系,都是根据图意写的。现在要把两道算式变成因果关系,才能组织起推理过程。这是教学中要注意的一点。想想做做第4题是为学生体会因果联系,进行演绎推理而设计的。
4.教学6、5、4、3、2加几,鼓励学生选用适宜自己的算法。
进位的6、5、4、3、2加几一共15道题,从下表可以理解教材的编排。
教学内容:
6+96+86+7
5+95+85+7
4+94+84+7
3+93+8
2+9;
6+65+6
6+5
已有基础:学生能口算9加几和8、7加几;前面没有接触
教材安排:
试一试略加引导,想想做做中掌握;在例题和试一试里教学
(1) 例题教学要以凑10法为主,因为6+5和5+6都是这一段里的新知识。至于怎样凑10,喜欢怎样就怎样算。
(2) 试一试里的6+6,可以凑10算,也可以从6+5、5+6、5+5这些加法推出。4+9和5+8的算法应由学生自主选择。如果凑10,要让他们体会拆小数、凑大数稍方便些。如果选择9+4、8+5推理,要鼓励并使更多的学生应用这种思路,但不要强求全体学生都这样想。
(3) 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调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得数是相同的。第2题继续引导从大数加小数推理相应的小数加大数的得数,使教学的进位加法题能算得又对又快。
5.结合计算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继续教学求总数的加法问题,通过下面五点提高学生的能力。
(1) 整理条件。第89页第7题先说一说在图中看到的信息,再填一填,体会要有条理地一个一个讲清楚信息。在解答第93页第7、8等题时,应坚持进行说条件和问题的练习。
(2) 用表格呈现实际问题。第93页第9题的表格里有三个问题,首先要指导学生看懂表格里的各个数据,完整地说出每个问题的条件与问题。解答以后,还要比一比三个问题的计算方法,明白求一共有多少都是把大班有的和小班有的合起来,初步体会数量关系。
(3) 根据问题选条件,根据条件选问题。第96页第4题,三幅图表示三个条件,每解决一个问题只使用其中两个条件。第99页第9题里也有三个条件,每选两个条件都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这些练习能让学生体会条件与问题是相关的。
(4) 改变问题的陈述。第98页第7题的问题是现在有多少个?第99页第11题的问题是小明最少有多少枝蜡笔?最多有多少枝?这些问题仍然是加法问题,表达中没有一共这个词,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5) 用同样多间接地表达条件。第99页第8题,一班花坛里花的朵数在图中数得,二班的朵数不直接说出来,也无法在图中数,用同样多隐蔽地表达。略微增加思考的难度,使实际问题具有挑战性。
4的加法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在理解应用题三要素的基础上,学习口编10以内连加应用题。
2、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述能力。
3、训练幼儿的倾听、分析、理解、判断等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课前学会10以内加法、奖励贴纸。
2、10以内加法算式若干,场景布置成超市。
3、人手一个小篮子、10元钱,找零的钱。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开火车”引出课题。
师:我的火车就要开,幼:几点开?老师出示一算式卡片:请你猜猜看?幼:1+6=7你的火车7点开。
游戏时速度由慢到快,由集体游戏到小组、个人游戏。
今天,小朋友们的火车开的真好,下面老师奖励你们10元钱,请你们去超市购物。要求一个区只能买一样你喜欢的东西,总数加起来不能超过10元钱。
二、游戏“逛超市”。
幼儿排队有序的去超市按要求购物。
三、口编10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1、教师示范:今天老师也去超市购物了,我买了一只钢笔花了5元钱,我买了一个苹果花了2元钱,今天老师一共花了几元钱?小朋友来帮我一起算一算吧!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我们先来想想我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先怎么样?后怎么样?出现过几次数字?最后问题是什么?)
2、引出应用题的3个条件:(边提问边在黑板上操作,记录5+2=7)
3、教师和幼儿归纳总结什么叫加法应用题?师:合起来或一共有多少的题目是加法应用题。
4、请幼儿按照所买物品编应用题。(分组讨论后由组长回答)
5、请幼儿把刚才所编的应用题用算式列出。展示幼儿的算式。
四、结合身边的事编应用题。
1、教师示范:第一组有3个女孩子,5个男孩子,请问第一组一共有多少人?
2、引导幼儿结合身边的事口编10以内的应用题。(可与家长商量讨论)并做好记录。
3、展示幼儿口编的应用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口编10以内的加法应用题。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编成应用题,只要你平时仔细观察就能变得更加聪明。
4的加法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意义。
2.会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逆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的内容,练习十的第1、2、3题。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游戏卡片。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1.复习数的组成(游戏:算式妈妈找孩子)
678109
□45□2□□75□
910810
0+□=10
□21□□42□
2.猜一猜。
出示图片:
苹果树上结了10个苹果,我用纸盖住了一部分,请你们猜一猜,我用纸盖住了几个苹果?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学生可能答出:用组成、分成、想加法、想减法等。)
[设计意图:数的组成是本堂课学习的依据,所以设计了“数字妈妈找宝宝”这么一个复习的环节。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复习巩固旧知,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猜一猜”既是对旧知的复习也是对新知的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铅笔图。
出示例题插图:
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汇报)看着这幅图,你能知道是什么吗?(学生汇报:盒子里放了7枝笔;如果把盒子放满,可以放10枝笔;盒子里少放了3枝笔;盒子里原来可能有10枝笔,拿走了3枝,还剩7枝等)
哦,盒子里已经放了7枝笔(板书:7),还要放几枝才是10枝呢/题里告诉了吗?(板书:7+()=10)
黑板上的算式你认识吗?
说明:“()”叫着括号括号是用来表示“未知数”的,什么叫“未知数”?(没有告诉我们的,不知道的数叫着“未知数”。)
那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7加几等于10?括号里应该填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出示课题)
学生分组讨论:7加几等于10?括号里应该填几?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7再添上3就是10,所以括号里填3;7和3组成10,所以括号里填3;7加3等于10,所以括号里填3;10减7等于3,所以括号里填3;盒子里空了3个位置,所以我就知道括号里填3等。
想一想:括号里的3表示什么?
2.创设情景,增画小旗。
出示小旗图:
再画几面旗就是8面旗?
6+()=8
再画几面小旗就是8面小旗?
请同学们先在横线上画一画,再在括号里填数。(小组活动)
6加几等于8?括号里应该填几呢?(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直接填数。
看着图,同学们很快就能填出括号里的数,如果老师只给同学们算式,你还会填吗?
出示:3+()=54+()=7
2+()=86+()=10
4、动手操作。
(1)让学生先摆5个小圆片,想一想在摆几个就是8个了?怎样列式?
(2)做一做第二题。(先口头回答,再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图和老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得出在“7+()=10”中的括号里该填几;接着再通过问题提示让学生增画小旗,并在“6+ ()=8”中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最后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脱离实物在括号里填数。这样设计,把直观感知同问题启发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主动构建知识,不但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又能启发他们的思维。]
三、加深理解。
1、做一做的第一题
2、买蛋(练习十第1题)
3、练习十第2题
4、小猫钓鱼(练习十第3题)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情景,逐步由形象思维转为抽象思维,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四、课堂
上完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4的加法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超市购物
出示几件物品的标价
钢笔、笔记本、讲义夹、记号笔、书包、
铅笔盒、美工刀、………;
2、根据自己的需要挑其中两件商品然后想想自己要付多少元。
先列出算式。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先把竖式写下来,列举部分同学的竖式
你们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把学生的想法板演出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一下
还是刚才的几位同学上去板演。
逐个点评,纠正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3、小结加法的计算法则。
1、同桌的两人比较一下,谁用的钱多些?
多多少用什么方法去求?先列式
并列出竖式
你会计算吗?要注意些什么?
试着计算出来,并投影一些同学的计算。
逐个点评,表扬做得较好的同学。
2、小结减法的计算法则。
比较整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比整数加减法更需注意的地方:
都要数位对齐,都要从低位算起;
计算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点上并对齐小数点。
1、你们同桌两人一共用了多少元?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2、你买的两样东西价钱一样吗?哪种多些,多多少?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
3、谁最会花钱,花了多少?谁用得最少?他们俩相差多少元?
4、每个同学如果都有10元钱,售货员还应找回你多少元?
5、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先说计算方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几位学生上去板演,集体订正。
6、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7、做49页试一试题目
让学生观察与例2中的计算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启发学生利用例2的计算经验先独立完成这里的计算,再学习小组内交流。
8、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1题
三个小组各做一题,比一比哪一小组的正确率高。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
教后记
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4的加法教案优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