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通常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和资源的列表,教学策略,教学活动和评估方法的安排,教案的反馈机制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下面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三氧气的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初三氧气的教案篇1
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思想教育: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教 学 过 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 ),其次是( ),还有( )和( )等,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成分的?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而不是用肉眼去看?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思考得出结论:氧气是看不见的。
回答: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确认目标】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指明重点
?问题讨论】出示一瓶氧气①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②想一想,氧气有味吗?③氧气溶于水吗?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 回答:①无色、气体,②无味,③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板书】一、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3.不易溶于水。4.液态、固态均为淡蓝色。
看书、划重点(或记笔记。)
强化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做课堂练习??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既然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方可表现出来,我们就来进行如下实验。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有关概念
?板书】二、化学性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将木炭放在燃烧匙中伸入氧气瓶中。(为什么没有有变化?)
2.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什么加热后可剧烈反应,不加热时没有变化呢?
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提问:碳在氧气中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生成什么新物质?
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观察、思考。
描述现象:1.无
变化思考。
2.剧烈燃烧、发白光
回答:木炭与氧气反应是有条件原。
3.石灰水变浑浊。
回答:二氧化碳
回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
设疑
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使学生学习由现象得出结论。
?板书】1.碳+氧气二氧化碳 记笔记 巩固文字表达式
?演示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
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
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氧气瓶中。
这种带刺激性气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北京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并描述现象
1.发出淡蓝色火焰。
2.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总结反应表达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比较。
进行环保教育。
?板书】2.硫+氧气二氧化硫 记笔记
?演示实验】磷在氧气中燃烧
将红磷在燃烧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
生成的物质叫五氧化二磷。
烟是由固体小颗粒形成的,请描述五氧化二磷的颜色、形态。
结论: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并描述现象
剧烈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回答:白色、固体
总结反应表达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叙述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板书】3.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记笔记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
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水。
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
瓶底放少量水(或沙子)的目的是什么?
此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
结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瓶底有少量水。
描述实验现象:剧
烈燃烧、火星四射、
生成黑色固体。
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
总结反应表达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4.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记笔记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做练习 强化训练
?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 )。
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
思考并回答:
(更剧烈)(活泼)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演示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
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
思考并回答: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可助燃。
学生氧气的检验方法。
?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
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真情为,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
及时复习科学知识。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做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
1.对氧气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极易溶于水 (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
(c)在 变成无色液体 (d)在 变成白色固体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磷在氧气中燃烧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c)氧气由气态变成液态 (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附2:课堂练习二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 ( )
(a)镁带 (b)红磷 (c)硫粉 (d)铁丝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是 ( )
(a)氧化铁 (b)三氧化二铁 (c)四氧化三铁 (d)氧化亚铁
5.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是 ( )
(a)硫粉 (b)铁丝 (c)木炭 (d)镁带
6.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 )
(a)用火柴去点燃 (b)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d)闻氧气的气味
7.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操作或现象不正确的是 ( )
(a)先在酒精灯上加热细铁丝 (b)盛氧气的集气瓶底没有水或沙子
(c)生成物为黑色固体 (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
8.要测定空气中氧气占的体积,最好在空气中燃烧 ( )
(a)碳 (b)硫 (c)蜡烛 (d)磷
9.如何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简述操作过程)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 2.c 3.c 4.c 5.a 6.b 7.b 8.d 9.略
附4:随堂检测题
1.下列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
(a)难溶于水 (b)密度比空气大
(c)液态氧气为无色 (d)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下列反应的特征现象分别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磷在氧气中燃烧( ),
碳在氧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中燃烧( )。
(a)发红光 (b)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火星四射
(d)产生大量白烟 (e)发出淡蓝色火焰 (f)发白光
3.下列对氧气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有可燃性 (b)能支持燃烧 (c)不溶于水 (d)密度比空气小
4.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 )
(a)加入澄清的石灰水 (b)伸入燃烧的木条
(c)加水观察气体的溶解性 (d)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初三氧气的教案篇2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最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本节教材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氧气作为学习素材,这些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首先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木条燃烧归纳出氧气的检验方法,进一步通过硫、木炭、铁丝燃烧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并根据文字表达式讨论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最后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才刚刚开始,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本课题分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讲述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讲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②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铁丝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③通过对已知反应共性的归纳总结,初步建立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并能对已学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来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难点:①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四、实验材料
器材: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坩埚钳等。
药品:木炭、硫磺、细铁丝、水等。
其他:火柴、木条等。
五、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及其用途。
引入新课:既然氧气对我们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氧气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2氧气
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顺序,一般先介绍它的物理性质再介绍它的化学性质,而对于气体的物理性质我们一般主要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与空气大小比较、溶解性等方面来学习。
[板书]一、物理性质
活动一出示一瓶氧气,问:这是一瓶氧气,谁来描述一下它的物理性质呢?提问:鱼儿能在水中存活说明水中溶有氧气吗?
?板书】: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过渡:接下来我们介绍化学性质
[板书]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
提问:木条放入瓶中与瓶外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板书]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演示实验: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
提问: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呢?
?板书】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
讲述: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这就是为什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
[演示实验]木炭在空气中、纯氧中燃烧实验
提问:碳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
?板书】碳在空气中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讨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讲解】1、物质燃烧主要是与氧气反应
2、燃烧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展示铁丝并设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板书]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提问:1、集气瓶中为什么要放少量的水呢?
2、如果实验观察不到火星四射,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总结:1、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融物把集气瓶炸裂。
2、可能原因有:氧气不纯、铁丝生锈、没有等到火柴快燃尽就伸入
提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
[板书]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它可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氧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讨论:前面几种物质的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小结:1、生成物只有一种2、反应物都有氧气参加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讲解: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可用a+b=ab表示,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燃烧属于剧烈氧化,缓慢氧化是不易被人察觉的,如铁生锈、食物腐烂、动植物的呼吸等。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属与氧化反应、都会放热。提问:氧化反应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吗?
讲解:氧化反应不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是氧化反应却不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而氧化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练习:课本56页第一、三题
作业:56页第二题
初三氧气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创设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做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习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与处理:本节内容分两部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第一部分,相对较为独立;从整套教材的编写上来看,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唯一安排的气体制取的实验,因此要从探究过程中抽取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催化剂
教学思路:创设情景,初识氧气,引出气体的制取→了解气体制取的一般步骤,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仪器装置和反应条件→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尝试设计其他的制氧装置。
教学用具:试管(3只)、酒精灯、锥形瓶、长径漏斗、带导管的橡皮塞、乳胶管、集气瓶、水槽、盖玻片;30%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人造沸石、芹菜、火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识氧气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创设情景]在屏幕上循坏播放选取的与氧气有关的图片:运动会场上燃烧的火炬、火箭的发射、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潜水、抢救危急病人、光合作用、腐烂的葡萄,引导学生回答:氧气是我们身边熟悉的物质,它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氧气可供给呼吸,氧气可支持燃烧,氧气能使物品腐烂,氧气能发射火箭……
[设问,引出下文]那你还想知道与氧气有关的什么知识呢?
[生答]
1. 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发射火箭的。
2. 我想知道氧气怎么使食物腐烂的。
3. 我想知道氧气还有什么用途。
4. 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
……
[过渡]看来同学们想知道得还很多,这节课我们先来看一看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氧气?然后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如何制取氧气(核心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试验,探究如何在试验室里制取氧气,并形成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到实验室制取一瓶氧气,你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师生共同分析]
l 反应原理
l 仪器装置
l 验满方法
l 收集方法
[师问]我们就按这四步学习如何制取氧气。根据已有的知识,请你说出得到氧气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交流]
l 电解水
l 从空气中分离氧气
l 光合作用
……
[师问]上述方法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消耗电能;操作复杂;难于控制……不适合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
[老师总结,引出下文]在实验室里,通常采用30%的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在什么条件下可制取氧气呢?根据老师提供的探究报告,请同学们来探究一下。
初三氧气的教案篇4
第一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第一课时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苟体扬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一些主要用途;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3、认识氧化反应。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用实验来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描述
三、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自主学习法
四、仪器和药品
分液漏斗、锥形瓶、集气瓶、玻璃片、燃烧匙、石棉网、水槽、带活塞的导气管、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蜡烛、木条、澄清石灰水、细铁丝、木炭、硫粉
五、教学步骤
(一)复习并引入新课
1、提问: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含量最多的是,其次是,我们又是怎样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
2、讨论:你知道在空气中占了五分之一的氧气的哪些性质?你又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同学们在热烈地讨论着他们觉得很“熟悉”的氧气的同时,我用课本图片指出火箭升空图,并说明火箭升空,液氧作助燃剂。
3、引入谜语: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得高。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打一物质)
(二)制取氧气,了解其物理性质
1、利用双氧水制取几瓶氧气,简介制取过程,观察收集的气体,说出其颜色、状态、气味、密度和溶解性,及其三态变化。(板书)
(三)实验探究,掌握化学性质
1、学生协助完成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1)观察比较:蜡烛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思考:燃烧后生成的产物相同吗?如何证明生成物是什么呢?
(3)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注意:
a、把木炭、蜡烛直接伸入氧气中会燃烧吗?(突出条件的重要性)
b、木炭、蜡烛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有何不同?
(4)交流讨论:完成课本32页的实验记录。
2、教师演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1)设疑:说出为什么铁丝要绕成螺旋状?为什么铁丝末端要系上火柴梗?为什么要待火柴梗即将燃尽时才伸入集气瓶中?
(2)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引导学生讨论:铁在空气中能燃烧吗?能举例说明吗?(用铁匠加工铁器的实例说明)。(瓶中先装的水)这水有何作用呢?
(3)完成课本32页实验记录。
3、教师演示硫粉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1)观察现象有什么不同?
(2)思考:为什么要在集气瓶中事先装少量水?
(3)完成课本32页的实验记录。
4、小结: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有助燃性。
5、讲解: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氧化反应分为剧烈的氧化反应和缓慢的氧化反应。并举例说明。
6、学生讨论课本第34页图2—7,总结氧气的用途。
(四)总结归纳:用多媒体展示的形式
(五)板书设计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很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支持物质的燃烧。例如:
(1)碳+氧气?二氧化碳
(2)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3)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4)硫+氧气?二氧化硫
二、氧气的用途
1、支持燃烧
2、供给呼吸
初三氧气的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本节是常见的气体氧气的性质新授课,包括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三部分。以氧气的化学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介绍氧气的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间的转变从而为学习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知识打下基础,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氧气的制法的迫切愿望,因此本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样的编排设计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把化学中纪实内容和理论概念相互联系起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以认识“物质”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突出实验环节以丰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需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学情分析
1.通过学案的抽查和批改,了解到学生对本节内预习情况基本可以,重点内容理解也可以2对本节内容存在的知识障碍点是对现象和结论描述难以区分,对火焰和光不好区分,对氧化反应中的氧和氧气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让学生形成性质决定用途这一重要化学思想。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理解
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联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掌握
教学过程:引入:大家知道对人和动植物呼吸非常重要的一种气体是什么?我们经常和氧气接触,知道氧气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吗?
导入演示: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装有某种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得更旺。大家知道瓶内盛放的是什么气体呢?这瓶气体就是在空气中体积分数占第二位的氧气。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氧气。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展开课题
一.(1)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
(2)想一想:氧气有味吗
(3)氧气溶于水吗?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于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
二[提问〕 如何检验氧气?
提问:氧气能和哪些物质反应
1.察硫在空气中燃烧和氧气中燃烧现象(2)注意现象有何不同
2.碳在空气中燃烧和氧气中燃烧现象(2)在氧气中产生的是光还是火焰(3)反应后倒入澄清石灰水有何现象
3.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思考]①什么集气瓶底要装少量水或细沙?②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什么?③丝末端系一根火柴根作用是什么?
三结合上面文字表达式归纳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四.氧气有哪些用途呢
[回答〕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复燃则为氧气。
①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①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学生总结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1.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描述
2.学会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由一般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欲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一.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
二.化学性质
1.氧气的检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复燃则为氧气。
2.硫的燃烧
结论: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
硫+氧气---→ 二氧化硫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结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火焰更明亮。
碳+氧气---→二氧化碳
4.铁在氧气中燃烧
?结论〕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总结〕1.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三.化合反应:由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就叫做化合反应。
氧气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气化反应
四.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坚持燃烧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将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名记分员,对每名学生回答给予打分,然后组内成员分数累加,小组之间再评比优胜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突出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正确分析,能较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初三氧气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能用实验说明空气是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的组成,掌握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
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课型:探究型,多媒体
实验准备:
试管、针筒、打气筒、锥形瓶、集气瓶、水槽、燃烧匙、橡皮塞、烧杯、导管、止水夹、酒精灯、红磷、硫酸铜、澄清石灰水、火柴。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出示一幅驿亭风景图片,教师感觉空气清晰。
讨论1:收集一瓶驿亭清晰空气的方法。(请同学收集)
讨论:空气有哪些成分组成。
新课探究:
一、空气的组成成分及性质
1、演示实验:无水硫酸铜遇水显蓝色
引导学生思考:
1、将这一现象应用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2、根据平时的观察,生活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
学生:
1、冰过的瓶子外面有水珠
2、冬天教室窗上有一层水雾
3、置于空气中的饼干会受潮
2、演示实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结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含量较少
3、演示实验:取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先后插入两个集气瓶中,观察木条在两个集气瓶中燃烧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
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并不高
4、探究:氧气在空气中占多大比例
实验原理:红磷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正好填补消耗掉氧气的体积,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
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讨论1: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呢?导致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1)红磷的量不足;
(2)瓶内氧气没有耗尽;
(3)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4)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
讨论2:该实验中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大于1/5,又是为什么呢?
(1)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溢出。
(2)实验开始时,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
讨论3:我们能否用碳来代替红磷进行上述实验?
红磷燃烧后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使集气瓶中空气的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二、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
三、空气的利用(学生自主学习)
四、课堂练习
结束语。
初三氧气的教案篇7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是在上节课学习《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进行复习,对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为此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 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的能力。而且在第一课时中,学生也初步了解了实验室制取氧 气的方法和原理,因此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及合作能力。
2、初步具有对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和迁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1、对一般气体制取方法的总结归 纳,使学生学会发现并总结事物的`一般规律。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取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扮演着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角色。 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与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被学生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解决。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用具:药品:kmno4
教学过程:
环节1: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几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复习]带领学生复习实验室中制氧气的三种方法:加热kmno4、分解h2o2或加热kclo3。
[引出主体]结合上节课的所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kmno4制o2的过程。并让学生上黑板书写第一过程中的实验原理——kmno4制o2的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环节2:探究高锰酸钾制o2的实验装置。
[复习]实验室中任何一套实验装置都可以分为二个部分,即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气体的收集装置。
[思考]kmno4制o2时应 选择什么样的发生装置?和什么样的收集装置?
1、探究kmno4制o2的发生装置如何选择?
①多媒体展示:二套学过的气体发生装置。
②多媒体展示出kmno4的状态,并让学生说出kmno4制o2的反应条件。
③引导学生思考:kmno4制o2应选择哪套气体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④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后回答问题。
2、kmno4制o2的收集装置如何选择?
①多媒体展示:三套化学上常用的收集方法的装置。
②复习:这三种收集方法分别依据了气体的哪些性质?
③提出问题:氧气应该怎样收集?
④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后回 答问题。
环节3:探究高锰酸钾制o2的实验操作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探究。
实验探究 的过程设计如下所示: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后获取信息(如查阅资料、自由讨论等方式)→实验操作 →解决问题→分析归纳,让学生了解了实验室制取o2的思路和方法→ 延伸到让学生了解到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我设置了十个问题,依次如下:
(1)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试管口为什么要塞一团棉花?(对比实验:一个盛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点kmno4粉末。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试管口塞棉花的重要性。)
(3)为什么试管口要 略向下倾斜 ?
(4)固定加热前,要先做什么?目的是什么?怎么操作?
(5)导管口刚开始有气泡放出时, 能立即收集吗?为什么?什么时候才可以收集?用排水法收集o2时,怎么知道氧气已满了?满的现象是什么?
(6)收集满o2的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来怎样放置在桌面上?
(7)实验结束后,要撤装置,先撤什么?后撤什么?
(8)如何检验一瓶气体就是氧气?
(9)给你一瓶o2,如何验满o2?
(10)排 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哪种方法收集到的o2更纯净?
环节4:课后小结
现在我们小结一下:
(一)实验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气体发生装置 固体加热型
气体收集装置 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或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四)收集方法及依据
1.排水法 依据o2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2.向上排空气法 依据o2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思考:这两种方法收集到的气体哪种方法更纯净?
(五)检验及验满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复燃了,则气体是氧气。
验满:1、排水法:当大量气泡从瓶 口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o2已满;
2、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六)放置方法:正立放在桌子上,并盖上毛玻璃片。
依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环节5:板书设计
(一)实验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气体发生装置 固体加热型
气体收集装置 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或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三)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四)检验:
(五)验满:
初三氧气的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