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空气棒大班教案8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的教案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编写教案时,我们应该明确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以下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玩空气棒大班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玩空气棒大班教案8篇

玩空气棒大班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2、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发展探索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气球、打气筒、纸、笔。

三、教学活动:

1、引导、观察。

(1)老师准备1个打气筒

(2)对着幼儿的'脸挤出一些空气。让幼儿感觉到空气

2、探索:气球里的空气

(1)猜想:没有吹气的气球里面有空气吗?

(2)实验验证:用气球对着自己的脸吹气,感觉空气是否存在。

(3)给气球吹气,说说现在的气球是否存在空气。

(4)实验验证:用气球对着自己的脸吹气,感觉空气是否存在。

(5)请幼儿记录

玩空气棒大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物质。

2。初步了解空气流动产生了风,以及空气与人的关系。

3。培养幼儿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条形的气球11个、圆形气球1个、充气动物玩具2个、一个打火机、一根香条、5支小蜡烛、5个烧杯、一把扇子。

2。风车图片ppt。

3。关闭活动室的窗户。

活动过程:

一、师幼通过深呼吸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及特点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

师引导幼儿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闻,感知空气无色、无形、无味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深呼吸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直奔主题,同时又很巧妙地渗透了空气的基本特点,激发幼儿对空气的关注兴趣。

二、师幼通过“改造”气球感知空气的变形

1、老师出示不同形状的气球,以及不同形状的充气玩具。

2.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形状。

3、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玩具为什么能鼓起来?

(幼儿讨论)

4、师小结过渡:这些玩具能鼓起来是因为里面填充了空气。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把它装在圆形的容器里,它是圆的;把它装在长方形的容器里,它是长方形的.;装在兔子的气球里,它就成兔子形状了。空气是会变的魔术师,老师请你们来看看空气是怎么变形的。

5、老师取出一个条形状的气球,通过挤压把它设计成一小狗模样。

6、把10个条形状的气球分发给幼儿进行造型设计。其余幼儿注意观察这些条形状气球的变化。

幼儿进行操作老师表扬心灵手巧的幼儿。

7、拓展过渡:空气是个魔术师可以任意改变形状,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东西和他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你能想出来吗?

幼儿思考,交流。

师小结:像空气一样的气体,像水一样的液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比方说天上的云、雾、风,我们吃的油等等。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去主动发现空气是没有固定形状的。结尾的拓展是对幼儿好奇心的培养,让幼儿学会联系生活中的所见进行比对从而拥有更多的发现。

三、通过造风实验感知空气流动产生风

1.师打开活动室的窗户,引导幼儿感受有什么东西吹进来了。

2.师用打火机点燃一根香条,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然后用扇子轻轻扇动,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烟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扇子的扇动使空气流动了)

3.师让全班幼儿用手对着脸扇一扇,看看会产生什么?(有一股风)

4.请一名幼儿拿着一个圆气球,然后对着另一名幼儿的脸,放掉气球里的气,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

5.启发幼儿思考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幼儿交流)

6.师小结补充:通过刚才的几个小实验我们知道空气流动产生了风。风有时大有时小。空气跑得快,风就跟着快,空气跑得慢,风就跑得慢。

7.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如果我们在一个小房间里感觉闷时要怎样呢?夏天,小朋友感觉热怎么办?冬天,在外面感觉风很大很冷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早晨起床,房间里气味很不好,应该怎样呢?

8.知识拓展:ppt出示风车图片,告诉幼儿人们利用风的力量可以发电。

设计意图:

在感知风的形成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四个体验步骤来感知空气流动形成了风这一科学知识:感知自然风——扇子扇动的风——手扇动的风——气球放出的风。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会在生活中巧妙利用风,实现知识和生活的链接。关于风的知识拓展,是为幼儿打开又一扇科学探究之门。

四、通过捂鼻试验,感知空气与人的关系

1、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空气和我们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用小手把鼻子捏紧,紧闭嘴巴,直到自己不舒服为止。

2、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刚才为什么会感觉难受。

3、师小结: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长时间吸不到空气,我们就呼吸困难了,所以睡觉的时候,一定要把脑袋放在被子外面,这样我们就能吸到空气了。

设计意图:

此环节除了让幼儿亲身感受空气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生命元素外,还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意识渗透其中,让幼儿学科学,用科学。

五、通过蜡烛熄灭实验,了解空气的助燃性

1、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火其实也离不开空气,老师给你们做个实验:先点燃一根蜡烛,然后用一个烧杯罩住,过一会儿,把烧杯拿掉,看看蜡烛怎样了。

2、师请5名幼儿到操作台前做同样的实验。

3、小朋友们现在知道了火离不开空气,要是家里炒菜的油锅着火了,的灭火办法是什么呢?

幼儿讨论交流。师小结:对于着火的油锅,让火苗碰不到空气的办法是快速盖上锅盖。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紧扣课题,突出空气的“神奇”,让幼儿逐步加深对空气的好奇心。同时也是渗透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引导幼儿学会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师总结延伸

空气就是这么神奇,风离不开它,我们离不开它,连火也离不开它呢,还有哪些东西离不开它呢?它究竟还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呢?小朋友们平时可要多听、多看、多问、多想,就会有许多发现哦!

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仅仅靠几节科学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必须让每节科学活动课都长满向外不断延伸的触角,这样的科学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

玩空气棒大班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2.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和细致观察的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

2、难点:通过科学小实验,让幼儿总结出空气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活动准备:

蜡烛、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气球、玻璃杯、塑料袋、吸管等。

活动过程 :

一、引起兴趣 :

1.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你能用眼睛看到吗?用手能摸着吗?闻一闻空气是什么味?

2.出示一个吹好气的气球。

师问: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你能看到吗?是什么颜色的?揭示课题《空气在哪里》

二、尝试活动:寻找空气、感受空气1.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三、尝试活动: 找一找哪里还有空气?

1.教师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然后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接着将水杯稍稍倾斜,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2.请幼儿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个别指导幼儿按要求进行操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请幼儿将水杯稍稍倾斜,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4.讨论: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水杯倾斜以后水进去了吗?

四、活动延伸

1.请小朋友说一说我们的肚子里有空气吗?指导幼儿做实验:把吸管放到水杯或水盆里,用嘴吹吸管,看看会发生什么?

2.播放课件:被污染的空气图片我们的空气就是被这些东西给污染了!小朋友们想一想:地球上的人、动物还有许多的植物如果都吸入了被污染的空气,会造成什么危害呢?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3.小实验:(1)闭住嘴巴一手捏鼻子。(2)蜡烛会熄灭吗?

五、小结。

我们从现在起就要保护我们的空气,花草树木是净化空气的能手,小朋友们以后要做到不摘花、不摇树、不踩踏小草、不乱扔垃圾,还要提醒爸爸、爷爷少吸烟。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的时候,我首先提出问题:我们周围哪里有空气?学生就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汇报。通过汇报我导入了课题。

然后就是学生的材料进行扑捉,感受,寻找我们周围的空气。在学生进行活动之前,我首先提问:利用我们的材料,怎样去寻找我们的周围的空气呢?学生相处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这一点还是比较的好。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还需要注意指导学生养成较为完好的倾听的习惯,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了。之后,我指导学生利用他们的方法进行找空气的活动。在活动之前,学生说出了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个程序一定要有。找的的过程还是比较的顺利。

在接下来的环节,我指导学生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和我们刚才的寻找的发现,进行看一看,尝一尝,问一问等等活动,从而发现空气的性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让学生进行摸一摸的活动,如果让他们进行摸一摸,还会发现空气具有流动性。

然后就是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探究活动。

首先我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然后我介绍说我将纸塞在瓶子底部,塞紧一些以防其掉下来。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放到水盆的里。然后,再将杯子竖直提起来。你看看会发现什么?

学生就去做。在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杯子的底部的纸还是干的'。然后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是干的呢?

这样就学生就会知道里面有空气的原因,空气占据着这个空间。

在探究空气有重量的时候,利用杆杆和气球进行探究。但是我发现效果还是不是很明显。我想在实验的改造上需要进行思考。

玩空气棒大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能运用感官,积极动手动脑,感知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的。

2、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懂得人与动物都不能离开空气。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白纸 纸卷筒 盆 泡泡液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以魔术形式引入主题

师:魔术表演

老师把一张纸放在手掌上做任意动作,可以轻轻跑,可以随意摆动胳膊,纸不落地。

二:基本部分

1、幼儿每人一张纸,让幼儿把纸放在手掌上,做任意动作,不能让纸落地。

让幼儿说一说谁的手掌吸住了纸,是怎么做到的?

幼儿:把纸直接放在手掌上,跑起来

2、师:哪个小朋友来试一试,是用什么方法让纸吸在手上的?

幼儿:把纸放在手掌上,转起来、摆动手臂

3、为什么转呀转,跑呀跑……纸就不落地了呢?

幼儿:空气阻力……

4、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幼儿:跑的时候,周围的空气也动起来了,空气流动就会形成风。

5、克里克里解答:

把纸放在手掌上不动,手上的纸就会掉下来,当我们的手掌挥动起来的时候,空气宝宝也会运动起来,它们使劲的把纸按在手掌上,所以纸就牢牢的吸附在手掌上了。

6、另一老师吹出泡泡,让幼儿手掌吸纸去接泡泡,看谁接的泡泡多?(放音乐)

7、师:刚才我们接的泡泡里面有什么?

幼儿:空气

8、师:泡泡里面的空气是怎样进去的呢?

幼儿:用嘴巴吹进去的

三:出示泡泡液、直筒

(1)师:直筒里面有什么?

幼儿:空气

师:我们怎么感觉直筒里有空气呢?(幼儿伸出手,老师通过直筒吹一吹,让幼儿感受一下。)

(2)让幼儿手里拿一张纸,老师通过直筒,吹一吹,看幼儿手中的纸会有什么变化?(纸会动起来)

四:动手操作(放音乐)

几个小朋友一组围在桌子边,桌子上有一个小盆,里面盛有泡泡液,每个小朋友一个圆筒,用嘴巴去吹泡泡液,吹出泡泡。

师:不能用嘴巴和鼻子吹,看哪个幼儿能变出泡泡?

师:告诉老师,你们是用什么好办法让纸卷筒吹出大大的泡泡的?

幼儿:把纸卷筒的一端蘸到泡泡液以后,把纸卷筒倒过来放在盆里。

幼儿:把纸卷筒的一端蘸上泡泡液,用手掌去拍另一端。

幼儿:把纸卷筒的一端蘸上泡泡液,轻轻的向相反的方向甩纸卷筒,会看到一串得泡泡。

师:为什么纸卷筒的一端蘸上泡泡液,倒过来之后,另一端会出现泡泡?

克里克里解答:纸卷筒的一端蘸上肥皂水,然后再把另一端放进水里,这时纸卷筒向下压,水宝宝们进入纸卷筒内,纸卷筒里的空气宝宝们受到挤压,慢慢上升,然后触动了肥皂膜,就吹出了大大的泡泡。

五:老师和幼儿一起用身体来表演:身体压泡泡

我是小小纸卷筒(蹲着转一端),我的肚子装着空气(站起来,两只手拍拍肚子),我是水宝宝,我来啦,我来啦(蹲下,慢慢起立),我是空气宝宝,谁在挤我呀?真讨厌,真讨厌(两手合并,左右摆动)。是我呀,是我呀,我是水宝宝(慢慢蹲下)。

为什么挤我呀?为什么挤我呀?(两手合并,左右摆动,蹲下)嘿嘿,这可是一个秘密,待会你就知道啦,好吧,我还是自己找答案吧!咚——泡泡宝宝出现啦,我是泡泡宝宝,我出生啦(挺挺肚子,两手在肚子前做圆形状,摆动)。哇,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啊!(半蹲,转一圈)

六:活动延伸

今天通过做小实验,玩手掌吸纸,直筒压泡泡,了解了空气流动会产生压力,空气受挤压也会产生压力。

让幼儿课外体验把纸卷筒的一端堵上或放在沙子里会怎么样

玩空气棒大班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形态和用途。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形态和用途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塑料袋、小气筒、小气球若干、蜡烛、打火机、玻璃杯

2、每个幼儿《我爱学科学》(学前班秋季)1册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出示袋口密封、装满空气的透明塑料袋,让幼儿观察袋子里装了什么,给幼儿打开袋子摸一摸、闻一闻,说说发现了什么。

2、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

小结:塑料袋里装着空气,空气无色无味,我们看不见摸不着。

二、找一找空气在哪里

(1)用小气筒给气球充气

(2)每人拿一个塑料袋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3)对着气球吹气,尽量不让气球落地

提问:

(1)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引导幼儿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三、我们需要空气

(1)启发幼儿想象:如果没有空气,人、动物、植物会有什么感觉和变化?提示幼儿闭上嘴巴,用手指捏着鼻子片刻,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2)给幼儿做实验:点燃蜡烛后用透明的玻璃杯将蜡烛罩住,火苗慢慢熄灭。请幼儿想一想火为什么灭了。

(3)引导幼儿想一想:潜水员和宇航员的服装为什么是密封的,还要带着氧气筒?

小结:人、动物、植物都需要空气才能生存》

(4)出示课本画图,让幼儿说说人们为什么喜欢在空气好的地方休息或游泳,有什么办法可以把空气变好?

师小结: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尽量使用交通工具和没有污染的交通工具,不随地乱扔垃圾,减少工厂的废水污染,多种树木花草,就能是我们周围的空气更清新,身体更健康。

玩空气棒大班教案篇6

活动名称:

空气在哪里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亲自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无色、无味,到处都有。

2、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欲望和兴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鱼缸(内盛水)、玻璃杯、手绢、幼儿每人一个塑料袋、每组一瓶水、若干吹起玩具、塑料管、小玻璃瓶、土块等。

活动过程:

1、小实验:手绢为什么不湿?

(1)教师举起玻璃杯,请幼儿看被子里有东西吗?(没有。是空的)(2)杯子里真的没有东西吗?(教师把手绢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请幼儿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3)到底湿了还是没有湿?我们拿出来看看。(教师拿出手绢,请幼儿摸一摸,手绢没有湿)。

(4)手绢为什么没有湿呢?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多奇怪呀!杯子里有什么东西挡着不让水进去呢?(请幼儿讨论,说说原因)。

(5)教师进行第二次实验,将杯子压入水下后倾斜,使气泡冒出。

(6)引起幼儿注意:哎呀!什么跑出来了?

(7)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8)请一个幼儿拿出来看看,到底湿了没有?让大家都来摸一摸。

(9)再请幼儿讨论,手绢为什么湿了?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提醒幼儿:空杯子里为什么会跑出泡泡来?第一次实验有泡泡吗?杯子里是空的吗?

小结:第一次手绢没湿是因为空气在杯子里,水进不去。第二次杯子倾斜空气跑出来,冒出气泡,水就进去了,手绢也就湿了。

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装满了看不见的空气。当空气在水里变成了气泡,我们才能看见它。

2、找空气(操作)。

什么地方还有空气,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给幼儿提供充气玩具、塑料袋、塑料管、水盆、土块、砖块等材料)。

(1)指导玩充气玩具的幼儿,想办法让它瘪了,再让它鼓起来,从而感知充气玩具有了气就鼓鼓的,没有气就瘪了。吹进气一压软软的,打开盖子对着脸挤一挤,凉飕飕的。有风,是空气跑出来了。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它。

(2)指导玩塑料袋的幼儿离开座位四散到教室前后、各个角落"抓空气",让幼儿用塑料袋把空气变成可看到的气包。

(3)指导玩塑料管的幼儿(每人一个),往水中吹气可看见许多泡泡,从而得知人身体里也有空气。

(4)指导幼儿想办法看看土块、砖块里有没有空气。

3、让幼儿走出教室找一找,什么东西里、什么地方还有空气。

4、教师小结,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1、在活动导入部分,可以将戳破气球这个环节更改为帮气球宝宝打气,让幼儿能更好的理解到气球从憋到鼓是因为空气进入。

2、提问的技巧需要改进,提出的问题要开放些。如把“空气是什么颜色(味道)”改为“空气有颜色(味道)吗?”这样幼儿的回答才有针对性。

3、在幼儿自由尝试之前,老师不需要示范手帕掉进水这个动作。幼儿容易模仿,使幼儿的尝试活动有了思维定势,可以直接让幼儿想办法怎样把手帕放进水盆,手帕不会湿?

4、在准备的工具中,一次性杯子太软,使实验不能精确性,应该换成玻璃杯。

玩空气棒大班教案篇7

活动目的:

1、让幼儿明白呼吸新鲜空气有利于健康。

2、让幼儿知道垃圾会污染空气,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课本。

活动步骤:

1、提问导入。

1)你喜欢在室外玩游戏吗?为什么?(外面的空气好)。

2)妈妈为什么抱宝宝到外面晒太阳?(太阳光可以杀细菌,还能呼吸新鲜空气)。

2、打开课本第五页,让幼儿仔细观察画面。

1)画上有些什么?(小朋友、垃圾堆)

2)两个小朋友为什么是那样的表情呢?(因为他们闻到了难闻的气味。)

3)难闻的气味是从哪里来的?(垃圾的臭味传播到空气中去了。)

4)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让幼儿自由回答)

3、教师小结:

为了使我们有一个舒适、干净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不要到处乱扔垃圾,垃圾会污染空气。我们呼吸了受污染的空气后,会生各种疾病,我们也不要随地吐痰,这样就会减少细菌在空气中的传播。

活动反思:

空气是很抽象的,就像它的特性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开展本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很难理解,为了能让幼儿正确亲身体验空气,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在活动中,孩子们对实验很感兴趣,这正说明只有孩子亲身体验、感受到,才能真正了解,发现问题,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玩空气棒大班教案篇8

一、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来感知空气的存在;

2、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方法,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重难点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2、对科学实验感兴趣,并进行积极探索。

三、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植物动物都需要。(空气)

2、(真能干,一下子就猜对了。)那么,你觉得空气是一种怎样的东西呢,它在哪里?

3、是的,空气无孔不入,无处不在。那么,你能把空气找出来吗?说说你的办法。

(二)第一次尝试:找空气

1、介绍材料自由找

这里有许多东西(逐一介绍),它们能够帮助你们找到空气,去试一试吧,想到的办法越多越好。

2、集体交流:你是怎样找空气的,找到了没有?

3、过渡:大家真会想办法动脑筋,陈老师也想给大家做个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三)第二次尝试:纸团会不会湿1、教师演示将纸团塞进杯底,杯子直立倒扣在水槽中,并让幼儿猜猜杯里的纸团会不会湿,然后垂直提起杯子,让幼儿观察纸团有没有湿。

2、讨论:纸团为什么不会湿?(辅助问题: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3、小结:原来杯子里装满了空气,水进不去,所以纸团不会湿。

4、再次示范,请幼儿仔细观察实验操作方法。

5、幼儿操作。(操作前先说明一下操作要求:每张桌子站三人,每人取一个塑料杯各自在面前的水槽里操作)

6、集体交流:你成功了吗?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请失败的孩子上来演示一下,共同寻找失败的原因。)

(四)第三次尝试:空气搬家

1、过渡:刚才的小实验十分有趣,不仅让我们清楚地观察到了空气的存在,而且也知道了空气会占位子。那么接下来我想请你们尝试做一个让空气搬家的小实验。

2、师介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目的和方法:取两只杯子,其中一只装满水,将空杯和装水的杯子垂直倒扣在水中,然后想办法让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跑到第二只杯子里去。

3、幼儿尝试操作。

4、集体交流:你成功了吗?你是怎样做的?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总结:小朋友们都能积极动脑,真棒,通过今天的活动,了解了空气会占位子,也会流动。其实空气还有许多的秘密,我们在以后的科学活动课中再来探索。

玩空气棒大班教案8篇相关文章:

大班音乐小雪花教案8篇

幼儿园大班关于信的教案推荐8篇

大班社会狼来了教案最新8篇

端午节大班美术教案8篇

健康码大班教案8篇

中秋大班活动教案8篇

国庆节玩的作文300字优秀8篇

大班美术活动树教案8篇

大班足球课教案8篇

音乐毕业歌大班教案8篇

玩空气棒大班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