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教师可以参考研究和最佳实践来改进教案的适切性,以下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鲁迅药教案模板7篇,供大家参考。
鲁迅药教案篇1
知识与技能
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重点
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
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写作风格。
朗读法、导读法、合作交流法。
课文朗读文件、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透过萧红的视角,了解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先生。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在一所临时医院里去世。
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鲁迅的性格特点的?
作者选取了鲁迅的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的生活片段来表现鲁迅的平凡与不平凡之处。
2.初步感知: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鲁迅先生是一个乐观开朗、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童心未泯、博学广识的人。
1.细节赏析,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然后小组交流,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
作者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走路很轻捷,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3)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与朋友相处的融洽、愉悦可见一斑。
(4)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鲁迅先生也有幽默风趣、可爱可亲的一面。
(5)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严格要求,同时又深切关爱。
(6)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
这个细节展现了鲁迅先生实事求是的一面。
2.课文记叙了一件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似杂乱,但有一条情感上的线索贯穿全文。请你找出本文的线索。
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
3.深入探讨,回味悟旨。
(1)深入探讨鲁迅:伟人→凡人→真人
(2)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青年人和热爱祖国、勤勉工作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
4.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琐记”是流水帐,你如何看?
(1)文中撷取凡人琐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平凡中伟大的特点,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2)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3)提供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再现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
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没有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1.片段一(1),明朗的笑声。开篇直接描写,别具一格。寥寥几笔,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便跃然纸上。
2.片断二(2),写鲁迅先生走路轻捷快速。
3.片断三(3~13),写作者到鲁迅家中做客的事情。
4.片断四(14~17),鲁迅先生开玩笑。
5.片断五(18~23),受鲁迅先生的影响,“我”也乐观起来。
6.片断六(24~26),写鲁迅先生关心、帮助青年。
7.片断七(27~30),写鲁迅先生对随意使用校样纸不以为意。
8.片断八(31~34),写许先生的忙碌,侧面表现鲁迅先生的生活。
9.片断九(35~40),写看电影。
10.片断十(41~42),写鲁迅先生的休息。
11.片断十一(43~54),用白描手法描写了鲁迅先生的三件小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
12.片断十二(55~60),写吃鱼丸的事情。
13.片断十三(61~63),写鲁迅先生包书也要包到整整齐齐。
14.片断十四(64~67),写鲁迅先生拼命工作,无暇休息。
1.语言朴实。
文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在文中,作者很少用“他”来指称鲁迅,多称“鲁迅先生”,更多的时候,作者将这种崇敬和爱戴不露痕迹地融在了对琐事的叙述中。
2.详略得当。
课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几件琐事,有详有略。作者以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神情姿态:乐观爽朗,平易近人饮食起居:简单随和,体恤他人工作习惯:不同寻常,忘我精神休闲娱乐:幽默风趣,童心未泯日常琐事:严谨认真可亲可敬热爱感念
在众多回忆鲁迅先生的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其成功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萧红与鲁迅先生有很深的情意,更主要的是因为萧红善于撷取生活琐事,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这些能力,也正是我们学生在写作中所欠缺的。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体会萧红散文创作的技巧,并力争学以致用。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我采用问题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质疑、认真探究,实践证明:效果较好。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课堂上往往顾及不上,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往往也是经过教师预先设定的思路来解决的,因而难免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嫌疑,这也是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鲁迅药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追悼、吊唁、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等。
2.能力目标:
(1)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2.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你对鲁迅先生了解多少?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吗?或者,如果你读过他的作品也可以说说你的感受?(生介绍鲁迅的生平和读他作品的感受)既然大家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看看作者是怎样看待鲁迅先生的。
2.读文:
同学们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哪几件事情?(悼念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
3.学文:
(1)学第一个故事:悼念伯父。
①抓住致敬,痛哭,送挽联,送花圈这些追悼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对死者的怀念。
②所有的人都是怀着沉痛的心情来悼念鲁迅先生的。作为鲁迅先生的侄女,想到再也看不到伯父了心里也很悲痛,你能体会到这种情感吗?(投影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回答。)
(2)学习第二个故事:谈《水浒传》。
①鲁迅先生是怎样“爱抚”周哗的?相信同学们读了第二个故事以后一定会明白的。
②这一段出现几个四字词语,你能把它挑出来,推荐给我们大家积累吗?(贴词卡。)
③面对“我”的这种读书态度,伯父没有批评“我”,只是夸他自己记忆好,为什么“我”却“又羞愧,又悔恨”呢?(表面夸自己记忆好,实际上是批评周晔读书不认真。)
④这种委婉的批评正体现了伯父对我的——爱抚。可是伯父去逝了,周晔也得不到这种爱抚了,让我们再来体会读这句话?
(3)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故事:“谈碰壁”。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①小组同学谈体会。
②全班同学互相补充。
③资料补充。
④教师总结:鲁迅先生经常受到敌人的迫害,为了在报上登一些革命文章,鲁迅先生曾用一百多个假名字,可见当时社会的黑暗。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用笔杆子当武器,同敌人作斗争。可是,伯父去逝了,周晔再也听不到他那风趣、幽默的声音了。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周晔的情感。
(4)学习第四个故事:“救护车夫”。
①找同学大声朗读。请其他同学谈谈体会。
②学生自由朗读相关内容,谈自己的感受,教师从旁指导。
③教师小结:鲁迅先生表情上严肃、沉默,让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他内心的痛苦和愤恨。如今,这样一位对劳动人民富有同情心的伯父去逝了,周晔再也见不到他慈祥的面容了,让我们和周晔一起体验这悲痛。
(5)学习第五个故事:“关心女佣”。
①“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里的别人单单指的'是“阿三”吗?
②你有资料补充说明鲁迅对别人的关心吗?
③课文前面提到鲁迅送给周晔的两本书:一本是《表》,它是苏联作家写的小说;另一本《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了这两本书,从这件事,你们想想他关心的只是周晔吗?——是全国的青少年。
4.总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药教案篇3
一、说教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 课文。这是周晔在伯父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回忆写下的纪念性文章,全文共回忆了她与伯父鲁迅先生在一起“笑谈《水浒》,趣谈‘碰壁’, “救护车夫”、“关心女佣”四件事,字里行间饱含着周晔对伯父鲁迅先生的无限怀念与崇敬。二、说教学目标1、透过含义深刻句子的解读,充分感悟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 说教学重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高尚品质。
四、说教法引导发现法五、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为什么伯父鲁迅先生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⑴学生自由发言。
⑵出示文章中心句(即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2.教师导言:这节课,我们结合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3、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二、具体表现在:
(一)谈《水浒传》部分(学生勾到了这段相关的句子,如: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子女。)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师: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生:“囫囵吞枣”。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而伯父却────生:摸着胡子??(带着感情读)师: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师:这样说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因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反映了鲁迅先生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质。
(二)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师: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伯父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并没有轻松,反而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鲁迅先生由车夫想到了广大的受苦受难劳动人民,他们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从他严肃的表情看出他对劳动人民深厚的感情。 )
(三)学习“关心女佣”这件事。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学了这三个故事,鲁迅先生的形象一定深深扎根在了你的心里。让我们再品味这句话──他为自己??(学生带着自己更深的感受读。)从以上三个故事的学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的崇高精神,在文中还有个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定然会有所收获。(四)学习“谈碰壁”这个故事。
1、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
2、师: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
3、师: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4、师: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背一背今天学到的这两句诗── (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三、总结全文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一个长者,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语句。
2.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内容,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
鲁迅药教案篇4
教材分析
一、背景知识
1.读书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包括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点记号和学以致用。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在全面落实要求的同时,有所测重。
2.课文通过周晔对鲁迅先生的回忆,记叙了她对伯父印象深刻的几件小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课文以自然空行的形式分为五段。每段记叙一件事,但事事都紧紧围绕“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课文的中心意思展开。第一段写人们在鲁迅先生逝世后前去追悼的情况,表达了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第二段写了一个鲁迅先生关心、教育作者的小故事,反映了鲁迅教育“我”要养成认真真读书的习惯。第三段写一次饭桌上的谈话,鲁迅以幽默的语言反映了他宁可“碰壁”,也要为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第四段写鲁迅先生细心救护一位黄包车夫,表面了鲁迅先生对生活在苦难中的贫苦大众深沉的爱和无限的同情。第五段写鲁迅先生关心体贴女佣阿三,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第五段的结束语,“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是全文的总结,是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反映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3.鲁迅先生(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和学以致用的读书习惯。
2.学会生字7个,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大部分词语会造句运用。
3.理解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反动势力,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段细读课文时,贯彻“单元学习提示”四点要求,先按要求自学,然后根据各段的语意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几个训练点重点教学。
难点:读懂文意,抓住重点,领会中心含义,概括全文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并掌握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案实例
一、教学准备:录音,幻灯片。
二、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和新词。
2.了解课文四个小故事的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简介鲁迅先生。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用“~~~~”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交流,全班齐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加点的字,用另一个读音组个词。
(zhuàn)(guān)
水浒传(chuán)张冠李戴(guàn)
(2)理解下面的词语。
①张冠李戴囫囵吞枣(先解释带点的字,再解释词的字面意思和比喻义。)
②饱经风霜恍然大悟
(3)完成作业本上第1题。重点指导:深奥(上半部分不要多一横)呻吟(不要多点)
4.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2)讨论、交流:谈《水浒传》,讲“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
(3)课文以自然空行形式分为五段,说说各段的大意。
指导完成作业本第5题。
5.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第1、2、3、5题。
(2)读课文。
鲁迅药教案篇5
?教学目标】
利用课文排版梳理各个描摹片段,把握人物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形象;通过“圈点批注”,品析文章语言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
指导学生自读梳理结构、讨论体会感情,“圈点批注”品味语言。
感受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排版梳理各个描摹片段,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感情。并通过“圈点批注”品析语言。
?教学难点】
品析作者语言细腻白描和诗化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学习文章细节描写的生动真实和逼真传神。通过对词句的揣摩体会文章文随笔动,笔随情至的美感和情意。
?教学策略】
圈点批注
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提出问题——说说你印象中的鲁迅先生。
老师总结导入:通过上学期对《朝花夕拾》的阅读,大家对鲁迅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我们是否真的喜欢鲁迅?有些同学为什么会对鲁迅敬而远之?也许由于时代的隔膜,加上我们毕竟年少,对鲁迅作品及其为人还不能充分理解。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有些对鲁迅高度评价的定论,先入为主地框定了我们的头脑,反而阻碍了对鲁迅精神丰富性的认识。如果读一读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的传记,相信这种状况会大有改变。我们会看到一个热情、幽默、深刻的鲁迅,一个睿智而又平和的鲁迅。原来我们完全可以轻松地走进这位文化巨人。
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朝花夕拾》封页图、木刻鲁迅头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阅读记忆,回顾对鲁迅的认知,激发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课前预习的作者情况,教师重点补充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
在萧红眼中,鲁迅不仅仅是位令人尊敬景仰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更是一个文学创作和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她终身对鲁迅怀着深深的敬仰和感激。??
?设计意图】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补充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三)初步感知,梳理片段化的写作,体会鲁迅性格的多个侧面。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首先请学生通读全文,对文章整体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说说文中写的鲁迅和你印象中的鲁迅有什么不一样?
(更和蔼可亲更有人情味。)
教师提出问题:作者用哪一些片段来写鲁迅的性格品质的?每一个片段体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排练方式,发现有些段落之间空格比较宽,引导其思考出来每一个排练宽的部分其实就是一个描摹片段,统计出来共有14个描摹片段,小组合作分析这些片段分别写出了鲁迅性格的哪些方面:片段一乐观爽朗;片段二义无反顾;片段三平易近人;片段四幽默;片段五先生和“我”亲密无间;片段六对青年人的引领、栽培与无私帮助;片段七对生活的精细;片段八周许两位先生伉俪情深;片段九随和亲切;片段十描摹先生的休息就是翻书,写出了他的鞠躬尽瘁;片段十一忘我工作;片段十二严谨求证;片段十三认真细致;片段十四描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小组合作总结十四个片段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描摹的,刻画出了鲁迅的哪些侧面,又是用什么串起来的?
(日常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四个角度。多个侧面:思想家文学家,导师和诤友,丈夫和父亲)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排版来梳理文章,学生尝试先分片段概括内容,再归纳各片段,形成对人物形象的具体认知,从碎片化知识到总结规律,进而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四)批注品析,合作探究。
1教师示范:利用文章本身的旁批入手,文中有两处旁批提到剪影雕塑分析萧红的语言有一种白描的特点。
学生自主圈点批注,找出类似语言风格的句子并旁批自己的阅读体会。
2本文的语言除了有白描的特点外,还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请对你觉得很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圈点批注,写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诗化的语言)
3本文叙写的都是日常小事甚至是细枝末节,语言也平实自然,如话家常,为何却能感人至深?
(看似漫不经心的背后是对鲁迅深刻的了解,貌似轻描淡写的内里是对鲁迅炽热的感情。)
?设计意图】学生实践运用“圈点批注”读书法,品读文本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五)归纳总结
本课语言别具特色,简短凝练,写人有白描的功力,给人以奇特生动的感受。结构看似散漫,却贯穿着作者对鲁迅深刻质朴的感情,随着一个个细节的展开沉郁而舒缓地散发出来。
我们在学习文章的时候,要从自读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利用课文排版梳理各个描摹片段,把握人物的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形象;通过“圈点批注”,品析文章语言细腻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感受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内容,理顺作者情感,总结课堂教授的读书方法,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六)布置作业
朗读品味、圈点批注自读课本《好一朵木槿花》第15页《武侯祠前的沉思》一文,分析文章如何用游览路线串起对诸葛亮生平的回忆和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
回忆本单元前几课的内容,尝试自己归纳总结一下写人的方法,比如《邓稼先》一文中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的手法。为本单元的写作做好准备。
选作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补充阅读《人间鲁迅》(林贤治)、《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王晓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方法,同时为接下来的写作课做课前准备。
(七)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是在教学过程中组建生成的,将师生课堂共同探讨后的重点和知识点分列出来。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特点 描摹片段 感情
思想家、文学家 读书写作 尊敬
鲁迅 导师和诤友 待人接物 爱戴
丈夫和父亲 饮食起居 休闲娱乐 怀念
细腻白描 诗化语??
鲁迅药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概括事件。
2.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3.精读课文,学写批注。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教学难点:精读课文,学写批注。
教学方法:自读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
2.课堂选择有关鲁迅的图片;并设计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概括事件。
2.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3.精读课文,学写批注。
二、作者简介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三、文题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四、自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学学习单之??
预习检测单
标题
作者
会读红色的字揩舀咳嗽调羹绞肉薪金校对草率
疙瘩深恶痛绝
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
2.自学学习单之二
自读思考单
要求:
1.自主阅读,整体理解。
2.在课本上相应的地方找出词句来,用笔画上波浪线。
3.概括每个片段的主要事件。
在课文中找出表示人物、事件的词语,并进行概括。
??
二
三
四鲁迅先生开玩笑
……
3.自学学习单之三
品读思考单
要求:
1.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进行分析归纳。(写在课本上)
语句特点
萧红眼中的鲁迅
许先生眼中的鲁迅
海婴眼中的鲁迅
读者眼中的鲁迅
4.自学学习单之四
细读思考单
要求:
在课本上相应的地方写批注。(从内容、情感、语言等方面入手。写在课本上)
片段二
片段三
片段十??
片段十四
五、学习小结
学习本文后,从内容和写法上,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写在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
小事——平凡伟大
平易近人
做事认真
慈爱关心
鲁迅药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读准多音字“正、冠、挨、扎、号、更”。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一帆风顺”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本课成语。
2、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中的三件事。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结合课外资料的补充,感受鲁迅“为自身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解读课题
1、板书课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提示“迅”的笔顺。
2、师:关于鲁迅,你们知道多少呢?师简介鲁迅。
(由于在课前要求同学收集相关鲁迅的资料,因此该环节的设计目的:一是再现其预习的内容,对学习本课起到铺垫的作用;二是旨在培养同学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在一次次的预习中,要同学明白能在众多信息中挑选出和本课学习有关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不泛泛,不空洞,“学为所用”的道理)
3、师:带着对课题的理解,再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葬礼,提出问题:
⑴师:1936年的10月19日,鲁迅先生的遗体躺在当时位于上海胶洲路的万国殡仪馆里,前来吊唁的人很多,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十分惊异,她惊异什么呢?
PPT出示,指名读第一节,注意正音。
(在教师的引语中,涉和到了关于鲁迅先生追悼会的时间和地址,作为课外资料的补充,给同学一个感性的认识。“大殓出殡”图片的出示目的也在此)
生质疑: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敬爱?
⑵师:这么多人是指哪些人?
生:……
2、了解事件,概括标题:
⑴师:这些职业、年龄、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为何都这么敬爱我的伯父呢?当时我还小不明白,但是作者在回忆往事的点滴中,慢慢找到了答案。请快速默读课文,考虑:作者回忆了伯父生前的哪三件事情?能否试着给每个故事列个小标题。
生:……
⑵师:引导并概括板书:教我读书,救治车夫,关心女佣。
(首先,在阅读与交流中让同学初步感知内容并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在已往的课程中,同学已经对小标题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又鉴于本文的特点,在此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的三件事情具有可操作性)
三、抓住言行,体会品质
1、讲读“教我读书”,感受伯父的“爱抚”:
小组读读第一个故事。
师:小时侯的我看书时总是囫囵吞枣,所以经常张冠李戴,伯父因此而批评我。请小组间合作读一读,说一说,试着把它说得更具体些。
PPT出示:
我看书时总是囫囵吞枣______________,所以经常张冠李戴______________,伯父因此而批评我______________。最后还送了我两本书______________。以此教育我______________。
生:……
(首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同学在自学中运用已学过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其次,教师在引语中对《表》和《小约翰》的补充:告诉同学这两本书都是鲁迅先生翻译的。由此让同学明白先生为了想让更多的少年儿童能够读到更多的书,学到更多的知识,还翻译了其它许多少儿书籍。伯父不只仅关心我的学习,更关心广大少年儿童,更突现出他的品格,为理解“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敬爱?”做铺垫。)
2、讲读“救治车夫”,感受伯父的善良:
默读第二个故事:
⑴师:除了小朋友,人力车夫也得到了先生的这份爱,默读课文的4~12小节。把你最感动的语句划出来。
生:……
(第八节: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注意正音“扎”:捆绑的意思)
⑵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
(可围绕动词来谈,可从地位的悬殊上来谈,体现出伯父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心)
⑶师:这段话直接描写了爸爸和伯父救助车夫的整个过程,值得我们好好品味。一起来读一读。
⑷师:瞧,这位面对着我们,身穿白大褂,半跪着的人就是鲁迅先生,请把目光聚焦在他的身上,再读读文字,看看他身上还有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
(体会“半跪着”)
(让同学亲身体会“半跪着”这个动作,体会用这样的姿势进行包扎是十分不容易的,而鲁迅先生正是始终坚持着这个姿势细心地救助人力车夫,没有怨言。面对着这素不相识的社会地位低微的黄包车夫,半跪着的是当时的大文豪,当时的名流之辈,当时受全国人民敬仰的鲁迅先生,从他们地位的悬殊中,体会先生对人民的关爱、保护、热心肠、关心劳苦大众的平易近人的品质。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爸爸和伯父救助车夫的整个过程”会更有深刻的感悟。从而能更好的理解“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敬爱?”)
指名读。
(要求读出鲁迅先生对贫苦人民的爱的情感)
⑸师接着引读:“拉车的感激地说……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天已经全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我想从伯父口中得到答案,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
(本课的教学只有一个课时,因而关于“鲁迅对不合理的黑暗社会的痛恨”这个深层的理解在课上不做讲解与学习)
⑹师:就是这样一位时刻关心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受人敬爱的人,早早得离开了我们,这怎么能不让人伤心落泪呢?因此在前来吊唁的人中出现了一位似曾相识,一帆风顺的面孔,或许他就是这位黄包车夫。巴金先生就这样写道:
PPT出示:
“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一帆风顺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又底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
(课外资料的补充,再次为突现人物品格服务)
3、讲读“关心女佣”,感受伯父的爱心:
自身读最后一个故事
师:正是因为先生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爱,所以像人力车夫这样的群众才会出现在追悼会上,先生家的女佣阿三也不例外。自身读读最后一个故事,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这个局部的内容比较简单,因此在了解了文本的内容后,深情的朗读,读出对鲁迅先生的敬爱和尊敬也是教师希望能有所体现的,这种情感的流露既是对该故事的认同,也是对全文学习的情感升华)
四、回归主题,提升感悟
(他为自身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
1、的确,不论是人力车夫也好,还是女佣也好,周晔相信这些人只不过是众多伯父协助关爱过的人中的一员,只不过是个缩影。因此她十分确信的说“……”
(文中最后一节)
板书:
为自身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
2、师:因此伯父才会受到这么多人的敬爱。这就是我的伯父……
生:鲁迅先生。
(“为自身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正是对课前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敬爱?”的回答,全文的学习始终以此为主线贯穿整节课,是本文的核心,通过学习、感悟、体会,回归主题。)
?板书】
教我读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救治车夫
关心女佣
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敬爱
为自身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
鲁迅药教案模板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