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内容包括关于课程的背景信息和相关资源的引用,教案的评估方法应该多样化,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下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花是别人看的》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感受异域风情,了解德国风景和风俗特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并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感受异域风情,了解德国风景和风俗特点,揣摸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和风俗特点的。
教学难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并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齐读)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的意思。
2.了解德国风景和风俗特点,揣摸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和风俗特点的。
三、自学
(一)自学生字检测(先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给带点的字注音。
莞( )尔一笑 东莞( ) 姹( )紫嫣( )红
2.形近字组词
脊( ) 暇( ) 姹( ) 锦( )
眷( ) 瑕( ) 宅( ) 绵( )
3.抄写你喜欢的四字词。
4.理解词语:花团锦簇: 。
姹紫嫣红:嫣( ) 。
5.我不能理解的词语:
(二)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一遍,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本文的作者是大作家( ),作者四五十年后重游德国故地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
3.默读每三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⑴作者在德国看到了怎样奇丽的景色?用“ ”画出有关的句子。
⑵这段话里“任何”“家家户户”这些词体现了花 的特点,你还能在这段话中找到两个这样的词吗? , ;体现花美的特点的词是 、,可见这段话,作者围绕“奇丽的景色”这个中心,分别写了德国花 、花 两个特点。
4.背诵第三自然段。朗读提示:边读边想象欣赏,把自己的赞美之情送到朗读中去。
四、交流
1.小组交流,先互相批改,再请教同学改正错题。
2.全班交流,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根据意思写词语。
形容微笑的样子。( ) 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
2.从文中找出列词语的近义词。
目不暇接—( ) 繁花似锦—( ) 意味深长—( )
二、明确目标(齐读)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并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自学
1.作者为什么说德国人是一个“奇特的民族”?用“~~~~”画出有关的句子。作者揭示了一种要赞美的人生境界是: 。
2.“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⑴“人人为我”在文中指: 。
⑵“我为人人”在文中指: 。
⑶“耐人寻味”是意思是 。“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文中是指:。
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你是怎样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境界? 。
⑸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你有没有感受到类似的境界?举例说一说。。
3.看了德国人的风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
4.“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句中的“美丽”有两层意思,①
② 。“美丽并没有改变”是指:德国人的 没变 。
四、交流
1.小组交流,先互相批改,再请教同学改正错题。
2.全班交流,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题。
五、拓展训练
1.读了这篇文章,德国人给你最深的象是:
2.小练笔: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六、课后检测
1.做《同步精练》第一至五题。
2.背诵第三自然段。
结合课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
课后反思 :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应该让学生举例谈谈。
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服务。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工作挣钱,养活全家;妈妈为爸爸洗衣做饭;我们有时也为爸爸妈妈端茶捶背。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别人为你服务。
《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2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养花吗?花带给我们无穷的享受,它瑰丽无比,花香四溢!所以很多民族都爱花,德国就是爱花的民族,这个民族爱花与众不同!今天让我们跟随我国语言大师季羡林爷爷一同走进20世纪的德国,继续学习第25课,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整体感悟
课文主要写了季羡林爷爷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德国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爱花、爱美)齐读课文第一段。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十年,对这个爱花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情感,让我们怀??
三、精读感悟
1、精读“初到德国”
(1)德国养花与众不同,作者第一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养花养在什么地方?请看大屏幕: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德国人养花的地点和目的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与我们养花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自学后交流汇报。
(2)德国人养花养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①与我们养花有什么不同之处?(中国养在屋子里,他们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屋里 花的脊梁)他们这样养花的目的是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②真是这样吗?季羡林爷爷对德国人这样养花感到吃惊!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自由读一读,读出吃惊的语气,指名读)
③由于吃惊,季羡林爷爷就打听女房东。出示: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引读,做“莞尔一笑“的动作,再师生合读) 3)“正是这样”女房东说的是怎样的呢?作者在德国的大街小巷看到了什么?(板书:街道)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出示:走过
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指名读,评价。
①你觉得德国街道窗户前的花怎样?(花多,花美)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理解词语。展示画面。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师:听老师朗读,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说说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③此时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高兴愉悦、神清气爽)带上我们此时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生读,评价。
(4)季羡林爷爷看到德国人把花栽种在窗户外面,在街上又看到这么美、这么多的花,感受颇深。他有什么感受?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①自由读一读,你明白了什么?“颇”是什么意思? “耐人寻味”什么意思?是什么境界耐人寻味?(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③联系上文同桌相互说说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原来在奇丽的景色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齐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身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过渡: 季老第一次到德国感受到了德国街道奇丽的景色,感悟了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第二次到德国又有什么见闻和感受?
2、研读“再到德国”
1)齐读最后一段。
2)作者第二次到德国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指什么?(鲜花是美丽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也是美丽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城市面貌)唯独什么没变? (“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的习惯没变;“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没变;“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没变;“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没有改变。)
3) 指导朗读:四五十年过去了,德国街道窗户外花还是那样美、那样多,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依旧没有改变,你对德国充满怎样的情感?(崇敬、赞美、敬佩)怀着这样的情感齐读。注意读的时候,在“美丽”后稍有停顿,“没有改变”要拉长读重。
4)季羡林爷爷把这当做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发出由衷的感叹——出示句子,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多么与众不同的民族,多么了不起的民族呀!让我们大声齐读,读出对德国的敬佩,注意把奇丽、奇特拉长读重。
5)季羡林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触景生情,感叹之余,内心涌起了另一种情思。出示: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作了一个思乡的梦。”
①在梦中,作者又回到四五十年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德国街道窗户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想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②作者人虽在德国,却心系祖国,看到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震撼了,他对祖国寄予由衷的希望,作者的希望是什么?
三、回顾总结
一会功夫,我们就把季老的文章读完了,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作者两次到德国抓住了感受最深的东西,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优美的文章,但两次写法不一样,第一次到德国主要写了作者所见的奇丽景色和所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再到德国主要写了作者的所感———“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这样写就是我们常说的抓住重点、详略得当的写法。
所以季老才写出了这么美的文章。你们想像季老那样写出好文章吗?先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好吗?我们在回过头来,把你喜欢的语句、段落美美地读一读,读出内心的感受,尝试背下来。抽生读背。
四、拓展升华
大家积累了这么多优美的语言,也像季老一样到过不少的景色优美的地方,那些地方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想像季老一样把它写出来吗?请看大屏。读要求后,学生伴乐写作。
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屋里:花的脊梁
初到德国: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爱花
街道: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再到德国:美丽并没有改变
《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会体会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家中种花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学生介绍。(事媒体随即出示学生描述的花。)
3.师:这些美丽的花一定为你们的家带来了美的享受。有一个国家的人民,自己种的花都是给别人看的。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第19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4.出示课题:19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5.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听课文录音,做判断题。
(1)我曾在美国留学,多次对美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2)德国人把花都栽种在临界窗户的外面,许多窗户连接在一起,汇成花的海洋。
①审题。②用手势判断。③对有错的题进行修改。
师:同学们听得又认真又仔细,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课文。打开书,自读课文,标上小节号。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小节号。
4.用手势交流。(课文分为4节。)
5.师(出示生字):课文有10个生字,请小组长带领自学,要求学习生字的音、形、义。
(1)小组自学。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
粱:木字底,不是米字底。
莞:莞是多音字,有三种读音,课文中的读音为w6n,莞尔一笑的意思是形容微笑。
暇:日字旁,不是目字旁。
威:颇的意思是很、相当。
6.累积词语。
(1)出示: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2)师:课文中有许多四个宇的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3)任选一个或多个造句。(造出一句句子,多媒体显示一朵美丽的花。)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学习第一小节。(1)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看,那么多美丽的花,你们喜欢吗?
(2)师:(出示句子:爱美大概也是人的一种天性吧。)说说你对这句句子的理解。
(3)各抒己见。
2.学习第2、3小节。
(1)师:每个人都热爱、欣赏美好的事物,那么德国人是怎么做的呢?
自由读第2、3小节,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想像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讨沦交流。
(3)出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也看别人的花。
(4)讨论:你对这句句子有什么体会?
(5)小结;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一起分享,休会得到更多。
3.齐读第13小节。
4.多媒体播放,学习第4小节。
(1)师:今天作者再一次来到德国,德国有了许多变化,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2)教师朗读第4小节。
(3)佩美丽指的东西很多,请大家观看录像,找一找。(录像:德国简介)
(4)讨论交流。
(5)师:正是有了那些人美心更美的人民,德国才变得更美。
(6)有感情地朗读第4小节。
四、创设情景,课外延伸。
1.师: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别人一同分享。我从家中带来了一张钢琴曲cd,请大家和我一起分享优美的音乐。多么令人陶醉啊!让我们拿起书,配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师生a同朗读课文。
3.师:你们愿意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吗?精心策划个好点子,说给大家听。
4.开展大家分享美,生活更甜美的讨论会。
5.评出金点子。
五、小结:希望大家在生活中,a同分享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
《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概、脊、莞、尔、确、簇、汇、暇、含、绮”10个生字。能正确描写并记忆“尔、确、汇、绮、含”5个字。积累“大概、栽种、确实、汇成、应接不暇、包含”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
3、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了解德国人与众不同的种花习惯,懂得“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字词,特别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的意思。
通过理解词句来学习课文。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明白“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收集德国街道的图片。
学生准备 充分预习课文,收集自己喜欢的花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小朋友,你们喜欢花吗?(出示:学生自己搜集的各种花的图片)说说花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交流。
师:是啊,鲜艳的花朵是那样的迷人,许多人都喜欢花,它给人以美的享受。有一个国家的人民,自己种的花都是让别人看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整体感知,学习部分字词。
a) 师:在德国,人们是怎样种花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多媒体演示有关画面)
b) 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在德国,自己栽种的花(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走过德国的任何一条街,我们能看到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应接不暇)。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脊、簇、汇、暇”
(1) 读字组词。
(2) “脊”书空,读词语“脊梁”时“梁”是轻声。
(3) “暇”与“霞、瑕”形近字辨析。
(4) “汇”:扩词。
三、 学习课文,品读词句。
学习第一节。
(1) 指名读第一节。
(2) 说说读了第一节的感受。
(3) 师小结:是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德国人是怎么爱美的呢?他们的美是表现在哪里的呢?
学习课文第二、三节。
(1) 自己轻声读课文的第二、三节。思考:在德国自己的花怎么给别人看?为什么自己又去看别人的花呢?
(2) 同桌互学生字:“莞、尔、确”理解“莞尔一笑”
(3) 学生读后交流,出示句子:
他们的花不是养在屋子里,而是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①出示花朵的模型,理解“花的脊梁”。
②说说德国人怎么给别人看自己种的花?
③指导朗读第二节。
(4) 出示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①自己读句子,说说有什么感受?(指导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②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读句。
(5) 正因为这样,别人才能看到这样的美景。出示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接连在一起,汇成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自己读,体会哪些地方能体会到街景的美?
②出示德国街景的图片,再次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③各种形式指导朗读。试着看着图片背句子。
①指名读第四节,理解“美丽的东西”
②出示句子: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学习生字“绮”,理解“绮丽”,指导朗读。
小结:是啊,德国更美了,正是因为有了那些人美,心灵更美的德国人。
四、 创设情景,拓展说话。
你平时是不是也愿意将美好的事物和大家一起分享呢?你有这样的事吗?和大家交流交流。
小结: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共同分享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五、 复习字词
六、 指导书写:
“尔、确、汇、含、绮”
《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5
教学目的:
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听写部分的词义。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通过学习知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教学难点:
如此多的生词,学生不能当堂课上马上真正理解它的意思,需要老师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
花
你喜欢花吗?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知道他们这是做干什么?原来……
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齐读课题
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一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习:“颇”、“耐”
查字典理解“颇”。“很”的意思。
这里的“境界”的意思是“好思想、好品质”的意思。
师:作者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好思想、好品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朗读课文第二、三小节,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读一读。
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习生字:“栽”、“脊”。指导书空“脊”。
再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学习生字:“簇、汇、暇”
“暇”的意思是“空”的意思,怎样记住它?(与姐妹字“瑕”进行比较。)
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应接不暇”的意思吗?(注意此处的应为多音字,应付的意思)
老师先说一句话:节日的百润发超市里人山人海,收银员们忙得应接不暇。谁能用它也说一句话。
朗读课文第小节。
教师小结:
试想: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眼见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的鲜花,鼻闻沁人心肺的清香,是否有一种仿若人间仙境的感觉?
所以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美好的的境界,更是人们之间互爱的表现。
让我们再一次去体会一下,作者数年后再次来到德国的感受吧?
读第4节。
作者认为除了花以外,美丽的东西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美丽的东西吗?
小结:正是有这奇特的民族,才有这绮丽的景色。
四、朗读全文,学习其余未学的生字、词。
学习生字:概、栽、确、含
朗读全文,要求不漏字,不加字。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复习生字、词)
你能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说一件贴一朵花)
《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感受德国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一、设疑揭题。
1、指名读题:(谁来读读?一起轻声整齐的读读)
2、质疑: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你们家的花是养在哪里的?给谁看的?
我们中国人养花大都是给自己看的,这不由使我们产生疑问。就让我们去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请同学们打开书,边读边想:作者先后几次来到了德国?德国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奇丽 奇特)
2、词语检查:
wǎn
莞尔一笑(抽读。 “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
姹紫嫣红(“嫣”写的时候哪儿要特别注意?)
脊梁 花团锦簇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意思吗?)
三、析形会神,领略风情。
1、那么课文哪些句子写出了这份奇丽,这种奇特呢?大家默读二三自然段,用横线画下来。
2、反馈交流:
a、(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指几生读。 读了这几句话,你觉得奇在哪里?
“家家户户”:咱班不养花的同学有吗?哪能说家家户户都养花吗?
“脊梁”:脊梁 指什么?花的脊梁呢?是指一些枝干和叶子
德国人养花和我们确实不太一样,注意,老师说前面的话,大家读书上的话。
引读:我们是喜欢花的人才养花,他们是——我们是把花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我们是在屋子里看着争奇斗艳的花,他们是——
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课文还有一处写出了奇丽,谁找到了?
b、(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生汇报(指导读好“山阴道”)。
老师觉得,这里景色真美呀,这段文字也很美!到底美在哪里?同学们拿出笔,轻声读读这两句,看看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将它圈起来。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两个词你理解吗?
出示图:、同学们,这就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能看着图片读出这两个词语的味道吗?(评价)
预设二:花的海洋 应接不暇
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我们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真是让人——应接不暇。怪不得作者说走在街上就如入(山阴道上),这里的山阴道指什么?
在德国,有着这番美景,让人如入山阴道的街道只有一条吗?(抓住“任何“)
引读:一条街是 另一条街是 条条大街都是 。此时此刻,你置身在哪里?你置身在 。同学们,就让我们走进花的海洋,花的世界。一起读吧。
四、深化中心
1、刚才我们一起去感受了德国养花的奇特和花儿的奇丽。那么上课前的问题解决了吗?
课文中有一处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的解答,再读读课文,找出这几句话。
2、出示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
3、同学们,德国人就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在作者的眼中,这就是一种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
是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你觉得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境界?(高尚 乐于奉献 无私)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的?(赞叹、敬佩、欣赏)
五、回顾板书,总结课文。
1、师小结:美的风景让人留连,美的心灵更是让人无法忘记,让人永远追寻!我们的季老先生就是因为始终无法忘记德国这奇丽的景色,这奇特的民族,所以四五十年后,他又再次踏上了这片美丽的土地,所见到的又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他又会有着怎样的感慨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的介绍认识了德国人养花的(奇特),欣赏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品味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让我们再一次回味德国独特的风情,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六、作业
把文中让你们感觉到花美的句子或者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抄下来。
《花是别人看的》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