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包括课程的跨学科连接,以促进综合性的学习,教案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它们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审查,以下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五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五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教育机器人的主要特点。
2.熟悉机器人的基本工作流程。
3.熟悉vjc仿真软件的工作环境。
过程与方法
1.掌握测试机器人运动的方法。
2.感受仿真机器人的运动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熟悉vjc仿真软件的工作环境。
难点:
熟悉机器人的基本工作流程。
教学准备
1.vjc仿真软件。
2.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育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教育领域,通过多样的形式发挥教育功能。那么,它们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及其编程平台——vjc仿真软件。
二、课堂学习
(一)机器人的基本工作流程
根据不同的.工作要求,我们首先为机器人设计相应的动作过程,并在计算机上编写相应的程序,再通过数据线将程序写入机器人,由机器人执行命令,完成相应的动作。
(二)初识vjc仿真软件
软件主程序窗口组成:菜单栏、工具栏、四个模块库、流程图生成区、jc代码生成区以及垃圾箱。
仿真系统的窗口界面:信息显示区、功能区和机器人运行显示区。
教师演示流程图的初步编写过程以及测试仿真机器人的方法。
三、课堂活动
1.全班随机分为两大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由组长对任务进行具体分工。
2.打开vjc仿真软件中自带的示范程序,并进入仿真环境中测试,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一组能打开并顺利地测试的程序最多。(若在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可借助“学乐园”中的“课堂讲解”释疑。)
3.各组长收集并综合本组成员的探究成果,上台演示示范程序。教师作相关点评和总结。
(具体活动计划可参考“活动室”中的内容。)
四、课外探究
观察了机器人的各种运动后,你理解了流程图中各个模块的作用了吗?与同学进行交流与讨论。
五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获取信息的途径及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2、了解电脑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3、了解电脑的发展史。
教学重点:
电脑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建议:
信息(information):教师可以举例来说明:如欧洲足球锦标赛的现场直播、我们学习用的书、冬天大雪纷飞的情景……这些用文字、语言、声音、图像等表示的内容统称为信息。
信息获取的途径可由学生来讲述,让他们自由发挥。电脑的应用广泛教师难以一一讲全,因此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有关资料,在课堂中分小组汇报。教师主要向学生介绍因特网作用,教师也可以向学生简单演示一下因特网的神奇魅力。
电脑的发展史:从1946诞生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后,我们可以把计算机的发展四个阶段:
1、1946至50年代后期,电子管时期。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后期,晶体管时期。
3、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前期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
4、70年代到今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材还安排了计算机的组成的阅读材料。
五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3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安全工作环境。
能力目标:让学生会整理,备份数据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电脑和养成及时备份,整理重要数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备份与整理重要数据。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数据备份与整理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准备一个含有多种类型文件并未整理的文件夹。
一、环境与计算机
师: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电脑呢,虽然有神通广大的本领,但它呢,也有天敌。
1、灰尘:会导致散热不畅,发生死机。(显示器屏幕上的灰尘有专门的东西擦,一般对电脑硬件比较熟悉的专业人士应每过半年)
2、怕水:机箱受潮会导致短路,天气潮湿时要多开开电脑(先讲一下电视机的使用原理)
3、怕热:温度太高会烧坏cpu(先问一下大家电脑的心脏是什么?)所以一般机房里都装有空调。
4、要尽量保持电脑附近的干净整洁,特别是键盘边上要干净,不要在电脑附近吸烟。不要在键盘附近吃东西,不要把喝水的杯子放在键盘附近。
二、整理我的资料:
师:请同学们帮我找出在以123命名的文件夹。
师:是不是找一个文件夹要花费我们很多时间。看来我们有必要整理一下这个文件夹了,有同学会整理吗?
小练习:发给大家一个含有多种类型文件的文件夹,让同学们整理好来。整理好的同学可以玩金山打字通或金山画王。
三、保护我的资料:
师:上节课我在c盘放了一个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文件夹,里面放了备课资料,可是现在找不到了,原来是上节课某个老师以为没用删掉了,那我怎么办啊。我打开f盘看一下,里面也有一个,原来上节课我在c,f盘都放了一个,这叫什么呢?
师:数据备份,所以我们有重要的文件呢也要备份起来。
五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媒体素材获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掌握图片素材的基本编辑方法。
2.能力目标:
让学生了解媒体素材获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掌握图片素材的基本编辑方法,通过学生的操作和协作探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通过知识的再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通过小组的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媒体素材获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掌握图片素材的基本编辑方法。
教学难点:
网上下载图片素材;
使用“录音机”录制声音素材。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任务驱动法。
所用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在上节课,我们已经亲身体验了绘声绘色的多媒体作品。一个优秀的多媒体作品常常包含图片、音乐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因此,我们要制作一个精彩的多媒体作品,常常需要收集大量的图片、声音等素材,这些素材也有赖于平时的积累,否则,就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
二、讲授新课
(一)获取图片素材
师:那么,我们从哪里获得这些媒体素材呢?
生:(1)上网下载。(2)利用photoshop等软件自己制作。(3)数码设备。
师:大家的回答都很好。对于这个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有了一些答案。如:自己使用画图工具绘制、上网下载等。从因特网上搜索并下载图片素材资料十分方便。但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如果要引用别人的图片资料,必须注明图片的来源。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些搜索引擎开始建立我们的多媒体宝库。(板书课题:建立多媒体宝库。)
(二)提供机会,学生实践探究
学生搜索“动物”图片。
教师总结并广播演示操作过程:
步骤1: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__。
步骤2:选择搜索图片功能,输入关键词,选择大图,单击“百度搜索”按钮,搜索结果以缩略图的形式显示在窗口中。
步骤3:单击选中的“狮子”图片,就可以看到实际大小的图片。
步骤4:将图片以“狮子”为文件名保存到计算机中。
步骤5:修改该图片文件属性,将引用地址保存在“摘要”的“备注”栏中。
师:从网上下载图片虽然很方便,但并不是我们需要的图片网上都有。如:记录我们实际生活的图片就不一定能够在网上找到。特别是对于新闻工作者,许多新闻图片都需要现场拍摄。自从19世纪末照相机问世以来,相机成为我们记录生活的主要工具之一,几乎每个人都照过像。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数码相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更方便地拍摄数码相片,这些数码相片不但可以直接输入计算机成为图片素材,还可以与传统相片一样冲洗出来。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从外观上看,有一个液晶显示屏,感光元件ccd和数字存储卡取代了传统胶卷,拍照的结果可以立刻显示在显示屏上,存储卡容量的大小决定了拍摄相片的数量,如果对拍摄结果不满意可以立刻删除,因此使用数码相机就不用买胶卷了。当然,照相机只是我们获取图片素材的基本工具,要拍出好的相片,往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许多战地记者为了获得一手的新闻图片,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投影广播数码相机图片。
师:如果我们使用的是传统相机或者需要采集一些实物图片,就需要使用扫描仪将图片扫描成数字图片,输入计算机。
小结课堂,学生尝试从网上下载其他类别的图片,并用acdsee观看。
(三)获取声音素材
师:我们知道,使用录音机可以录制各种声音。如果计算机安装了声卡,通过麦克风,再配合录音软件,就可以把自己的声音录制到计算机中去。
教师广播操作使用windows里的“录音机”软件录制声音过程:
步骤1:检查麦克风是否连接好,然后启动“录音机”程序,单击按钮,开始录音。
步骤2:对着话筒说一段话或朗诵一首古诗,这时会看到窗口中显示绿色的波形图,同时刻度尺上的滑块正在缓慢地向右移动,表示录音的进度。
步骤3:单击按钮,结束录音。
步骤4:打开“文件”菜单,在弹出的“另存为”对话框中选择文件保存位置,然后输入文件名。
步骤5:单击“保存”按钮,录制的声音文件被保存下来。“录音机”默认的声音文件的扩展名是wav,保存文件时计算机会自动添加扩展名。
师:录音结束后,可以检验一下刚才录音的效果。单击按钮开始播放,音箱中就会传出刚刚录下的声音。
提供机会,学生实践探究。
投影广播任务:请同学们利用“录音机”录制自己朗诵古诗的声音(静夜思),并保存下来。
教师随堂检查,并指导学生。
(四)获取视频素材
师:与图片、声音素材相比,视频素材制作难度大,占用的存储空间也大,因此,我们获取视频素材要困难一些。同样,我们在因特网上也能找到许多免费的视频文件,下载后成为我们制作多媒体作品的素材。在因特网上,有许多视频素材是以流媒体形式存在,需要使用专门的软件才能下载。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vcd、dvd节目光盘中截取或者从电视节目中录制所需要的视频素材。
投影广播视频素材制作过程(vcd、dvd等)。
师:另外使用数码摄像机现场录制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与数码相机一样,数码摄像机也是我们获取视频素材的重要工具。拍好的视频素材要经过采集、编辑、压缩等过程后,才能成为可用的视频素材,并以视频文件、vcd或dvd形式保存下来备用。
投影广播数码摄像机采集过程。
三、授课完毕,课程总结
本节课主要讲了两个知识点:
1.了解媒体素材获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2.掌握图片素材的基本编辑方法。
四、课堂作业
请同学们使用“录音机”软件,课后录制一首古诗。
五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视频f/x”菜单及条幅文本。
技能目标:学会使用“视频f/x”菜单;能够添加条幅文本套用动态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提高自身审美及评价能力。
重难点及突破方法:学会使用“视频f/x”菜单;能够添加条幅文本套用动态效果。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方式交互使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几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动画的制作。课下很多同学问:能不能像word文字效果一样套用预先设定的效果呢?答案是肯定的',今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新授课: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师:下面,同学们先新建一个:200x150的画布,并建立两帧,在不同的帧上添加不同的图像。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套用“视频f/x”菜单效果
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
①中第一帧和第二帧;
②单击“视频f/x”菜单“peel”子菜单中的“turnpage-peel”命令;
③设定效果。
学生独立练习。
3、套用文本效果
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
第一步:添加条幅文本。
方法一:在帧上右击,选择“添加条幅文本”命令。
方法二:单击标准工具栏中的“帧”选择“添加条幅文本”命令。
第二步:设置条幅文本。
4、保存并退出。
课堂总结:谈收获。
教学目标
五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6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状况
2、培养学生对电脑技巧的探索
3、提高学生对电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2、教学难点:畅想、设计未来的计算机。
3、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即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这台计算机总共使用了18000多只电子管,1500多个继电器,重量达30多吨,占地180平方米,耗电150千瓦,其运算速度为每秒钟5000次。
虽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十分庞大,性能也不是很高,但是它却奠定了计算机的发展基础,在科学技术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二)计算机的发展
自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电子计算机以异常迅猛的速度发展。电子计算机从诞生到现在大致上经历了四代:
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开始于1946年,结构上以中央处理机为中心,使用机器语言,存储量小,主要用于数值计算。
第二代是晶体管计算机,开始于1958年,结构上以存储器为中心,使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应用领域扩大到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等方面。
第三代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64年,这一代计算机仍然以存储器为中心,机种多样化、系列化,外部设备不断增加、功能不断扩大,软件的功能进一步完善,除了用于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外,已经可以处理图像、文字等资料。
第四代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71年,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众多方面。因为有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可以集成在一块或几块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型计算机。
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
虽然我国计算机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56年我国开始规划电子计算机研制工作;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和北京有线电厂着手进行;1958年8月1日成功地研制出了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即djs-1型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共计用了4200个电子管、4000个晶体二极管,运算速度为1万次每秒。此后,在我国计算机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计算机事业发展迅速,1964年运算速度为5万次每秒的晶体管计算机正式投入运行;1973年以集成电路为主要元器件的150型和665型计算机相继研制成功;1983年2月,运算速度为1亿次每秒的银河-i巨型计算机由中国国防科学大学在长沙研制成功;1992年11月,运算速度为10亿次每秒的银河-i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97年11月,运算速度为100亿次每秒的银河-ii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已经快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三)未来的电脑
未来的电脑将向多功能、微型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甚至可以穿在身上、戴在手腕上,还可以随时与外界联络、通信……
电脑将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讨论:你想像中的未来电脑是什么样的?
(四)课外要求:
通过网络或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计算机发展史方面的资料
五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了解编制程序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2、了解算法概念,了解流程图。
3、会用流程图设计和描述算法。
学习重点:会用流程图设计和描述算法。
学习难点:会用流程图设计和描述算法。
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学习法、评价交流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习过程:
一、问题驱动
同学们,《曹冲称象》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士兵们按部就班地执行曹冲的指令,很快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一件事情,若事先做好规划和设计,然后按照规划和设计的步骤,按顺序执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用简洁的'方式来描述曹冲称象的步骤呢?
二、生活中的顺序结构算法
算法的顺序结构是指在一个算法中,运算是按照步骤依次执行的一种最简单的结构。
如曹冲称象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一般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把大象牵到船上,在水面处的船身上作一个记号。
第二步:牵走大象,再往船上装石块,使船身下沉到原记号处为止。
第三步:称出这些石块的总重量,就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
三、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我们在scratch编程单元中已经学过使用计算机解决各种问题,经历了对问题进行分析、建立模型、确定算法、编写程序以及让计算机按指定步骤有序地工作的过程。如:曹冲称象的问题用计算机解决,大致需经过一下过程:
1、问题分析,建立数学模型
用变量a、b分别表示大象的重量和石头的总重量,用一个数值表示重量。问题转化为:要把变量b中的数值传递给变量a。
2、确定算法
用自然语言描述如下:
①定义两个变量a、b;
②把石头总重量数值赋给b;
③把的数值传递给a;
④结束
3、编写程序
选择一种计算机语言,将算法转换成程序。
4、运行并调试程序
四、练一练
同学们已会根据实际情况绘制流程图,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又快又好地完成课本p105的“练一练”。(设计一个算法并编写程序,进行程序调试)
五、师生总结
板书设计
25
“按部就班”到终点
——顺序结构算法的描述
生活中的顺序结构算法
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五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