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可以在教案中记录下学生的表现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差异,以提供个性化支持,以下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在星空中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在星空中教案篇1
一、紧扣目标,自然引入,激发兴趣。
“本单元的目标是听清楚和说明白。上一次我们学习了〈穿云破雾上九天〉一文,大家积极发言,以记者采访报道的形式,述说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试验发射的现场情况,很多同学展示了自己的好口才。上一课重点是说事,而生活当中常常需要传情,比如你对一件物品、你的家庭的喜爱之情如何表达出来呢?”我正在开场白,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还有,顺便告诉我们如何表达对一个人的爱情呢?”(众生笑)。
我没有动怒(太熟了),反问:“你怎么写?”
“不外乎就是说我喜欢你或者说我对你有好感之类的,但写了两行就没话说了,憋得难受!”气氛活跃。
“空洞!没有语文水平也想谈恋爱,还是认真点吧。”我“将”他们一军,“乖乖听完这一课,就会有提高的。我们来看看台湾作家李乐薇怎样描写他的小屋,表达一种高雅的情感。”我板书标题,解题。
二、不露痕迹引入正文,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们为什么要学这篇文章?除了学习如何说明白一种情感之外,还可以学到一种‘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板书)。文章的描写对象是山脊上的‘我的小屋’(空中楼阁),他变换了三个立足点来描述,走一步换一景,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来看去都是不一样,都是很可爱。”板书:
一、立足小屋外面,欣赏它和背景的和谐美(点缀)。
二、立足小屋,欣赏其环境之美。
三、出入途中、夜幕之下景色和所见所感。
“请同学们根据这个提纲快速浏览课文,划分文章段落。”布置任务,学生完成。
“都喜欢,特别是14段‘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深情地示范性朗读,很多人跟我一起读。——这课堂有点“温度”。
“好东西一起吃,好文章一起读。大家将整篇文章一起朗读好不好?”“好!”——我“火上浇油”,学生其实很容易“上钩”。
三、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谈话。
解释了重点字词。“现在我要考一考你们的理解能力?请大家思考如下问题,谈一谈自己看法”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在每个部分都提出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比如第一部分我的问题是: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请根据想象,描绘一下它们的样子。
2、小屋如何点缀山?
3、第3段用了哪些富有动感的词语?
4、在树的点缀下,小屋有哪些特点(综合4至8段)?
5、第5段描写树的各种美,有何用意?
四、适当穿插点拨,授人“鱼”和“渔”。
通过提问和探讨,学生已经基本吃透文章内容。我针对有些句子,适当穿插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例如结合“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一句,我提问:“难道这一所小屋真的会飞么?”
“当然不是,是树叶在动。”
“不,是指房屋的样子像小鸟,屋檐高翘,展翅欲飞的样子。”
“不对------”学生们争论热烈。——这课堂“发高烧”啰!
“树点缀了山。”异口同声。
“错!”我一摆手,大家面面相觑。
五、亦庄亦谐,检验效果。
“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学生点中要害。
“比如我们同学,热爱学习的人认为教室是天堂,害怕读书的人把教室看做地狱”有人举一反三了!
“天堂总比地狱好。不爱也得爱,何苦跟自己过不去呢?”嘿!还挺有味!
“爱爱爱!‘撒遍人间都是爱’我知道情书怎么写了,老师,我念给你听,新鲜出炉,来来来!”这调皮鬼眼看时间不多,不举手就站起来“我也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在校园里,我处处留意着你的身影,我的目光象磁石一样跟着你那指南针一样苗条的身材。你散步的时候,清风送来阵阵清香,你停下来就象若柳扶风,亭亭玉立,你在操场上英姿飒爽,矫健迷人-----”真酸哪!——救火!
在星空中教案篇2
马明华
一、说教材
(一)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我的空中楼阁》,入编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散文系列,体现了新的特点即该单元篇目之间具有了同质对比性(《我的空中楼阁》与《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属抒情散文,主题上都兼备心灵栖息之地象征性。它以往与《故都的秋》、《灯》编排而无上述特点。)这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散文阅读、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新课标要求,在中学阶段实施中学美育,重视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能力,重视散文更优于实现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关注学生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实现美育目标和德育目标。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了不少散文,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对散文的研读还有待加强,以形成对散文的全面、系统、深入理解和把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实际情况这一契机,运用现代大语文观念,适时开展大散文教学。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1.德育目标
现代社会,物质在膨胀,精神在萎缩,社会在发展,自然在失落,事物两极正日益失去和谐统一。受此影响,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尤值得关注。对他们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教师有必要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来矫正,有必要用象征精神家园的本课题来引导和熏陶,从而使他们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人的各种素质发展中起着导向和促进作用。
2.知识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探究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学习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依据:新大纲要求高中生学会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3.能力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依据:新大纲要求高中生进一步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课题散文自身的特点及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进行能力和思维训练与培养,故确立:
a.重点:如何理清文脉;如何从语言入手鉴赏本文意境之美。
b.难点:在初中散文知识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领会高一级散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及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
c.疑点:作者是在逃避或超脱现实,还是在拥抱现实?有何理由。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采用情境陶冶、启发式、探究式、朗读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依据: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重点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故用情境陶冶法;高中学生尤其重视能力和思维的训练,发挥其主体和自主性作用,故用启发式教学;高中教学适当采用专题式教法,培养其合作学习和探究知识的精神,故用探究式教法;本文语言富于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故采用朗读式教法。
三、说教学程序
1.拟定两课时
2.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情境导入、释题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进而理清文脉,领会托物言志表现手法,把握写景状物技巧。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确立探究专题如:语言特色、修辞格、进行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明确探究的对象、目的、意义并建立课堂评价制度。设题要有开放性、层次性、适度性。重视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合。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10’ )
1.用“温故知新”联想导入法创设情境
以初中所学的《桃花源记》作为切入点,引出每个人都曾渴望拥有一处理想的栖息地——世外桃源(请学生用口语描绘自己心目中“世外桃源”的样子);联系前一单元诗人海子所吟唱的“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朱自清 在“荷塘”边寻到了心灵的宁静;著名哲学家荷尔德林所说“人要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这已成为人文21世纪人们的共同宣言。《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正是这样的一篇时代宣言。
2.释题(一语双关),简介作家、作品。(背景、风格)
3.配古典音乐朗读,(如有媒体则可配制反映优美自然风光的幻灯片,以增强直观感);因语言富于诗的韵律,故采用男女声组合朗读,按句读(dòu) 换读。同时做好批注:
(1)划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
(2)标出疑难语句
第二步: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25 )
1.理解文脉
“我的空中楼阁”是偏正短语,重点在“空中楼阁”,文章是如何据此组织文脉的?请从原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加以概括:
提示: 山脊小屋悬空而立(2)
林间小屋凌空而起(9)
开放性院子作领空(9)
山路作空中走廊(14)
夜间小屋是空中楼阁(15)
(至此重点突破)
2.赏物
(1)实写 (1—3)小屋点缀了山(远观全景)
(4—8)树点缀了小屋(由近及远)
(托物言志第一阶段)
(9—10)领空、围墙
(11—13)空气、光线、环境
(2)虚写 (14)山路、山坡
(15—18)夜晚的小屋成空中楼阁
(托物言志第二阶段)
解析:作者借助丰富的联想、想像,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
3.明志
齐诵课文最后一部分(16—18)
解析:作者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外(引述陶诗),为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托物言志第三阶段,至此难点突破,德育目标实现)
4.谋篇布局即构思
本文在构思上独具匠心,具有一种整齐美和变化美。请试作分析。
5.表现手法
本文状物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请作点具体分析。
6.写景状物的角度
(1)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请举例说明。
(2)归纳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
a.时空变换(远近、内外、局整、晨昏)
b.多种感官,联想、想象综合运用
c.运用辩证法(小大、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虚与实)
解题思路:
①引述苏轼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激发思考。
②回忆比较初中第四册蒲松龄《山市》写作特点:a.悬念起笔b.以情衬景c.由粗到细d.动静互变
(至此难点突破,能力目标实现)
第三步 知识的迁移与扩展(9’)
a.附上“课堂跟踪反馈”练习,分组讨论完成:一组:(一)1、2、7 二组:(一)3、5、7 三组:(一)4、6、7 四组:(二)阅读
●组织原则是:基础题与能力题交叉,协作分工。旨在随机检测与反馈教学成果,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仅提供参考答案,掌握反馈信息,为下一课时提供参考,以便调整课的具体环节。
b.小结本堂课所学知识。
第四步 布置作业(1’ )
1.诵读文中优美语段语句
2.布置下节专题任务:语言特色(由第一、二组全作完成);
修辞特色(由第三、四组合作完成)。(也可选“教学疑点”作为专题研究)
依据:作业,旨在巩固本节教学成果,并适时向第二节内容过渡,以便完成余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四、说教具
根据直观、实用,增加课堂容量等原则选用教具。如:
录音机(古典音乐带),小黑板(展示课堂问题),复印练习资料和下载的背景资料,如有多媒体可制作风景图片(含课件)
五、说板书
依据:1.直观、简洁,有助于理清文脉。
2.用链式图示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004.11.9
作者邮箱:
[1]
在星空中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
2、把握作者的语境和写作思路。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品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领会文章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感受。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文章诗化的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2、托物言志的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同学,假如你有足够的钱的话,你会把你心目中的房子建在哪里?怎么设计?
2、老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向往已旧的房子,我们暂且称它为小屋吧,温馨点。这小屋它可能在毛泽东的湘江畔,在徐志摹的康桥边,在郑愁予达达马蹄声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这小屋也许像海子的房子一样在海边,也许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或者干脆是归有光的一处陋室!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呢?
二、新课学习。
1、师:大家都预习过了课文了,在字词上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了,今天就不强调了字词了。今天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朗诵课文,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会作者优美的句子和隐藏在句中的情感。下面请大家花两三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呆会儿,我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不能笼统的说每一句好,一定要找出自认为最好的。)
教师准备: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痔一点。
也许那是上帝赏玩的牡丹或芍药。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略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我外出,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栖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山峡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
它给人一种朦胧美,恍若仙镜。
2、听配乐朗读。
3、朗读训练。
问:你觉得他读得怎样?下面请同学找出喜欢的句子,自由读出来,要求:读出味道来。
作业布置:熟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在星空中教案篇4
时间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揣摩作者在选词遣句方面的用心,体会散文寄情于景的特点。
2、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反复涵咏优美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3、学习定景换点的写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把握无具体事件的纯写景抒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1、 分析题目。
让学生思考“空中楼阁”的隐含意义。(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是实指小屋所在之山烟雾迷蒙,又虚指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让学生思考一句双关修辞的话。)
2、 简单介绍作者。
李乐薇,中国台湾女作家,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作品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3、范读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寄托的感情。
4、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并试图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特点。清新、空灵、浪漫、瑰奇等。在微妙莫测的心灵领域,散文的笔法变化无穷,无拘无束。如:
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比喻修辞,写出小屋的轻巧,和山相映成趣)
b、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介绍博喻修辞手法,写出小屋的灵动与生气。此外,要求学生仿写该句,在格式、修辞、意境等方面与被仿写句子相同。)
c、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应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善用短句,写出了作者对小屋的无比喜爱。)
d、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和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对偶,反问修辞,请学生仿写句子。)
e、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点出作者向往“独立的”、“安静的”生活,能够在自己的小屋中享受着“美梦”,这似乎是人世间最完美的生活;在小山上的小屋与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无须挂画,门外有幅画──名叫自然”,这应该是作者心里最完美的境界。然而,这种摒弃世间物质享受,追求内心清静,远离尘嚣的生活真的可以存在吗?作者的清梦真的可以做下去吗?)
f、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在13、15自然段中明确地暗示了这种理想状态的生活就像文章的题目那样是个“空中楼阁”。“空中楼阁”本身就是一语双关,既是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暗示这实际上是作者幻想中超然物外的理想国。所以在文章近结束时,作者用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雾失楼台”的情景,小屋太完美了,所以在世间是不可求的。作者巧妙地把实景与虚景,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有机交融在一起,有实有虚,虚实相生,开拓了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5、要求学生领会本文作者的志向和情趣。
散文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的最熨贴的寄托。作者借对建筑在山上的小屋的描写,全文如诗如画、如歌如梦,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寄托了她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摒弃世间物质享受,追求内心清静,远离尘嚣的独立人格。
6、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但所写的是实在的山、树、房屋的形势。后一部分则重在对作者的主观感受进行自然抒写:极小的花园,有限的围墙,“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而陶醉;明明小屋处于“山的怀抱中”,山是静止的,而在晨昏光线变化中,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会“绽开”,也会“收拢”,仿佛山是会动的。……夜幕中,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由实入虚,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有机交融在一起,虚实相生,开拓出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7、从写景抒情角度比较本文与朱自清的《荷堂月色》,又从内容相同角度比较本文于梁实秋的《雅居》,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为什么?
在星空中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2、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一近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
理清“文脉: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1)诗化的语言(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①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②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2)画的笔法
①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②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3)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总结、扩展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中优美的语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生活情况的语句,理解其含义。
如:写自己小花园时说 “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侧重表现“无形的围墙”,目的是说小屋环境“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这种环境里生活是何等心情舒畅,自由自在。描写破晓和入暮美景时,可以看出作者在观察过程中有难以言传的享受,作者还点到,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讨论
(1)文章反复写山、树和屋,原因是什么?
明确:山、树、屋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前两者是自然景观,后者则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表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和破晓、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什么深意?
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托物言志的手法
①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明确: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②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明确:小屋脱离尘世,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任。
③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
含义是双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5)疑点讨论
小屋究竟是真是虚?
此处自由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没有标准答案。
二、总结、扩展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三、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写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题目自拟。
在星空中教案5篇相关文章:
★ 中红星观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