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治理工作总结7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工作总结能提升自己在工作中的时间管理能力和任务分配能力,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同事合作,共同实现目标,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乡村社会治理工作总结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乡村社会治理工作总结7篇

乡村社会治理工作总结篇1

从学生到政府工作人员这种环境和主角的双重转变。我在领导和关怀和指导下,在同志们的热心帮忙下,经过自己的努力,思想上、业务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以“服从领导,扎实工作,认真学习,团结同志”为标准,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学习任务,并取得了必须的成绩;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强化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工作以来,农业局浓厚的学习氛围深深的感染着我,我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逐渐增强自己的实践自觉性和坚定性。为进一步加快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认真学习业务知识,重点学习公文写作及公文处理和电脑知识,在学习上做到重点中找重点,抓住重点,并结合自己在公文写作和电脑知识方面在哪些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结合着自己的实际工作,认真学习农业科学技术以了解掌握我区农业的基本现状,虚心向身边同志请教,经过多看、多听、多想,做到嘴勤、手勤、脚勤,努力使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资料。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x省种子管理条例》及《行政法》增强自身法制观念的同时也有利于自己运用娴熟的法律知识去监督检查市场,不断的吸纳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强新本领。

二、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努力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

结合着“x省农作物品种专项治理年”活动的开展,积极配合上级,协助领导做好市场的监督检查工作,定期不定期的抽检市场,严格执法,公平公正,杜绝假、劣种子混入市场,保证农民利益不受侵害,维护了种子市场正常秩序。同时,做好上访农民的接待工作,对上访群众热情周到,有问必答,处理案件圆满,把工作真真正正做到农民心坎里。

做好品种推广和实验是我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我积极联系在省内、外各大种业公司,科研院所工作的同学,引进适合我区栽培的新品种,新技术,把增加农民收入工作做到实处。去年我们设立展示田x、实验田x。共推广品种x,其中玉米x、黄瓜x,番茄x。引进实验品种4x,有部分品种已经被农民认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

在全区工会演讲比赛中,我的《把论文写在x的土地上》获得一等奖,这增加了我的自信心,在工作上也受到了鼓舞。我又参加了义务献血活动,在献出爱心的同时我也感觉到为社会做出贡献自己内心的喜悦。我明白了一个人最欢乐的事情不是被满足,而是被需要。

回顾过去的工作,我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都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但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理论上不够深入,工作经验少。今后我必须克服缺点,发扬成绩,自觉把自己置于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为x农业的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完成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献出自己的青春。

乡村社会治理工作总结篇2

今年以来,xx镇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农业经济和农旅融合发展,大理整治城乡人居环境、实施“厕所革命”、发展特色产业等,乡村面貌逐步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健全,生态环境向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现将xx镇20xx年度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如下。

一、20xx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农业经济健康向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做好乡村振兴衔接。坚持精准施策、稳固脱贫,新增和调整帮扶力量20人,完成361个各级督查发现问题整改,发放鸡苗2000余只,仔猪26头,162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面享受教育扶持政策,新增低保兜底11人,动态管理贫困人口1013人。举办贫困户产业技术培训2期,实用技能培训2期。开发公益性岗位30个,扶贫车间提供就业岗位80个。农业蓬勃发展,经济基础日益牢固。坚持耕地保护红线,严把粮食安全关,截至20xx年年底,全镇共有集体农用土地154896.76亩,粮食作物年产量约4224.2公斤,茶叶年产量约923.9吨,水果年产量约133吨;生猪年出栏2万余头,年产肉量约1660吨。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子,鼓励发展规模养殖和林下种养殖,建成茶园5000余亩、中药材6000余亩和高山蔬菜、蓝莓、核桃“三个千亩”;培育发展笋用竹200亩,食用笋年产达15吨;建成500头以上养殖场(户)2家、1000头以上养殖场(户)2家,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1个,驯化野生重楼4种。坚持以项目促发展,积极协调实施天兆猪业二期建设项目,拟建成集20万头种猪繁育、30万头商品猪养殖、饲料加工厂、生猪屠宰、冷链物流为一体化的产业集群。

(二)农旅融合提质增效。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机遇,扎实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坚持“5242”发展战略布局,抢抓成渝双城发展机遇,依托文化和产业资源,打造问道老君山、茶马官道寻踪“两大乡村旅游线路”,串联蓝莓酒庄、九龙潭农场、普惠寺、飞龙关、高桥明月、茶马驿站等景观景点,沿线布局采茶叶、摘蓝莓、掰竹笋、取蜂蜜等休闲观光体验农业,积极引进精品民宿发展,让游客深化“吃住行游购”体验。年均接待游客1.3万人次,年均旅游综合收入40万元。一条切合实际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之路逐渐成形。

(三)人居环境长治久美。大力实施“厕所革命”,新建完工“厕所革命”46户。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和探索实施农村垃圾处理“高岗模式”,年投入资金约8万元,配备保洁员56名、垃圾清运员42名,推进垃圾清运“不落地”和分类回收,垃圾清运减少率达28%。开展砂石、畜禽养殖等“散乱污”企业巡查治理22次,养殖户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8%。加强农药制品规范管理使用,设置7个农膜回收点、14个农药包装品回收点,回收农膜125公斤、农药包装品80公斤。划分5个功能分区233个摊位,完成轱辘临时农贸市场搬迁,解决数十年来“马路集市”遗留问题。着力优化民居环境,完成轱辘小区、xx小区370余户防雨棚安装,化解群众“烦心事”,人居环境逐渐改善,乡风文明水平日趋提高。

(四)特色产业茁壮成长。依托自身的优质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优势,引入社会资本和人才资源,投资400万元建设xx镇雅鱼养殖示范基地,探索村企共建模式,并与四川农业大学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建成集生态养殖、旅游观光、生态保护、科研繁殖为一体的冷水鱼养殖产业示范基地,年产雅鱼等水产品可达3万斤,年产值60万元。基于资源基础,探索实践“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以上横村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自营为基础,采取中省(市县)集体经济扶持资金项目化实施、形成固定资产及实物入股的形式,形成了面积约30亩的以重楼、半夏、黄精、毛慈菇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振兴软硬件不足。行政区划调整后,我镇机关实有可用办公室15间,办公场所拥挤,乡村振兴无专用办公室和办公设备。镇级财政收支严重失衡,收支逆差达65万元,乡村振兴日常经费保障乏力。

(二)农村实用型人才紧缺。在农业产业方面缺少新型职业农民和电商专业人才,缺少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深加工业的领军型、高层次涉农人才,在农旅融合上缺少懂管理、会策划、善营销的精专人才。人才培养滞后于实际需要,招募合伙人渠道单一,人才体系尚未适合当地实情,人才振兴缺口较大。

(三)企业入驻和项目转化率不高。辖区龙头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精深加工不够。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过程中,招引相关联的企业力度不够,项目支撑力不强,销售渠道单一,附加值不高。

(四)生态环境整治成效需进一步巩固。城乡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不断完善,但群众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沿线环境卫生时有反弹,畜禽养殖等“散乱污”企业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20xx年工作计划

(一)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入推行党支部标准工作法,不断提升农村党建工作水平,突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作用。加大违法违纪问题查处力度,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深化产业带动效能。突出农旅大镇发展定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盘活产业资源,进一步挖掘、提升发展中药材、蔬菜和林竹三大支柱性产业;探索实践养殖产业“三化”联动,实现“一三互动、农旅融合”,走绿色高效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三)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逐步完善硬件设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硬化、维护村组道路,改造提升饮水设施,有序推进垃圾分类试点,污水处理厂、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工作,推进永久性避难场所建设,补充完善轱辘小区文体设施,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管理水平,以点带面,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四)构建文明和谐格局。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深入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推进移风易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现代意识、科学精神、文明理念逐步渗入到群众头脑、转化为自觉行动,提升群众综合素质。探索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社会治理模式,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建好宣传文化阵地,完善村规民约,培育文明新风尚,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乡村社会治理工作总结篇3

县委、县政府确定我局为20xx年xx镇xx村美丽乡村建设帮扶点后,我局上下闻风而动,3月底由局领导率领工作人员进驻到村,深入乡村农户调查,开展宣传发动工作。按照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了帮扶工作目标和任务。一年来,我局认真执行《xx县20xx年美丽乡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方案》,扎扎实实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

一、开展调查研究,科学制定帮扶规划。

我局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组,采取召开村民会议、印发宣传材料、开展“三民”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相关政策措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和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的部署上来;加强对乡镇和新农村建设点的工作指导,着力组织指导驻点村实施“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化一处理”。同时,通过调查了解村情、民情,指导帮扶村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和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及村落社区建设规划,建好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休闲活动场所、一个宣传栏,制定一套公共事务管理制度,推广“党组织+村民理事会+志愿者协会”、“党支部+合作社+村民理事会”、“党支部+社区+村民理事会”等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党组织“一联一”共建、党员“一帮一”结对、党务工作者“一带一”联系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

二、结合水利职能,落实帮扶项目。

一是根据该村地处城郊,农民没有种菜习惯的现状,引导该村发展特色产业,在水泥厂附近建设100多亩的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并从项目资金中挤出40万元支持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为优秀本土创业人才在资金、技术、项目、信息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条件,使其尽快成为带头致富的典型、产业示范的典型,推广科技的典型,进而带动和促进全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在水利建设项目上对帮扶村倾斜,年内安排该村小农水项目资金200余万元,修复延伸灌溉渠道5000多米,全面改善该村灌溉条件,目前该项目已基本竣工;三是以改善民生为目标,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我局积极争取到农村安全饮水项目20xx年在xx镇实施,该项目总投资近1000万元,项目实施范围涵盖xx村委,目前项目正在加紧施工。

三、落实帮扶资金,解决实际问题。

我局从基层和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协调资金、项目和技术、人才,确保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特别是为帮助该村解决建设资金困难,我局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挤出5万元支持该村。

乡村社会治理工作总结篇4

今年来,我局深入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县农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文件精神,认真履职、务实运作,在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发展农村基层民主、落实基本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实施党建年度综合考核,将村级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分类定级,采取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进一步健全农村党建工作的动力机制,着力营造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按照省委、市委部署要求,结合20xx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对基层党组织实行分类动态管理,加大先进村级党组织的培育和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力度,积极创建“五好”党组织,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结合20xx年换届选举工作,我局联合市组织部,深入各县(市、区)、开发区、投资区巡查摸排,调查摸底,加大对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力度。

(二)进一步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做好农民重特大救助等社会救助工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加快老龄事业发展。截止目前城乡低保包括低保兜底资金共计支出:xxxx万元,保障人口达xxx户,xxx人左右,农牧民重特大救助截止目前医疗救助xxxx人,支出资金xxx万元,救助限额内救助率已达到xx%。xx月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录入留守儿童xxx名、困境儿童xxx名、散居孤儿xxx名,同时进一步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xx月对全县xxxx名xx岁以上失能和半失能老人、xx周岁高龄老人实施居家养老服务,支出资金xxx万元,20xx年我局将争取在全县x个公办养老机构建立日间照料中心,进一步为集中供养老人提供多样化服务。继续对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对象和孤儿实现集中供养全覆盖。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1.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建立健全村务联系会议制度,构建民事名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设施网络,扩大农牧区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面,完善政府购买社区组织服务机制。

2.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动态化精细化管理,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全面落实特困供养制度。

3.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加快老龄事业发展。

乡村社会治理工作总结篇5

一、推进情况

1、农村文化创意以举办夏季雅克音乐季为契机,加快打造大草原雅克音乐文化产业公园,让音乐产业成为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促进群众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力抓手,成为厚植进展优势、提升形象的核心举措,有力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大招商、大进展、大跨越。

2、加快建立乡村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爱护传承机制

县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是两水的分水岭,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在传统游牧文化中有着天然的自然生态爱护意识,这种意识植根于牧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特有的;牦牛、游牧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进展,单纯追求利益的猎取,造成了现有牧场的退化、沙化,牦牛超载的咨询题,经济的进展在旅游之外,急需另辟蹊径;因此,为经济的进一步进展,植根于非遗的创意农业成为了必定的选择;在县委、政府的指导和关心下,整合各界力量与资源,以科学的态度面对非遗创意农业,以期解决非遗传承与进展的全然咨询题,发扬长征精神开创文化扶贫新局面。

二、举措经验

建设;美丽草原、和谐家园;;继承红军长征精神,团结力量,共谋进展;以奋斗者为中心,构建农村文化创意园,展示草原文化魅力,开创新时代;以大生态建设为指导思想,遵循草原自然生态、社会经济进展、文化承载运行规律,以科学的进展观,开放的胸怀构建平台,共谋进展。

1、搭建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建设非遗文化爱护、传承、进展、旅游生态体验园,创建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盘活现有牧场,恢复草原自然生态,利于环境爱护,利于牧区进一步进展;激发牧民参与意识,在平台学会先进技术及经营理念,利于草、畜的高技术转化,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服务意识,增加牧民个体素养;传承爱护传统民族文化,充分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增加民族自豪感。

2、畅通国内研究机构、专家、学者解决咨询题渠道,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手段(优质草畜种,改良,草、畜种产品加工销售)(种、养、加、销一条龙),集中资源建立集恢复生态、传承文化(红色、生态种植、养殖、藏饮食),旅游观光,草畜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加牧民专业合作社,公司进展、生态恢复、牧民致富的;和谐家园;。

3、拓展非遗文化进展空间,优选非遗项目进行产业化进展,以传统文化为特色建设文化市场,构建非遗文化生态圈,以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建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

三、需求建议

开发民族特色创意民俗文化产品,做好牧民、牧场现状调查,充分考虑牧民现实需求与文化承载土壤生态结合点,做足了专业合作社与渠道平台建设的融合,规划切实可行落地的实施方案,加强和现有专业合作社的沟通,寻求最佳切入点。

1、在县城和日干乔湿地建设红军长征文化产业体系,建成长征精神培训学院分院和以长征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脉展示长廊;在镇依托赛马场建设高原马背文化产业园,包括马术培训基地、马术表演场地及队伍建设,格萨尔营地建设;在镇建设牦牛文化博物馆,开展牦牛文化节;在乡依托寺院进展宗教文化产业;在镇、镇适度规模进展唐卡、地毯、帐篷编制、牦牛绒手工制作等传统手工艺品加工示范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和传承,产业化进展工作差不多开展。

2、依托镇赛马场,建设高原马背文化产业园,提供马术培训、马术表演、马背文化产品销售;挖掘地域文化,展示高原牧民人马合一、刚健不息的奔腾和豪迈。

3、凉快大草原牦牛文化节,开展了文体活动、经贸活动、论坛活动。包括进行凉爽千人大型锅庄盛会,服饰、藏戏、草地山歌、面具、民间弹唱等表演等现代体育大赛。

4、加强长征文化与当地历史文脉的整合,与茶马古道以及元代忽必烈大军南下的路线的整合,与雪山草地景观的整合。通过长征主体文化演艺、餐饮、特色酒店等产业实现与其他形式的旅游产业融合进展,在县建设以长征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脉展示长廊和;长征精神培训学院分院;。

5、依托、经幡等人文资源资源和宁静草原绝美的自然景观资源,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内涵,提供优质禅修体验场所,展现了藏文化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灵魂与肉体关系的精髓内涵。

6、规划建设生态景观公路、半山及山巅观景平台,将如同;蓝月河谷;般的;水韵草原;开发建设成高端文化旅游生态体验产品。

盘活农村资源、增加就业、带动创业、助农增收、助推脱贫。

四、规划总结

(一)技术

以非遗传承人为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专家意见为指导,充分考虑旅游市场专业导师意见,复原草原牧场游牧设施建设,传统中包含现代旅游人理念。

充分研究藏族文化,充分结合实际,规划和寻求适合进展的产业项目及以后进展方向。

(二)销售

整合专家、企业家们现有资源和销售渠道,保证稳定的收益,为非遗后续项目的产业化进展,农村文化创意新产业新业态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奋斗者为核心的运作模式,激发奋斗者激情,合理而有吸引力的游客营销机制,吸引客人成为合伙人。

有味,生动的体验项目,精心生产的非遗作品及产品,是体验、休闲、购买的不二选择。

(三)处理关系

参与式方式处理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咨询题,极大激发参与者对企业自身的价值认同,对企业的进展,个人的进展提供了有力前进动力。

牦牛文化博物馆为进行非遗传承学习创业的人们提供了有得的场所,勾勒了美好的以后前景,每个进入平台的人都能寻到适合自己发光发热的位置。

让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产业化成为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促进群众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力抓手,成为厚植进展优势、提升形象的核心举措,有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大进展、大跨越,实现农村文化创意新产业新业态,建设具有区域特征、草原游牧文化的'活态体验爱护区。探究进展立体化高科技农业和订制农业、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乡村社会治理工作总结篇6

为切实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切实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兜底、临时救助工作等工作,为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基础民生保障工作。现将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及xx年工作计划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xx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农村低保保障

一是全面加强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年初,按照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全市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要求,我市及时印发《市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的通知》,并及时召开专项治理动员会和政策培训会,大力排查整治农村低保领域的各类不正之风和违规行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低保规范化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农村低保工作作风建设。二是严格落实动态管理。按月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对象纳入困难群众兜底保障范围,把因病、因残及其他临时困难返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作为重点,实现了“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动态管理”。每月保障金按时通过一卡通发放平台发放到位。三是及时上调保障标准。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及时制定《市民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关于调整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将我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38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430元,调整后的标准从xx年7月1日起执行,更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截至xx年12月,我市在册农村低保保障对象3241户,5444人,其中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3660人,占全部农村低保人数的67.23%。全年农村低保保障金累计发放66848人次、1635.68万元,其中为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发放保障金1000余万元,切实发挥了农村低保兜底保障作用。

(二)临时救助。

为切实提高临时救助效率,我市于xx年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截至目前分3批共下拨93万元临时救助备用金到各镇街道,启动紧急程序和人均救助金额不超过500元的由各镇街道动用备用金及时救助。人均救助金额超过500元的由按月及时审批,通过一卡通发放平台及时发放救助资金。截至目前,xx年共审批临时救助291户次,支出临时救助金99.92万元,户均救助达3434元;其中救助农村户籍165户次,支出农村户籍临时救助金4.69万元。为切实提高临时救助效率,我市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xx年分两批共拨付给各镇街备用金31万元,确保各镇街有充足的备用金及时救助基本生活陷入困难的困难家庭,xx年累计支出临时救助金130.92万元。

(三)农村特困人员。

xx年1-12月,我市发放农村特困供养金1.175万人次,共计金额621.1632万元。为了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切实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我市农村特困人员供养金标准于20xx年10月起农村分散特困人员供养金标准由原来的400元/人/月调整为500元/人/月,xx年7月1日起农村特困人员供养金标准由原来的500元/人/月调整为559元/人/月,农村特困人员实行动态化管理,已全部按照应保尽保的要求,纳入保障范围,特困供养金也准确及时的发放到位。

二、xx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严格执行农村低保、临时救助“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原则,切实加强主动发现机制,织密救助网络,兜实民生底线,服务疫情常态化防控大局。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包括受疫情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致贫返贫的群体按规定程序及时纳入农村低保或临时救助保障范围,科学合理确定救助资金额度,切实做到救助对象精准认定、救助额度科学确定、救助资金及时安全准确发放。继续执行好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指导各镇街通过运用临时救助备用金的方式积极开展先行救助,切实提高临时救助及时性和救助效率。

(二)扎实推进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对已脱贫且家庭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按实际情况给予不超过12个月的渐退期。密切关注已脱贫人群中收入不稳定、增收能力弱、返贫风险较高的.群体及低保边缘群体,符合条件的及时给于救助,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三)积极做好相关配合协调工作。此外我市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主动密切同青白江区沟通协作,做好成德同城化先行融合区发展战略下的社会救助融合发展工作。

(四)继续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对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实行月动态化管理,同时也会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的要求及时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调整,保障好困难群众的生活。

乡村社会治理工作总结篇7

按照《县关于提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资料的分工安排》要求,现就我局承担的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及文化创意相关工作作以下报告。

一、推进情况

1、农村文化创意以举办夏季雅克音乐季为契机,加快打造大草原雅克音乐文化产业公园,让音乐产业成为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促进群众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力抓手,成为厚植进展优势、提升形象的核心举措,有力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大招商、大进展、大跨越。

2、加快建立乡村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爱护传承机制

县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是两水的分水岭,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在传统游牧文化中有着天然的自然生态爱护意识,这种意识植根于牧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特有的;牦牛、游牧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进展,单纯追求利益的猎取,造成了现有牧场的退化、沙化,牦牛超载的咨询题,经济的进展在旅游之外,急需另辟蹊径;因此,为经济的进一步进展,植根于非遗的创意农业成为了必定的选择;在县委、政府的指导和关心下,整合各界力量与资源,以科学的态度面对非遗创意农业,以期解决非遗传承与进展的全然咨询题,发扬长征精神开创文化扶贫新局面。

二、举措经验

建设;美丽草原、和谐家园;;继承红军长征精神,团结力量,共谋进展;以奋斗者为中心,构建农村文化创意园,展示草原文化魅力,开创新时代;以大生态建设为指导思想,遵循草原自然生态、社会经济进展、文化承载运行规律,以科学的进展观,开放的胸怀构建平台,共谋进展。

1、搭建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建设非遗文化爱护、传承、进展、旅游生态体验园,创建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盘活现有牧场,恢复草原自然生态,利于环境爱护,利于牧区进一步进展;激发牧民参与意识,在平台学会先进技术及经营理念,利于草、畜的高技术转化,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服务意识,增加牧民个体素养;传承爱护传统民族文化,充分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增加民族自豪感。

2、畅通国内研究机构、专家、学者解决咨询题渠道,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手段(优质草畜种,改良,草、畜种产品加工销售)(种、养、加、销一条龙),集中资源建立集恢复生态、传承文化(红色、生态种植、养殖、藏饮食),旅游观光,草畜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加牧民专业合作社,公司进展、生态恢复、牧民致富的;和谐家园;。

3、拓展非遗文化进展空间,优选非遗项目进行产业化进展,以传统文化为特色建设文化市场,构建非遗文化生态圈,以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建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

三、需求建议

开发民族特色创意民俗文化产品,做好牧民、牧场现状调查,充分考虑牧民现实需求与文化承载土壤生态结合点,做足了专业合作社与渠道平台建设的融合,规划切实可行落地的实施方案,加强和现有专业合作社的沟通,寻求最佳切入点。

1、在县城和日干乔湿地建设红军长征文化产业体系,建成长征精神培训学院分院和以长征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脉展示长廊;在镇依托赛马场建设高原马背文化产业园,包括马术培训基地、马术表演场地及队伍建设,格萨尔营地建设;在镇建设牦牛文化博物馆,开展牦牛文化节;在乡依托寺院进展宗教文化产业;在镇、镇适度规模进展唐卡、地毯、帐篷编制、牦牛绒手工制作等传统手工艺品加工示范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和传承,产业化进展工作差不多开展。

2、依托镇赛马场,建设高原马背文化产业园,提供马术培训、马术表演、马背文化产品销售;挖掘地域文化,展示高原牧民人马合一、刚健不息的奔腾和豪迈。

3、凉快大草原牦牛文化节,开展了文体活动、经贸活动、论坛活动。包括进行凉爽千人大型锅庄盛会,服饰、藏戏、草地山歌、面具、民间弹唱等表演等现代体育大赛。

4、加强长征文化与当地历史文脉的整合,与茶马古道以及元代忽必烈大军南下的路线的整合,与雪山草地景观的整合。通过长征主体文化演艺、餐饮、特色酒店等产业实现与其他形式的旅游产业融合进展,在县建设以长征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脉展示长廊和;长征精神培训学院分院;。

5、依托、经幡等人文资源资源和宁静草原绝美的自然景观资源,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内涵,提供优质禅修体验场所,展现了藏文化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灵魂与肉体关系的精髓内涵。

6、规划建设生态景观公路、半山及山巅观景平台,将如同;蓝月河谷;般的;水韵草原;开发建设成高端文化旅游生态体验产品。

盘活农村资源、增加就业、带动创业、助农增收、助推脱贫。

四、规划总结

(一)、技术

以非遗传承人为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专家意见为指导,充分考虑旅游市场专业导师意见,复原草原牧场游牧设施建设,传统中包含现代旅游人理念。

充分研究藏族文化,充分结合实际,规划和寻求适合进展的产业项目及以后进展方向。

(二)、销售

整合专家、企业家们现有资源和销售渠道,保证稳定的收益,为非遗后续项目的产业化进展,农村文化创意新产业新业态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奋斗者为核心的运作模式,激发奋斗者激情,合理而有吸引力的游客营销机制,吸引客人成为合伙人。

有味,生动的.体验项目,精心生产的非遗作品及产品,是体验、休闲、购买的不二选择。

(三)、处理关系

参与式方式处理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咨询题,极大激发参与者对企业自身的价值认同,对企业的进展,个人的进展提供了有力前进动力。

牦牛文化博物馆为进行非遗传承学习创业的人们提供了有得的场所,勾勒了美好的以后前景,每个进入平台的人都能寻到适合自己发光发热的位置。

让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产业化成为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促进群众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力抓手,成为厚植进展优势、提升形象的核心举措,有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大进展、大跨越,实现农村文化创意新产业新业态,建设具有区域特征、草原游牧文化的活态体验爱护区。探究进展立体化高科技农业和订制农业、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乡村社会治理工作总结7篇相关文章:

大乡村振兴心得体会通用7篇

2023乡村振兴心得体会优质7篇

谈最美乡村教师心得体会7篇

振兴乡村的演讲稿推荐7篇

听最美乡村教师心得体会7篇

乡村教师国培的心得体会7篇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心得体会7篇

看最美乡村教师心得体会300精选7篇

乡村教师的培训总结5篇

乡村振兴2023工作计划8篇

乡村社会治理工作总结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6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