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案中应融入游戏和活动,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合理制定教案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文言文《狼》的教案推荐8篇,供大家参考。
文言文《狼》的教案篇1
?狼》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2.正确认识人和动物的关系,学会多角度客观地分析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积累有关狼的故事、成语等。教学重点:
1揣摩语言,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2.逐步培养学生客观认识社会,对美好自然的关注。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狼》表面看是写狼,实际上是写像狼一样的人。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由齐秦的歌曲《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导入,分析其中狼的形象。2.蒲松龄的这篇《狼》中又塑造了狼怎样的形象呢?
二、分析形象,理解寓意 1.复述故事情节。
2.故事中塑造了狼怎样的形象?从文章的那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 3.故事中塑造了屠夫怎样的形象?从文章的那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 4.本文是人与狼之间的较量,人与狼谁更聪明呢?
请用:“我认为——更聪明,是因为——”的句式来回答。
5.面对这个故事,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6、这属于什么表达方式?
7、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明确:不是,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恶、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像恶狼的恶人就应该像屠户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本文的寓意所在。
8.你还知道那些关于狼的故事、成语、谚语或歇后语?(多媒体投放)
三、拓展思维,辩思狼性
1.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它还是反面形象,是坏人的象征,杀狼理所当然,顺理成章。那么狼真的是那么可憎可恶吗?抛开课文,联系社会,我们对狼还有别的认识吗?现在阅读相关资料,看看狼的另外一面。(多媒体投放)
2.通过阅读材料以及课外的知识积累,说说现在你眼中的狼。
3.教师小结:动物是人类的是生存伙伴,有了他们,世界才如此多姿多彩、生趣盎然。在今天这个日益拥挤的地球村里,动物与人应该享有同样的生存 空间。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四、布置作业
1.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小说。 2.背诵课文。
板书:
狼 {
}
敢于斗争
狼:贪婪、狡诈、阴险、凶狠
勇于斗争
屠户:果断、勇敢、机智、细心
文言文《狼》的教案篇2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就连象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渗透了要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课文动画朗读,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激起学生辩论:
教师: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说出理由。 2、 导入:
教师:大家刚才辩论得真激烈,不过答案老师会在下课时告诉大家,而且要看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与辩论有关的文章-----《两小儿辩日》。(教师板书题目,学生读题。)
二、质疑:
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过渡:
教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那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相信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一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环节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话题,激起了学生的辩论,自然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初读课文。
1、 教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读了课文后,文中除了写了两个小孩,还有谁?(教师板书:一儿、一儿、孔子)
3、 以前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能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可以是孔子生平、言论等。)
4、 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5、 教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学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6、 教师:大家在学习中能善于发现问题,很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想不想听。(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教师: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7、教师:有收获吗? 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8、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
孔子东游,见 两小儿 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 日始出时 去人近,而 日中时 远也。”一儿以 日初出远,而 日中时 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 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 远者小 而 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 沧沧凉凉,及其日中 如探汤,此不为 近者热 而 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 为汝 多知乎?”
强调:知=智 读音 zhì
8、教师:让我们学着课件里那样在同桌那里读一读。认为读得好的,就给他在书上画一棵五角星。
学生:同桌互相读,评价、画五角星。
9、 教师:有多少人得到了五角星?(看学生举手人数)看来效果不错。
教师:一起读给老师听听。(学生一齐读课文。)
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没有回避这个难点,而是直面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说出困难,其实也就抓住了朗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再让学生在美妙的动画和音乐中欣赏范读,不但对朗读指导有水到渠成的作用,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后通过画五角星的办法,肯定了学生的进步,树立了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深入理解:
1、 教师:
大家再次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读文,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 交流:
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和意思。并相机强调个别重点词句的意思。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富有智慧啊?
3、 总结方法:你们是怎么理解到这些句子的意思的?
学生:交流方法。(如结合课后注释,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已有知识、多读等。)
4、 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谁来帮帮他?(让学生知识资源互补。) (学生回答时,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的意思。)
5、 教师:出示课件:出示词语、句子,让学生抢答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6、 教师:谁能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巩固句子意思)
学生:先同桌互相讲,再抽学生在班上讲。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注释和其他一些方法理解句意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教学中重在进行方法总结和指导,并采用说一说,帮一帮,讲一讲等多种形式加以了巩固。
三、品读课文。
1、 教师:过渡:刚才这位同学故事讲得很生动。而这么生动的故事。我们的古人用简短精悍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我们中国的古文是多么的富有魅力。
2、 教师:在你的印象中,古人是怎样读课文的呢?(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大家也想象古人那样把课文味道读出来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
3、 评价:教师:他像吗?哪些地方像?哪里还不像,味道还不够?你 认为应该怎样读?(请点评的学生读一读,老师还可以适当点拨)。
4、 教师:谁还愿意读一读》(抽学生读,观察学生表情,信心足不足。)教师:老师再帮帮你,给你配上音乐。(学生配乐朗读)
5、 教师:美吗?让我们大家一起像他那样读一读。学生:全班配乐齐读。
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古人读书的样子读,并配上音乐。创设这样的情境,仿佛把学生带入了中国几千年的灿烂的文化中,更加激发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喜爱和对文言文的兴趣。
四、升华拓展。
1、教师: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理由呢?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2、教师: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是怎么做的呢?(不能决也)孔子那么知识渊博的人,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可见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实事求是)(教师板书)
3、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勇于探索)
4、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是文言文的特点。可以是读书方法,也可以是人物品质给自己的启示等)。
5、教师:对呀,我们不但要像两个小孩那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探索,还要像孔子那样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识是无止境的,两千多年前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可现在科学发达了,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么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为什么?
下节课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积极收集有关资料。
五、作业:
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六、下课时,老师向学生揭晓自己的真实年龄。
次环节一定不能忘记,这既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守信,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文言文《狼》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会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三、高山流水遇知音
1、感受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掌握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会“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锺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和志向、情怀上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画,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几幅名画:《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
2、学生欣赏,谈感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名画有关的一则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伯牙鼓琴》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好: 所宝: 曝: 拊掌: 云: 奴: 婢:
2、交流共议。
①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从这段话中你看出了什么?蜀中:四川。戴嵩牛:戴嵩画的牛。
预设:四川有个姓杜的有德才的人收藏了几百种书画。
这位杜处士收藏了戴嵩的名画《牛》,他特别喜欢,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从课文哪两个地方能看出杜处士特别喜欢戴嵩的《牛》?
补充讲解戴嵩和《斗牛图》,学生明确其地位和价值。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有什么反应?(拊掌大笑)一般人见了戴嵩画的牛会是什么表现?(惊叹,夸赞戴嵩画得好)
牧童在笑什么?(他笑戴嵩画错了)
牧童为什么认为戴嵩画错了?(牛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牧童怎么知道斗牛的样子?(因为牧童经常观察斗牛,熟悉斗牛的样子)
你相信牧童的话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议论,引导学生深度分析牧童的话)
听了牧童的话,杜处士有什么反应?先想象一下,再回答。(杜处士没有生气,他笑了,认为牧童的话有道理)
指导:我们要学习杜处士,遇到问题不要急躁,冷静思考,认真分析。
③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这句话中的“奴”“婢”分别指什么样的人?(结合注释理解)
句子的大意是“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并且说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故事已经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句话?(这是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他想把他的启示告诉我们,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不要迷信权威;要勤于观察;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遇到问题要冷静分析)
五、作业超市。(自选三项完成)
1、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你还知道与课文类似的事情吗?写给大家看。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文言文《狼》的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
2、复习重点篇目,了解作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
3、赏析精彩片断,提高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回归教材,复习重点篇目。
教学难点:
认识文言文的价值功能,提高认识中形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同学们,对于学习孔子曾有诸多论述,有两句话我的印象尤为深刻,那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让我这个远方来的朋友和大家一起,通过复习文言文单元快乐一回吧!
(课堂调查)你喜欢文言文吗?为什么?(略)
二、文言文具有认识功能——文化价值
(饱含深情地)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地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于中国。这座由“文言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有人说掌握了祖国语言就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
在本册教材中,我们了解了哪些文化知识呢?(提问,引导学生复习回顾)
⒈作家作品:贾谊、杜牧——取同一段历史,各有侧重,借古讽今之中显示真知灼见。
司马迁——如椽巨笔,写下“史家之绝唱,不韵之离骚”,其高度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辉映千古。
魏征——于殷殷规劝中寄寓深刻的忧患意识。
还有“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运用互文、铺陈的手法、酣畅淋漓之中抒发人生感慨。
⒉文体:赋体、说、序文、《史记》的五种体裁——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⒊文化常识:《鸿门宴》中的座次排列——东向至尊,南向次尊,西向侍座,北向陪座。陶渊明及《归去来兮辞》中的隐士文化——清高自守、厌弃官场、随遇而安、诗酒消忧、躬耕自养、乐天知命。
王羲之行云流水般的书法艺术
⒋重点字词句(以后专题复习)
小结:学习文言文就如同在同学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大道,让我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汲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三、文言文的陶冶功能——教育价值
(提问,复习重点背诵段落)
⒈贾谊认为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⒉韩愈认为人为什么要从师学
习?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⒊陶渊明的志节体现在哪些诗句里?是一种什么样的志节?
⒋王羲之笔下的兰亭是什么样的?
⒌魏征的忠告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
(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加深理解)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当代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我们学习的这些文章均思想纯正,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都表达了古人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浸涌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于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四、文言文的发展功能——艺术价值
也许有的同学认为,我们今天不说文言文,也不用文言文写作,学它干什么?对我们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其实,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能隔断历史谈发展。
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这些作品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还记得《鸿门宴》中的樊哙吗?
(以樊哙闯帐为例,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涵泳语言——抓动词、修饰词、有特殊用法的词)
樊哙虽是次要人物,司马迁写他却花了大气力,可谓浓墨重彩,多种描写都用上了。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力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的英武!
外貌描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有这样的描写作基础,刘邦信而用之,项王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肩、赐坐,也就不为怪了。
项王赏识樊哙的豪壮勇武,吩咐左右赐之卮酒,捧上来的`却是“斗卮酒”,吩咐左右赐之彘肩,拿上来的却是“生彘肩”,一字之增,阴谋毕显。这一杯烈酒,看你如何对付,这一条生猪腿,看你如何下咽。如果不饮不吃,不但露怯,而且辜负了项王。
樊哙一一挫败了对手的阴谋。大杯烈酒,他“拜谢,起,立而饮之”,那条生猪腿,他“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拜、起、立、饮四个动作,斩截有力,显示出他对项王的有礼,对捉弄他的群小的无畏。那覆、加、拔、切、啖五个字,意气飞动,仿佛他切的、吃的不是生猪腿,而是敌人的肉。他咬碎钢牙,把生肉和仇恨一起吞下。
动词、修饰语于细处传神,把紧张的暗斗、项王的直爽、范增手下人的阴谋、樊哙的粗犷无畏充分展现了出来。
五、课堂小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鉴赏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培养起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文化心态。正像诗人沙流河所写的“中国人有中国人心态,中国人有的耳朵”。这是人们内心深处极其敏感的一根弦,拨动它就很容易激起我们对民族故土的依恋,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所以,同学们,多读些文言文吧,读读李白的诗、苏东坡的词,读读司马迁的《史记》,读读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相信你会收获很多很多。
教学反思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了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文言文教学中离不了字词句的理解,但这些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切入,高屋建瓴,容易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狼》的教案篇5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
一、导入
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
三、自由读
四、赏析第一段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
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女生读)
六、范读第二段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七、指导全文诵读。(个别读,男生集体诵读)
八、赏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
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读最后一段。
九、朗读。
十、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十一、尾声: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文言文《狼》的教案篇6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战国时期有一位母亲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曾经搬了三次家,你们知道这位母亲是谁吗?(生:孟母)
师: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师:多么了不起的的母亲啊!孟子后来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人们尊敬的称他为亚圣!可是像孟子这样的人小的时候也逃学呢!为了劝说孟子读书,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孟母断织劝学(出示题目)。
二、初读课文、感悟剧本内容。
1、师:孟子为什么要逃学,孟母是怎么劝说他的,故事的结果又将怎样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来读一读吧!
2、孟子逃学的'原因
生:他觉得整天呆在学堂里,没有意思。
师:你从那个词语看出孟子觉得上学很无聊,甚至很烦人? 生:“整天”“呆”“没有意思”。
师:是啊,整天都要呆在学堂里,又没有动画片,老师也不组织大家玩游戏,真是有些无聊、烦人哦!谁能把孟子厌烦的语气读出来?
生:表演读,厌烦地,无聊的语气。
师:既然读书这么无聊,又要费钱,还不如回家帮帮母亲干活,也能让母亲轻松一些是吧!如果孟子是这么想的话,那他在回答的时候一定是觉得自己很懂事的样子,他会自豪地,理直气壮地说——
生:很自豪的,理直气壮的读。
3、孟母断织
师:看着儿子不认真上学,反而还这么自以为是的样子,孟母的心理真难过啊,她该怎么引导孩子,才能让他明白应该认真读书的道理呢?
生:孟母听了,一句话也没说,她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断了。
师:为了劝孟子读书,家里那么困难,孟母也毫不心疼的把正在织的布剪断了,我仿佛看见了母亲正含着眼泪拿起剪刀把布剪断的情景。这下可把孟子给吓呆了。他赶紧走上去拉住母亲的手问:(生齐说 )娘,布都快织好了,您为什么把它剪断呢?
师: 剪断的布还能接起来吗?
生:当然不能接起来。
师:剪断的布还有用吗?
生:当然没有用。
师:娘把你送进学堂读书没想到你却逃学啦!剪断的布,是一块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孩子。
师:你觉得孟母哪句话最能打动你的心?
生:剪断的布,是一块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孩子。 师: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
3、孟子知错就改
师:当孟子听到母亲的教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说:(生齐读)娘,我错了,我一定改正。
师:你觉得孟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知错就改的孩子)
4、我们来合作,老师读孟母的话,请一位同学读场景,其他同学读孟子的话,有信心读好吗?
5、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6、分角色表演读。
三、总结拓展
1、学习了这个剧本,我的收获。
(1)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 。
(2)感悟孟母断织劝学的良苦用心。
2、想一想,在你学习不认真时,你的妈妈会怎样教育你?
(可能你的妈妈有时会因为太生气而批评你、责罚你,但是,作为孩子,一定要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做个孝顺、懂事、明理的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们会做到的。)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孟子或孟母教子的故事。
2、完成课后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
24、孟母断织劝学
孟子逃学
孟母断织
孟子悔悟
文言文《狼》的教案篇7
一、说目标
二、说考纲
三、说考点
(一)说考点
(二)题型及分值试题内容比例文言文题型
(三)以05年高考文言文试题为例逐题解析规定时间三分钟做题,练习以练习卷形式课前下发给学生;完成后以老师为主讲评,关键是点明做题思路,指点做题技巧,教案《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统计全作对的人数,鼓励学生。
四、说篇目十二篇文言文考过五篇:
?鸿门宴》1999、《劝学》20xx、20xx、《邹忌讽齐王纳谏》20xx、《左忠毅公逸事》20xx、《师说》20xx。
复习重点篇目七篇:
?谋攻》、《察今》、《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游褒禅山记》、《〈孟子〉两章》、《庖丁解牛》。
五、课堂练习
(一)重点阅读一篇目《察今》三则阅读
(二)课堂练习两篇目《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各一则阅读每则文言文阅读给学生三分钟做题,两分钟讲题,教师按座次随机选择某列或某行,让学生一人负责一小题的答案解析。每则文言文阅读讲解之后统计全作对的人数,板书相关数据。
六、学法总结
七、布置作业
1、《复习指南》:p177《游褒禅山记》、p144《庄暴见孟子》、p145《庖丁解牛》。
2、掌握《复习指南》p131通假字(共43个)。
结束语:
学过多年多篇文言文,想过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吗?是为了学习、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文言文《狼》的教案篇8
课 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课 型
文言文新授课
课 时
三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了解并积累“为”、“穷”、“始”“而”的不同用法。
能力点
学习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教育点
欣赏文学作品给我们展现的大自然的美景
重难点
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兴趣导入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它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它以自己的独特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在这里倾诉、感悟。昨天,我们随着苏轼走近了让人物我两忘的胜景赤壁,体悟了苏轼的悲和喜;今天,我们再一起随着柳宗元走进永州西山,面对自然的美景,与苏轼有着相似遭遇的柳宗元,又有怎样的感悟呢?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ppt)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而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
2、《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3、解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下面学习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检查预习
(ppt)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僇(lù)人 施施(yíyí)然 斫(zhuó)榛(zhēn)莽 焚茅茷(fá) 箕踞(jī)(jù) 衽(rèn)席 岈(yā)然洼(wā)然若垤(dié) 攒(cuán)蹙(cù) 遁(dùn)隐 萦(yíng)青缭白 培(pǒu)塿(lǒu) 颢(hào)气 引觞(shāng) 冥(míng)合
四、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ppt展示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对照书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3、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文言文《狼》的教案推荐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