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教案有着清晰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的有序推进,教案的准备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美术教学教案推荐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美术教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人的长相的差别所在,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人的长相,感知自我。并表现出内心到外形最具特点的我。
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人物五官的特点。
难点
如何用各种手法表现出特征更突出、深刻的自我。
教学准备
五官比较有特色的人物图像小镜子、图画纸、铅笔、橡皮。
教学方法
展示、实践法等。
板书设计
雕塑自己的形象
一、面部构成:眼、鼻、嘴、眉毛、耳朵等。
二、雕塑方法:刻、粘、挖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的脸都是一张无声的介绍信,传达了我们的面部特征和一些内在信息。
特别处于青春期的你们,更在意自己的脸,因为它代表了自己个性的形象。你能准确的说出自己的特点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长得各不相同呢?板书标题:“认识我们的脸”。
二、新授
经过同学们的观察与讨论,我们得知,五官以及脸型、发型是区分人与人差别的主要部分,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些关于“相貌”的知识。(课件展示:发型、脸型、眉、目、鼻、口、耳)
(一)头发是我们头上的一片茂密的森林,它不但反映性别,还表现出人的某些爱好,性格。
讨论总结:长发、短发、直发、卷发、传统发型、新潮发型……,反映出潇洒、直率、古典、时尚等个性。
(二)脸的形状对一个人的长相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脸基本上是卵圆形,但仔细分析又各有特点,找几个脸形有特点的同学分析,如方形脸、圆形脸、瓜子脸。老师可用八个字来概括每个人的脸“田国目用,甲申由风”。请同学们用小镜对照自己的脸形,找出自己更靠近哪一种?
(三)眉毛是我们脸上的一道天然屏障,脸上浓重的一笔。眉毛又是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观察并讨论。长眉、短眉、浓眉、淡眉、平眉、上挑眉、下垂眉……等
(四)眼睛像是什么呢?眼镜是心灵的窗子,人的丰富的感情世界都靠这扇窗子来展示。看看自己的眼,杏眼、吊眼、垂眼、平眼、细眼、眯眯眼……你是哪一种?
(五)鼻子又像什么呢?——“脸上挺拔的山峰”。看看、摸摸自己的鼻子,它是什么样子?高鼻、塌鼻、瘦鼻、肥鼻、长鼻、短鼻、勾鼻等等
(六)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自己的.唇形,有平嘴、大嘴、小嘴、上厚嘴、下厚嘴……无论那种嘴,老师都希望它的嘴角永远是向上提的,因为这说明我们永远在微笑。微笑的姿态永远是最美的!
(七)我们的头上还有一对永远也不能见面的“双胞胎兄弟”——耳朵,它也有长短、厚薄、大小之分。
以上我们了解了自己的脸,怎样去表现才让人过目不望,印象深刻?先看看冯小刚、陈佩斯、宋丹丹的相片,每看一位都让学生讲出他(她)的五官特征、脸型及发型特征,讲完后再让学生看明星的漫画像,通过漫画像证实学生分析的正确与否。
讨论如何表现人的特征:一、夸张的手法,将特征因素适当加强,例如嘴大是一特点,就适当将画中嘴的尺寸比实际还大。二、用突出的手法,增强特征部分的对比强度和刻画力度,或用削弱非特征部分强度的方法,突出特点,也就是要有主次之分,不处处夸大。比如重点刻画有特点的眼睛,削弱非特征的耳朵。
三、布置作业:
利用小镜子观察自己的五官、脸形、发型特点,并结合自己的性格,从不同角度选一自我感觉最美、最酷的造型,可结合漫画的表现手法,为自己画一张生动的画像。此时教师在教室巡视,帮助一些学生分析他们的特点并进行造型的辅导。
四、小结:
用展览的形式将学生作品共同分享,体会是否挖掘了内心的情感和突出了自己的外形特征。
通过这一节课的设计,我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能量是巨大的,他们会去主动地联系自己,学习效果便十分明显。教与学真的是需要花一番工夫去研究的,不能把全部的知识都通过教师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寻找他们想要的东西。
教学反思
我觉得课上如果做雕塑同桌的形象效果会更好.现在的学生全部为独生子女,平时在家娇生惯养,很多孩子表现出自私,不独立,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些时候导致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他们在下面幻想自己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成绩。有些家长问老师孩子的成绩为什么上不去,有部分原因就在这里,所以我认为在原雕塑自己形象的基础上改为雕塑同桌的形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关心他人的情感,而不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美术教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折、揉、撕、搓等方法制作报纸树,并能通过树干、树冠、树枝等的造型变化,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的树。
2、学习用浮雕的方法和同伴一起在长条纸上合作制作树林,拓展有关排列、重叠、遮挡等各种布局的经验。
3、通过欣赏、操作表现各种形态的树,感受树的多样性,探索与同伴合作的方法。
4、感受绘画的趣味性,体会创作的快乐。
5、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活动准备】
1、课件:树和树林的图片。
2、报纸、卡纸、浆糊。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观察树的造型以及树林的布局方式。
导入语:小朋友,现在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看一看。
播放ppt(边放音乐边放ppt)(一个一个的放,最后定格在总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一片美丽的树林)你最喜欢哪一片树林呢?为什么?这些树是什么样的?像什么?(重点观察,比较树冠和树干的形)
师:这几幅图的树林有什么不同?(树的品种不一样,树的排列方式不一样)
(幼儿回答)
总结:树林里的树可真多啊!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粗,有的细,有的是直直的,有的是弯弯扭扭的,有的树冠圆圆的,有的尖尖的,树叶一片红、一片绿,密密麻麻,茂盛极了。(这里让孩子和老师一起总结)
二、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树和树林。
1、尝试用身体的动作表现一棵棵树,引导孩子观察表现的树的特征。
师:树林的树各种各样,如果让你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现一棵树,你会表现什么样的树呢,谁来试试看?
师:你来。(请一位幼儿)这颗树真不错:……的树干,……的树枝。谁也来表现一颗不同样子的树,请一幼儿来表现。
2、小朋友一起表现树林。
师:大家都想来学一学,那么大家都来试试看,我说一二三,大家就变成一棵树。
师(边指边说):这棵树的树干直直的,这棵树有点弯,这棵树的树冠圆圆的,这棵树的树冠尖尖的,这棵树的树枝真漂亮,这颗树的树枝真特别。这儿是一棵小树苗呢。这么多棵美丽的树在一起就变成了一片美丽的树林了。
(如果孩子站的位置比较工整,可以再来一次。)
师:这片树林有点像这篇树林,小树站在一起比较整齐,我们这次要表现一片密密的和刚才不一样的树林,想想可以怎么站?
(幼儿讨论)
师:要变成密密的树林,有的树在前面,有的树在后面,有的树高一点,有的树矮一点。
师:先现在我说一二三,大家可要站好哟!
(幼儿随口令,评价:这片树林和刚才不一样了,树都靠在一起了,有的树在前,有的树在后,姿势也不一样呢。)
三、幼儿创作报纸树林。
1、刚才大家用身体表现了树和树林,下面呢,朱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用报纸变出一片树林来。
师:怎么变呢?(请小朋友说说看。让幼儿说说。教师操作(变出树干——树枝)让幼儿关注报纸揉捏的方法,树干的表现手法,弯曲的表现方法。)
(演示树的造型及粘贴过程)
2、交代操作要求。
师:我知道小朋友们也想变一片小树林,待会儿两人一张黑色卡纸,一起合作完成一片小树林,注意要一起商量,想想怎么样去设计你们的小树林。
师:好现在找一个好朋友开始吧。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提供帮助)
四、展示并欣赏作品。
师:把你们的小树林送上来吧。哇,一片片的小树林连在一起,就变成了一片大树林!你最喜欢上面的那片树林呢?
(幼儿回答)教师的评价语要围绕树的造型及树林的布局来评价。
师:我们把这片树林带给班上其他小朋友去欣赏吧。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觉得值得肯定的是孩子一直是在自主探究,而老师只是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幼儿总结经验。所以孩子感觉很自由、很放松、很快乐,整个活动的气氛也很轻松,活动目标达成度也很高。
美术教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画与油画的各自特点。
2、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画与油画的各自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掌握欣赏中国画艺术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作品,激发兴趣。)
把已准备好的油画作品和中国画作品展示给学生欣赏,并让学生们对比区分,找出这两幅画面中不同的地方。
二、通过欣赏比较,了解油画与中国画的特点。
(一)西方油画花卉作品与中国花卉作品的比较
1、欣赏西方油画花卉作品
(1)意大利卡拉瓦乔《水果篮》
(2)北欧丢勒《野兔》
2、欣赏中国花卉作品
明代徐渭的两幅作品《鱼蟹图》
(二)西方油画人物作品与中国人物作品的比较
1、欣赏西方油画人物作品
(1)十七世纪西班牙宫廷画家委拉斯贵支《教皇英诺森十世》
(2)意大利卡拉瓦乔《女占卜者》
(3)十七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戴金盔的人》
2、欣赏中国人物作品
(1)南宋梁楷《李白行吟图》
(2)《对话的人》
(三)油画与中国画的特点
西方油画最突出的特点是求真写实,追求真实地表现事物的形貌色彩。
中国画最突出的特点是追求真实地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
(一)中国画的艺术境界:追求笔墨韵味与情感思想合二为??
1、“以形写神”的重要理论
2、推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两位关键人物:苏轼和倪瓒
(二)中国画艺术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追求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
1、南宋梁楷《泼墨仙人图》
2、南宋梁楷《布袋和尚图》
3、南宋郑思肖《兰花图》
四、总结延伸
美术教学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儿童的面部特征,包括脸形,五官的特征。特别是在不同表情时的面部肌肉的外形变化,重点是了解各种表情时眉毛、眼部和嘴巴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儿童面部表情变化的一般规律,熟悉几种变化要点。
2、力图用整体地观察方法,用简洁的线条概括人物的表情。
3、培养学生对人物画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掌握人物表情变化的特征规律。
难点:用简洁的线条概括表情。
四、教学用具:铅笔、橡皮、镜子
五、教学建议:
1、游戏:做微笑、愤怒、哭泣等各种表情。
2、观察五官特征。方法:自己照镜子观察----------同桌对视-----------分小组讨论各种表情的五官特征---------交流评价-----------欣赏图片加深感知。
3、提出作业要求:要求临摹,画面构图安排得当;用线简洁果断,能概括表现人物表情;作画顺序得当:脸形--------发式---------五官,教师作过程性的示范。
4、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
5、师生评价,总结。
课后反思:其一、发现不少一部分学生作画的态度不够认真,没有按照要求去画,存在着乱画的现象,我想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的这一情况加强引导,先不必过于的指责。其二、构图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许类似这样的作业画得太少。其三、很多学生课堂纪律不好,效率很差。交好完成作业的数量不多。(五年级的美术课大多存在这样现象)
美术教学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开设的,前两课分别对人和动物的脚进行了写生和装饰;同学们对的脚有的形状和特征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泥塑制作,他们的创作能够有一定的基础。也得心应手。
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的泥塑制作能力。
2、形成立体空间感。
3、更透彻地了解各种类脚。
教学重点:
脚的`结构形式以及各类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脚的细部处理、质地的处理。
教学准备:
教师:有脚的明显特征的雕塑作品或图片、电教媒体、演示陶泥、工具。
学生:制作材料、泥塑工具一套。
教学过程:
引导讨论:
展示上节课的学生优秀作品,提问:“有谁能将这些画面变成立体效果的形体呢?”小组讨论,并选一同学记录,公布讨论结果。
欣赏:
展示有代表性的脚的雕塑作品图片。提示对脚的外形特征观察,注重对捏制方法的探究。
感受:
带领学生取一块陶泥在手中简单捏制,了解泥的性能,体验手捏制时对泥的感受,教师做演示指导。
构思:
选择感兴趣的脚,找出特征,在心中构思捏制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讨论:
分组讨论。“泥准备捏制的什么样的脚?打算用哪些工具来表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讨论,还可以鼓励其集体设计构思创作内容。
操作训练;
按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动物的脚的特征,进行创作。集体创作的同学还要根据内容进行合理分工,组合完成。
评价:
对完成的作品,师生相互评议,可以谈谈自己的创作想法,感受,以及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改进方法。
再创作:
针对出现的问题,启发学生如何修改,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更感人,进一步加工。
板书设计:
第13课 英俊的脚(三)
美术教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从周围环境的色彩中认出三原色和间色,能用颜料调出间色。
2、感受三原色与间色给人的不同感觉,感受色彩变幻之美。
教学重点 认出三原色与三间色,调出三间色。
教学难点 感受不同颜色给人的不同感受。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欣赏范例
1、欣赏妮古罗莉的《夏日》:
a、先在左边的图片中找一的大自然中不同的色彩,你能说出这些色彩的名称吗?
b、这幅画用了多少种色彩,你看得出来吗?
c、你能否给我幅画取个名字,说说画给你什么感觉。
d、看了画家的一,你还有什么感受?
二、色彩游戏
1、师展示三个装有颜色试管。
如果把两个试管的颜色倒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让学生自由地进行色彩的调配,看两两调,会发生什么变化?
3、学生汇报调色结果,师板书
三、画一画
1、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是什么颜色的?
2、你能用我们有的'三种颜色把没有的颜色也调出来吗?
3、学生分小组进行调色、创作。
四、展示、评价
1、自由展示自己调色创作的作品
2、学生自由评价
3、师小结。
课后反思 教学的评价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
1、能否对观察大自然色彩及装扮生活的色彩产生兴趣。
2、是否能用色彩大胆地表达自己观察得到的色彩印象。
3、我发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美术教学教案推荐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