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案中,教师通常会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以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完善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推进,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鸦片战争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鸦片战争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
(一)教材内容
?鸦片战争》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叙述了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可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具有标志性意义。
本课主要包括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这两大历史事件。考虑到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将本课分为两个课时。前一个课时带领同学们了解本册书的基本脉络并初步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部分的内容;第二个课时则主要学习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影响等相关问题。下面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第二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层面:
了解——鸦片战争的始末;
巩固——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能力训练: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册等相关资料,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探索分析——带领学生探讨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林则徐、关天培等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中国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特别是要掌握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
2、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二、教学对象
(一)知识掌握上:小学六年级学过的鸦片战争,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许多学生都会出现知识遗忘的现象;再加上原有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二)心理上: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主要在于他们爱听历史故事,应把握住这一点,尽量用故事性的语言将问题说明白。
(三)生理上:青少年不免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动”起来,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见解。
(四)可能的知识障碍:如战争的根本原因与导火线的区别;再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等概念,学生可能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加以适当的说明、分析。
三、教学方法
(一)教法:
1、读书指导法:即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事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读书、找资料,来寻求问题的答案。
2、小组讨论法:对于一些探讨性较强的问题(如鸦片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中国为什么会在战争中失败等),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这些核心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启发,调动大家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3、直观教学法:通过放映视频片段、展示有关图片的方式,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自主探究法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
一方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册等有关资料,使其学会从历史资料中自行获取知识,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通过集思广益的形式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判断问题的能力。
更期望通过这种自主探究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5-6分钟)
首先,放一段虎门销烟的录像。一是为了采取直观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二是提供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而自然的导入新课。
(二)采用“设疑-解疑”的模式学习新内容(26-27分钟)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应努力“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因此采用“设疑-解疑”的模式来学习新内容,不但有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提供了机会。
另外,这一部分遵照分析历史事件的逻辑顺序,分别从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这四个方面依次进行学习,期望以此帮助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进而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1、关于战争的起因(8分钟)
我会先抛出一个问题“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引起的,你们同意这种观点吗”让大家来讨论,再尽可能多的请同学们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或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形式以达到相互启发、积极探究的效果。再借助一定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导致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区别,教会学生尽量避免简单地以“二分”的方式看问题,而是要辩证、全面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2、关于战争的经过(5分钟)
我会提出问题“在战争时期,主要发生了哪些标志性的事件”,并请同学们自行阅读教材、图册,来概括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过程。同学们回答之后,我再帮助大家从地图上更直观地梳理出战争的经过、找出发生的主要事件。这样一方面可以给同学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较为简单的问题给更多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
3、关于战争的结果及影响(13-14分钟)
同样采用“设疑-解疑”的模式,在师生一起得到“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南京条约》”的结论后,请同学们自己读书,掌握《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再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指导学生结合条约的内容,来具体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在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概括出《南京条约》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并使他们认识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鸦片战争只是一个开端。
(三)回顾新知识,总结第一课(4-5分钟)
先引导学生参照板书来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既有概括的讲述、又有具体的回答。再结合上节课所学习的虎门销烟部分,通过“中国的行为”和“英国的行为”这样两条线索来总结第一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自己构建便于自己记忆的“知识结构图”。
(四)思考与讨论(6-7分钟)
利用剩余的时间组织大家思考、讨论“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采用“头脑风暴法”的方式将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鼓励学生自我表达、自由发挥。再逐步引导学生找到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落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最后再给大家留下两个思考题,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一是你认为本课中的哪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为什么?二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吸取教训的?
(五)板书设计
体现历史事件的逻辑顺序,图文并茂,以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
(六)作业设计
1、两个思考题(帮助学习回忆、复习)
2、围绕教材第一课的内容,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
鸦片战争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能简要叙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能归纳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
了解:教师查阅相关书籍、报刊、网站。
设计:精心编排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需要的问题。
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见证了共和国的光荣历史。碑上所刻的十五幅巨型浮雕,生动地浓缩了此前一个多世纪优秀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付出的充满血与泪、剑与火的艰辛努力。
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第一幅浮雕的内容是什么吗?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吗?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第一次较量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虎门销烟的浮雕和林则徐的图片)
同学们回答的完全正确。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第一课时──鸦片战争。(多媒体出示:第一课鸦片战争的课题)
(二)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学习新知识之前,请同学们提出希望在本课探究的问题。
1、中国与英国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激烈冲突并走向战争呢?(鸦片战争的原因)
2、在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奋勇杀敌、浴血抗战,涌现出了关天培、陈化成等一大批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可鸦片战争最终还是以清政府的彻底失败宣告结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
3、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4、你知道香港与香港岛的区别吗?
鸦片战争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动斗争的首要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反抗侵略和压迫永远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大力量。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这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及列强侵华罪行。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教法:总体采取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引导并指导学生自学,进行互动探究,辅以多媒体展示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料。
学法:
1.通过多种途径查询相关资料、图片,并制作学习卡片。
2.根据教师的指导自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整体学习目标(约3分钟)
师:《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呢?学生发言。
师: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五千年文明古国再次惨遭帝国主义列强铁蹄的蹂躏,四万万中国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列强侵华罪行昭然若揭。
(教师出示课题: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展示整体“学习目标”: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包括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了解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2、分析列强对华扩大侵略的根本原因,进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之间的关系,归纳清政府的腐朽、xxx的本质面目,揭示列强贪婪残暴的本质,提高搜集和分析资料、列表归纳、读图识表等学习能力
3、树立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火烧圆明园”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约15分钟)
展示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先结合图片、表格、地图认真自读课本第一目“火烧圆明园”和第二目“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大字部分细度,小字部分快读,再快速阅读相关资料(师生课前搜集的圆明园简介及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7分钟后,比比哪一小组谁最快能正确回答下列思考题:
1、基础知识点(独立完成):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
(2)侵略国(含主凶、帮凶)以及他们各自的罪行。
2、分析提高(独立完成或讨论交流):
(1)圆明园为何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看到今天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你有什么感想?
(2)《瑷珲条约》签订后,恩格斯曾指出:俄国“从中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因此“沙俄不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沙俄侵吞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相当于中国强盛时期领土的1/9。看书并结合图表,思考:这些领土的范围分别是哪里?是何时通过哪些条约割去的?
(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英法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我国大片领土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请结合第一次鸦片战争,从发动目的、战争性质、侵略力量、侵略时间、侵略区域、对中国的影响几个方面列表比较两次鸦片战争(注意:不只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4)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那么,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教师及时表扬自学认真的学生,调查学生自学中的困难、问题,整理归类,个别问题随时个别解决,典型问题在后教中再重点讲评。
师生互动,讨论交流明确(即“后教”)(辅以多媒体课件)
以学生回答评判更正为主,疑难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补充更正归纳,引入4人小组讨论加分竞争机制。
(三)教学“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约10分钟)
展示自学指导二:
自读书第三目“太平军抗击洋枪队”,5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
1、基础知识点: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最著名的历史史实是什么?农民政权主要领袖是谁?起义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定都在哪里?主要战役、著名将领有哪些?农民起义军是怎样抗击中外xxx势力的?
2、分析提高:农民起义军打击的目标是什么?首指目标是什么?.结果怎么样?为何是这种结果?怎样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可从领导阶级、性质、目标、影响、精神、结果、局限性等方面入手)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师生互动,讨论交流明确(即“后教”)(辅以多媒体课件)
(四)当堂训练(约13分钟)
1、课堂小结后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自背、互背。(3分钟)
教师指导记忆方法:
如:识记沙俄侵占的我国领土范围,岭(外兴安岭)南江(黑龙江)北;江(乌苏里江)东一岛(库页岛);湖(巴尔喀什湖)东南。
又如:时间、国名、人名、事件列表记忆法:
鸦片战争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输入的危害,掌握虎门销烟的时间和意义;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性质;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鸦片的危害,自觉拒绝、远离,奋发自强;体味林则徐深刻的民族情怀。
教学重点:
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创设情境:
近年来,公众人物涉毒丑闻屡见不鲜,同学们了解的危害吗?请谈一下对危害的认识和感想。
那么,同学们知道是在什么时候在我国大规模蔓延的吗?同学们知道因为直接导致的一场近代战争吗?(同学们回答:中英鸦片战争)
提出质疑,由此导入新课:这场战争真的仅仅是因为鸦片吗?战争又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后果呢?本节课就来一起学习这一内容。
2.新课教学:
虎门销烟
(1)背景:清朝统治的危机,西方的兴起以及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思考:英国为什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引导学生从英国、中国两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切入思考。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状况,解释“出超”概念。英国的`鸦片,概况。
(3)林则徐虎门销烟:通过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从而让学生认识林则徐,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介绍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4)再次思考:虎门销烟损害了谁的利益?那些会善罢甘休吗?为什么?
鸦片战争
(1)起因: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直接、根本)。强调:交往中,英国人发现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及清朝官员的怯懦、军队的废弛,因此不远万里发动战争。
(2)经过:指导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战争经过,正确认识战争的性质和中国战败的原因、结果。
中英《南京条约》
(1)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的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2)影响:请同学们总结分析其中危害(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受损害、白银外流、市场被强占、资源被掠夺、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鸦片战争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3.小结巩固:
重点强调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及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英国向中国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汲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 的历史教训,培养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鸦片。)
2.英国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课后小结
小结
英国为开新市场,鸦片危害广。
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国强。
一八四零鸦战起,《南京条约》丧权益。
赔款通商又割地,半殖半封近代始。
课后习题
第1课鸦片战争
1、19世纪上半期工业发展水平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是
a、德国b、美国c、日本d、英国
2、英国向中国大量鸦片烟是为了()
a、使清军丧失战斗力b、造成清政府腐败
c、损害中国人健康d、牟取暴利,扭转贸易逆差
3、鸦片俗称大烟,是一种麻醉。每年的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现在你们班准备出版一期禁毒黑板报,在收集禁烟运动的课程资源时,点击率最高的历史人物是()
a、魏源b、林则徐c、关天培d、陈化成
4、林则徐的主要禁烟活动有()
①上书道光皇帝,请求严禁鸦片②派人暗访密查,缉拿烟贩③虎门销烟④和英商妥协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5、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及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正义之举,告诉我们要()
①珍惜生命②远离③开展禁毒教育④坚决与贩毒活动作斗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6.鸦片战争开始的主要标志是()
a.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b.1840年,英国军舰入侵广东海面
c.1840年,英军直达天津
d.1841年,英军入侵香港岛
7.游览广州虎门时,一个孩子问妈妈矗立在虎门炮台上的铜像是哪位历史人物。请你帮助分析一下,这个铜像有可能是()
a.咸丰帝、光绪帝b.林则徐、关天培
c.关天培、葛云飞d.林则徐、陈化成
8.下列关于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a.割让香港地区
b.赔款2100万元
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9、《南京条约》内容中,破坏中国关税主权的条款是()
a、赔款2100万元b、开埠通商
c、割香港岛给英国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10.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资源被掠夺b.中国主权被破坏
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封建剥削依然存在
鸦片战争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和战争的性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法联军攻战天津及《天津条约》的签订;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及《北京条约》的签订;九龙司地方一区被英国割占;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手段及其战争影响的教学,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从而培养历史学习的比较思维能力。
(2)通过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的教学,培养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对课本提供的材料的运用,培养研读、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的教学,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2)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研讨性教学,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民族的独立与富强是弥足珍贵的。
(3)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及其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
4、学法指导方面:(1)指导学生比较的方法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2)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历史资料进行研读,让学生学习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与辨析历史知识的方法。
(3)指导读图表,学习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导致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根源于英法美发动战争的动机。应通过讲授、研读史料等方法,使学生认识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亦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相关历史知识。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近代的大片领土丧失于沙俄之手,沙俄是最凶恶的'侵略者之一。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和激情的语言等信息的刺激,让学生认识这一历史事实。
2、难点分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学生还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认识。突破此难点,其它知识层面上的“继续”亦不难解决。
鸦片战争教案篇7
英、法、美三国提出“修约”要求。的爆发:英军炮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天津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是英、法两国为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取得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又一次侵华战争,美俄是英法侵略中国的帮凶。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次战争不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通过对战争影响,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通过中清政府及其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同时也要看到在近代中国个人的悲剧往往是时代的悲剧。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它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期间,清政府被迫先后签订了十来个不平等条约,不断地出让国家主权,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地位分析:鸦片战争后,英国以《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大门,但中国这个广阔市场却不及洪都拉斯对工业品的消费。英国侵略者为了扩大中国市场,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伙同法国发动了。最终自然经济再难抵御新一轮的经济侵略,中国终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重点分析:
⑴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是重点。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导致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根源于英法美发动战争的动机。
⑵《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
(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近代的大片领土丧失于沙俄之手,沙俄是最凶恶的侵略者之一。
难点分析:
⑴分析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学生还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
⑵理解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是难点。我们不能只看到英法两国是直接组成联军出兵侵华的国家,而忽视了美俄两国对中国的侵略。因为在中美俄两国在事实上与英法组成了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美俄两国是不折不扣的侵华的帮凶。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⑴通过对英法发动的目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其根本原因和实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
(2)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危害,从而提高学生评价历史的能力。(3)要求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中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锻炼其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比较能力。
2、教法分析:
关于“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建议教师应通过讲授、研读史料等方法,使学生认识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亦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相关历史知识。
关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关于“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和激情的语言等信息的刺激,让学生认识这一历史事实。教师结合数据、地图等材料,进行讲解。
关于“分析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认识。突破此难点,其它知识层面上的“继续”亦不难解决。
关于“理解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并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鸦片战争教案篇8
教学内容 第一课 鸦片战争 领导签字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鸦片的输入导致了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并引发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爆发和结束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过程 与
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被打败的原因等问题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1.由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的坚决态度,体会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斗争精神。2.认识到鸦片等的危害,培养杜绝、远离的良好心态。3.认识到保守封闭必将带来落后,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并面对现实。 重点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 难 点 《南京条约》使中国由完全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 教学
方法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归纳概括法、教具
学具 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
板书设计
第一课 鸦片战争
一、虎门销烟
1.战争爆发
鸦片战争
二、鸦片战争 2.战争经过
3.战争结果
三、《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迁安市教育局统一教案纸(副页)
学校 科目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集体教研 一、导入
二、新授
同学们都知道,鸦片是一种,吸食鸦片往往给个人和家庭都带来严重的危害,甚至倾家荡产、危及生命。可是大家是否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因为这小小的鸦片,还引发了与西方列强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是怎么爆发的,它的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些将是我们在这一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虎门销烟
思考: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鸦片?
2、英国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为什么?[来
5、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
二、鸦片战争
1.战争爆发
虎门硝烟一起,中外震惊,也刺激了英国的侵略野心。英国政府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活动,借口中国禁烟,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鸦片战争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