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及时记录自己的一些事迹,可以将事迹材料写好,在日常工作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过事迹,对发生的事迹都相当熟知,大家怎么来写事迹材料呢,以下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杜富国个人事迹材料8篇,供大家参考。
杜富国个人事迹材料篇1
2019年初夏,两位共和国军人的人生故事,在短短一周内刷爆了朋友圈。一个是95岁的“人民功臣”张富清,一个是28岁的扫雷英雄杜富国。他们用各自的军礼,震撼了整个神州大地。 一个军礼的分量有多重?95岁的张富清,用一辈子默默无闻的执着奉献作了回答;28岁的杜富国,用雷场上生死时刻的挺身而出作了回答。这两个不同时代版本的英雄故事,传递着同一种精神内核——军人,就要时刻把使命扛在肩上,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中,时刻准备为祖国流血牺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老兵张富清的人生轨迹,是他那一代人为国奋斗的缩影。为建立新中国,“张富清们”征战沙场,为建设新中国,“张富清们”艰苦奋斗。他们这一代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拼尽全力把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建设成为今天繁荣富强的中国。张富清说自己“很平凡”。他们这一代人的可敬之处就在于,他们做了惊天动地的事却依旧觉得自己平平凡凡。对于国家,对于军队,他们这一代人不辱使命,不辱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前,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需要我们当今的年轻一代,用青春去奋斗,去拼搏,去担当。我们需要年轻一代,像杜富国一样,面对祖国的呼唤,挺身而出,义无反顾。
时代,需要英雄;英雄,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杜富国个人事迹材料篇2
生若夏花,绚烂于狂风雨骤之后,滞于秋叶,静美于西风烈烈之间,疏影横斜,只沉寂在并不明朗的月夜,暗香浮动,只沉醉在寂寞的黄昏......杜富国本可以选择退后,逃过一劫,但他却选择了保护战友,说了“让我来”!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在受伤之后,有人问杜富国,“你为什么会用身体为战友挡弹片?”杜富国说:“我和战友是以命相托的兄弟,换了是谁,都会这样做。”在日常的排雷作业中,杜富国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技术比你好,让我来”,“班长,这种小事让我来就行了”,“你们让我走第一吧,我比较熟悉”.....“让我来”,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源于对战友的保护,对工作的热忱,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他在生死关头“让我来”,在重担面前“让我来”,在生死关头“让我来”,“让我来”是军人的担当精神与责任意识,更是敢于承担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舍身忘我,传承砥砺战斗作风,新时代赋予军人新的使命和新的责任,新时代也需要我们广大青年新的使命和新的责任,有勇于担当责任的胆量和气魄,在紧要关头也能挺身而出,大喊“让我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排雷兵,是和平年代里离死神最近的人,他们为了清除雷场,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对于军人,敢于担当,为国奉献,不是一句承诺、一声口号,而是在遇到急难险重的工作,发生重大事件时,充分发挥新时代主心骨作用,杜富国正是这么做的。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扫雷英雄杜富国在任务面前、生死关头对战友说“让我来”。他在任务当头冲锋在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生死一线舍身相挡,以“让我来”的新时代精神践行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忠实履行使命任务,身心力行谱写了新时代青春赞歌,悠扬而响彻云霄。
“长江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颁奖典礼上杜富国说:“虽然失去了双眼双手,但在今后的生活里,依然会很坚强、很阳光、很快乐,过好每一天”。当颁奖典礼中的杜富国抬起断臂,敬了个特殊军礼时,让我感动,也让许多人为之动容,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在这个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我们要为社会尽己所能,以热情、担当和责任完成好我们的本质工作,在工作和生活中将“让我来”的精神体现到细小入微处,担好新时代新使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杜富国,人民的英雄,祝您早日康复!
杜富国个人事迹材料篇3
他这样书写青春答卷——记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英雄战士杜富国
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复耕的山林间种下生活的希望;
重庆西南医院,复健中的杜富国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
两个不同的时空,一个同样的感受——平安即是心安。
而这份心安,来得非常不易。
时针拨回到2018年10月11日,麻栗坡县猛硐乡老山西侧还是一块“禁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的排雷战士们一如往常匍匐在山林间,从一寸寸焦黑的泥土里仔细排查雷弹的踪迹,杜富国也在其中。当他正准备将埋藏地下30多年的地雷取出时,伴随着一声巨响,爆炸夺走了他的双手和双眼,而他在负伤前对战友艾岩说的那句“你退后,让我来!”也久久回荡在这片土地上,回荡在人们心中。
“你退后,让我来!”是青春的无畏
在医院特殊装置的跑步机上,以13分08秒的时间跑完3公里,杜富国开心得像个孩子。
负伤以来,他再也没有这么痛快的跑过。
经过半年积极治疗,杜富国身体的各项功能正在逐步恢复。
“受这么严重的伤,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快速恢复,简直就是奇迹。”西南医院康复科主任刘宏亮说,治疗的每一天里,杜富国都在刷新恢复纪录。
显然,失去双手和双眼的巨大创伤并没有打败英雄心中的“无畏”,且这份“无畏”一直与他并肩前行。
2015年6月,中越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启动,入伍5年的杜富国第一时间给连队党支部递交了请战书,申请到边境去当一名排雷战士。经过层层筛选,杜富国如愿进入扫雷队。
刚刚进队,杜富国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想上雷场,还得过了专业知识考试才有资格。”
第一次专业理论考试,32分,全队倒数。
考试受挫,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杜富国变成了“书虫”。他很清楚,扫雷是高危作业,专业知识是上雷场的“敲门砖”,是扫雷兵的“保命经”,为了早日上雷场,他开始了“士兵突击”。
“看书看到部队熄灯也不罢休,打着电筒躲在被窝里继续看。”队友们知道,“这小子”不服输。
凭着“一定要上雷场”的决心,杜富国硬是从32分慢慢增加到70分,再到90分,直至完全合格。
如愿进入雷场,穿上了心心念念的防护服,杜富国身上的劲儿更足了。
队友们给杜富国取了个“雷场小马达”的外号,因为即使面对雷场这么艰苦的作业环境,就算连续8小时不休息地排雷,杜富国总有使不完的劲儿,总是抢着干,总是冲在最前面。
“你们走,我来扛。”为了让战友们在雷场能够喝上水,杜富国硬是将30余斤的饮用水扛上雷场,全身负重近百斤;
在马嘿雷场,山高坡陡、荆棘密布的丛林也挡不住杜富国无畏的脚步,来回6公里山路,每箱重27.5公斤的弹药箱,杜富国次次都要争着扛两箱;
“你下来,让我上。”队里灯泡坏了,有基本机电知识的杜富国总是当仁不让地揽了下来;
“你让开,让我来。”队里装盛雷弹的沙箱不够用,杜富国挽起袖子一做就是一天……
“你退后,让我来!”浓缩成为了青春的无畏。
“你退后,让我来!”是军人的担当
麻栗坡老山主峰西侧,坝子村的山巅上,57岁的村民盘金良用竹子和木头搭建起了一间简易房屋,用来堆放劳作的工具。
屋后山坡,曾经是一块雷场,如今已是盘金良的耕地所在。
“杜富国就是在这片雷场受伤的。”每每说起这段往事,盘金良总会哽咽。
2018年11月16日,扫雷队的官兵们用“手拉手”方式,趟过已无雷患的雷场,将这片土地交给边疆人民耕种。期待已久的盘金良立即到乡政府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领来油菜种子,播撒在这多年未耕的山坡上。
今年,盘金良在山坡上种下了草果,以及一亩多地的南瓜,放养的30 多只跑山鸡也快下蛋了。
“可惜他离得太远,不然抓两只鸡给他补补身体。”盘金良的心里多想让杜富国知道,这片土地生机勃勃。
而昔日,云南边境,尽管战火的硝烟早已经消散,但在山脊、沟壑、林地深处,战争遗留的地雷、炮弹、手榴弹等雷患无处不在,许多当地人因为误入雷区导致炸伤、炸残、炸死。
“蚂蚁爬进去,也被炸成粉。”当地人略显夸张的说法,却道出了雷区的危险程度。人人都知道离雷区越远越安全,但却有这样一群人,朝着雷区不断挺进,同雷患面对面,与死神“掰手腕”,杜富国也在其中。
在扫雷队的3年时间里,杜富国的午饭基本在野外吃干粮,没有餐桌,没有热水,没有午休,而这也是每一位排雷战士们的常态。
“大队官兵人均进出雷场700余次,徒步3000多公里,搬运扫雷爆破筒和其他各类扫雷装备物资器10余吨,磨破迷彩服3套、磨坏作战靴5双,扫雷防护服和扫雷靴绝大多数破损。”在杜富国的记忆里,最深的记忆点就是一连串永远不可能忘记的数据。
环境艰苦,咬咬牙能挺过。凶险诡异的雷场是更大的挑战,考验扫雷官兵的毅力和胆量。
在老山地区,地雷和爆炸物种类繁多、交织混埋、辨识难度大。由于布设时间久远、雨水冲刷、山体滑坡等因素影响,造成爆炸物性能改变、位置移动,甚至被植物根须包裹,排雷难度和危险性极大,战士们脚一滑,甚至一块石头滚过,都可能引爆地雷。
走的是阴阳道,过的是鬼门关,拔的是虎口牙,使的是绣花针,每一项都酝酿着危险因素,每一项都在检验着排雷战士。
3年的时间,杜富国排除了2400多枚爆炸物,与“死神”擦肩而过上千次,他不仅没有退缩,还是一次又一次的走进雷场。
原因只有一个,他是个军人。
“是部队为我们培养出这么好的一个儿子。”杜富国受伤,父亲杜俊伤心之外更多的是骄傲,他深深感受到了儿子身上的军人担当。
“你退后,让我来!”正是军人担当之所在。
杜富国个人事迹材料篇4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呼声。在岁月的长河中,无论历史的硝烟散去多久,但对英雄无悔,铁血忠魂的记忆和呼唤始终都在。
雪落无痕,花开无声,而英雄从平凡真实中走来,又到平凡真实中去,一切都是有迹可循:杜富国从红色土地中成长起来,从红色故事中传承基因,从红色历史中坚定信念,而这一点强军思想和“四有”军人要求,一脉相承。
可以说,杜富国的舍生忘死不单单是他个人的英雄事迹,更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热血本色的生动诠释,而“让我来”将成为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共同心声。
离开熟悉的岗位,告别亲人朋友,来到艰苦偏远的边疆,扫雷官兵面对的不止是雷场生死考验,“杜富国们”付出的也不止是汗水与鲜血。
记者到扫雷三队采访,下士李洋面对镜头,立即转过了身。他请记者不要拍他:“我没告诉父母我在扫雷,我妈如果在电视里看到我,会哭的。”记者一问,原来扫雷大队官兵有个默契:跟家人打电话从不说自己在扫雷。即使家人知道了自己在扫雷队,也只说自己“在二线搞保障”。
杜富国和他们一样,一开始都选择了“隐瞒”。战友张中君告诉记者,直到第三次扫雷任务结束后,家人才知道自己在扫雷。
在扫雷大队,已婚官兵全部两地分居,40多名官兵面临亲人重病、子女年幼等困难。他们把遗憾、愧疚和思念压在心底,忘我奋战在雷场,用生命在战斗,只因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杜富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让我来!”。
告别扫雷大队驻地,众战士的一句话,久久在耳畔回荡:“就算不能回战场,也还要去战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杜富国个人事迹材料篇5
杜富国,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人,1991年11月出生,20__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四队五班战士。自扫雷作业展开以来,杜富国同志进出雷场千余次,累计作业300余天,搬运扫雷爆破筒15余吨,在4号洞、265号界碑、马嘿、老山等14个雷场累计排除地雷和爆炸物2400余枚(件),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荣立一等功1 次,多次获嘉奖,分别被表彰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
20__年10月11日下午,在麻栗坡县老山雷场扫雷时,面对一枚露出部分弹体的加重手榴弹,杜富国同志对同组战友艾岩喊到“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一侧,用身体遮挡住了爆炸冲击波和弹片,自己失去了双手和双眼,而在几步远的战友仅受了皮外伤。让我来:任务面前,杜富国同志总是自告奋勇、挺身而出,用一次次“让我来”的.生动实践,演绎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使命责任;敢担当:关键时刻,杜富国同志总是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用“敢担当”诠释共产党员无所畏惧、敢为人先的优秀品格;做传人:危急关头,杜富国同志总是冲锋在前、舍己为人,用“惊天一挡”的英雄壮举,书写新时代红色传人的铁血荣光。
杜富国同志的先进事迹,展现了信仰坚定、铁心报国的政治品格,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责任意识,英勇顽强、不惧艰险的优秀品质,舍己为人、心系百姓的高尚情怀,生动诠释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愧部队官兵的杰出代表。
20__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全国最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精神品牌栏目,其推选的都是在全国范围内令人动容的典型人物,他们的故事温暖人心,他们身上的勇敢、善良、担当、坚强,体现了人性中的最美丽光辉。
杜富国出现在荧屏,在主持人敬一丹的鼓励下,他现场唱了一首歌《当个英雄》:“我们都很普通,来自南北西东,无论在祖国的海角天涯,肩负着使命相同,崇尚荣誉当个英雄……”
主持人白岩松充满深情地宣读“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辞:“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越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杜富国,临危岂顾生。”白岩松宣读完颁奖辞后,杜富国抬起残臂,敬了个特殊军礼。
今年的春节对于我们遵义人民而言是城市精神的全新升华。除夕之夜,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黄大发荣登春晚向全国观众拜年!正月十四,遵义英雄杜富国荣获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遵义这块红色的沃土不断孕育被时代铭记的楷模,是偶然之中的必然,城市文明时代风潮的缩影,也是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更是遵道行义、自强不息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杜富国个人事迹材料篇6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
_年10月11日下午,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四队在云南省麻栗坡县某雷场进行扫雷作业,作业组长杜富国带战士艾岩在一个爆炸物密集的阵地雷场搜排时,发现一个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弹体,初步判断是一颗当量大、危险性高的加重手榴弹,且下面可能埋着一个雷窝。杜富国马上向分队长报告。
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他命令艾岩:“你退后,让我来!”艾岩后退了几步。正当杜富国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清除弹体周围的浮土时,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弹体发生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一侧。飞来的弹片伴随着强烈的冲击波,把杜富国的防护服炸成了棉花状,也把他炸成了一个血人,杜富国因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正是由于杜富国这舍生忘死的刹那一挡,两三米之外的艾岩仅受了皮外伤。
“如果不是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他可能熬不过这一关。”一位医疗专家说,从伤员杜富国身上,他看到了一位____________军人的钢铁意志。正在逐步恢复的杜富国,对未来有很多设想:做播音员、学盲文、写扫雷队每个人的故事……激励更多人。
杜富国个人事迹材料篇7
当有人问杜富国:“你为救战友失去了双手双眼,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康复后想做些什么?”他沉默良久没有作声,两行热泪滑落下来……
新年伊始,在病床上,杜富国拿起麻栗坡人民送来的收音机,聆听着_新年开训令。他说:“部队闻令而动,掀起了实战化训练热潮。我也要刻苦训练,争取早日康复,做更多对党对人民有益的事,不辜负部队的培养、人民的关爱。”
“工作总要有人干,我多干一点,大伙就少累一点”
“富国话少、腼腆,却有一副热心肠。”遵义的乡亲们都这么说。
提起受伤的大侄子,姑姑杜静忍不住泪往下流:“富国在几兄妹中是老大,在家的时候什么活都带头干。”
童年时代,杜富国的父母在外务工,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苦熬不是办法,苦干才有希望。他从小担起家庭重任,背着弟弟妹妹放牛、砍柴、干农活。四邻八舍人见人夸。
别人家的铲车“趴窝”了,学过维修的杜富国主动帮忙,从下午5点捣腾到凌晨;村里人家办红白喜事,杜富国不用人喊,总是会去帮忙端茶、送菜、摆放桌凳、收拾碗筷……
到了部队,杜富国更是热心助人。他利用休息时间,为队里修水电、修门窗、修设备,成为出色的“三小工”;
雷场上,他把自己的干粮分给饭量大的战友,分给山里的困难群众;
战友有困难,他时常拿出300、500元乃至上万元支援;
在驻地,他常常帮助乡亲铺路坑、搬物资、修水电。
战友问他:“天天忙个不停,你就不知道累吗?”他说:“工作总要有人干,我多干一点,大伙就少累一点。”
二班战士詹程说,富国总是闲不住、忙不完,也从不嫌麻烦。
有一天,从雷场回来,大家很疲惫,大多在休息娱乐,杜富国的“休闲方式”则是到处转,看看水龙头是否漏水、澡堂的灯泡亮不亮、椅子腿是不是松了。
在雷场,杜富国干的活也总是最多,背的装备总是最沉。他总是歇不下来,大家把他誉为“小马达”。
马嘿雷场山高坡陡、荆棘密布,来回有6公里山路,扫雷兵要背负爆破筒一步一步往山上挪。
一个弹药箱重27.5公斤,每次杜富国都要争着扛两箱,有时候还后面背两箱,前面再抱一箱。
他的肩膀被背带勒出一道道血印,脚底也磨出了血泡。
战友心疼他:“少扛点,时间长了,铁打的身体也吃不消。”杜富国笑道:“没得事,我身体好。”
_年9月2日,驻地猛硐乡发生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灾害,扫雷队凌晨出动救灾。看到十几名学生被困在二楼,杜富国第一个攀上一辆冲翻的皮卡车,借势爬上二楼阳台,将学生逐个抱下。
在敬老院,暴涨的河流将19名老人困在对岸。杜富国又是第一个拉着绳子,跳进河中蹚路。而后,他和战友站在河中组成人墙,将老人逐个背回。
从河里出来,杜富国的腿被洪水中的杂物撞得淤青。面对战友的关心,他说:“这是咱当兵的本分。”
“我会为自己加油,给大家带来更多阳光和正能量”
“飞飞,坚强点。”杜富国清醒后,这是父亲杜俊对他说的第一句话。“爸,我没事,放心。”杜富国的声音很虚弱,却平静。
杜俊没想到,伤情如此重的儿子还会安慰他宽心。在杜俊印象中,儿子负伤后,无论是手术还是换药清创,从来没叫过一声疼。他宁愿把泪水流在心里。
_年10月21日凌晨,病床上的杜富国疼得难以入眠,他抬起双臂想要触摸伤口,可是少了一截的断臂总是碰不到一起。
“我的手是不是没了?”杜富国问陪护他的分队长张波。张波支支吾吾地说:“可能是绷带绑得太紧,所以没知觉。”黑暗中,杜富国没再问,一夜辗转。
张波赶紧给大队领导和医生发了信息:“富国情绪激动,应该是察觉到自己双手没了”。
翌日一早,大队长陈安游、政委周文春和医院领导商量,决定先告知杜富国失去双手的消息。
“富国,加重手榴弹近距离爆炸,为了保命,手没保住。”“希望你坚强,你是我们扫雷大队的英雄,也是人民的英雄。”
听了陈安游和周文春的话,杜富国语气平静:“首长,请放心,我一定会坚强。”
“隐瞒真实伤情越久,越不利于治疗。”按照主治医生陈雪松的意见,大队随后决定告知杜富国全部伤情。_年11月17日,病房再次站满了人。领导、战友、家人、护士都来了,还特意请来了心理干预专家。
“富国,爆炸太剧烈,手没保住,两个眼睛也没保住。”病房里静得让人窒息。
几秒钟的沉默后,杜富国微微颤抖地说:“我知道了,您放心,请大家给我点时间。”
心理医生蹲在旁边观察杜富国的表情,酝酿着几套心理干预方案,最终一套也没用上。
他的乐观让人感动。杜富国的脸部、四肢、胸腹等处严重炸伤,身上瘢痕累累。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医生嘱咐他:“只要忍得住,别脱压力衣。”杜富国穿上压力衣,浑身绷得像弹簧,除上药、洗澡、换衣外,每天23小时不脱,不喊一声苦,还打趣称自己成了“蜘蛛侠”。
他的坚强令人动容。当被问到未来如何面对新的人生时,他说:“我想学播音,讲一口很好的普通话,以后把扫雷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我会为自己加油,给大家带来更多阳光和正能量。”
眼睛失去光明,心里升起太阳。在病房的每一天,他都会练习播音技能。除了医院制定的康复训练,杜富国每天也会坚持收听广播、练习写字、学唱歌曲,并让妻子和战友为自己读报。
“富国啊富国,你可知道在康复的路上,还有好长好长的路要走。”护士余翔默默地在心中为他祈祷。
西南医院康复中心主任刘宏亮说:“对杜富国的康复治疗,请了国内外的顶尖专家,用了医院的最好设备,组成了最强的医护团队。我们要向英雄表达崇高的敬意。”
现在,杜富国的伤情日渐好转。生日那天,他给医护人员唱了一首歌——《壮志豪情在我胸》,以感谢大家对他的帮助。豪迈的歌声在病房久久回荡。
病房的阳台上摆满了鲜花,其中一束鲜花上插着一张卡片,上面写道:“向日葵说,只要你朝着阳光努力向上,生活便会因此而美好!”
杜富国个人事迹材料篇8
当年的战场,已经没有了对峙的双方,没有了你来我往的炮火;国境线上曾经的争端,也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来说,硝烟却任然没有远离:为了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保卫国家的利益,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在边境线上埋下了大量各种各样地雷,直到89年敌我双方在中越边境进行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地雷战。在和平真正降临后,为保障边境群众的正常生活,我国在边境的扫雷行动从1992年至今已持续25年,在排雷行动中,已经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排雷英雄,而我们的家乡人——为保护战友,失去了双手和双眼,年仅27岁的杜富国就是其中之一。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西侧坝子雷场扫雷时,杜富国面对半露出地面的加重手榴弹,对同组的战友呐喊一声:“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他下意识地挡向了战友一侧……他用这一挡书写了新时代青年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杜富国诠释了什么叫“舍生取义”,他在关键时刻的选择,虽然让他失去了可以仰望天空的双眼,失去了灵巧的双手,却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军人的初心和立志当高远的先进做法,他也身体力行展示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秀青年共产党员的工作作风。
危险发生的时候,他的心里可能也是害怕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革命的先辈,正是用这句话,解放了中国,带着中国人民真正的走向的强大。
无悔的青春、无悔的选择。面对自己的选择,杜富强没有后悔,他坚强的面对失去双手双眼的现实。人们去探望他的时候,他躺在病床上,蒙着双眼,任然保持良好心态,心里仍然惦记着雷场的排雷进度、担心着百姓的生活能否尽快恢复平静,他偶尔还会开夏玩笑。
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中国科技工作者选择的是为了突破国家社会的科技封锁,为中国经济发展添加动力;青年学子选择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每个人都应坚定自己最初的选择,保持初心,并实时求是的身体力行,在中国共产的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
民族有英雄,国家有先锋,杜富国同志等英雄把他们热血挥洒在了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把无悔的青春奉献给那一生执着的信仰;我们也必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守纪,恪己奉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杜富国个人事迹材料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