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的中国观后感推荐6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小伙伴们在写观后感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一篇优秀的观后感,摒弃流水账那样的日记,会讲究一点文法修辞,下面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典籍的中国观后感推荐6篇,感谢您的参阅。

典籍的中国观后感推荐6篇

典籍的中国观后感篇1

禹分别土地的疆界,行走高山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在历史的长河里,有的名字注定会被铭记。如果没有妻子家人舍命护书的伏生,《尚书》也会消失在秦皇焚书的火里,如果没有毕生读《书》讲《书》的伏生,《尚书》的命运又会如何?历史没有如果,以至于两千多年后我们回眸历史诵读经典时仍然对这份历史的侥幸充满敬畏与感恩,幸而有伏生!

很长时间以来,经典对于普通人群而言都是高深莫测艰深难解让人仰望的存在,我们很难做到通过独立阅读典籍文献从而透过历史的岁月来解读经典,这是经典传播和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尴尬。一方面几千年遥远的岁月沉淀了经典的厚重,但同时也因为几千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语言文字意义的变迁和变化影响并局限着经典的传播和理解。另一方面为了便于广泛地传播和理解,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把经典文献通俗化大众化,当典故变为故事,经典内容在变得通俗易懂的同时也难免变得浅显甚至出现错解误解,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经典的深刻与厚重。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流传几千年,家喻户晓妇幼皆知。伏生护书的故事也是深入人心让人感动,我们在学习和讲述这些典故时总是很容易把它们当成是在遥远年代里发生在个人身上的故事,在他们的故事里看到并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这似乎已经已经成为我们平时学习和讲述这些典籍里的故事的目的和宗旨。是的,间隔几千年的历史岁月,我们自然无法在阅读和理解中把自己代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经历,与此同时,我们所具备的文化和历史的素养也局限了我们的历史视域和理解的境界,我们很少把他们个体的行为和选择、个体命运的走向和历史的大背景相结合,去思考和推拓他们的行为和选择背后的'历史影响和历史意义。厚重的历史变得平淡,我们也由此缺失了一份历史的情怀和感动,并因此把自己和历史割裂开来,以一种遥远的与我无关的态度来对待典籍对待历史。不曾意识到那些久远的典籍里是民族悠久的历史,里面的思想已经内化为民族传统和文化的基因,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方面面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本身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而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观念多元变化日新月异的年代里,传统的观念和当下的流行似乎成为一对矛盾体,如何理解和面对传统、如何在把握当下的同时又能兼顾传统,似乎是大家共同的难题和困惑。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过年,年味却越来越淡越来越遥远,从期盼过年到觉得过年是一种负担和麻烦,当传统节日的氛围变得寡淡,在这种变化中我们失去的到底是什么?很是茫然。我们一边在各种上演的剧情里感慨传统文化的丰富和传统礼仪的厚重,艳羡各种仪式感给人的生活注入的庄重感动和温暖,渴望充满仪式感的生活,一边又厌倦生活中所剩无几的传统礼仪带来的琐碎和麻烦。当疲惫的身体和萎缩的精神相互碰撞纠缠,我们似乎更愿意放空思想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为地放松自己的身体,因为这样更简单。

这两天在网上看到关于山东某些地方的拜年习俗带来的争议,跪拜,这是传统礼仪中的大礼,礼仪之邦山东,先师孔子的故乡,某些地方在过年时族人集体跪拜祖先,拜年时给长辈行跪拜之礼,他们把这种仪式视为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最后的坚守与倔强。但是在很多人的理解中,这种跪拜的方式却是封建社会的遗毒,是奴化的象征。传统和当下就这样又一次激烈地碰撞在一起,让人深思发人深省。看到其中两个非常醒目的评论,一个说孔子都已经逝去两千多年了,国人却还是跪着站不起。一个说有的人虽然身体站立着,思想却是跪着的,有的人虽然身体跪拜着,思想却是站立的。谁是谁非,或许没有一槌定音让人不容反驳的答案,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今天这个年代,跪或不跪,拜或不拜,坚守传统或是放弃传统,我们都有足够的选择自由。

在理解判断传统和当下的矛盾与对立的同时有没有问过自己,对于传统,对于经典我们真正了解多少?什么才是经典?要不要学习经典?经典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现在仍然影响着我们方方面面的生活?学习经典的意义又何在?

经典不仅仅是文献和典籍里的文字,传统也不仅仅是过去的岁月里先祖们遵循的各种规范,所有的经典和传统都是历史的部分,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的现实任何的当下都源自历史且随机融入历史,并积淀为新的历史,且我们对历史的学习和回顾无可避免地都是在照应现实,在经典和现实的碰撞中寻求经典的现实意义。经典的价值是在历史积淀中所形成的不容回避的、始终塑造着我们的复杂的因缘关联体系。经典与一个民族自古至今所发生的无限复杂的联系,将作为历史携带入未来,在任何时代里不被任何个人和群体所否定。经典不竭不衰的生命力,贯穿于一个民族历史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和现实不断对话、碰撞,通过研读、反思、阐释,通过整体认知和现实转化的过程,解答各类重要的历史问题,从而来解读现实,面对现实,经典与历史与现实密不可分。

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传统文化没落的时代,也是思想迷茫的时代,我们悲哀地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既想摆脱传统,又无法摆脱传统,又又发现今天的时代没有谁能全方位地重建一个新学说和新思想的山河大地。于是我们对于传统或是当下的流行,陷入一种无意识的迷狂,要么固守传统照搬传统,对传统不加思考地复制粘贴。要么全盘地否定和割裂传统,却又对当下价值观的丑与恶好与坏失去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袖手旁观随波逐流,仅仅把自己当成一个被动的参与者和不需要有太多自觉的旁观者,不曾意识到,社会发展过程中,思想和价值观的建立,每个卑微渺小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道德责任和历史担当。每一个普通人都是时代思想和价值观的践行者,而价值观对社会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最终也会反馈到个体的身上。都说法律的完善意味的是道德的进一步沦丧。如果放弃了这份道德责任和自觉,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传统道德以及传统和道德结构下秩序和价值观的破坏者。

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道德的价值却江河日下,有人说传统是创新的桎梏,民族曾经的苦难也是因为落后传统的固守,殊不知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雨而不衰,成为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古老文明,正是得益于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任何技术的创新与科技的发展都是因为人而存在,失去了人文之光的科技发展与创新将格外地尖锐和冰冷,并将影响着人类社会整体的和平与发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经典的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定义,对生命朝向的引领,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教育和塑造,对社会的健康推进,早已在历史里得以验证。传统是扔不掉也是不能扔的,生活中无数的事例告诉我们,当我们想与传统背道而驰抛弃传统时,会惊讶地发现,我们抛弃传统的过程也无可避免地带上了传统的烙印。传统所具有的全方位的存在以及随时可以复苏的生命力,这种历史的真相是谁也无法掩盖无法逃离的。轻易地否定传统,只会导致该延续的延续不了,该抛弃的抛弃不掉,非要自欺欺人背过身去不看传统、否定传统,砸乱传统,导致传统的价值不能实现,我们会可悲地发现,传统中的不合时宜的某些恶果和毒瘤会以一种新的现代的方式借尸还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扬弃的态度辩证地学习和理解文化和文明在历史中的延续过程,温故而知新,直面传统,反思传统,延续传统,在这个过程中让文明得以进一步推进,让新与旧并存,或许,这才是我们面对传统学习经典应有的态度。

?典籍里的中国》的播出,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阵地上的强势回归,是复兴民族文化的必然之路,经典传播的银屏化也一定会带动经典和传统文化的普世化全民化!期待更多的精彩。

典籍的中国观后感篇2

近日,央视综艺《典籍里的中国》正热播,第一期节目有关《尚书》。翻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发黄的史册,阅读经典,知道我们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读“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品百味人生。

翻开《尚书》,我品味到其历史悠久,尧舜禹夏商周;翻开《尚书》,我品味到古代先贤筚路蓝缕创造的丰富文明;翻开《尚书》,我品味到青石刻经,青史永存的文化传承……当然《尚书》的魅力,绝不仅限于此。

翻开《尚书》,品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了解《书》的人,必定会熟知“伏生护书”的感人故事。绝不仅浮生墙壁藏书,此可谓,一家其心护《书》周全——爱子因护书,以命相搏,被乱军杀死;妻子一路挨饿受冻仍止其烧书取暖。他们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赞歌。才能有后世“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的高度美誉。中国文化不绝如缕,薪火相传,正是因为无数先贤拼了命也要护其周全的坚定信念。上有玄奘西行“宁可向西走一步就死去,也绝不向东退一步以求生”的信念,使佛教在中国文明史上熠熠生辉;下有七十年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味诗词之美的叶嘉莹“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使古典诗词,在今天为人熟知,广泛传诵。这一系列灿烂光辉的文明史,离不开一代代文学家们的传承。他们以血肉之躯铸就文化之屏障,以卓然之姿增补历史的璀璨辉煌,以坚定的信念,让文化之花灿烂的绽放在祖国的沃土上。吾辈青年更要以这种坚定的信念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翻开《尚书》,品味其蕴含的治国理念——民本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中如是记载;孟子曾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连历史上著名的明君李世民都在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作为“民本”思想源头活水的《尚书》蕴涵着如此深刻的哲理。读上《尚书》,体悟大禹定九州,奠高山大川的气魄;品《尚书》,感悟武王“称尔干,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的英勇。而这都源于对百姓的爱,源于心中的大义。学习尚书,传承经典,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尚书的深远影响,吾辈青年更要在这最美好的年华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读《书》而知先贤政治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之要。《尚书》之正气,像星星一样奔流在那漫长的岁月间,镌刻在了未来的璀璨星河中。我们更应细读《尚书》,让《尚书》之正气,在遥远的未来奔向经久与不朽,绽放万丈光芒。

典籍的中国观后感篇3

今天很有幸观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这套文化综艺节目。在这个节目里,让我更好地了解到了中国的典籍《尚书》。以前在学生时代就听说过这部经典,说实话自己对里面的`内容知之甚少。今天这档节目让我这个普通人更好地了解了一些经典知识和故事。

节目通过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我看到了两千年前伏生一家人是怎样用生命守护《尚书》的。伏生护书,传书的故事让我感动的流泪了。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经典的守护与传承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

这种视书如生命,守书传书的故事在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正是这种精神,才使我们这些普通人也有机会读懂,感悟经典里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经典里只有短短几句话,里面蕴含着的智慧却是震撼的。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典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了,感人的画面更易让人体会其中的智慧。《禹贡》让我看到禹划九州,华夏九州第一次让我能诵出。分别是:冀州,兖州,扬州,豫州,梁州,雍州,徐州,青州,荆州。

?牧野宣誓》中的称尔戈,比尔干,立尔予,予其誓。短短几句话却蕴含着治政理国的大智慧。戏剧演员们通过故事的演绎让我更好的理解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构建了华夏文明最早的知识体系,很有幸在今天人人可读。

我们都知道典籍不易读懂,古有“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但今天这个节目最大的亮点就是将经典与戏剧表演相结合,每一个场面都感人泪下,这种创新使典籍人人可读,真正做到了文化的传承。节目中主持人穿越历史,以拜见伏生为主线,讲述了尚书几经波折最后被保存下来,而且还薪火相传的故事。这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声声不息。这样的节目大家都很期待,我也会作为铁杆粉丝继续关注下去,因为学习经典可以追本溯源,继往开来。

典籍的中国观后感篇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很多优秀文化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亡,这些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典籍,我何时真正的崇敬?何时真正的潜心学习?这些都是世间大道,而我却在“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环境下,没有对他们引发崇敬之情,没有用心去体悟,在茫茫人海中,犹如浮萍,随波逐流,向细枝末节处找寻人生的答案,愧对古圣先贤,愧对列祖列宗。

?典籍里的中国》的热播,是中华之幸,民族之幸。经典犹如大树之根,不知其根,也就不知其意,不知其意也就肆意妄为!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来得多么不容易,来得多么坎坷,又来得多么深沉。这一份厚重的礼物,让多少中华儿女为之汗颜,我们忘记了历史,忘记了古圣先贤,但是古圣先贤却记得我们,记惦着他们的子孙!通过《典籍》的方式对我们谆谆教诲,让大家追根溯源,回归人生的大道。

在《论语》述而篇中:“志于道、据于德、行于仁,游于艺”,这就是我们人生的脉络。但我们在忙忙碌碌地工作、生活中,忽视了根本,只是在“游于艺”,向钱、物而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的人生价值排序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很多家庭有了钱后,物质生活丰富了,但精神层面出现了的问题,随着社会物欲的影响,不断地摇摆不定,人生找不到方向,这就需要我们重回经典,在经典中找到人生的答案:以道作为自己的人生方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们不需要抱怨社会的不公平,古圣先贤们在宣传大道的时候,有多少君王和百姓不认可他们,他们仍然道心不改,坚持自己的梦想,坚持自己的人生方向,因为他们懂得“大道不孤”。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向他们学习,坚持维护社会和谐和服务广大人民之大道,初心不改,不用抱怨,不用悲伤,不要让负面的能量侵入内心,而要像阳光一样,照亮他人。

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具体,甚至有人在某一方面的建树而沾沾自喜,我们当有“君子不器”之心,包容万物,合二为一,以他人之长处,滋润自己内心,长养自己的德行,克己复礼,严于修身,养一身浩然正气。像古圣先贤一样,为道可以忘我、忘躯。

向道而行,踏芒而歌!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已经在古圣先贤们的身上得以体现,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一言一行,才能让自己内心的良知越来越升发,心境会越来越开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断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升我们的人文自信。

典籍的中国观后感篇5

读《天工开物》有感偶然的在购物中,选中一本历史课中背过书名的书,《天工开物》。本是随意的买来翻翻,但开卷之后,赞叹不已。实在没有想到,我国在明代,就有这样的科技著作。

?天工开物》,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在理学占据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的当时,《天工开物》既是对古代科学传统的有效继承,也与当时兴起的各种具有启蒙意义的反权威意识,实学意识和民生意识息息相关。

由空谈走向实践,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反思,这种思潮在思维方式上开始散发出近代的气息。 《天工开物》经翻译,走向世界之后,获得极高赞誉,并且影响深远。《天工开物》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将此书称为“技术百科全书”,将“天工开物”理解为“对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艺的阐明”。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天工开物》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称《天工开物》是“十七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日本学者评议道:“作为展望在悠久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技术全貌的书籍,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日本现代科学史学家薮内清也认为宋应星的书足可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十八世纪,在欧洲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但农业生产依然十分落后,播种还在使用人工播种。这种播种方式,在种子的密度和覆

土深度上都十分随意,直接影响出苗率。而此时中国,已经在使用播种机。欧洲的犁设计也比较简单、原始,操作十分费力,而中国的犁则效率更高也更省力。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在读了儒莲翻译的《天工开物》中论桑蚕部分的译本后,把它称之为“权威著作”。达尔文在他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卷一谈到养蚕时写道:“关于中国古代养蚕的情况,见于儒莲的权威著作”。他把中国古代养蚕技术措施作为论证人工选择和人工变异。

典籍的中国观后感篇6

“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曾有一个“禾下乘凉梦”,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中国人顺应自然,发现自然,于自然中寻找天人合一之道,袁隆平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大胆创新,累计增产粮食4000多亿公斤。

烝民乃粒,万邦作乂。

神农氏制造耒耜(lěi sì),传授五谷种植之术时,一定想不到,他的子孙们在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依靠农耕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文明古国。在这个国度里,人们每天都在遵循先祖的教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至今日,终于实现了“五谷熟而民人育”的太平盛世。

?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正是从年轻的袁隆平在田野间找到一株优良的种稻开始的。在稻香飘逸的原野上,袁隆平与他的前辈宋应星跨时空相遇。这一瞬间的相逢,不是偶然的,它是历史延续的必然。这是中国人给予土地里的圣贤们的最高礼赞,书写了一部关于粮食的伟大篇章。

“读书人心怀天下,读书与功名无关!”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崇高的价值观。袁隆平做到了,三百年前的宋应星也做到了。

一部《天工开物》,凝结了《尚书》和《易经》的哲学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实践中,遵自然天工,循人力开物。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18篇,123幅插图。

书名取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盖人巧造成异物也”。

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序》)分为《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铸》、《舟车》、《锤煅》、《燔石》(煤石烧制)、《杀青》(造纸)、《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矿物颜料)、《曲蘖》(酒曲)和《珠玉》。

?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依旧以著名主持人撒贝宁为历史见证人,走进老年宋应星在乡间教书授艺的私塾,撒贝宁拿出现代电子设备上的《天工开物》展示给宋应星看,并告诉他,这本书在三百年后依然被中国人所尊崇,此时学童们一起诵读书中经典片段:“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一幕镜头预示着,中华文明的种子将永远撒播在一代一代中国人的心中。

撒贝宁尊称宋应星为“奉新明儒,田间老人。”这让我不由得想起袁隆平的形象,他们是如此的相似。他们像土地一样平凡,也像土地一样的伟大。宋应星和袁隆平们是神农氏的化身,是中华之福。

典籍的中国观后感推荐6篇相关文章:

春天即至的读后感推荐8篇

读三国演义的读后感500字推荐8篇

读了野草的读后感推荐8篇

北京展观后感推荐6篇

大国工匠观后感推荐6篇

中国共产青团的申请书5篇

对中国百年征程的心得体会5篇

中国鼓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

观看感动中国的心得体会5篇

突击士兵观后感推荐6篇

典籍的中国观后感推荐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2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