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在看完一部影片后是不是都有不少感想,需要记录好一篇观后感,当我们观影后得到启发时,可以及时写份观后感来记录,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张思德》观后感范文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张思德》观后感范文篇1
我们这一代人,对张思德的熟悉来自儿时的记忆,我对张思德既熟悉又陌生,熟悉他的英雄事迹,可是说不清在生活中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接下电影《张思德》拍摄任务的初期,导演尹力因此而苦恼,也是我观看电影的驱动力之一。在观看完电影之后,有关张思德的一切在我心中可以用5个字来概括:为人民服务。
抗日战争后期的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的勤务兵张思德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1944年他带领一班人到安塞县烧木炭。在一次烧炭中炭窑突然崩塌,张思德不幸牺牲。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毛主席的这篇讲演发表时以《为人民服务》为题,这篇文章也成为共产党人行为准则和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在60年后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和这篇文章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我更关注电影是如何表现"为人民服务"这个主题的。在这部电影中,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毛主席就在前方即兴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而这种革命的感情的传达,既不是借助汹涌澎湃的交响乐来烘托主题,也不是像其他延安题材的影视作品那样通过反复出现的宝塔山和延河水这样的"革命符号"来强加给观众,相反,电影《张思德》是朴素而写实的,影片通过道具、布景让观众感受到大量的革命岁月的"信息"和革命的"气氛",尤其是使用黑白胶片拍摄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电影在两场戏中也运用了色彩,一场戏是说周给毛主席一把红枣,另一场是"哑巴"为牺牲的张思德献上一把红枣,那把红枣的红色十分突出,在这里颜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任何一种艺术,必须要把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感染力。
当然,这部电影带给一个从教20年的教师的,绝不止这些。党的十六大报告表述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谓"教育为人民服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新人,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教育要为这一伟大理想服务,就要培育一代信念坚定、艰苦奋斗、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人才。第二,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前进方向。要努力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积极发展高中教育,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建设学习型社区,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满足人民丰富多样的教育需求。第三,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
总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总是代表着最优秀的传统,最可贵的品质,随着教育事业蓬发展,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但不变的是教师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教师永远是一支蜡烛,蜡烛的火焰永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张思德》观后感范文篇2
我是一个比较自我的小男孩,处处想着自己,心中惟独没有他人。看了电影《张思德》后,我深受启发,影片中的张思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张思德的心中只有他人,别人的事就是他的事。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自己累点又算得上什么呢?我想:对张思德来说,这就是他真正的“助人为乐”吧!
张思德的助人为乐的精神贯穿了影片的始终。战友犯错误了,他一次又一次的去看望,用真诚感动了战友; 影片中有一个小男孩是个孤儿, 张思德知道后就经常去看望他, 帮他洗澡,还用仅有的钱买糖给他吃, 让孩子找到了父爱,改变了孩子孤僻的性格。一名老兵的眼睛花了, 张思德就为他找来了老花镜……这样的事举不胜举,每件事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件事都像重锤一样敲打着我们的心,让我们这些特别自我的 “小公主”、“小皇帝” 深表惭愧。
然而,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我们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在一个漆黑的夜晚, 天下着大雨, 张思德在战士小白的陪同下正在木碳窑里热火朝天地工作着, 忽然山体滑坡了, 泥土从山上铺天盖地往下滑……我的心一下提到嗓子眼, 当时我恨不得大喊一声: “张思德,你快跑啊!” 闻讯而来的战士也都被眼前的事实惊呆了……战士都失声痛哭!我的眼泪也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流, 电影院里也有了哭声,我发现我们的老师也在悄悄地擦眼泪呢!
张思德走了,他走得太突然,他走得很悲壮。张思德的牺牲惊动了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他是为他人而牺牲的,他是为工作而牺牲的,他是为新中国的成立而牺牲的。正如毛主席所说的: 他是为人民利益死的,死的其所, 比泰山还重;这也正如文天祥写的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想想我们身边的人, 有哪个人可与张思德相比呢? 好多人想的就是自己, 坐车抢座位,公共场所不讲卫生, 袖手旁观面对他人困难。他们跟张思德比起来差远了,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可以说是活剥剥的“小皇帝”,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什么事都先考虑自己。在家里希望父母把最好吃的留给自己,就连看电视选频道都要自己说的算。在学校里,有时跟同学挤座位,有时值日不认真,有时明明知道同学的题目不会做却装着什么也没有看到……
影片《张思德》给我的教育意义真是太大了, 今后我要向张思德学习, 学习他一心想着他人,唯独没有自己;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张思德精神永留我们的心间!
《张思德》观后感范文篇3
昨晚观看了电影《张思德》,影片描写的是抗日战争后期,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的勤务兵张思德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1944年他带领一班人到安塞县烧炭。在一次烧炭中炭窑突然崩塌,张思德不幸牺牲。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象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着了我们的整个事业。毛主席的这篇讲话,发表时以《为人民服务》为题。这篇文章也成了共产党人行为准则和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
电影《张思德》将为人民服务具体化,让观众相信,为人民服务是快乐的,这个榜样值得我们世世代代学习。通过观看《张思德》影片,我深深体会到:一名普通共产党员默默奉献的伟大,伟大的事业,需要无数个张思德,伟大的人民,需要永远的“为人民服务”。在张思德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朴实、谦和、善良,是一种人内心本能的、涌动着的自我奉献的精神。
这部影片的现实意义在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不能丢,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应当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张思德》观后感范文篇4
人之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小学课本里我就认识了张思德,虽然当时对这句话有点模糊,但那时候就知道张思德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毛主席亲自给他题词.
04年10月,中组部、中宣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宣传部门、组织部门要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观看革命历史题材故事影片《张思德》.开始觉得无所谓了,对于张思德我了解的够多了的了,可当我观看完的时候,我深深的感觉到,我错了.
我感叹于影片制作人员的高深造诣,把一个人的一生浓缩在一部影片中,而且丝毫不觉得牵强和跨越.人物鲜明的性格刻画的是淋漓尽致,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张思德站在我的面前,给我交谈.吴军的表演更是叫绝,憨厚朴实的他把张思德描绘的真真切切.
张思德是一个平凡的人,平凡的工作岗位.但就是这平凡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人生,他用他有限的生命诠释了"为人民服务"这条党的纲领.让我们每名共产党员都为他叹服,以他为楷模,以他为榜样."为人民服务"并不是一定要去干大事,张思德对同志战友的感情就是从生活点滴中流露出来的.他本本份份地做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不去争官职为自己找机会。踏踏实实地从每一个生活的小细节中去帮助他人,去发挥党员的作用。
我要感谢这部电影,它让我的心灵有了一次净化,一次升华.当今物欲横流的时候,我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如何去做,我想,看了《张思德》后我明白了.他就是我光辉的榜样。
《张思德》观后感范文篇5
我是噙着热泪看完《张思德》这部影片的。张思德,憨厚纯朴,呐呐无言,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1年后银幕下的我肃然起敬,久久回味。
张思德是一个平凡的人。他1933年参军入伍,当过勤务员、通信兵、警卫员,最高职务是个班长。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搞过生产,烧过木炭。生命历程中,他没有惊人的事迹,也没有动听的话语,"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张思德是不平凡的。毛泽东评价他"有思想,有道德,就是缺张嘴。"他纯净而不肤浅,憨厚连着忠诚。寡言的他一旦开口,让人再难忘记:"不管干啥子工作,都想着前线就在脚底下。""硬不成一块铁,想当马掌还当不上哩!""走进革命队伍是为了吃饱肚子,吃饱肚子长了觉悟,就该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也求尽善尽美。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却那样淡泊。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从不声不响的举止和点点滴滴的真情中,我们看到了一颗高尚的灵魂。张思德的可贵之处就是在平凡的生活工作中做着不平凡的贡献,在他牺牲后回想起来才能用"伟大"来形容他的一生。银幕上的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力,是不计个人得失,乐于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这种震撼力来自心灵深处的向往和追求。张思德,以他的行动诠释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他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为人民服务的诗歌。
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而将两者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的,正是那五个字--为人民服务。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13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正是对这五个字的生动诠释。他朴实得像延河边的一粒砂,千万粒细砂聚在一起,就是砥柱中流的礁石。他微小如清凉山上一株草,千万棵小草共同摇曳,也能伸展勃勃生机。于是,窑洞里出了马列主义,黄土地哺育着一个政党,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着世界上最大的人民战争......张思德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他身上聚集了许多普通中国人身上的美德--朴实、善良、助人为乐,他就是这样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英雄。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东西:集体主义者的道德感,儒家传统的光芒,信徒的献身精神......当年延安物质并不富裕,但人们精神世界是充实的,张思德就是那个年代的代表,民族的生命力也恰恰就在这个地方。但张思德不过是这伟大队伍中的一名代表,他的身前身后,一串长长的名字: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从打江山到掌政权,从改革攻坚到加快发展,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延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光华,我们的事业也由此一天天壮大。今天,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都不能忘记这个本,丢了这个根。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曾经成就我们事业的精神动力,还将辉映着我们漫长而辉煌的征程。
《张思德》观后感范文篇6
张思德生活在一个革命大家庭里,这个家庭的每个人都很生动,特别是张思德和他老战友的这份感情,是以往电影中不多见的。电影《张思德》没有曲折的情节,热闹的场面,黑白胶片牵出平实瞬间,穿越60载岁月。一名普通的士兵,警卫——开荒——烧炭,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他那样淡泊。
三过草地的老红军,班长一当7年,一整编,又成了战士。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他认保育院不幸失语的孤儿做儿子,用心血崔开朗朗童音;他拜炊事班精简下来的老兵当父亲,真诚的抚慰一抹晚晴。 这些都让人非常受感动。这部影片让我见到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张思德。尽管一切是那么平凡,然而,正是这种平凡产生了伟大。60年前,毛泽东主席的著名演说《为人民服务》,影响了几代人。60年后,银幕上的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力。撼人心魄的是张思德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一个少说多干的张思德,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0年后银幕下的我们肃然起敬,久久回味。张思德诠释着崇尚的做人标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 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13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正是对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的生动诠释。张思德不过是这伟大队伍中的一名代表,他的身前身后,一串长长的名字: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从打江山到掌政权,从改革攻坚到加快发展,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延长中国共产党人的光华,党的事业也由此一天天壮大。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都不能忘记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曾经是成就我们事业的精神动力,未来还将辉映我们漫长而辉煌的征程。
《张思德》观后感范文篇7
7月26日,机关全体党员观看了电影《张思德》。毛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以《为人民服务》为题的发表的精彩演讲片段时时在我耳边回响。是啊,在60年后的今天,“为人民服务”也成为了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和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重温这段历史和这篇文章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抗日战争后期的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的勤务兵张思德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1944年他带领一班人到安塞县烧木炭。在一次烧炭中炭窑突然崩塌,张思德不幸牺牲。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
电影《张思德》既没有战火硝烟,更没有豪言壮语,但它通过特殊的文化语境,弥补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正在缺失的一种东西,让人重新思考“为人民服务”在现阶段新的。张思德之所以被人们铭记,在于他道德品质的平凡,平凡到每个平凡人都能在自己的灵魂中看到他的影子。在张思德身上所表达出来的,更多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朴实、谦和、善良,是一种人内心中本能地涌动着的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不论在什么时代,作为一种精神的、价值的存在都是值得弘扬的。张思德已经牺牲60年了。60年后,尽管时代变了,条件变了,环境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辉。
当然,《张思德》带来的不只是人们的深深景仰和感动,也给观众留下了深深的思考:革命的成功,需要有人在敌人的残暴统治下英勇抗争,需要有人在?林弹雨中冒死冲锋。同时,也需要有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张思德就是这样一个平凡无私的奉献者,他朴实善良、助人为乐、不计得失、任劳任怨、信念坚定。也正是这种“平凡”,让观众感觉到了英雄的鲜活、真实,赢得了感动的泪花。
看完电影《张思德》后,我觉得张思德同志是我们千万名共产党员中的普通一员,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代表他本人,而是代表着所有共产党员的行动和思想,他们都是平凡普通的工作岗位上默默的工作,听从党的指挥,不追求个人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心中始终装着党、国家和人民,他们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特别出色的成绩,但他们都是通过自己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表现出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真正品质。
这,就是我观看电影《张思德》之后的最大感悟。
《张思德》观后感范文7篇相关文章:
★ 虫图腾观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