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通过读后感,我们能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与他人交流和讨论,下面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张居正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张居正读后感篇1
张居正绝对是明代尤其是晚明值得大书一笔的政治家。在晚明朝政混乱、大厦将倾的时代背景下,张居正力图挽狂澜于既倒,表现出一个卓越政治家的天赋与手段。正如在1945年出版《张居正大传》的朱东润先生所说:“我想从历史陈迹里,看出是不是可以从国家衰亡的边境找到一条重新振作的路。我反复思考,终于想到明代的张居正,这是我写作《张居正大传》的动机。”“为什么我要写张居正?因为在1939年到达重庆以后,我看到当日的国家大势,没有张居正这样的精神是担负不了的。”所谓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在山河破碎之际,历史学家希望从陈迹中发掘出新的希望与可能,张居正于是进入了学者的视野。这正说明了张居正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齐悦与我是同龄人,并非科班出身却能一心向学,甘与历史为伴,实在令人钦佩。张居正的研究在明史学界也是热点之一,除朱东润早年的大作之外,已逝的韦庆远教授晚年的力作《张居正与明中后期政局》更是开陈出新,将张居正研究推进到新的高度。因此,就研究而言,在此起点之上在寻求突破不可谓不难。然而齐悦另辟蹊径,以叙事见长,尤其将张居正的崛起历程与人际网络清晰地勾勒出来,呈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固然有为张居正张本之意,但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这很难得。近些年,西方史学界有新文化史的潮流,而源头之一即是“叙事史的复兴”。
正所谓,有了故事,历史才精彩。而故事的主角,一定是人,尤其是有故事的人。借用民俗学的术语,像张居正这样的“箭垛式人物”,不同的读者可能读出的是不一样的张居正:既有为官的法则,也有处世的逻辑;既有胸怀天下,也有运筹算计;既有改革的冲天豪气,亦有死后的身败名裂。这也是齐悦这本书能带给我们的冲击感,能够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
读罢此书,我还想说的是,在中国历史上,改革者似乎往往没有好下场,从商鞅到王安石,再到张居正,概莫能外。这是历史的悲哀。张居正的土地清丈,面对各地宗藩、江南势要之家,他挺身而出,摸索经验,局部试点,充分放权,终于让国家财政重回正轨,今日读来仍让人震撼不已。这似乎再次提醒我们,历史并未走远。这也是张居正这本大书常读常新的理由所在。
读张居正读后感篇2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读到的有关于明代人物的书,刚开始真的看不下去因为自己对这段历史不了解也对这方面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慢慢看着我发现它有很大的吸引力,我竟然迫不及待的想要去看去了解那段历史和历史中伟大宰相的一生丰功伟绩了!张居正的改革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
年仅12岁就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乡试。然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很多天才少年成年后像方仲永那般的平庸。相对而言张居正是十分幸运的,因为他的考官是一个慧眼识英才的伯乐,他知道年少时就一帆风顺未必是一件好事,于是有意让一个天才少年落榜,让张居正接收现实的磨练。
张居正二十三岁时踏入大明的官场,经历四场波涛涌浪的政治风暴后,一个凌云壮志的青年成为了一位极其狡猾,极具城府,老谋深算的顶尖政治家。他善于运用权谋心计,耍手段,施妙计,排除异己,蓄谋已久,用离间计逼走内阁首辅高供,最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宰相)。
当时大明皇朝正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每年都面临严重赤字,北方又战事不断,内部倭寇入侵,大明帝国摇摇欲坠。位极人臣的张居正拥有自己伟大的理想成就自己的改革大计,力挽狂澜挽救正处于江河日下的大明皇朝。拥有理想的人实在太多,但是终其一生拥有自己的理想而不舍弃的人是少之又少,而一直铭记自己的理想把他真正实现的更是凤毛麟角,微乎其微。张居正就是其中的一个!
张居正,实行了他自己发明的考成法。伟大的考成法令本来腐败不堪,无可救药的大明官场变得涣然一新,生机无限。通过考成法,很多上百年的政治弊病治愈了,政府如同注入新血液,击破各种难题,成就高效率的政治工作。
大胆实行“一条鞭法”的经济改革,将所有苛捐杂税化一,只收白银,不收其他物质税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阻止大地主的土地兼并。
深谋远虑,提拔人才,任用戚继光,李成梁这样的军事天才守卫北方,三箭齐发令北方坚如磐石,外族不敢再侵犯。
可惜张居正因为长年累月的忙于繁重的国事,身体日益衰弱,五十八岁就因为—痔疮去世了,万历的新政只实行了十年,因他的死亡而告终,最后竟然被他的学生万历皇帝抄家。要知道明朝如果没有了张居正的伟大改革,或者提前五十年早在万历时就完了。
经过张居正的十年改革后,大明恢复生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官场政治上工作效率很高,一个皇朝建立了二百年竟然还有如此景象实在是一个奇迹。
张居正是一个孤独的智者,因为官场庸人们没有他的雄才大略,没有他高瞻远瞩的政治眼界,更没有他救国家于危难之际的勇气和良心。张居正为了改革大计不惜几乎以所有官员为敌,得罪了无数人,然而他没有后悔,没有畏惧。终其一生体现自己的大智大勇,这就是真正伟大的改革者!
读张居正读后感篇3
张居正这套书一共4册,我花一周时间把它认真读完,这是我自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以后读的第二套历史类小说,读完后我不禁掩卷而思。
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伟大的改革家,在他的提意和行动下,本被贪官花掉所有钱的户部(财政部)收入了几百万银子(约要等于几十亿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身无分文的人在五年内拿到了几十亿元!我终于知道,奇迹是创造出来的,而这个奇迹,是张居正创造出来的。
因改革而利益受损的人有很多,他们联合了起来,极力反对张居正改革,还好皇帝对他非常信任,让他继续改革。本来很快就是灭亡的明朝在张居正的改革下,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开创了继永乐盛世以后的又一太平盛世。
然而,有些什么都不懂,只知道遵守祖制的读书人,在张居正父亲张文明死后,不顾改革正在进行中,强烈要求张居正回家守制。张居正当然不同意,好不容易做到这样,如果一回家,这些事谁来管呢?但是那些读书人一再要求,还上书批评张居正不孝,其中还有他的学生。学生骂老师,这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啊!最后,这些读死书的人在被打了几十大板后罢官。
当改革接近尾声的时候,张居正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没过多长时间就死了。贵族们趁机破坏改革成果。此后,明朝进入无可救药的深谷中。
张居正的一生是悲剧的,他一心为民推动改革,敢于与天下富豪为敌。只为创立太平盛世,延长这个朝代的“生命”。
张居正的一生是伟大的,他的一生可以用岳向身上四个字来概括:精忠报国。
读张居正读后感篇4
读完了《张居正》这部历史巨作,我深深为张居正的胆识和才气所折服,同时也为他悲剧的命运感到惋惜。
他在世时,万历新政的推行和实施,无疑缓解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他死后所遭受的非人折磨却令人发指。
我看过这样一句话:“明只一帝,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张居正穷尽毕生心血,为的是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安康。他是明朝的才子,是皇帝的老师,同时也是天下人的宰辅。他大力进行改革,使衰败至极的明王朝得以重振雄风。他的改革无疑触动了贵族门阀的利益,那些王公贵族恨不得将他粉身碎骨,然而他并没有丝毫犹豫和退却。
玉娘──他的知己,曾替他算了一卦,说他“精于治国,却疏于防身”,他的幕僚金学曾却说他是不屑于防身。是的,倘若他已经想好了退路,又怎么可能会不顾一切阻挠来改革呢?死后又怎会有那样的结局呢?
据说他死后,对他的清算除了对江陵张府挖地三尺,对张家老少无情灭绝之外,差一点就要掘坟碎棺,将他的遗骸拖出来喂狗。曾经对他唯命是从的皇帝竟会这样对待他的老师,对待这个国家的功臣,实在是令人心寒,自古朝臣小人多于君子,然而明朝最大的小人却是万历皇帝自己。
我想若非张居正,明朝早就会在历史舞台上画上一个悲惨的句号,正是因了张居正的改革,明朝的统治才会多延续几百年。张居正用他的铁腕手段维护了王朝的尊严,他在一天,这个王朝就必须按他的意愿按部就班地运转。这就是他的威严所在,不怒自威。
然而他的改革触犯了那么多人的利益,他的铁腕手段使他的同僚也感到胆寒,因而那些人抓住张居正父亲的死大作文章,说他匿丧不报的,说他贪恋高位的,比比皆是。哪怕是他的门生也不例外。
古时遇到父母去世,有为父母守灵三年的习俗。不论什么事情都必须放下,回家守制。因而张居正的无私使他成为了众矢之的。读书人对他的行为更是愤怒,然而皇帝袒护张居正的强硬态度暂时封住了所有人的嘴。我想这也极有可能是张居正悲剧命运的一个前奏。
古人云“人至清则无朋,水至清则无鱼。”所以这世上能够了解张居正人少之又少,就犹如那稀世的珍宝。
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他的荣誉和尊严也一并被剥夺,甚至只要是与他有关的人都被牵连。他若是知道了定会寒心啊。但是我想,即便他是知道了这样的结果,也还是会力排众议进行改革。毕竟政治是张居正实现他毕生理想的舞台,也是他对这个国家最大的贡献。
他的成功令万人瞩目,他的失败又如此令人寒心。正是浮华淘尽,满目荒凉,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感伤。
读张居正读后感篇5
记得去年暑假,从图书馆借过一本《明朝二十四臣》,翻过十之一二,不了了之,只记得明朝有张居正这么个人,还是某皇帝的老师等等,细致之处便记不清了。
当然,读读停停,这本书用去了我将近一个半月。居正先生历经三朝,期间六十年,朝内朝外的大事不下百千件,另外朱东润先生为使佐证史实,大量引用史料,大约四分之一篇幅为文言引用,外加十分之一左右的文言套写,有时候读起来确实躁得很,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地读,了解居正为人为政之德,为人为政之私,为人为政之机,起伏蜗行二十五六载(以入朝为官起),掌权十年,“懦弱”“残败”的大明为此又光辉了几十年,苟延残喘了几十年,才慢慢地死去。
历史上的事情多种多样,但人性是不分朝代的,也无所谓过去现在。读史使人明智,读人是为了弄明白历史为什么会一遍一遍的覆辙。千端何有?必有其因。
小时候的天才儿童,二十岁左右便开始他的政治生涯。年轻不知事,不敢迈步履;之后像“明事”,一步一脚泥,掉入大深坑,抱怨又反思,为嘛太“朝气”?艰难爬出来,小心加翼翼,左右顾瞭望,伸触探虚实,虽然走得慢,比跑依然强;轻易不随人,随人跟对人,只有当如此,行程缩几尺!不争人之先,当仁却不让,敢不与人争,敢担破天功,曲径上山顶,峰上松香浓!急流当勇退,怎奈势弄人?披荆斩棘路,杂草丛生处,草软生毒虫,冒险非要命,既知今如此,怎敢攀至此,峰顶风景美,万死不辞拒!
居正身后,神宗抄其家,夺其产。居正家人要么自杀,要么被流放充军……居正之魂,呜呜之声,我都听得真切!这都过去四百三十年了。
居正当政期间,在外北拒鞑靼,西抚藏佛;在内节俭开支,丈土赋税,精简人员,充盈国库——驿站,不再是官僚蛀米之所,沿途百姓的负担减轻了;官僚考成法,按时按量办事,不再拖沓。对于战事、国是,居正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水利等自己不通的方面,提拔有用之人,帮助减灾除患。人无完人,千年如此。在这掌权的十年间,有好多人因为弹劾居正,遭到罢黜,或者杖刑牢狱之灾。
在自己的事业上,居正也有过迷茫、无助,但凭借其善分析,善假势的突出能力,是自己走向历史的极致。
呵,千古再无张居正!
读张居正读后感篇6
?张居正》这本书,它的内容极生动,十分吸引人。它讲的的是,明朝嘉靖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深受人民的爱戴,在位期间,推行了许多新政,推动了国家的发展。
我佩服他的忠诚与胸襟。张居正是一个忠于朝廷的忠臣,在推行新政期间,压迫到一些地主和官员的生活,所以他听到了来自官员的许多不满与愤怒声。但为了推动经济,他忍受着嘈杂的反对声,常常烦恼地彻夜不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就是这样忠于朝廷,为国家着想的大臣啊!他的忍受与他的不懈努力造就了他伟大的、光辉的一生。
他是一个谦虚的人。刚当首辅那年,有位官员慕名而来,向他请教管理之道。张居正却说:“这其实没什么妙外,还想向你请教呢!”而我却一点不谦虚。上次爸爸让我写浓度问题,我知道一种十分巧妙的办法,但爸爸却只让我用方程做。爸爸说方程做熟了,其它题也很容易。我说:“你的办法真是老土,这个方法多巧妙,我不用方程!
张居正最令我佩服的一点是他的管理才能。“考成法”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此法主要是对官员们进行考核,提高办工效率。“考成法”进行地井井有条,全国上下各级官员都变得认真值官,为百姓服务。
张居正的管理才能可真不少呀!全国于少几百个官员能被他管理好,说明他有才能。那些不合理的管理已经不复存在了,不合格的官员也被撤换了。
?张居正》不仅让我了解了张居正,还从他身上学到了谦虚、冷静、公正。我也推荐大家来读这本书,它会让你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
读张居正读后感篇7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每次在翻开《张居正》的瞬间,就被熊召政先生带进明朝张居正时期的兴衰荣辱,身临其境般地体验着每个人物的喜怒哀乐。震惊于作者文学功底的同时,也对胸怀、人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木兰歌》首辅之位的争夺,到《水龙吟》厚积薄发的蓄力;从《金缕曲》大刀阔斧的改革,到《火凤凰》盛极转衰的凄凉。
张居正被梁启超誉为“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纵览他一生的丰功伟绩,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在阶级流动性有限的时代,凭一己之力,平步青云;文武皆通、披荆斩棘;通识时变、勇于任事;虽位极人臣,仍胸怀天下,以高瞻远瞩的眼光,行富国强民的壮举。他荣升首辅、理政十年;他革新税赋,梳理财政;他整饬吏治、富国强兵;他整肃教育,求贤若渴;他起衰振隳、力挽狂澜;他青史留名、千载流芳!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张居正》在政坛的兴替中将这句话诠释的淋漓尽致。从高拱的知己到政敌,对张居正来说,时间似乎也无法丈量惺惺相惜到明枪暗箭的距离;从张居正的干将到罢归,对金学曾来讲,一代循吏抱负的施展竟完全依赖于上层翻云覆雨的手段;政治联盟的脆弱性、残酷性可见一斑。在“肮脏的政治”大染缸中,首辅白日里固然叱咤风云、意气风发,然而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应该也会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罢。从权倾朝野到行将就木,时光宛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悄然而逝,“精于治国”与“疏于防身”的后果来的让他猝不及防。如果他能提前洞悉身后抄家、饿死、自杀、流放、逃亡的可悲惨状,那么他会不会重新权衡“生前身后”的名声与至亲之人的命运,进而悔恨当初的决定,毅然决然辞官,急流勇退、赡养老父,享受儿孙绕膝、颐养天年之乐?
?张居正》刷新的另外一个认知,则是对于历史上太监的理解。原本以为太监仅负责皇帝的饮食起居,为了刷自身的存在感,出于唯恐天下不乱的目的,借助“近水楼台”优势霍乱天下,与庙堂之上的朝臣是“小人”与“贤臣”的区别。在《张居正》中冯保等人的身上,才认识到太监们的智慧与境界远超常人,学识和手段丝毫不亚于朝臣,“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等词语用在他们身上完全没有违和感,他们甚至可以在生活中“擅书法、通乐理”,这也正是太监们经常被君主用来制衡出将入相的朝臣之重要基础(冯保例外,是张居正的政治盟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张居正》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即使每个人工作生活的层面千差万别,每个层面都有相应层面鲜血淋漓的伤痛,各不相同却又共同组成了大千世界色彩斑斓的一部分。从隐忍奋发却又事事受制的万历皇帝,到励精图治却被挟冤记仇的张居正,从勤诚敏练却又卑躬屈膝的冯保,到身先士卒却被兔死狗烹的金学曾,对每个人来说,扎心的烦恼接踵而至、让人欲罢不能。不同层面的人物就会面临与之匹配的烦恼与苦痛,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往往让人唏嘘不已,“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地相似。”身居高位尚且不能从心所欲,作为芸芸众生,则可远离勾心斗角的疲惫,减少荣华富贵的吸引;乐观阳光、虚怀若谷,知世故而不世故;抛开人生“不如意”的“八 九”,常想“如意”的“一二”;知恩图报,善待对自己付出的亲人朋友;离开“岁月静好”的温床,勇挑“负重前行”的责任,尽力守护属于自己的一小片天空。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望天边云卷云舒。
然而“尽信书,不如无书。”熊召政先生由于对张居正十分钦佩,所以在《张居正》中对张居正正面评价颇高,几乎没有缺点表述。但真实的历史里,张居正同时也是一个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穷奢极欲的政治家。这些特质如同硬币的两面,无法分割、也不必分割。一个政治家如果没有壮士断腕的魄力、心狠手辣的手段,就必然无法像张居正一样走得长远,千古能相之功绩亦成为空中楼阁。
?张居正》“因其丰赡的文史修养、恢宏均衡的艺术架构能力、对特定历史底蕴的富于当代性的揭示”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被评价为“文史俱佳的大手笔”,委实实至名归。感谢熊召政先生栩栩如生地展现了这段跌宕起伏的时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或浅唱低吟,或击筑高歌,然而亘古不变的是“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冰冷。忆往昔,“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们应该以史为鉴,见贤思齐,借鉴张居正宝贵的品质,学习他的忠贞、正直、大气,效仿他的才华、抱负、胸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义无反顾地无私奉献,为国家进步而不计个人得失,勇于攻坚克难,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读张居正读后感篇8
掩卷时分,心竟不愿从书里出来。不知不觉读完《张居正》全卷,沉浸在作者的讲述中,为张居正的生前光耀而心生向往,也为其死后凄凉而心情沉重,也为繁华落幕而惆怅。
熊召政先生在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中讲述了张居正由次辅升至首辅,直到死去的人生经历,情节跌宕起伏,节奏紧凑。虽是历史小说,但完全没有讲述历史的晦涩凝滞,文笔灵动,描写细腻。书中如此生动贴切又不失文采飞扬的句子比比皆是,引人入胜。
第一部:《木兰歌》
主要是讲次辅张居正和首辅高拱两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围绕这个主线穿插交代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宫廷内外各种势力的此消彼长。隆庆皇帝驾崩,小皇帝继位,最终在内监总管冯保的帮助下,张居正赢得了这场角力的胜利,高拱离职还乡。
第二部:《水龙吟》
张居正登上首辅位置后,踌躇满志但陈年积弊却使得他施展不开手脚。国库空虚,只好用胡椒苏木折俸,此举引起京城官员极大的不满,高拱余党更是借题发挥,沸反盈天。张居正借助后宫和冯保的力量实行京察,整顿吏治,开启了万历新政的门扉。
第三部:《金缕曲》
张居正的每项改革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这让他深切体会到改革之艰难,但这也让他冷峻严厉独断专行的作风有了用武之地,顶住各种压力,坚持改革,真正为人民干了几件大好事,最终赢得了民心,但却因为损害了贵族阶级的利益而失了官心。正当万历新政刚有点起色,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一番多情又闹得沸沸扬扬。
第四部:《火凤凰》
张居正夺情后,迫于舆论压力,还是回乡守孝两个月。回到首辅任上后,张居正的身体终于因为常年劳累一天天垮下去,最以五十八岁死于首府任上。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不念师恩旧情,裁撤张生前旧臣,逐冯保,对于张生前厉行措施一概停止,万历新政结束。
张居正作为首辅和帝师,他的所作所为虽也有过于独断之嫌,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需要的正是这种果敢和魄力。然而那些不为国家着想,只贪图个人享受的官员不懂,小皇帝也不懂。作为首辅,他的不留情面,冷面无私,最重要的是损害官员的利益都为他死后的凄凉埋下伏笔;作为帝师,他的严厉,他的进谏(即使是正确的),也直接导致万历对他的清查。
张居正荣登首辅之位后,马上变成了另一个人。与高拱同治时,他是百般迁就容忍高拱,谨慎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好像一个很随和很不争的人;然而,登上首辅位后,他一改这种作风,变得雷厉风行,果敢冷峻,甚至可以说是独断专行。起初我很疑惑这种转变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但看到后边,张居正每次改革都受到那么多的阻力,在对首辅面对的压力的辛劳有了初步了解后,我慢慢明白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张居正草根出身,深知人民疾苦,在其位谋其政,有为民造福的决心和勇气,他知道这样的后果是什么,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按照自己心目中构筑的国富民强前进。
读张居正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