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读后感可以是学术性的,也可以是轻松的,写读后感是一个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机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下面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遇难的人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遇难的人读后感篇1
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老船长哈尔威在大家极其慌乱的情景下,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地指挥大家逃离现场,逃离危险。
当大家在甲板上奔跑着,一片混乱之时,船长严厉喝道:“必须把六十人全部就出去!”其实,船上有六十一人,可是他把自我给忘了。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忘我精神啊!在这么关键的时候,他只想到别人。最终,哈尔威船长把仅剩的一丝的生还的期望给了克莱芒,自我却与轮船同归于尽。
看着哈尔威船长有着舍己救人,沉着应对,指挥有方的崇高品质,把自我的生命奉献给他人,使我想到了另一个人,那就是他——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周总理的一生很辉煌,令我们自豪。
因为担负着国家重任,周总理忘我工作,常常工作几天几夜不休息。为了多用一些时间在工作上头,他每一天就只吃一些稠稠的玉米糊糊。
1972年,周总理不幸患上了癌症,但他仍然废寝忘食地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同志们都劝他休息,他却说:“这是全国人民的事,我能放得下吗?”
1975年,周总理刚做完手术,伤口还没包扎,就把医学同志叫到身边,说:“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了,你们明白不明白,此刻赶快去对他们进行治疗!”
1976年1月7日,周总理病情更加恶化了,生命危在旦夕!医护人员日夜守护在他身旁,周总理却说:“我都没什么事了,你们快去照顾其他病员,他们更需要你们。”
在他生命的最终一刻,他想到的还是别人啊!
他们默默地奉献着,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我越来越觉得,他们是我们最敬爱的人!
今天我学习了《诺曼底号遇难记》我深深的被感动了,那位老船长营救了所有的人,自己却与他心爱的"诺曼底"号一同沉入了冰冷无情的大海里。雨果说的对: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也许就是这样没有错的人受到深深的惩罚,有错的人就能侥幸逃过。在文章中可以看出,"玛丽"号很快和那句:眼看就要撞船,已经没有任何办法避开它了。都是在为哈尔威船长辩护。他是个好船长,一个负责又以他人为重的人。为此这点我要向他学习,他觉得是自己的过错,才导致沉船的,因为文中写道: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做,一句话也没说,犹如刚铁,纹丝不动。说明他觉得和船一起下沉就是对自己的惩罚了!
多么好的人,多么好的船长,真可以说得上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人生路上,免不了会有一些困难,那每个人不同,解决的办法也就不同。我就很佩服《“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哈尔威,这篇课文讲的是:一艘名为“玛丽”的船,在浓雾中不小心撞了一艘名为“诺曼底”的船,船长哈尔威临危不乱,有秩序地安排了船内的60名乘客救出去,自己却随着船沉下了大海……
哈尔威船长这种先人后己、己为人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我想当时哈尔威船长肯定是看到人们惊慌失措的样子,才下定决心要把大家救出去,但是哈尔威船长肯定也想过自己的,只是他已经下定死亡的决心。能够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别人的生命,那这个人真的很伟大了,要知道人得生命只有一次啊!其实不但船长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他这种临危不乱的精神呢!是啊!在那么危急的情况下,又有谁不着急、慌张呢?而哈尔威船长却能静下来仔细思考,这并不是平常人能做到的。回顾起我们的世界,几乎公共汽车站,汽车一经过时,迎上去的总是蜂拥而上、争先恐后的人们。
是啊!现实生活中的哈尔威船长太少了。是不是我们的世界应该多培养几个哈尔威呢?虽然不用像哈尔威船长一样舍己为人,但起码也要学习他的先人后己,不是吗?
遇难的人读后感篇2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令我感触颇深。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美国,当恐怖的分子的飞机撞向世贸大楼时,银行家爱德华被困在里面,当他意识到自己没有生还的可能时,在这生死关头,他掏出了手机,迅速按下第一个电话。刚举起手机,一块水泥板将他砸翻在地,于是改变主意按下了第二个电话,没等电话接通,他想起了一件更为重要的事,又改拨了第三个电话。爱德华的第一个电话是拨给自己的助手,第二个电话是拨给自己的私人律师迈克,第三个电话是拨给自己的母亲的。迈克见到了爱德华的母亲,他母亲告诉了迈克电话内容。不久,在一家报纸醒目的位置刊登了“9·11”灾难中一位公民的生命留言:妈妈,我爱你!
读到最后,我猛然醒悟了:世界上的父母是最伟大、最辛苦、最无私的。我们从小到大,父母自己可以省吃俭用,却不让子女受一点委屈。父母对我们有操不完的心,着不完的急……然而,父母总是甘心情愿为之,不求任何回报!
每个人都要怀有感恩之心,不要以为父母把自己抚育成人是理所当然的,天经地义的;不要漠视父母辛劳的背影,不要充耳不闻父母的絮絮叨叨,不要因为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心生怨恨。其实父母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他们的心酸与苦楚,他们的汗水与心血,都在任劳任怨的为了子女。
让我们向天下所有的父母致敬!
遇难的人读后感篇3
当我学了《“诺曼底”号遇难记》之后,文中哈尔威船长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惧和舍己救人的精神使我感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篇文章讲的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驾驶在“诺曼底”号行驶在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这条航线上,由于夜色正浓,大雾弥漫,“玛丽号肇祸撞破“诺曼底”号,人们惊恐万状,一片混乱,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井然有序地指挥大家脱险,船长舍己救人,最后与船一齐沉入大海。
我十分敬佩这位伟大的船长,就在船上的一切设备都停止了的时候,海水势不可挡、汹涌湍急,他把自已的生死置之度外,全力以赴地指挥船员和乘客们安全脱险,可自已却与“诺曼底”号同归于尽了,这又让我觉得一个伟大的灵魂出此刻我的面前,我还看出了船长是一个具有高度职责感、遇事沉着冷静和机智果断的人。
让我疑惑的是,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与轮船一齐沉入浩瀚的大海里呢?我又细细地读了几遍课文,最后明白了,船长在数人的.时候就没有算上自已,在仅有的时间内把逃生的机会让给了别人,自已却英勇献身了。我想,船长就应从救援工作开始就有与船共同存亡的决心了吧!这又体现出了哈尔威船长的忘我精神。
我认为这篇课文里最值得我们学习、最能体现船长的精神和说得最对的一句话就是“哪里有可卑的利主义,哪里就有悲壮的舍己救人!”我以后也要学习哈尔威船长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
遇难的人读后感篇4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诺曼底’号遇难记》。文章主要写了在1870年3月17日夜晚,两艘大轮船相撞,哈尔威船长把船上的60人全部救出,自我却随着轮船一齐沉入大海的故事。
“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悲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是啊!船长牺牲了自我,却拯救了船上的60人。因为他明白,假如他只顾自我,船上的60人将会死亡,而假如他把船上的60人救走,死亡的将是他。在这危急的时刻,他选取了牺牲自我。因为他明白,60条生命远远大于一条生命。应对死亡,他镇定自若,是一名英雄。船长牺牲了自我,拯救了他人,所以他是一名英雄。谁都想成为英雄,可不必须人人会把握。
董存瑞为了战斗的胜利,舍身炸堡垒,他是英雄;雷锋舍己救人,他是英雄;也许那些事离我们很远很远,那我们身边大街上的清洁工,为了这个城市,天天默默无闻打扫,为的是这个城市的环境和卫生,他们也是英雄。当我们在做某件事的时候,也要想一想,这件事对大多数人,对社会有好处是有坏处,做完以后会是怎样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文章教会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一个人要为他人着想,不能只顾个人利益,要做一个让别人敬佩的人!
遇难的人读后感篇5
今天,我与老师一同进入了一篇感人的文章,题目是《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这个题目是不是很新奇呢!那就赶快看看吧!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主要写了:美国银行家爱德华在大灾难拨出了三个电话,第一,二个电话都没有人接。第三个电话是打给妈妈的,内容用惊心动破的五个字,“妈妈,我爱您。”
当面对灾难时你会想到什么?是巨大的财富,名利,还是地位。文中的爱德华首先想到的是那份难分难舍的骨肉亲情,简短的五个字,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爱德华是多么的孝顺,这篇文章是多么的感人啊!
读了《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我的感想是:“妈妈,我爱您!”这五个字是多么的朴素、平凡啊!可这正是它感人之处啊,当我们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你更本不会想到这么平凡的五个字。亲人是最爱我们的人,妈妈更是我们最重要的人,她赐予我们生命,辛辛苦苦的把我们培养成人。亲情是人间最可贵的一箱宝贵财富,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不管好或则不好只要亲人在身边,你就应该好好学习,来报答他们的爱,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帮大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
请大家好好珍惜生命吧!也请好好爱我们身边的家人吧!
遇难的人读后感篇6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写的是:飞机一下子撞击在世贸大楼时,美国银行家爱德华在南楼的'五十六层,他在死亡之前掏出手机。爱德华拨了两个电话都没有打通又拨通第三个电话,但第三个电话打给谁的呢?谁也不知道。
后来爱德华的尸体被发现后,他的亲朋友好都去,有两个接到他的电话,一个是他的助手罗纳德,一个是他的私人律师迈克。他们看到爱德华的手机上有第三个电话号码,第三个电话是打给谁的?他在电话里说过什么?
他们推断,一位爱德华打的第三个电话是有关银行和遗产归属权。可爱德华无儿无女,又在无奈年前结束了失败的婚姻,现在只有一个瘫痪的老母亲,住在旧金山。当天晚上,迈克律师到旧金山,见到了爱德华的母亲,他母亲流着泪说:“他的第三个电话是打给我的。”迈克严肃的说:“请原谅,夫人我想我有权知道电话的内容,这关系到您儿子的庞大引产的归属权问题,他生前没有立下相关的遗嘱。”
可母亲摇摇头说:“他的一言对你毫无用处,先生。我儿子在临终前已不关心他在人世间的财富,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克含着激动的泪水告别了这位痛失爱子的母亲。最后才知道那句话:“妈妈,我爱你!”
我的感受是:一个人在临终前最关心什么?财富、遗产、还是……银行家爱德华的生命留言:“妈妈,我爱你”!给了我们最好的答复。让我们也神情地说一声:“妈妈,我爱你”吧!
遇难的人读后感篇7
?诺曼底号遇难记》诺曼底号是什么?它遇到了怎样的灾难?带着这些问题,我读了《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文章。
文章写的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这艘轮船遇难,船长把船上的60个人的人全部救出去,自己却葬身鱼腹的故事。
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是啊!船长牺牲了自己,却拯救了船上的60人。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只顾他自己的话,船上的60人将会葬身鱼腹;而如果把船上的60人救走,走向另一个世界的只有他一个人。可时间只有短短的二十分钟,时间不等人啊!所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牺牲自己,拯救他人。因为他明白,在60条生命与一条生命相比较,60条生命远远大于一条生命。而在我们身边,许多人都只顾私人利益而牺牲了集体利益。就比如在大街上,许多人都随地乱扔垃圾,城市的上空都飘着白色垃圾,而许多人都熟视无睹,任凭白色垃圾在我们的生活中蔓延开来。也有人随地吐痰,让人们的生活环境不断恶化;还有人在墙上、地上、树上乱刻乱画,这些人不是很无耻吗?一个随地吐痰、让人们的生活环境不断恶化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在他的人格上也只有0分。
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文中的船长牺牲了自己,拯救了他人,他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英雄。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可不一定人人都会把握。董存瑞为了战斗的胜利,舍身炸碉堡,他是一名英雄;雷锋舍己为人,他是一名英雄;刘胡兰为了党,要紧牙关不说出党的机密,他也是一名英雄。也许你会说,那些事情离我们太遥远了,那好,那我们就说身边就有的人和事。大街上那些不起眼的清洁工,他(她)们为了这个城市的市容,为了给人们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每天默默无闻地打扫着,有时还要被别人讽刺、挖苦、嘲笑,但他们仍每天不停地工作着,为的是这个城市的环境和卫生,谁能说,他们不是英雄?
当我们在做某件事时,都要想一想,这件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作完之后会怎样?是令人敬佩还是令人憎恶?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一个人要为他人着想,不能只顾个人利益,要做一个永远让别人敬佩的人!
遇难的人读后感篇8
上周我们学习了《诺曼底号遇难》这篇课文,文中哈尔威船长那临危不惧、舍己救人、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一直在我脑海中闪动。
?诺曼底号遇难记》讲述了1870年3月17日的一个夜晚,满载乘客的“客诺曼底”号与“玛丽”号相撞时,哈尔威船长镇定地指挥着人们逃生,把所有的船员和旅客都救了出来,自己却沉入了深渊的感人故事。
在我的心目中,哈尔威船长并没有死,他舍己救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恒的!就像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快要倒塌的时候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躯保护住了几个学生,而自己却壮烈牺牲了!
学完了这篇课文,我还想起了罗盛教、欧阳海等那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人民群众的英雄们!
可有一些人却不是这样,记得同是在“5。12”地震的现场,一个叫“范跑跑”的老师却是转身就跑,全然不顾他的学生。我们觉得他该感到耻辱才对,可谁知,他竟然对着镜头说:“除了我女儿,我是谁也不会救的!”
真是有的人的死重于泰山,而有的人则轻于鸿毛!我想,哈尔威船长高大的形象会永远屹立在我的心中,他那大义凛然、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会永远滋润着我的心田!
遇难的人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