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反思和总结我们自己的写作经验,我们能够在每一次作文中不断成长,作文的开头要吸引读者的注意,这样才能让人愿意继续阅读下去,以下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辛弃疾的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
辛弃疾的作文篇1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他胸怀大志,年少成名,21岁便率兵抗击,戎马半生后回归南宋,却不被朝廷重用,多次迁职。余生在乡下田园间度过,最终只落得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在历史洪流中,他的一生大起大落,最终归于沉寂,却为我们谱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英雄绝唱。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彼时的辛弃疾,正鲜衣怒马,血气方刚。他心中有巍巍浩然正气。驰骋缰场,以雷霆万钧之势于万人之中,取敌将首级,如入无人之境,从此名声大振,威震一方。飞沙走石,刀光剑影间,热血与意志终铸成一代惊世英雄。他在战场上的峥嵘岁月,不禁令人忆起他的那首《破阵子》,亦雄壮,亦悲愤。壮的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叹的是华发已生,颂的是君王天下事,悲的是大梦一场,枉然一切已成空。
现如今,“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戎马半生,当放下刀刃,卸下盔甲之时,他心中仍是南平的.报国之志。于是,他提笔代剑,将心中郁郁不平的愤懑与报效祖国的渴望读注入笔尖。笔墨挥洒间,一首首绝世佳作横空出世。而今的他忧国忧民,识尽了愁滋味,欲说还休,便在断鸿声里,栏杆拍遍,凭栏遥望,怀古伤今。
之后20年归隐,他自号稼轩,每日悠闲度日,报国之志却丝毫未减,直至病榻前,“杀贼”“杀贼”仍是他一生夙愿,可如今油尽灯枯,耗尽毕生,也未能了却他心中的天下事。
我眼中的辛弃疾,“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他忠贞,正义,心怀壮志,忧国忧民,可生不逢时,晚年落寞,却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武艺高超,年少有为,文采斐然,才华横溢,。他的一生坎坷波折,却充满热血与激情,辉煌与落寞交织着他的一生,在千古悠悠滚滚洪流中,他的一生,他的诗将永垂不朽,流芳千古。
辛弃疾的作文篇2
半醉半醒中,你将长剑轻放于膝上。烛火在剑上跳动,映出了你眼中的炙热。
我好像看见了你的军营生活。将士们或坐于木桩之上,或席地而坐,围着篝火,刀尖上烤着大块大块的肉,手中弹拨着五十弦,大口大口地喝酒。嘹亮的歌声划破夜幕,被飒飒秋风一带就带出了万丈豪情。然后被推向深处,推向渺远。而你,辛弃疾就在期间。
于刀光剑影中,我好像又见到了你。你脸颊上溅着斑斑点点的血迹,手执长剑,心持爱国情,鲜衣怒马,少年意气风发,奋勇杀敌。正如你所说的那般,“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身先士卒,奋勇上前,厮杀声响彻天际,铠甲与刀剑在烈日下闪着报国的光影。
少年,你的梦,不,是你一生的梦就是杀敌报国。可是,梦终是梦,梦醒一切便散了。手执长剑,身骑战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你被困在这小小的田地间,被世事所磨折,壮士再难酬。可你心中名为报国的光从未熄灭,你便以剑为笔,以雪为墨,沥血成诗。
你写《破阵子》写《南乡子》写《水龙吟》写……你在后来改号为稼轩。可我知你心中的“幼(佑)安”报国,从未改变。你登上北固亭,看着远方,“何处望神州?”疑问一出,心中早已血流成河。一阵风吹来,将你的思绪吹散,吹向远方。你想起了你的剑,想起了你的白发,失落惆怅,悲伤叹息,“了却君王天下事”,完不成了,一身傲骨被折弯碾碎,转而又重组。你大抵也是想:大宋还需要我吧?!你便和着热血,写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执笔直呼:“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你从未放弃,也从不想放弃。
我有些不解,朝廷如此,负你一腔热血。为何你就不曾想远离?读你一首首的词让我明白:世事磨折仍不悔,沥血为诗终报国。这就是你,这才是你——南宋伟大爱国词人!
辛弃疾的作文篇3
你知道谁被誉为词中之龙吗?你知道谁是宋代存词最多之人吗?你知道谁的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对了,就是他。他笔下有三国国主孙权孙仲谋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业的故事。他笔下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他想学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误听臣子之言,派兵草率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得狼狈不堪,大败而归的故事。他的好友陈亮这样评价他眼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他就是永远的传奇辛弃疾。
辛弃疾一生的梦想就是收复中原,写出了许多传世名篇,其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凸显了他收复中原的决心壮志。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里,我仿佛处在一个恢弘的战场上:将军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士兵们,同他们一起分享,军乐队演奏着高亢激昂的边塞战歌,以助军威,在秋风凛冽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我仿佛看到一支骁勇善战的队伍,将士们骑着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做人崩溃了,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到这里,我们被那个意气昂扬、抱负远大的忠勇将军征服,然而,一句可怜白发生”又把我们带回现实,诉说着多少的郁闷、痛苦和愤怒啊!
那个有着美好理想的辛弃疾,那个有着豪情壮志的辛弃疾,那个有着报国精神的辛弃疾。辛弃疾,你永远是词坛领袖!辛弃疾,你永远是我敬佩的词中之龙!
辛弃疾的作文篇4
宋朝时期,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最为大家熟知的词人也有很多。而我最喜欢的词人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卓越的词人,他的作品以豪放为主,表达了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他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在于,他出生时北方早已被女真人占领了,在他父亲的“登高望远,指画河山”的熏陶下,就产生了恢复统一的雄心壮志。以及在后来看到了女真人的霸道残忍,于是对恢复中原的壮志更加的确定了。辛弃疾长大后,为了恢复中原初次来到南方,拜见皇帝。可是他并不知道朝廷的软弱无能,以至于他的出色的才能和豪放的雄心壮志,恢复中原的愿望,无法再这样畏缩,腐败的官场上立足的。他也十分羡慕那些归隐的诗人,对于这些内心毫无波澜。
辛弃疾也不是所有的词抒发的`豪情壮志,他的婉约词也十分的出色。我最喜欢的词是———《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是词人从北方初次来到南方是,看见祖国的大半个土地被那时的侵略者所践踏。“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在这些年的经历和所遇见的人,没有一个是为国家而担忧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可能是词人对自己的安慰,这么大的一片土地上一定有和我一样对祖国的安危而忧愁。或是作者想凭借“那人”来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孤傲的性格。
这首词开篇就写“东风夜放花千树”,写出了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街道都是欢声笑语。但是作者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写景,而是为了反衬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或者是词人自己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再写“那人”就是为了能够更加的突出词人对那人的向往。再“那人”身上体现了词人所追求的情感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辛弃疾的词感染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后人们,也让大家对辛弃疾的词刮目相看,他的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也影响了很多年轻人。
辛弃疾的作文篇5
听惯了“众里寻他千百度”,原贸然以为辛老是僵卧溪堂、伫立愁苦的词家。殊不知辛词婉约中的淡淡情愫含有深沉的政治意味。“词人的本色是武人,武人的本色是政人”。有人说他的豪迈词作稍过了火,也有人说他晚年开始收敛、甚至懦弱。我认为这些言论都无法恰如其分地评价辛弃疾。
他,以武起事,由文而武。在手执软笔时,他失去了钢刀利剑,但没有失去一个武人的信念。他真正奔走沙场的时间只有二十余年,但他的一生可以说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武士。他是一个悲愤的武士。闲置二十年对一个满腔热血的武人来说岂止是羞辱。“闲愁最苦”、“烟柳断肠处”都无法真实地描绘辛弃疾心中的痛苦。能让一个九尺男儿写下“断肠”之词,可见他的内心已被煎熬地何等苦闷!后人读着他所谓的婉约名作,读到的是令人怵目的呼唤,使人感受到在他内心堆积已久的愤懑。
他也是一个可悲的武士。我们能清楚地听到他一遍遍的哭声、一次次的表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看着金人的势力日益壮大,南宋疆土收复可能日趋渺茫,再加上自己又不被委以重任,辛弃疾心中却还是存有希望。他仍幻想自己的坐骑如曹操的卢那般奔驰于沙场。在大势不在时,仍念着“赢得仓皇北顾”,再“问何人会解连环”,实在令人读罢心中隐隐作痛。南宋局势已无力回天,空有满腔抱负,任凭如何宣泄,也无济于事。可辛弃疾依旧问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种心情已经不能用悲愤来形容,在后人看来,则已是一种可悲!难怪说他因爱国而生怨,听说在一二零七年的九月,他去世前仍是嘴里不断这喊着“杀敌”知道咽下最后一口气。他有着岳飞的霸气,却不似岳飞的境遇。在晚年的诗作中,他流露出了些许感性的内容,在那首《青玉案》中,不在笑语盈盈中,不在宝马雕车中的脱俗女子仿佛是他自己的'写照,他把自己比作是孤高自恃、自甘寂寞的奇女子,这无疑使人感受到他处境的悲凉。一个堂堂武人竟落得如此境地,真是人生一大悲剧。
辛弃疾的可悲缘于他的生不逢时。倘若他能遇到刘备、孔明这样慧眼识才的君王将相,假使他能够生活在国泰民安的盛世大唐,或许他的命运会改变吧。也许凭着强壮勇猛,它能助蜀汉一臂之力,抑或成为像魏征、狄仁杰这样的贤相。虽然,中国历史舞台上会少一个大词家,但肯定会留有辛弃疾的名字。辛弃疾作为一名武士,一生都念念不忘着战斗,虽然跃马横刀的日子屈指可数,但他仍是一名武士,是一位被后人景仰的英雄。
辛弃疾的作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