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让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探索未知的领域与可能,读后感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我们的内心与书中的世界,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贾平凹《酒》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贾平凹《酒》读后感篇1
书评就不写了,因为不会写,也写不好(这句话我说了很多遍)。像笔者这种才疏学浅的人,写书评写不好,不如专业人士。
综合网上的评论来看,女权主义者,喜欢给《极花》扣一个“可怜农村光棍男”的帽子。有些人读书是读得很细致,比如书里面把人贩子描写成一个有文化知识的人——这一点我没注意。书里面把“蝴蝶”这个角色描写成一个文凭不高的无知少女,然后有人根据这一点,说贾平凹对女性充满歧视。问题是,贾平凹难道把被拐卖女性描写成一个有高文凭高智商的女性,就合适么?当然更不合适。
总得来说,《极花》只是贾平凹描写社会现象的一部作品,该贬的贬,该扬的扬。不知道这是否算是一种“自然主义”表达方法,也就是说,作品只是描述现象,而没有提出更多其他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办法。
文学作品当然不能解决问题,不可能在作品中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当作品提出一个新问题的时候,就能起到解决问题的效果。比如校园欺凌,我可以把某些人的“小题大做”等观点写进去,这本身就从侧面来告诉读者一个解决校园欺凌的办法——虽然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因为欺凌这件事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欺凌。
所以,从《极花》这部作品看,我觉得老一辈作家对当下发生的事情,是没有能力想到什么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为什么说《极花》没有提出什么新问题来呢?因为这部小说只是描述了一个现象,农村是贫困的,这个不用作家说,大家也知道。当然不知道的是,那些贫穷的农村人,是如何对待一个被拐卖的女性的。小说里面描写了被拐卖的妇女,被残酷虐待的一面,这算比较新鲜的。
其实我觉得不只是老一辈作家,就算80后作家,写小说也是单纯地揭露丑恶现象,并没有提出新的问题。比如文坛众星捧月的“双雪涛”,他也只是描写了一下改革开放后,东北的下岗潮。然后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本身作家的父辈就是受害者),以及对正府(谐音)的不满,仅此而已。
贾平凹《酒》读后感篇2
时隔近二十年,又一次读先生的散文,还是如多年前一样喜欢他的文章,忍不住想言传言传。
先生大我六岁,当是同时代人,他初发作品时,我是文学爱好者,很是读了些他的文章。后来发现有卖《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果然没令我失望,不仅我爱读,就连上小学的炜儿听了他的文章也是喜欢得不行,总学说:我要撞棉花包撞死,吃白糖吃死。于是去日本时就把此书也一并带去,供炜儿闲时阅读。回国时,扔了很多衣物、日用品,可这本缺了封底的书却又被带回。
这次读《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选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来还真是与他有些缘的。二十年来作者与读者都在成长,他的文章越来越朴实无华,却在不经意处会令你发现一些深刻,一些禅意,一些古风,如以下几段:
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这个世界已混沌不清,抨击丑恶发泄怨愤是一种战斗,而宣扬纯净也是战斗。人生的残缺使我们悲痛和激愤,而在残缺人生中享受纯真美好,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的艺术和人生的艺术。
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朋友被朋友们骂着又爱着,是因了这个朋友的真诚和有趣。
他形容一个朋友的长相:满脸都是头,满头都是脸。看到此不禁莞尔,想到圈内程主任的那张如弥勒般的佛脸。
这本散文集多为朋友作序,也有写一些有趣朋友之间的交往,被写人物大多为陕西文人、书人、画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头之人,还有朋友的小儿,竟被他称为先生,皆因小儿怀有纯净无染的心也。其为友人,却不胡乱吹捧,有一说一,无二是不言双的。
读先生的文,发现了许多与先生相同之处,不由窃喜。先生喜饮茶,我亦喜饮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过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气之石。先生喜藏陶罐,我亦喜欢陶、瓷之器,不过先生喜的是高古之陶,而我喜的是家用的大俗之器。先生不爱钱、权,我亦鄙薄这两样。先生善书、画,我却喜赏书画,先生写一些微言大义的小文,我却爱这些文章甚于爱先生的小说。还有一点很重要,先生是文坛著名的病人,而我亦是文坛之外一个无名的老病号,且得的是同一种病,不是我硬要牵强附会的找与名人的相同之处,而是爱先生的文在先,对先生好奇在后,才发现了这些缘,不由拿来显摆。
在此以一读者身份遥祝先生身体安康,多为我辈写出一些美文来,才不枉了我们来世一遭。
贾平凹《酒》读后感篇3
这次读《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选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来还真是与他有些缘的。二十年来作者与读者都在成长,他的文章越来越朴实无华,却在不经意处会令你发现一些深刻,一些禅意,一些古风,如以下几段:
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这个世界已混沌不清,抨击丑恶发泄怨愤是一种战斗,而宣扬纯净也是战斗。人生的残缺使我们悲痛和激愤,而在残缺人生中享受纯真美好,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的艺术和人生的艺术。
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朋友被朋友们骂着又爱着,是因了这个朋友的真诚和有趣。
他形容一个朋友的长相:满脸都是头,满头都是脸。(一秃顶朋友)看到此不禁莞尔,想到圈内程主任的那张如弥勒般的佛脸。
这本散文集多为朋友作序,也有写一些有趣朋友之间的交往,被写人物大多为陕西文人、书人、画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头之人,还有朋友的小儿,竟被他称为先生,皆因小儿怀有纯净无染的心也。其为友人作文,却不胡乱吹捧,有一说一,无二是不言双的。
读先生的文,发现了许多与先生相同之处,不由窃喜。先生喜饮茶,我亦喜饮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过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气之石。先生喜藏陶罐,我亦喜欢陶、瓷之器,不过先生喜的是高古之陶,而我喜的是家用的大俗之器。先生不爱钱、权,我亦鄙薄这两样。先生善书、画,我却喜赏书画,先生写一些微言大义的小文,我却爱这些文章甚于爱先生的小说。还有一点很重要,先生是文坛著名的病人,而我亦是文坛之外一个无名的老病号,且得的是同一种病,不是我硬要牵强附会的找与名人的相同之处,而是爱先生的文在先,对先生好奇在后,才发现了这些缘,不由拿来显摆。
贾平凹《酒》读后感篇4
今天,我在《课外阅读》上读到了一篇文章,它深深地触动我的心弦,文章的名字叫做《丑石》。
这篇文章的内容很简单,讲的是:我们家门口有一块很丑很丑的丑石,他就那样——黑黝黝、坑坑洼洼的躺在门口,伯父想要用它垒山墙,却无法垒上。想用它洗一台石墨,可它的石质又太细,不适合。也不能雕刻,不能捶布。他什么都做不了,我们都讨厌起他来,想要把它搬走,但他就像长在那里一样,我们怎么也搬不动他。他成天丑丑的在那碍事,人人都十分讨厌他。终于有一天,一个天文学家来了,他发现了我家门口的这块丑石,说道:这是一块从天上掉下来已有二三百年了不起的陨石,又说它很丑,但这正是它的美——这是丑到极致的美,他不是其他顽石所能比拟的,所以常常遭受一般世俗的嘲讽。我和奶奶的.脸红了……
读完这篇文章,面对着这块丑石,我不禁赞叹,明明有那么大的价值,却默默无闻的隐藏着自己的光辉,静静的、默默地忍受着人们的讨厌、厌恶,屈于误解屈于寂寞的生存的伟大,而这种精神正值得我们去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为眼前的一点点成绩而裹足不前。也有许多人为眼前的一点点小挫折而丢掉自信,我们不能这样,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内涵,树立远大的理想,然后认定一个目标,不断地去追逐,这样才能实现抱负。
这篇文章《丑石》令我深受启发,它教会了我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贾平凹《酒》读后感篇5
贾平凹《风雨》是一幅写景的叙述散文。作者借助于描写西北小村落里那些易见的景物在一场风雨中的千姿百态而表达了对社会不正之风的深恶痛绝。风雨,从来都是一个极其平常的自然现象,但在中国文学里,风雨则一直隐喻着一些国家的变故,政治风暴,或是政策运动等,像什么有名的整风运动啊,金融风暴啊,风头,风声什么的。中国古诗里有一句“山雨欲来风满楼”想必大家对这个诗句是在熟不过了吧。如果从这层意义上来讲,那么再看这篇散文的意思则全出来了。
?风雨》一文开头是"风来了",大片的树林感觉到了,所有人都感觉到了,于是作者宏观上看到了风吹的树林鼓了再陷,陷了再鼓。接着作者把视角切到了细小的物体身上,垂柳条风在风中无助地乱舞着;杨叶也展示着它的两面性;墙头草一样的芦苇也会倒伏下来了,在尖锐地高叫着,那叫声必定特别刺耳吧;农家的白羊被风雨声惊吓的挣断了牵线乱跑起来。出门找羊的小女孩的尖声哭泣也无法阻止风雨的呼啸。做为攀附性极强的葡萄蔓也无法逃脱过这风雨的袭击。写到那些讨厌的苍蝇则更加诙谐了,这风雨一过,那些苍蝇则还会继续飞出去为非做歹吗?作者写到被风雨吹落的鸟窝时,我眼角湿湿的。看到过城市的拆迁所谓的钉子户时的情景,那些巨大的挖掘机将巨手伸向那些房屋时老人孩子哭天喊地的哭叫声,到最后竟然晕了过去,但房子最终还是被强拆掉了。因风而贴在墙上的那些废纸。东墙上贴,西墙上贴。这样的杰作在中国的大小城市的街头巷尾都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那些涂在墙上百无一用的废话往往是因为风声而撤了贴,贴了撤。作者最后写到了人,活生生的老人。这场风雨的来临对于那些不懂世事的孩子来说则完全给了他们一场嬉戏的机会。而操劳大半辈子的老人家腿上的风湿,那痛,因为这场风雨的来临显得更加尖锐,或许这就是作者的立意吧。
贾平凹《酒》读后感篇6
当听到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消息的时候,整个中国都兴奋了起来。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青睐是中国几代作家奋斗的目标,让中国文学走出亚洲、走向世界是中国作家的梦想。莫言先生这次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终于使得几代文人的梦想实现了。在中国,像莫言先生这种朴实厚重的写作风格的作家还有很多,比如文如其人的贾平凹先生。
贾平凹,这位山地农民,乡村教师的儿子,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进入文坛,迄今为止,已发表近一千多万言的文学作品,出版著作四、五十部,在散文、小说、随笔、诗歌、杂论等等方面,均有不凡的造诣和贡献。他的作品数量之大,成果之丰,风格之奇,令文坛侧目、赞叹,海外称其为 大陆文坛的独行侠,国内则称之为 鬼才。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的中国文坛上,贾平凹无疑是当代成就最令人惊叹的作家之一。在贾平凹卷帙惊人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数量是他的小说。他大量的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广播、话剧、戏曲上演,并被翻译成英、法、日等文版,在国外走红。贾平凹的小说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究其原因,除了题材的独特新颖,故事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鲜明外,我个人认为得益于先生自己对整个时代、对社会的一种关注、研究。
譬如《静虚村记》。这是著名作家贾平凹早年的作品。描写的是陕西西安北郊未央区的一个自然村落,村子本名方新村。贾平凹租住了其中的两间土屋,外间做饭、里间住人,是他们一家人当时的家。在《静虚村记》这篇文章里,有一个最突出的闪光点就是心境的平和。这里所讲的心境平和是撇开静虚之后的平和。不是简单的哲学理论,而是潜移默化到了作者的自身心灵和日常行为当中的平和。在吃井水时,他说那水吃了半年,妻子小女头发愈是发黑,肤色愈是白皙,我也自觉心脾清爽,看书作文有了精神、灵性了。这是一种主观上的豁达和乐观。种了菜,新鲜的就自己吃掉,逊色些的就喂鸡。这又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来得亲切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台阶下的蛐蛐声,在贾平凹看来不是聒噪,反而是一种说不尽的乐趣。那蛐蛐就在台阶之下,彻夜鸣叫,脚一跺,噤声了,隔一会,声又起。心想若是有个儿子,儿子玩蛐蛐就不用跑蛐蛐市场掏高价购买了。贾平凹把原本应该觉得厌烦的蛐蛐声转换成一种诗意的描写,真实再现出一种场景的现场感来,在平和之中,又平添几分文学味。 虽然先生是住在远离现代都市的乡村,却也没有忘记对社会的研究。贾平凹在其中不动声色地传达了自己的思想,那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歌颂,对自己对世界哲学的表达。却又不摆架子,不用学术言语,让人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感悟,也在感悟中生出拜服之心。
又譬如《秦腔》。这《秦腔》并非写戏台上唱的秦腔,而是以凝重的笔触,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解读中国农村20年历史。《秦腔》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被称为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书中写到了中国农村生活20年来变化中的种种问题,比如为什么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农民如何一步步从土地上消失等等,同时加入了作者对当今社会转型期农村各种新情况的思考和关注。《秦腔》是一部反史诗的乡土史诗,有史诗般庞大的规模和厚重的质地。贾平凹用文字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完整地复原和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突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贾平凹说:如果你慢慢去读,能理解我的迷茫和辛酸。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可以作为素材。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
贾平凹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目前是大变革时期的一个时代,是各种声音、各种潮流混杂起来的。所以你要好好钻研一些东西,通过社会现象来看更深远的本质,这样你才可能在写作的过程中把握得更好一点。这十多年是一个消费时代,也是个娱乐时代,大家对于文学的热衷不是那么强了。娱乐方式多了,消遣的东西也多了,所以对整个阅读来讲,目前进入到一个浅阅读时代。浅阅读时代大家都不追求深刻。但是正是在这一种情况下,如果作家还在坚持关注这个社会,研究这个社会,把自己对整个时代、对社会的看法表现出来。我觉得一方面,这个作家会比较难得;一方面这也是一个真正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总得有人这样来做,否则这就是一个很轻飘飘的时代。
作为一个作家,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时代。如果脱离了现实生活而去进行文学创作,其作品大多空翻浮夸,所有可能盛极一时,却绝不会传世万年。
同样,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更要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组织的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近八成的学生表示有入党意愿;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85.9%的学生表示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道德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明显提升。新的时期,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克服,新的世纪,新的辉煌需要我们去创造。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党和国家人民的希望。在改革开放的舞台上,我们应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贾平凹《酒》读后感篇7
这几天,我读了《贾平凹散文精选》这些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读了《落叶》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也是一个不可泯灭过程。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不可捉摸的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们各自的存在。
?看人》让我从此看问题,办事情,心胸就不会那么狭窄了,目光就不那么短浅了。也不会为了蝇头小利去勾心斗角,还不会因为一时荣辱而狂妄火消沉了......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丑石》。作者家门前有一块大石头,这石头很丑,一点用都没有,有时还会让人绊倒,所以人人都讨厌它,希望把这不吉利的东西搬走。有一天,一位天文学家被丑石吸引了。经鉴定,这是陨石,已经落下两三百年了。作者感到了自己的可耻和丑石的伟大,感受到了丑石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伟大。这篇佳作,被作为身处人海之中,心想山林之美的佳作。这篇文章说明了一个道理:认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要看一看他的本质。我也知道了丑石的确很丑,但它是以丑为美,而我觉得它的美更是价值之美,内在之美。丑石不屈于误解和寂寞是因为它有真理,它知道自己不一般,而我们只要心存真理,哪怕受到误解、诬陷,甚至受到所有人的鄙视。但我们同样有自尊。
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的丑石。表面上一无是处地,可要是真正把自己表现出来,却是很优秀的。我们村里就有这样的一块丑石,他是位个子高高的男生,没什么方出类拔萃。可再一次校艺术节闭幕式上,他居然表演了拉丁舞,跳得还不错。他那潇洒的动作,使我们对他刮目相看。这正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再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马路清洁工。在炎热的夏天,许多人拿着棒冰待在凉爽的空调室里,清洁工却拿着扫把在大街上忙忙碌碌,为的是让我们城市干干净净。清洁工和丑石,一样是默默的承受,认真做好自己。
表面上平淡无奇,不代表自身没有价值。
贾平凹《酒》读后感篇8
“贾平凹年度最新长篇小说,写被拐卖的女子胡蝶,也是写作家内心的恐惧与无奈,更是写作家对乡村沦落的担忧。”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给的推荐语。版本是20xx年的版本,推荐语应该也是应对当时的。
20xx年,我在读大三、大四,几乎算得上是拐卖妇女儿童案件被曝光最频繁的阶段。这部作品,也算是应时而作。
小说里的女主人公胡蝶是城市里一个底层女孩。父亲早逝,母亲靠收破烂生活。胡蝶出生在社会底层,却被上帝馈赠了一副美好的皮囊——纤细的腰、细长笔直白嫩的腿、小巧而立体的脸。她生长在堆满废品的破旧出租房,却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她穿上别人施舍的小西装、卖掉母亲收捡来的两架子车废品才换来的五百块钱的真皮高跟鞋,还有母亲不知是出于心疼还是愧疚为她买来的一条崭新的裤子,放下头发,迈上内八字的小碎步,成为了自以为是的“城市人”,踏上追求美好未来的“富贵路”。因为幼稚,因为无知,因为虚荣,所以灾难总是来得更加水到渠成。一个简单的骗局,就把这个赚钱心切的漂亮女孩带到了荒无人烟的大西北,一路畅通无阻就被送进了黑亮的窑洞,成了黑亮买来的媳妇——一个“年轻漂亮”“读过中学有文化,还是来自城市的”媳妇。
黑亮是一个住在大西北窑洞里的青年男人,一出场的形象似乎没有那么可人,乌黑的窑洞,一张贴在墙上却被刀砍了无数道的美女画报。
我问黑亮:你贴的?
他说:我想要她。
我说:你想要她你砍她?
他说:我恨那女人不是我的。
我唾了他一口,啊呸,不是你的就那么恨吗,这世上不是你的东西多了!
一个长久单身,深受娶不到媳妇阴影威胁,靠美女画报拥抱性幻想,却又因为得不到画报上那样的女子而痛恨女子,以致于用刀一遍遍砍美女的“脖子到脚”。读着,便觉惊心,这是怎样一个阴暗、暴虐的男子。
可随着胡蝶的出现、存在,这个第一印象可怕阴暗的男子却渐渐变得温情起来。
我呸地一口唾在他脸上:家家窑口立那个东西,活该你们这里光棍多!黑亮却咬着牙说:啊,我日他娘!我说:你骂我?!他说:我骂城市哩!
黑亮见我脸色不好,避开了话题,从箱子里取了一沓剪纸,说:门窗是有些硬,我给你贴上纸花花就显得柔和了。
我吃或不吃,他最后都是笑笑的,说:那你在,我去店里呀。
面对这个花了自己三万五千块钱买来却根本不配合自己传宗接代的胡蝶,他表现出来的更多不是痛砍美女画报般的暴虐,而是出奇的耐心。新婚之夜,所有的人都在为自己庆贺,畅饮新婚酒时,胡蝶逃跑。面对逃跑又被抓回的胡蝶他没有任那些醉汉们为所欲为,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对胡蝶独一无二的所有权,“他掀开了几个人,冲过来扑在我身上,他覆盖了我,仍在喊:都住手!住手!”虽然是一场源于交易、买卖的婚姻,甚至都不能算作婚姻,可他浑身上下却充满了一个男人保护妻子应有的英勇。他面对外人的刚,与在胡蝶面前的柔,形成一种对比,一种冲击感,如果不是因为起源的罪恶,这几乎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好男儿形象。
胡蝶在这个黑暗的窑洞里从逃跑、破坏,到那一夜,被六个男人五花大绑绑在了条凳上,由自己的“丈夫”黑亮以强暴式的残忍交配怀有了身孕。人都说,孩子就是母亲的命。胡蝶对这个孩子,从痛恨到接受,甚至在孕期主动地和黑亮发生了第二次关系,这是第二次,却是胡蝶的第一次性爱,是胡蝶面对不幸命运的认命。她认了。她的宿命或许真的就在这里。她开始像一个普通从农妇一样开始操持家务,甚至开始在黑亮这个有头脑有能力长相英俊并且疼惜妻子的男人的怀抱里沦陷,开始担心、依靠这个男人。如果,相遇的起因不是一场妇女贩卖,这应该算是一段不错的佳话,甚至比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因爱情而结合的婚姻要幸福得多。
我甚至在想,胡蝶纵然长相不错,可一个城市里出身社会底层、仅仅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女孩,在城市之中又能觅得一个怎样的男人?幸福的几率又有几何呢?更不要说遇到黑亮这样一个温情又佼佼的男人?
可,开始是错的,后来怎样也都是错的。自己是一个被拐卖来的女人,母亲不知道自己的下落,自己也不知母亲死活,这是胡蝶心中永远的刺。胡蝶最终还是拨通了房东的电话,消息还是传了出去,母亲最终还是带着记者和警察找了过来。认亲、解救,一场闹哄哄的战斗下来,胡蝶被顺利解救。自由了。胡蝶自由了。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媒体宣传、问询打探、流言蜚语……胡蝶真的自由了吗?她的母亲因为她在那个罪恶的地方已经生了孩子而怪罪她,可是该怪罪的是她?还是那个孩子呢?似乎都不是。那是黑亮吗?一个男人,一个青年男子想有一个妻子,有一个家,为一个家而奋斗努力有错吗?
所有的人都没有错,所有的人也都似乎回到了本位。胡蝶的母亲为她在遥远的河南寻了一个跛腿的男人。
回家了,自由了,胡蝶却哭了,“吸着鼻子哭,哽咽着哭,放开了嗓子嚎啕大哭”。母亲安慰“不管怎样,咱这一家又回全了,你有娘了,娘也有你了”。胡蝶可着嗓子喊“我有娘了,可兔子却没了娘,你有孩子了,我孩子却没了!”
没有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她的家,她的尊严,她的自由,她的幸福。
很久以前,在看到女大学生失踪、被拐卖山区的新闻时,我曾一次次问自己,如果这样的人生悲剧发生在我身上,我会如何选择?逃?还是死?
我给自己的答案却是活着。尽可能幸福地活着。扎根在怎样的泥土就绽放怎样的花朵,这样的随遇而安似乎要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奉者唾弃,但我却相信,在苦难里,泥泞中,唯有坚守、心的坚守,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幸运和幸福。这本《极花》的宣传语中说,这部作品写的不仅是被拐卖的胡蝶,还有作家内心的恐惧与无奈。我们大概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必然存在一定的恐惧与无奈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恐惧和无奈?我想,引起恐惧最根本的原因或许就是我们对未知世界的不确定与畏惧。而无奈则源于外在或内在因素的无力改变。既然不确定,就不妨尽人事听天命,把努力的主动权全然把握,把结果的定夺交由天命。而其他,既然无力改变就不如放松心情,随遇而安,把用来恐惧与无奈的心思更多地花费在努力上。说不定真的可以有个叫做“上帝”的存在不愿薄待了你,多送你几分幸运。
贾平凹《酒》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