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得中分享失败和成功的经验,都能引起共鸣,在写心得体会中,我们不断发现新的自我,为未来的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学葫芦丝的心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学葫芦丝的心得篇1
今天,听了侯老师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感触颇深。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活跃的气氛,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此可见,侯老师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纵观整节课,课堂教学呈现出鲜明的个性。
?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课文,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不能忽视其他方面。
从教学理念上看,这一课突出了学生这个教学主体的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节课上,侯老师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让学生讨论葫芦的形状,说说自己的疑问,孩子都很积极认真地参与讨论。
从教学结构上看,侯老师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紧凑严谨。由第一环节导入之后,第二个环节学习生字,侯老师采用了指名读注音的生字以及开火车读去掉拼音后的生字等多种形式,带领孩子朗读并认识了生字。接下来带领孩子们观看短片并给出关键词叙述故事,孩子们带着任务去看短片,更加认真仔细了。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第三环节讲读课文,侯老师运用图文与孩子的朗读相结合的方式,绘声绘色地带领我们学习了这一课,葫芦藤、叶子还有葫芦都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让孩子对朗读由了全新的认识,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教学技能方面上看,侯老师体现出较强的驾驭课堂和教材的能力。如教学内容重难点的把握、课堂教学的组织调节等。其中感受颇深的是侯老师饱含深刻情感的朗读,感染了孩子们;多样化的评价语言也让整个课堂活跃积极。
总的来说,这几位老师的课堂都各具特色,有的沉稳有序,有的生动活泼。可无一例外:他们的课堂都体现出他们对教学理念深刻的把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作为年轻教师,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我需要向各位教师虚心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学葫芦丝的心得篇2
小学生王葆意外获得一枚有求必应的宝葫芦,少年与宝葫芦的故事由此展开。解析这个故事,我们不妨从“葫芦”入手。
相传周文王制礼之时,将葫芦对半劈开,一半为男,一半为女。男为阳,女为阴,二者合二为一,阴阳结合,才构成了完整的生命体。
文王演周易,制八卦,其中最核心最本质的思想便是阴阳结合。伏羲氏一画开天,从此便分阴分阳,阴阳不断转合,万事万物便在这动态的平衡中实现了永恒的发展。
葫芦花雌雄同体,葫芦本身即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微观世界。小小的一只葫芦,蕴含着宇宙发展最朴素的自然法则。葫芦之“道”,道法自然。
1.命运之道——偶然背后是必然
故事的一开头,主人公王葆的性格特点便跃然纸上。家里,奶奶追着王葆洗脚,王葆一会儿说怕烫,一会儿说怕冷,最后以讲宝葫芦的故事为代价才勉强配合。紧接着奶奶提出剪脚趾甲的新要求,于是王葆又开始以此为要挟索要新故事。
对家人的付出理所当然,甚至以合作做为置换条件,从这里我们大概可以判断出王葆的自私与骄纵。
家庭是孩子接触最早的社会构成,与家人的相处模式是孩子最初社会认知的启蒙。“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一味无条件的满足,是以爱为名义的懒政。
成语骄奢淫逸的典故,就是来自于卫庄公对小儿子州吁的过度溺爱。大夫石错看不下去,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义方,费纳于邪。骄奢淫洗,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卫庄公不听,为儿子埋下祸根,为社会所不容,终被处死。
家中的唯我独尊和踏入新社会关系后的处处碰壁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认知失调,“不合群”就是最显著的特征。
学校里,王葆和同学合作“见难就收”,把同学好心的建议当作对自己的敌意和否定,由此我们也能大约领略到王葆内在的惰性与能力无法匹配自大情节的矛盾。王葆与同学产生争执拂袖而去,接着宝葫芦登场了。
荣格曾经说过:“潜意识决定了你的人生,而你却称其为命运”。王葆与同学的争执看似随机,实质早晚会发生;王葆与宝葫芦的相识看似是一场偶遇,实质却是冥冥中的必然。
不劳而获是王葆潜意识的欲望,而葫芦只是将其潜意识意识化的契机——它让王葆的欲望以一种更直接、更迅速的方式得到即刻满足——金鱼、美食......只要王葆一动念,脑中的东西就会出现在王葆的手上或是家中。最初的王葆口嫌体正地表示:“我对这样的幸福生活还不十分习惯哩”。
2.选择之道——简单背后是不简单
宝葫芦在给王葆带来各种惊喜的同时,一些恼人的问题也在慢慢浮现。它能够识别王葆脑中转瞬的欲望,但实现的方式却有些“不择手段”。
比如把学校有且仅有一本的《科学画报》不分青红皂白地从同学手中变到王葆书包里,差点让王葆被误会,还好最后蒙混了过去;比如,王葆和同学下象棋,想要“吃”掉对方的棋子,宝葫芦就直接把棋子变到了王葆的嘴里让他“吃”,对弈局变社死局;再比如一切脑中浮现的东西似乎来得太过容易,反倒有点索然无味。
王葆忍不住与宝葫芦谈判:“往后一些个事儿让我自己来办,你别来插手行不行?” “哪些事儿?” “那些个有兴趣的事儿。”王葆是这样定义兴趣的':“比如你要去做一件事,可是挺不容易,你得自己想办法去克服困难,你得自己去斗争——这么做成了,那才有兴趣。越是不容易,做起来越是有兴趣。”
王葆所谓的“兴趣”其实就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利·切克森米哈赖定义的心理学最优体验——心流。切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一书终表示:“能带来乐趣的活动常是为挑战而设计的。心流的专注,加上清楚的目标和即时的回馈,确立了意识的秩序,从而产生无穷的乐趣。 ”
就像诗中所言:“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乐趣、心流是知行合一的产物。而只有知,没有行,只有结果,没有过程,随着刺激的边际效益递减,一切似乎也变得没那么令人向往和愉悦了。
面对王葆意识觉醒的萌芽,宝葫芦给了王葆两个选项,第一是自此王葆想干什么事,都得自己去办,宝葫芦不插手或者干脆扔掉宝葫芦。这个选项王葆不假思索地否定了。第二个选项是安安心心做宝葫芦的主人,只要动念即可,完全不用费力。王葆既没表示同意,也没表示反对,他默认了。
王葆终究还是没有抵抗得了心想事成的诱惑,选择了唾手可得的“易”,放弃了埋头苦干的“难”。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坤转乾旋,阴阳消长,天真的王葆并不知道,这表面“看上去很美”的易得之幸,早已暗潮汹涌。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法国的“祸国妖后”——在大革命被送上断头台的玛丽皇后。
茨威格在她的传记中写道:“命运轻而易举地把一切馈赠给她,恰好是这种不应得到的生活馈赠,使她内心贫乏。命运过早过多地娇惯了她,高贵的出身和更加高贵的地位,都落在她身上,她无须费什么力气,于是她认为,根本用不着努力,想怎么活就怎么活,一切似乎都合适。”“她想要统治,同时又要享受;她想要王后的权柄,还要女人的自由;她伸出玉手,抓起王冠,就像拿起一件意想不到的礼物。她那时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讽刺的是,这个道理王葆不知道,宝葫芦却知道。“我既然是个宝葫芦,就得起宝葫芦的作用。假如我老待在河里,什么事儿也不做,什么作用也不起,就那么衰老掉、枯掉,那我可不是白活了一辈子吗?我既然活在世上,我就得有我的生活,我就得活动,就得发展,就得起我的作用。要是我不活动,又不使力,又不用心,那我就会枯掉烂掉。我得找机会把我的能力发挥出来——这才活得有个意思。能力越磨越强,我就越干越欢。”
洛克菲勒在家书中告诫儿子“白吃午餐的习惯不会使一个人步向坦途,勤奋工作是唯一可靠的出路。”
不仅人如此,万物皆如是——有这样一种大葱的种植方法,就是从葱芽破土而出的那一天开始,随着大葱的生长,每天往大葱的植株上培土,每次只让大葱露出一点点尖,据说如此培养出来的大葱,比普通的葱要高一倍。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植物生长都需要阳光,大葱为了得到更多的阳光,不得不挣扎着成长,努力的破土而出,努力的接近阳光。反观普通大葱,安逸的生长环境让它们失去了努力挺拔向上的动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生命而言,得来越易,成长越难。
3.处事之道——得失背后是守恒
果不其然,宝葫芦对王葆的欲望处理得愈发得心应手,而王葆的生活却愈加混乱。
他似乎无法分清现实与虚妄——面前的人或者事到底是真实来到我面前,还是欲望指使下宝葫芦幻化出的假象?
他似乎更加无能,开始对宝葫芦有了习惯性的依赖——遇到问题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怎么去解决,而是宝葫芦什么时候能解决。
他开始变得恐惧,因为他越来越发现,那些莫名其妙的麻烦开始透支了周围他在乎的人的信任,他看似拥有一切,却孤立无援。更要命的是,他发现,那些宝葫芦变到他面前的东西,竟然都是他人之物。换言之,这不是变,是明目张胆的偷窃。
王葆的内心崩塌了,原来所有一切看似轻而易举的获得,都是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的,而他为此付出的是自己内心最珍视的品质——诚信,以及最宝贵情感——亲情,友情。
宝葫芦对此的回应轻描淡写:世界上吃的用的东西,没有一件是打天上掉下来的,都得有人去做出来。“你不去做,就得有别人去做,要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些个东西。世界上这些东西怎么来的,我以为你准知道哩”。
是啊,连葫芦都知道的道理,王葆却不知道。
?易经》中损卦、益卦互相对应。损卦损下益上,益卦损上益下,损中有益,益中有损,周而复始,源源不断,终归于零——“损益,盛衰之始也。”没错,世界的本质是能量的守恒,阴和阳就是在此消彼长中实现动态的平衡。
于是看似的“得到”可能是“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而看似的“失”却可能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而能量守恒的背后,是因果的守恒。“万法皆空,因果不空”,选择是因,得失是果。选择的那一刻便是种下了因,而后续的发展,皆围绕最初的“因”展开。
世人常患得患失,有的人在喜悦中感叹“怎么我如此幸运”,有的人在痛苦中扼腕“为什么是我”,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最初那个不起眼的选择,早已冥冥中决定了一切。就像最初的王葆,冥冥中对不劳而获的执念和欲望,让他选择了宝葫芦,而之后的一切惊喜与困扰,都只是基于选择的发展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了。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患得患失的背后,是因果逻辑的混沌。
与患得患失相对的是“不期必”,而“不期必”的背后,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笃定与智慧。
4.审世之道——换个角度看世界
葫芦的谐音为“福禄”,而葫芦的茎也叫“蔓带”,谐音为“万代”。又因腹中多籽,自古以来都有着“福禄万代,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
可是《宝葫芦的秘密》里的这只宝葫芦,却似乎不是那么回事。它有些狡猾,有些自私,甚至有些邪恶。宝葫芦的到来,似乎处处在给王葆惹麻烦。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自身的看法决定了客观世界在我们内心的呈现,想要获得内心的满足,需要的不是去改变世界,而是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
?心理学通识》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都以为时间是疗伤的圣药,其实时间从来都不是,重新评价才是。 ”那么,如果换种角度,宝葫芦的出现对于王葆来说,或许也是一件好事。
首先,宝葫芦的出现,激发出了王葆内心的真善美。
之前的王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眼高手低,唯我独尊,自私自大,似乎有那么点儿“混不吝”的气质。
宝葫芦出现之后,虽然为王葆制造出了种种危机,但是他在这些危机中最本能的表现,恰好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少年不可一世的外表下那颗柔软而美好的心——他在意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他渴望家人的认可,他爱憎分明,他讨厌不诚实的自己。
而当王葆得知宝葫芦为他变出的一切都是通过“偷”的形式得来的,王葆愤怒了、暴走了。
他有良知的不安,因为他有内心的底线。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没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富地位,需师出有名,以正当方式获取。君子之所以为君子,是因为其无论在匆忙还是颠沛之际,都能够守住仁德。
正所谓:“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即君子在意的是道德与法制,而小人在乎的却是土地和利益。从这个角度我们不难看出,在德与利之间,王葆选择了前者。在真正的大是大非面前,王葆君子的一面被激发了出来。
其次,宝葫芦的出现,也让王葆对自己的世界进行了重新的价值排序,也让他意识到了什么对于自己来说是最珍贵的。
“我翻来覆去地想着家里的人,想着学校里的人。说也奇怪,我似乎到今天才真正体会到他们是怎么样地爱我(我以前好像从来没这么想过)。可是今天——就是这会儿——又觉得他们仿佛跟我离开得老远老远了似的”。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不欲临。其中后四苦,更多的来自人的主观意愿和价值判断——是人自己的选择:拥有的不加珍惜,得不到的翘首以盼,失去的扼腕叹惋,自造罪孽,自食苦果。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些需要先人终其一生甚至以失去挚爱至亲为代价才能幡然醒悟的人生真谛,却因宝葫芦的出现提前让王葆领悟到了。这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
葫芦自古与医药息息相关。道家始祖以葫芦做法化出妙药灵丹,随身携带以解苍生之苦。八仙中的铁拐李也是背着一葫芦的灵丹妙药游走天下,治病救人。
葫芦本身自重很轻,去除内瓤,内部空间巨大,在我国历史上也素用来盛放药物,同时也承载了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
悬壶济世,便是葫芦的使命。良药苦口利于病,是药便有三分毒。正如和王葆相遇相知的这只宝葫芦,换个角度看,它给到王葆的经历和教训,又何尝不是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治愈王葆灵魂的药方和汤剂呢?
王葆摒弃了骄纵、自大、懒散、自以为是和凡事妄图不劳而获的“病根”,懂得了选择的代价,来之不易的珍贵,得失的转换,因果的守恒,以及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最终药到病除,驱邪扶正,重获新生。
故事的最后,王葆与宝葫芦的奇遇原来只是一场梦。但真的只是一场梦吗?又或者我们都是梦中之人?昔庄周梦蝶,醒来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而这到底是不是梦,或许只有宝葫芦自己知道。道教中,道人们幻想葫芦能够装进一方天地。芦同“壶”,因此也有了“壶中天地”的说法。
?易经》中,天为乾,地为坤。乾卦的卦辞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坤卦的卦辞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不正是本书向我们传达的精神吗?
小小葫芦,内有乾坤。葫芦之道,道法自然啊。
学葫芦丝的心得篇3
?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小学生王葆,他有一只宝葫芦。宝葫芦的外形光秃秃的,一点儿也不起眼,但你可千万别小瞧了它,它可是会玩“魔法”的呢!可以把你想要的东西都“偷”到你的手上。
如果我也有一只神奇的宝葫芦,该多美好,多快乐呀!想吃什么,美食立刻出现在眼前;想穿什么,新衣马上穿在身上;不用学习就会有光明的未来……但我知道,这样的宝葫芦只存在于我和王葆的美梦之中,虚无缥缈一碰就会破碎。
不劳而获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用勤劳的双手、辛勤的汗水浇灌梦想的种子,它才会开出艳丽夺目的花朵。
学葫芦丝的心得篇4
?宝葫芦的秘密》是在小时候看的,讲了小学生王葆碰到困难时,幻想有一个神奇的宝贝出现帮他。有一天,王葆在钓鱼时偶遇会实现任何愿望的宝葫芦,后来,宝葫芦帮王葆钓鱼写作业还有考试。
这样的宝葫芦就是每个小孩子甚至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宝贝吧,毕竟不劳而获,是一件想一想就觉得轻松的事儿啊。但是要想获得真正的成功,是不能靠外力的,成功不是某一个成果,更是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过程。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不由得令人佩服,童心童真童趣,可能就因某一个有趣的情节,让我们想起逝去的童年。想起我们小时候也是那么不爱学习,只爱玩儿,却希望有个机会可以不劳而获。
小学生王葆,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一个无所不能的宝物,得到宝葫芦之后,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传说。重要的是,作者不仅写出了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在意义上所做的努力也不应该被忽视。可以看出尽力用奇妙的故事传说去引导小朋友们的三观成长,是作者的愿望。
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这个故事传说好像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未来过去和现在的界限,不再明晰。故事传说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恍然间让我们看到世界的多元可能。
?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让读者跟着书中的宝葫芦上天入地,随手翻开一页,都是有趣的故事传说。给予了宝葫芦灵动的生命,蕴藏着无尽的乐趣,寥寥几句,就把读者带到了书中的.那个场景里,让我们再次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奇妙和美好。
这一本书是送给孩子的礼物,也同样适用于成年人。不管我们是否长大,人类对世界的奇妙和美好的追求从来就没有改变过啊。会和孩子一起读这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和她一起感受世界的温暖和美好,感受这个世界满满的善意,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心底的那方净土。
在日常的忙碌奔波中,阅读童书是一个抚慰心灵的好选择,有时候会呈现出了让人惊艳的阅读体验。用成年思维去阅读和思考时,会发现很多不同的东西。但总有些是不变的,比如不劳而获是多么的危险的想法,虽然这个想法可能在过了很久之后也是无法戒掉的吧。
学葫芦丝的心得篇5
电影主要讲的是宝葫芦与一个叫小葆的孩子之间的故事。一开始小葆是一个不爱学习、干什么事情都很拖拉的学生。总喜欢幻想,一直想不劳而获。小葆的奶奶常给他讲《宝葫芦的秘密》的故事。小葆幻想如果自己能拥有一个宝葫芦,就可以让宝葫芦为他做作业,不用天天学习,也可以得高分了。一天小葆来到一片美丽的大森林,他在小鸟和青蛙的引导下,惊奇地发现了一条清澈的小湖,他在湖中竟钓到一个梦想已久的宝葫芦。从此,宝葫芦给了他许多的帮助,它给小葆写作业、做机器人……但宝葫芦也惹出了很多的麻烦,让小葆在同学面前出了丑。后来,小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光靠宝葫芦是不行的,自己是不能学到真本领的。看到这里,我为小葆的醒悟而感到高兴,同时我不禁想到自己也曾有过与小葆一样的想法,不经努力就想成功,现在想起来真感到惭愧。影片的最后,小葆经过努力,终于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自己把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自己会剪指甲……为参加游泳比赛,他每天都早早起床,去跑步、健身,终于在游泳比赛中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自己也变成了老师、家长、同学喜爱的`好学生。此时,我感慨万千,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照亮了我身上的优点,同时也照出了我许多的缺点,在我身上也存在着依赖别人的坏毛病,每次做作业遇到难题,我就是不肯自己动脑筋,不肯钻研,总是等着姐姐为我解答。姐姐也曾批评过我这种遇事不动脑,想偷懒的思想,但我总是屡教不改。今天看了这部电影后,我决心要改掉这个坏习惯,今后做一个爱动脑筋、积极向上的学生。
这部影片让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努力,只有努力了才有可能成功,依靠别人取得的成绩是不属于自己的。其实,世界上没有笨孩子,只有懒孩子,懒孩子只要像小葆后来表现的那样刻苦勤奋,同样也会成为一个好孩子。小葆的老师说得好:“天下没有掉馅饼的好事,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得来!”这句话我一定会铭记在心里。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坚强,就可以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永远不怕前方的艰难险阻,就能达到胜利的顶峰。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一定会奋发图强,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一定会收获美好的未来!
学葫芦丝的心得篇6
我以前读过一本书叫《宝葫芦的秘密》,讲的是一个叫王葆的小学生,他钟爱吃零食、爱幻想,经常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得到了一个宝葫芦。宝葫芦神通广大,他帮王葆剪指甲、做作业、做模型,跟他大战恐龙……王葆从此变成了闲人,自我不用做任何事情,仿佛世界变得完美,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情,因此接二连三的麻烦也随之而来。王葆实在无法忍受宝葫芦的.盲目从命,把宝葫芦赶走了。宝葫芦走后,王葆发奋图强,透过自我的发奋在游泳比赛中夺得了冠军,最后与宝葫芦依依不舍地告别了。
其实领悟生活中的我也有和王葆一样的经历。我期望自我有一个三头六臂的机器人,帮我写作业,帮我穿衣服,帮我收拾书包……这样多舒服啊!以前有这样一件事:以前我不会系鞋带,总是母亲帮我系。有一次上体育课,我的鞋带开了,不知道该怎样系,就随便系了个麻团,结果一会儿就又开了,一跑就摔倒了。最后我最后忍不住回到家里和母亲领悟系鞋带。学习并领悟了系鞋带后,对我帮忙可不小,开了还能再系上,也不会摔倒了。这下系鞋带就难不倒我了。
有时候,我的题做错了,想偷懒就不管错在哪里,直接问母亲:“哪里错了?”母亲总是回答我:“自我好好看看。”我就不得不自我认真地检查演算,最后总能查出错在哪里,这样一来到锻炼了我的检查潜质。学习并领悟了检查但是个好事情,每次考试都能查出错误来,这样考试就有好成绩啦。
透过阅读故事和我的生活结合起来,我发祥不劳而获是不对的,。如果只靠别人,自我也会变得懒惰,变得依靠别人,变得不爱动脑筋,生活中基本技能也不会了。咱们就应多动脑、勤动手,领悟上开阔思维,勤于思考,做个勤学好问的好孩子。《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这些道理,受益匪浅。
学葫芦丝的心得篇7
寒假期间,我读了很多课外读物,其中一篇《宝葫芦的秘密》印象颇深,这本书让我百读不厌,我很喜欢它。故事中的小主人公王葆做梦梦到自己钓上这个神奇得令人不可思议的葫芦,过上了“要什么来什么,想什么有什么”的快乐生活。但是好景不长,宝葫芦分不出指令的意思,例如象棋比赛,王葆为了赢,悄悄地对宝葫芦说:“吃车!吃象!”宝葫芦糊里糊涂就把棋子喂到了王葆嘴里。还有一次他数学考试想作弊考一百分就委托宝葫芦帮忙,可它却等别人写完后连同名字搬了过来,受到了老师的训斥。等等宝葫芦给王葆帮倒忙的事情数不胜数。王葆一气之下把宝葫芦扔到了湖里。最后,王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游泳锦标赛中荣获了冠军。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件事。那一天,我在家里写作业,遇到一道难题,我想都没想就准备去问姐姐,可我又一想,如果我就这样去问的话,我不是一点脑筋都没有动吗?我还是先自己想吧。于是,我不断的在计算,思考,利用在校所学的知识终于解出了这道题,给姐姐一看果然对了,我开心的笑了。我发现不劳而获是不对的。如果只靠别人,自己也会变得懒惰,变得依赖别人,变得不爱动脑筋,生活中基本技能也不会了。我们应该多动脑、勤动手,学习上开阔思维,勤于思考,做个勤学好问的好孩子。
我已经上3年纪了我决定要扔掉那些梦想中的宝葫芦,就像书中王葆老师常说的“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自己靠自己”王葆爸爸常说“不要把小心眼放在做坏事上,要放在学习上,学习成绩肯定会提高。”看完这本书后,让我明白了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只有脚踏实地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功。(王华宁)
学葫芦丝的心得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