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在读后感中分析书中的冲突与解决方法,当尝试表达读后感时,才发现书中智慧已悄然成为内心的一部分,下面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给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推荐5篇,感谢您的参阅。
给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1
徜徉在《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之中,一种滋润与享受油然而得,心中不免对周教授赞叹不已,一页一页地看下去,一篇一篇地品味,一条条新的理念不断地冲击着我的头脑,心中的情感也在自然流淌。作为“初出茅庐”的老师,真有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导师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该书集全国58位特级教师、名教师以及专家从“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怎样评”四个方面对新课程教学提出的100条建议,旨在解决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给刚入职的我进入新课程教学以智慧的启迪。也许在这之前我还没有完全适应教师这个角色,毕竟暑假前我还是一名大学生,可是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我该真正进入教师这个角色了。品读这本书,就好像与名师近距离交流,每一条建议都像一股清泉洗涤着我的头脑。
回忆两个多月来的教学,多媒体伴随着我一起成长。我的多媒体不在于会制作多少复杂的课件,而着重于一个“多”字上,通过多媒体将生活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一一搬进课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情境。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多媒体课件也是如此,平时对于电影电视等方面多留心多观察,多收集多整理,等到需要时便可游刃有余。平时我都是在网站上先下载和可是对应的课件,然后筛选修改,最后再认真熟悉才在课堂上用。我觉得网站上的资源非常多,而且比较实用。有时只用简单的修改一下,有时也可以直接拿来用。有时也要自己花时间制作,而利用这些课件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也包括我在内。然而仅仅会使用多媒体是万万不行的,还要有爱。
书中有句话,“成功教师不仅要有活的课堂,闪烁的智慧,艺术的设计,还要有爱的真诚、爱的平等、爱的常识。”但我却因此想起李吉林在《情境的诗篇》中的一句话,“我仿佛是一个建筑师,从设计到施工、整体构架,从有限空间到各区域的功能,从哪儿到哪儿无阻隔,不干扰,又可延伸。犹如哪条小径通到一块空地,哪条是阳台可凭栏远眺等都精心设计,融通而和谐,最终让主人快乐地生活。”(《情境的诗篇》第140页)。李老师的这些话不就是教学中艺术的设计吗?她那因人施教的意识不正来源于她对学生真诚、平等、赏识的爱吗?就是我们不学习新课标,也应该拥有这样的心态,有了这种心态,才会有教学的`互动变通,才能生成活的课堂、闪烁的智慧。
作为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就担任八年级班主任的我,有些东西确实力不从心。很多时间都是自己在跟自己较劲,但是读了这本书,不能说完全参透了教学的真谛,略懂皮毛我想还是可以胜任的。
在《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名师的指导下,我在课堂上也不断地寻找共性与差异,也在不断地利用名师的建议来指导自己,展现自己的艺术。记得有一次,我要举办班会,提前一周我就已经想好了班会的:期中考试总结班会暨学习经验经验交流会,而且我还准备了零食给学生和到场的任课老师。那次班会,一共分为四个篇章:正视现实篇、反思现实篇、表扬进步篇、前进篇,举办得非常成功,有学生和老师评价说就像晚会一样。当时我作为主持人,最值得欣慰的就是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任课老师对学生及班级的评价也是不错的。也正是在那时,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老师的不易,也感受到了身为老师的神圣及责任重大。
另外,在读此书时,我不断地在寻找与课程相吻合的契合点,许多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给我许多启迪,点化了我的智慧,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点点思路。我觉得不管是教什么学科,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兴趣学,能学会。学生的成绩也就是老师最值得欣慰的劳动成果。有时我会在课堂最后几分钟,或者课前几分钟给学生放一小段视频,我觉得这不仅仅是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样身为老师也可以和学生感同身受,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学生相处下去,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此外,由于我本人比较喜欢演讲、朗诵、主持这些,所以我会适当的把我喜欢的和学生一起分享。并不是说要把我的喜好强加给学生,我只是觉得这样可以和学生的心更近一点,再近一点。也许只是这小小的一步,就能让学生对我的印象改观,何乐而不为呢?
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地一节课两节课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更多地是自己从中悟出了许多思想,点燃了我生活的激情。学习名师,靠近名师,迈向名师,不再是梦想,而是一种不懈的追求,也许今天经历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磨炼过程,明天自己便成为后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给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2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感触颇深,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它是苏联当代著名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经典丛书。书中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以及颇具争议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我们教师有着很实用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都知道,要教给学生一滴水,那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看看一些优秀的教师的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的营养,这样数量就逐渐转化为质量。是什么促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读书阅读呢?爱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许多教师都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紧紧相连,心得体会《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正是这样的情感,让他们在24小时中做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事情,让24小时孕育了无数新的想法,也出现了许多奇迹。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他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之所以有差距,问题出在态度上,往往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又做到了多少?当然此书中的建议都是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借鉴。
读完后我如闭塞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又如黑暗中点燃了几盏明灯,我又进一步理解了“艺术”“智慧”的深刻含义了!
给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3
暑假期间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书中用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现在我就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教学中应该怎么做: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而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他们,关怀他们,赞美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和成绩。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想如此做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学生怎么还不会呀"这种情况了。因为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有时会忽略学生能过理解什么、应该理解什么。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以此发现学生存在的阻力与困难,引导学生客服困难并解决问题。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真正的掌握的牢固,真正成为他们的财富。
三、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在学习过程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生不在少数,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应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条建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选择生动活泼、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等等。
以上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时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我要努力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升我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带领学生们共同进步与发展。
给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4
我认为对每一位英语学习者来说,朗读和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初学英语的初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朗读和背诵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成绩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经之路。朗读和背诵也是克服当前中国学生的"哑巴英语"的有效途径。更为重要的是朗读和背诵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第一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积累大量实用的英语短语、句子、习惯用语;可以扩大视野,在脑子里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
第二通过大量的朗读和背诵可以培养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读"这种最基本的实践方式。朗读是训练语感的好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甚至背诵作品,特别是精彩段落和句子。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受益匪浅。比如有一道填空题,你甚至不知道这个句子的具体意义,你却能说出该填什么词,这就是你的语感。这样就可以自然的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
第三,坚持不懈的朗读和背诵也是训练语言、语调、语流和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改进语音。通过朗读,尤其是模仿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可以纠正和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掌握说英语的种种技巧,如连读、失去爆破、同化、重读、弱读等,从而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因此,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一的英语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和背诵。
给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5
和大家不一样的是我的这本书是在网上买的。因为我感觉这本书值得我们细细的去读,去感悟,去学习,它很有必要成为我工作生活闲暇时的精神食粮。
拿到书以后,我就迫不及待的`浏览了一遍。心里不由感慨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伟大的家,他的思想,他的理念是多么的伟大、超前。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一个特别显著的建议,就是让我们多读书。首页的一段话就让我感慨颇深。“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她的知识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经常听课的时候,我就感慨,为什么优秀的老师的课总是那么的自然,幽默,得心应手。那是因为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能力,最主要的是他们知识的渊博,才使得他们课堂上游刃有余。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提出‘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要讲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那样一来,她在上课时的言语就会运用自如,学生感知这些信息就不太费力。这时,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修养,乃是教师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而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他不能体验到自己的思考的自豪感,那么他就不喜欢进行脑力劳动。’可见,我们教师的知识量的重要性。蔡校长一再告诫我们要有一个空杯的心态,去学习,去提升自己。是呀,为人师表,学高为师。只有有了东西才能给学生倒出来。社会在不断地要求我们,我们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地提升自己。干一行爱一行。让读书、学习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吧!充电自己,影响孩子。
给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推荐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