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教案中,老师都能间接的提升个人教学能力,为了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错,提前制定好教案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十一减5减6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十一减5减6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道理
2、知道过马路时要注意自己的安全,让幼儿知道不走斑马线的危险性。
3、让幼儿学会念儿歌,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红绿灯、斑马线、视频2、儿歌《交通灯》
活动过程:
1、观看视频,提出问题,视频里的哥哥发生了什么事?
2、谈话,引入主题。
"小朋友们知道怎样过马路吗?过马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幼儿讨论)3、总结视频里的大哥哥在过马路的时候出现的几种问题。
并且出示红绿灯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呀?(红绿灯)小朋友们见过吗?小朋友们跟爸爸妈妈上街的时候有没有见过?"(幼儿讨论)4、引导幼儿认识红绿灯大二班小朋友真棒,警察叔叔来告诉小朋友,这个是红绿灯,小朋友们跟爸爸妈妈上街时候可以看一看,马路上的十字路口就有了。"5、讲解怎样安全过马路跟着视频里的警察叔叔一起学习过马路,了解随意过马路的危险。
6、延伸"小朋友跟爸爸妈妈上街时候还要注意些什么呀?"(做公车时先下后上,上街时要拉好爸爸妈妈的手,不能攀爬街上的护栏等等)7、请小朋友跟图片红绿灯说再见,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思路清晰,能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幼儿对交通规则的认识。活动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总结出简单有序、操作性强的过马路的方法:“一看、二慢、三通过”。
十一减5减6教案篇2
活动组织形式:
集中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国庆假期中应注意的安全和卫生,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讨论,激发幼儿爱国情怀。
3、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活动准备:
安全活动图片。
活动重点:
了解国庆假期中应注意的安全和卫生。
活动难点:
了解国庆假期中应注意的安全和卫生,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明天是什么节日?国庆秋节到了,我们幼儿园要放长假,放假后你想做些什么事情呢?小朋友们在长假里,出外游玩千万要注意安全,在家里玩的孩子也要注意安全,要注意哪些安全呢?
二、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安全、愉快的过好假期。
1、教师引导幼儿:有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呢?引导幼儿说出有关安全知识的内容。
3、创设情境,提问幼儿:可以这样做吗?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
三、总结假期里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1、不能玩家中的插座、开关、打火机、尖锐或易吞服的物品。
2、注意交通安全,不单独走出家门。若外出游玩时,要牵着大人的手,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不要陌生人的东西。
3、独自在家时,不爬阳台、门窗或其他高处,把门关好,不给家长以外的人开门。
4、不能摸家中的药品,不到厨房去玩耍。
5、不能在危险地带玩耍,不做危险游戏;
6、熟悉三个特殊电话号码的用法。
7、要少吃零食,多吃蔬菜水果,吃熟食,养成按时进餐和自己进餐的好习惯。
8、多喝白开水,不吃雪糕、不喝冷饮。吃东西以前要洗手。
9、勤洗澡洗脚,勤剪指甲。
活动延伸:
请家长在假期中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
教学反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当生日来临的时候,家人都会给他庆祝。祖国也有自己的生日。在这个秋高气爽,一年一度的国庆佳节来临时刻,国人各个都喜气洋洋,我们的孩子也沉浸在无比欢乐的氛围中。每当这个时候,街上到处都张灯结彩,洋溢着一片愉悦的氛围。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种媒体会有很多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报道、介绍,给我们爱国教育的实施带来很多便利条件。所以,这是一个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的良好契机。此次活动,我们以生成性主题“爱祖国、爱家乡”为内容,通过“国庆节”的主题活动,帮助幼儿知道祖国的生日,以自己的方式庆祝祖国生日,激发幼儿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十一减5减6教案篇3
第一节 功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三、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注:这里强调使用机械所做的功都不小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与后面的机械效率对应,指的是使用机械会做额外功。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课后总结
第二节 功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2)能用公式p=wt 解答相关的问题。
2、 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 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什么叫电功率?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问题:在施工现场,有一堆砖,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楼房上去,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
多种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
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别?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我们说他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1、 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义法。
p=wt
p——功率 w——功 t——时间
2、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与表示单位中w的含义。
十一减5减6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1.元素符号的记忆及所表示的意义。
2.组织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现在社会在不断前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饮食讲营养、穿着讲天然,对于吃、用的东西,人们总喜欢问一句:它的组成成分是什么?目前,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的广告随处可见,这里所说的“铁’’、“钙”指的是什么?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索,世上万物最基本的组成成分是什么?经过长期的努力,人们终于知道了自然千千万万物质是由1 00多种元素组成的。那么,本节课就要来探讨这个问题。
[提问]什么是元素呢?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区别?谁能说一说?
二、阅读讨论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5~77页的有关内容,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边讲解边小结。
[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简单地说元素就足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疑1]既然是氧原子为什么还称氧元素呢?
[答疑]事实正是如此。以氧原子为例,所有的氧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都是8,并且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我们把这一类的氧原子就称之为氧元素。按照原子的核电荷数目进行分类,可以将所有的原子分为1 0 9类。每一类原子叫一种元素,共有109种元素。
[质疑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呢?
[答疑]举个例子吧,把蔬菜称为元素,那么西红柿、茄子、土豆等就称为原子,蔬菜只可以论“种”不可以论“个”,同样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既可以论“种”又可以论“个’’。
[问题l]“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的成分如下( mg/l):硒:0.013,锶:0.0596,锌:0.00162,钠:18.4,钙:4. 69,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元素还是指原子?
生:指元素。
[问题2]下述化学反应中:
反应物与生成物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
生:分子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但是元素不变。例如h元素,即核内质子数为1的氢原子,不管在反应物水(h20)中,还足在生成物氢气(h2)中,h原子种类不变即h元素的种类不变。
[问题3]元素可以采用统一的符种类即元素符号来表示,请问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从下表中你还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
[投影]-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小结]
1.从表中可以看出,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
(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例氢元-h;碳元素——c;磷元素-p;硫元素——s;钾元素-k等。
(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例氯元素-ci;钙元素——ca;镁元素-mg;铁元素-fe等。
2.从表中还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
(l)元素符号的中文名称与元素的类别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有“韦”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铁(fe)、钡(ba)、钠(na)等;有“石’’字旁是固态非金属元素,例:碳(c)、磷(p)、硫(s)等;有“气”字头的是气态非金属元素,例:氢(h)、氧(o)、氖(ne)等。
(2)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n’’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
师:同学们,当你走进商店或超市,面对成百上千种商品,你要在尽快的时间内找到你所需的商品,你这时怎么办?咨询吗?还是看标志找到你所需的购物区?
师:对。同学们说得对。商店的东西都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使我们在短时间内买到所需的物品。那么,我们今天要研究物质的构成者-ioo乡种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把它们分门别类,有序地排列,科学家们经过探究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后,将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问题4]仔细观察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思考一下,它有什么规律?
(提示从横、竖、颜色的不同、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方面思考o)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形成书面小结,然后选择较好的同学,将规律展示,教师补充,最后作小结。
[小结]
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1 8个族(其中1,2 ,13 ,14,15 ,16 ,17为a族;3,4,5,6,7,8,9,10, 11,1 2为b族,1 8为0族);
2.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例如镁元素,它的核电荷数为1 2,镁元素的编号为12,即原子序数为12 。即原子序数的数值=原子核电荷数。
3.从表中得知红色为金属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4.从表中可以查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5.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课后小结
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每种元素都用一个国际通用的符号来表示,例如氢元素-h;氯元素-ci;钙元素-ca;镁元素mg等,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
3.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n”既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
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从周期表上查找某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的名称、号、核外电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
十一减5减6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清楚地谈论自己在国庆节经历的事情,并能用较响亮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感受。
2、乐意在集体面前谈话,与同们分享节日的快乐。
3、能耐心地倾听同伴说话,培养有倾听的能力。
活动准备
收集国庆节外出游玩的照片和带回的一些物品。
活动过程
1、创设谈话情境,激发谈话兴趣。
观察幼儿带来的物品。这里有些什么?是从哪里来的?
2、引导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国庆节你过得开心吗?说说你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幼儿分小组交谈,提醒幼儿注意倾听别人谈话,学习同伴的经验。
3、每组请两名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经历,内容可涉及游玩、劳动、学习等。
4、教师小结幼儿谈话,与幼儿共同分享快乐。
主题活动总结
幼儿通过活动,知道10月1日是国庆节,是祖国妈妈的生日,认识了国旗、国微、国歌,知道国旗、国徽、国歌就代表中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国庆节放假期间,有些幼儿外出旅游,我们及时地创设机会让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在国庆节中的见闻与感受,增进幼儿与同伴间的交流,幼儿的表现欲望很强烈,都很乐于进行讲述。
十一减5减6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