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最佳实践来改进教案的质量,教师可以根据教案的框架进行教学计划,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六年级认识圆柱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六年级认识圆柱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高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它们各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形状?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2.(课件出示)师:那下面的这些物体你认识吗?它们是什么形状?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圆柱模型,边看书边思考:
①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什么?
②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你发现什么?
③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是哪几个面?
④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
及时练习(课件出示):让学生根据圆柱的特点判断下面的图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初步了解圆柱的特征,为后面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六年级认识圆柱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及它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投影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正方体.
2.投影出示圆柱.
使学生明确:圆柱.
3.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圆柱的认识
二、新授教学
(一)圆柱的认识
1.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
2.教师出示实物.
3.出示投影,展示实物图.
4.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二)圆柱的面.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3.教师明确: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三)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1.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四)操作实验
使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柱体有哪些特征?
四、巩固练习
1.指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五、实践作业
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六年级认识圆柱教案篇3
设计理念:
教学中,要力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课的结构上,以活动为主线,以操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形式,以使学生亲身体会知识,自主实践获得经验,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和操作,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立体图,认识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使学生形成圆柱的清晰表象,能根据圆柱的特征辨认圆柱体,测量圆柱的高,并能想象出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宽与圆柱的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复习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并说说它们的特征。
2、出示一个茶叶筒提问:这个物体的形状叫什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圆柱体的?你对它了解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圆柱体。(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操作感知,发现特征
1、看一看、摸一摸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摸摸它的面。
师:圆柱有几个面?摸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各面的名称。
2、小组合作,制作形体。
师:下面我们以四人为一组,大家合理分工,做一个圆柱体。想一想我们要制作它需要做哪几部分?分小组讨论制作方案后动手做。
3、成果展示。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合作成果,向大家展示。
(2)师:你在制作的过程中,准备了哪些材料?是怎么做的?
4、交流讨论。
(1)出示粗细不同的两个圆柱。
师:这两个圆柱有粗有细,想想,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
(2)出示高矮不同的两个圆柱。
师:这两个圆柱有高有矮,想想,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
什么是圆柱的高?怎样测量这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呢?
5、发现特征。
师:从我们准备的材料和在操作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圆柱的哪些特征?
师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上下两个面是两个相同的圆;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底面圆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利用多媒体课件加以演示验证。)
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哪些图形?让学生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后看看。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图略)
2、判断:
①圆柱体的高只有一条。()
②圆柱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
③圆柱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
3、用一张长31.4厘米,宽25.12厘米的长方形纸,再配两个圆做成一个圆柱体,这两个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4、张大爷家有一块直径为3分米的圆形铁皮,他想以它为底做一个圆柱形水桶,应选怎样的一块长方形铁皮比较合适?
四、反思体验,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探讨了圆柱的哪些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附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底面:两个相等的圆
长方形长=底面周长
侧面:展开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
正方形宽=圆柱的高
高:无数条,长度相等
六年级认识圆柱教案篇4
教学目标
在动画动手操作总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培养数学素养。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光凭字面很难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理解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将静态的画面转为动态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理解能力,学生较难感受。
教学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动画演示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2.通过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2.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3.认识圆柱的底面、高和侧面
(一)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①、用手摸一摸、滚一滚,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何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②、圆柱有几个面组成?
③、小组讨论并验证: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
④、量一量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二)、小组汇报: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交流感知。
师: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
(学生汇报,教师即时补充)
a组:指出圆柱有3个面组成,2个底面和一个侧面,2个底面相等。
b组:知道圆柱有3个面组成,2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c组:协助下指出圆柱的3个面。
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
生:上下两个面是圆形。
生: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
(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
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三)、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a组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
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
师: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a组生: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
(四)、圆柱的高。
师:圆柱的高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
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
教师讲解: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
(五)、圆柱的侧面
(1)、组织学生摸一摸圆柱形的模型,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一个圆柱模型的侧面,再展开观察。
得出结果:ab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2)动手剪一剪
沿着罐头盒的侧面剪开,展开的包装纸是什么图形?
(注意剪刀的安全使用)
(六)知识小结
圆柱有2个完全相同底面和1个侧面组成。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4.知识拓展
(一)、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二)、师:为什么树干都是圆柱形的?
(课件出示小知识)圆柱具有较大的支撑力。树木的树冠全靠主干支撑。特别是硕果累累的果树,上面挂着许多果实,需要强有力的树干支撑,才能生存。
圆柱形的树干没有棱角,狂风吹打时,不论风卷着尘沙、杂物从哪个方向吹来,受影响的都只是极少部分,不易受到冲击的伤害。因此,树干的形状是圆柱形的,这是树木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更是为了适应生长的需要。
四、小结
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这一类图形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的上、下底面都是完全相等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六年级认识圆柱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17-18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
2.能建立圆柱的几何模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探索的过程,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发展空间观念,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角尺、直尺、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引“新”明标--引入新课,明确目标
1.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粉笔盒,问:“这是什么图形”?唤起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回顾,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2.揭题明标
揭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关于圆柱,你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回答,师将问题整理后抓住关键词读、写、说并板书)
二、探“新”依标--依标导学,探究新知
(一)自学--发现圆柱。
1.找一找: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圆柱?
2.展一展:实物展示生活中的圆柱:保温杯、唇膏、电池、圆的笔筒。
3.看一看、想一想:
认真看课本p17,重点观察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要边看,边思考:
①这个圆柱形的物体,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有什么特征?
②观察圆柱的上、下两个平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③你觉得,两个底面有什么特征?
4.说一说
让学生自说说自己的思考结果,验证圆柱的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相等的圆。
5.读一读
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两个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二)共学--小组合作,理解圆柱
1.剪一剪,量一量,议一议
拿出你制作的圆柱模型,四人小组讨论:
①圈:剪一剪你的圆柱模型。
②量一量:量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半径、直径;及身高不同大小圆柱的高。
③说:说一说你发现的圆柱两个底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圆柱的周围是什么形状?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系?
2.展一展,评一评
讲解要求:
①你发现的圆柱上下两个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②圆柱周围的面(上下面底面除外)是什么形状?
③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系?
小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两个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探究拓展
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看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小结:长方形硬纸围绕木棒快速转动,可以转成一个圆柱。
三、测“新”评标--达标检测,评价目标
1.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1)指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圆柱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
(3)圆柱有几个侧面,几条高?
2.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2题
(1)图一的旋转轴在哪里?
(2)图二的旋转轴在哪里?
(3)为什么同一个长方形会旋转不同的圆柱呢?
3.练习三第1题
根据你对圆柱的理解,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吗?想一想为什么其他图形不是圆柱?圆柱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四、结“新”拓标--全堂总结,拓展延伸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
底面2个
侧面1个
高一样长
六年级认识圆柱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