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质5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个性化教育的趋势也反映在教案中,教师可能会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应该与学校课程标准一致,下面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质5篇,感谢您的参阅。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质5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55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五第4~7题。

育人目标

1.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合理、灵活地解决3个数连比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2.经历解决三个数连比的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4.在配置混泥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5.在按比例分配的过程中,感受分配方案的简洁美、理性美。

6.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把两个数比的问题的解题方法推广到三个数连比的问题。

难点:理解三个数连比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习评价设计

学好按比例分配,不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填空。(多媒体出示题目)

(1)小明家养了35只鸡,公鸡和母鸡只数比是3∶4,公鸡( )只,母鸡( )只。

(2)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与其他国家拥有丹顶鹤只数的比是1∶3,20xx年全世界大约有20xx只丹顶鹤,我国有( )只。其他国家有( )只。

学生回答反馈,说说怎样思考,集体评价。

2.引入谈话:怎样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生举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反馈.

交流后,老师及时做出评价)

在建筑业中很多地方也用到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独立思考再交流方法和结果,集体评价。

举例,分组讨论、反馈、交流。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2:从题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

要配制220吨混凝土,水泥、沙子、石子的比是:2∶3∶6,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吨?

2.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怎样解答?

生1:前面所做的题都是两个量的比,这道题是三个量的比。

生2:可以仿照上节所学的按比例分配方法去解。

3.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

4.展示学生解法,说出解题思路。

方法1:220÷(2+3+6)=20(吨)

需要水泥的吨数:20×2=40(吨)需要沙子的吨数:20×3=60(吨)需要石子的吨数:20×6=120(吨)

答:需要水泥40吨,需要沙子60吨,需要石子120吨。

方法2:总份数:2+3+6=11

需要水泥的吨数:22011=40(吨)

需要沙子的吨数:22011=60(吨)

需要石子的吨数:220×6/11=120(吨)

方法3:根据已有知识,用方程解。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吨,再分别求出沙子、石子、水泥应需的吨数。

解:设每份是x吨.

2x+3x+6x=220

11x=220

x=20

需要水泥的吨数:20×2=40(吨)需要沙子的吨数:20× 3=60(吨),需要石子的吨数:20×6=120(吨)

5.议一议:怎样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要先求出总份数,求出每一份的量,再求出各部分的量;或者求出总份数后再看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或者设每1份的量为未知数,列方程来解答。

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

讨论交流异同。

尝试解答,再展示交流解题思路。

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小结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

在配置混泥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在按比例分配的过程中,感受分配方案的简洁美、理性美。

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2题。

根据给出的这三种蛋的连比,组织学生讨论后尝试独立解题,交流解题方法。

2.一堆混凝土中沙子有100kg,石子有60kg,水泥有240kg。要配制180吨这样的混凝土,需要沙子、石子、水泥各多少吨?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得出,这个问题中虽然没有给出沙子、石子、水泥的连比,但已给出了一个配料方法,根据给出的数值,可以求出这三种料的连比。

学生讨论后尝试独立解题。完成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刚才同学们通过上题计算,知道混凝土中沙子、石子、水泥的比为5∶3∶12。现有一堆总重为40吨的混凝土,经现场测量,水泥有20吨,沙子有12吨,石子有8吨。这堆混凝土符合配比吗?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先求出现场测量的三种配料的比3:2:5,然后与要求的配料的比比较,得出:这堆混凝土不符合要求。

学好按比例分配,不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学生讨论找到方法。

独立解题,再交流解题方法。

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课堂小结

想一想,今天学习的知识与昨天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谈收获。

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7题。

独立完成。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

第87页例1、例2,88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

同学们,你们对情境中的内容一定相当熟悉吧?你能给大家讲讲哈尔滨零下6至3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第87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运算的优越性。

2、使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重温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中国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工艺制作,元旦时我们班将用它来装扮教室。

2、出示场景图:小的中国结每个用4分米彩绳,大的中国结每个用6分米彩绳。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

3、学生口头列式,说说运算顺序。

4、提问: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4、小结: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还可以使用运算律使计算更简便。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在具体的情境中再现旧知,为新课的教学打下了稳固的知识基础,埋下了情感、思维体验的伏笔。]

二、主动探索,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出示例1的场景图,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 2/5×18+3/5×18 (2/5+3/5)×18

2、交流两种算式的不同思路: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将计算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能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从而增强学习计算的内在需求。]

4、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1)提问:根据以往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尝试:这两道算式你能试一试吗?

学生分别计算,指名板演。

5、交流算法,理解顺序

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说说运算顺序。说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唤醒学生的数学思考,用自主学习的方法体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新知识纳入知识结构的过程也就顺理成章。]

三、算中体验,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讨论:这两个算式,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计算哪一个?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第二个算式因为括号内的和是整数,所以计算比较简便。

2、观察:这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

得出:两种方法从算式来看,其实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板书:2/5×18+3/5×18=(2/5+3/5)×18

3、引导:两个不同的算式,求的都是“一共用彩绳多少米”。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小结: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整数的运算律迁移到分数中来使用,让学生在计算中自主探索,充分观察,对比体验,通过自己思考,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顺应新的知识,达到有意义的学习的目的。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四、练习巩固,正确计算。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反馈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第1题的除法和乘法你是怎么处理的?

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通常是一次计算出一个得数,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以同时运算。

提问:你是怎么检查结果是否正确的?

使学生重温检查的方法,养成习惯:(1)数字、符号有没有抄错;(2)每一步的计算是否正确;(3)书写格式是否规范。

[设计意图:计算后,引导学生自觉对计算过程进行检查,分析错误的原因,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每一道题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2、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为什么要这样算。

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小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常常是使用运算律凑成整十或整百、整千数再计算,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通常是凑成整数,或者观察是否有利于约分。计算步数较多的题时,要随时注意使运算简便。

[设计意图:把整数的简便运算与分数的简便运算进行对比,使学生体会,使用的运算律是相同的,但分析的方法稍有区别。养成认真分析数据的习惯,提高合理灵活计算的能力。]

3、练习十五1、2题

独立完成

五、全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或不足?

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你觉得你对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样的友情提醒?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4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二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是第一、二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教材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通过说一说张亮的座位,引出第几组与第几个的话题。接着,再从第几组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这一从学生的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的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数对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并能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

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活动引入,认识数对

1、明确列、行排列规则

(1)学生按座位卡找座位。

位置卡

第 -列,第 -排

学生可能出现

a、找不到座位。

b、两人找到了同一个座位。

(2)请同学说说找座位的方法,明确排与列的数法。

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生按列报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生按行报数。

(3)重新找自己的座位。

(4)班长坐在第几列第几行?(同时板书)

2、体会学习数对的必要,认识数对

(1)用学生自己喜欢的简便的方法表示班长的位置,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符号。(学生板演表示的多种形式)

这么多的方法都对不对呢?你有什么意见?

(2)在数学上就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的表示位置。

班长的位置3列2排就可以用(3,2)来表示。

(3)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小组交流。

小结: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

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

3、生活中应用数对

(1)根据位置写数对

①出示哈尔滨旅游景点的分布图。

你能表示出各个景点在图中的位置吗?

②独立书写,全班交流。

(2)根据数对找位置

①出示残缺的太阳岛景点分布图。

你能帮忙把地图补充完整吗?

②学生操作后交流。

得出:表示同一行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表示同一列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我们很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点。

二、活动二:学生小结

学习了确定位置,你有什么收获?

三、活动三:课外引申——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运用。

1、课件出现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

(1)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等分为六十四方格。这些方格有深浅两种颜色,交替排列。国际象棋的八条直线分别用a、b、c、d、e、f、g、h表示,八条横线分别用1、2、3、4、5、6、7、8表示。每个方格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国际象棋的棋子有黑白两色,各有一个王、一个后、两个车、两个象、两个马和八个兵。

(2)如果白王所处的位置用国际象棋专用的方法记录为g2,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记录棋的位置的吗?

(3)课件出现三枚棋子在棋盘上的不同位置,问:其他棋各在什么位置?

(4)如果有一枚棋走一步记录为c6—c2,你知道是哪枚棋从什么位置走到什么位置上吗?

四、活动四:游戏——摆子连线

比赛规则:每3人一个小组,第一个学生先掷两次骰子。假如第一次是2,第二次是4,就将自己的棋子放在(2,4)的位置上(说明:棋子用一点来表示)。

第二个学生接着同样的操作,按所掷的点数放棋子。如果位置被其他棋子占了,可以重新再掷。

另外的一个学生负责记录。

每放对一个棋子加1分、如果你将两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2分,3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3分,依此类推,将你们俩的得分记录在一张纸上、谁先得8分,谁就赢了。(学生操作,教师下去巡视)

活动五:全课总结

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总结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板书设计:

位 置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5

一、教材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负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 同桌交流。

②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 -18 ℃~-5 ℃

北京: -6 ℃~6 ℃

深圳: 15 ℃~25 ℃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质5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教案5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8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4的乘法口诀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音乐书教案7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篇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参考7篇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学工作总结5篇

2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质5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6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质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