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撰写过程促使教师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和达成,以下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3初中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2023初中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能简单概括故事内容。
2、通过课文研读,能够说出安恩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通过探讨,能理清小说巧妙的情节构思,说出其对于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淳朴、善良、慈爱的人物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约翰尼斯﹒延森(1873-1950),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由于他借着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闲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选自作者的《希默兰的故事》,这部故事集的出现一扫当时流行的无病呻吟、追求华丽词藻的时尚,为丹麦文坛输入一股清新的阳刚之气。
?希默兰的故事》是延森以日德兰半岛北部故乡风光人物为背景,把幼时听到过的各种故事和逸闻进行文学加工而写成的短篇故事集。在这些短篇小说中,他热情讴歌希默兰的农民,赞美他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简朴但健康的生活,同时也描述了当地剽悍粗野的民俗乡风。《希默兰的故事》一共包括34 篇,其中最出色的短篇是《安恩和奶牛》。
三、概括故事情节
(要求: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初识安恩
1、请一位同学朗读小说的第1小节(要求:语速要慢,要平静一些、舒缓一些。)
2、根据课文第1小节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
(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五、走近安恩
1、自由阅读第3——19小节。 思考:
(1)先后有几拨人要买奶牛?哪几拨?这几拨人的出场顺序能倒一倒吗?为什么?
明确:有四拨。分别是,锱铢必较的人——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屠夫——死乞白赖的人——来过一次又出大价钱的人。不能颠倒,这四拨人一拨比一拨难对付。是根据情节发展的深入而设定的顺序。
(2)通过安恩的回答(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你对安恩又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示例1:从“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这句中动作细节可以看出安恩是个十分怜爱奶牛的善良的人。)
(示例2:四拨人都要买安恩的奶牛,都同样遭到安恩的拒绝,但拒绝的语言和语气是有区别的.,对于屠夫她用了四个字,坚决予以拒绝:“它不卖的!”可以看出安恩对奶牛的感情很深厚,这是一种很令人感动的关怀。)
2、分角色朗读3——19小节。(还原一下市场情境,注意人物的心理和环境的渲染。)
第二课时
一、评价安恩
1、在我们初识安恩、走进安恩后,现在来用一句话评价一下安恩。
(示例:她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老朋友、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
2、小结: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二、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欢养小宠物,给小宠物梳小辫子,穿各式各样的衣服,带宠物出去散步,你觉得这些人和安恩区别吗?为什么?
三、师生总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小说的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本课的情节极具有悬念,直到结尾才让人豁然大悟。
我们还初步知道了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是刻画细节: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
我们还懂得了人类对于动物不仅应有物质上的关怀,还应有精神的怜悯。
四、布置作业
小说最后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出解释后,集市上的人有怎样的反应?请续写一个结尾。
板书设计
安恩和奶牛
约翰尼斯﹒延森
初识:贫困、简朴、整洁、年老、瘦弱、勤快、安闲、从容
走近:善良、爱怜奶牛、善解人意、不贪图利益
2023初中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
七年级我们所学的《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fu)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
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抵搔浑溅簪
师补充律诗的押韵问题。
四、听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师提示: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和212式。
五、学生个别朗诵、全班集体朗诵。
六、理解诗意
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的内容了吗?小组交流,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1.学生小组交流。
2.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国破感时恨别抵搔
3.小组推举代表说出各句话的意思。
七、再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
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如: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如:恨感搔更短不胜簪家书
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如:感时恨别忧国思家
八、赏析诗歌
参考角度: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2.写作手法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首联对比反衬寓情于景颔联触景生情承上启下
颈联思家迫切引起共鸣尾联细节描写忧思之深
九、探究质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触景生情/移情于物)
十、拓展比较
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的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学生讨论并说出诗歌的大意。
2.思考下列问题: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
寓情于景感时忧国
城春草木
溅泪花
触景生情过渡
惊心鸟
产生共鸣烽火家书
恨别思家
细节描写搔更短不胜簪
2023初中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人物描写、分析法,识记实词,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背诵默写该诗。(重点)
2、过程与方法:
多读自赏自解,感悟诗意诗人心。体会本诗叙事和抒情结合法。(重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卖炭翁可怜遭遇,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创作背景:
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二、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继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人称诗魔。著有《白氏长庆集》,其中《新乐府》最有名。
三、教学内容: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贱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着冰冻的车辙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的道路上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调转车头,吆喝着赶着牛朝皇宫走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办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注释:
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
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使人怜悯。⑺愿:希望。
⑻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⑼困:困倦,疲乏。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⒀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⒁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⒃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⒄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⒅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四、诗内容:
一段:描写卖炭翁烧炭、运炭(卖炭)的艰辛及目的。
二段:描写卖炭翁卖炭被宫使抢夺走。(卖炭遇宫使,炭被夺走。)
诗意:(这是一首叙事诗),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艰难,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财产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色:1、人物描写等画面生动。
2、灵活运用衬托、反衬、对比手法。(难点)(需要细细回味)
用“一尺雪”、“碾冰辙”侧面描述陪衬“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衣正单”正面描述。表现卖炭翁生活难上加难,可怜之状着实令人同情。
用“心忧炭贱愿天寒”反衬“身上衣裳口中食,身上衣正单”,衬出了卖炭翁炽烈的希望之火,只有天寒,炭价才能可观。
用“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的炭之多之重、价钱之少反衬“宫市”残酷的掠夺本性。用“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做外观对比,突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悬殊。
名句: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五、教学过程:
1、重视朗读,可能条件下可在网上下载或直接使用朗读课件作为教学欣赏。
2、学习书注,读书必看注。
3、强调重点,考察教情学情的知识点。
比如:找出外貌描写句子;找出心理描写句子;找出动作描写句子。
部署作业:
朗读并默写(重点名句),有能力的可以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2023初中语文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 ) 2、栖息( )
3、寥阔( ) 4、枯涸( )
5、清洌( ) 6、梦寐( )
(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 ,四川万县人。现代 、 ,代表诗集 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答: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 ⑵ ⑶
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1)、
(2)、
(3)、
3、帮老师解疑惑
⑴ 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⑵ 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 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4、朗读,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 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第一个环节。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第二个环节。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寥阔( ) 枯涸( ) 清洌( ) 梦寐( )
2.《秋天》选自 ,作者何其芳,现代 、 。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5.在第一幅图中,作者写了两个画面,一是 , 一是 。
6.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
⑵芦筵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轻轻:
7.诗中描写的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8.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古人对牡丹和荔枝有过这样的评论:“花之艳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然花不艳。”话中贬大于褒,我很为它们鸣不平。如果我们用宽厚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应把古人的评论改为 。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9.给全诗分三层,并简要概括层意:
第一层:( )
第二层:( )
第三层:( )
10.诗中的“无心”隐喻的是 。
11.“无心”的“我”和“无心”的“你”指的是什么?
12.影儿和小河彼此邂逅倒映,表现了什么?
13.“小河”最终归入无情的大海,暗喻了 。
14.本诗前半部分的感情是 ,后半部分的感情是 。
15.“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16.全诗借助什么物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17.诗中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二)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8.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19.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20.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21.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2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14.《秋天》答案
一、积累运用
(一)1.shuò 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2.qī 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3.liāo高远空旷。 4.hé 干涸,没有水了。 5. liè 水清。 6.mèi 睡梦。 (二)1.何其芳 诗人 评论家 《预言》 2.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则体现农家特色;还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枯涸、更清冽,也暗示这是秋天。 3.⑴农家丰收图 ⑵霜晨归渔图 ⑶少女思恋图 4.松弛闲静、宁静悠远。 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
1.(1)“飘”字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梦寐”有“朦胧”之意,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2.(略)
五、达标检测
1.略 2.《预言》;诗人、评论家 3.前四句描绘秋天的画面,各节诗的最后一节加以总结,收束全节。 4.农家丰收图;霜震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5.山谷伐木;篱间背瓜果 6.⑴“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用在这里,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⑵“轻轻”一词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7.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 8.牡丹虽然不实,然而为花之艳;荔枝虽花不艳,然而为果之绝。 9.第一层:(第一节)偶然邂逅激起的缠绵情爱。第二层:(二三节)写诗人所向往的人的影儿是怎样在自己的记忆里被自己日渐美化起来。第三层:写美丽幻影的破灭。 10.一见钟情 11.一见钟情产生爱意的双方 12.对爱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求 13.人必将抛开美丽的幻想而步入复杂而险恶的现实人生 14.欢愉;酸楚 15.诗人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更是对爱情理想破灭的预言 16.用“我是一条小河”的比喻贯穿全诗。 17.使诗的意思含蓄,抒情味浓,形象鲜明、真切,语言耐人寻味 18.老师的粉笔 19.排比;设问 20.各种颜色的粉笔 21.最后一句 22.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2023初中语文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变色龙”性格的基本特点及社会意义。学习本文通过鲜明生动的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在品味其“变色”的同时,让学生思考其“不变”的一面,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进而认识到人物的内在本质。
3.认识到“变色龙”形象的可悲可憎,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我们应做一个怎样的人?呼唤良知,诚信,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实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 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板书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角色分配:一人扮演奥楚蔑洛夫,一人扮演巡警叶尔德林,一人扮演赫留金,一人担任其他角色及旁白。
2.要求尽量渎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尤其注意省略号的停顿。
3.学生分组试读。
4.教师指定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朗读表现。
(三)深入研读
1.小说的语言是充分个性化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在个性化的语言中得到充分展现。请揣摩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
(2)“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3)“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4)“这个案子的‘罪犯'呢……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
(5)“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胡说,谁像当着上帝的面一样凭良心说话。”
(6)“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2.学生结合语境诵读、揣摩,教师明确:
(1)“门无精打采地敞着”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反映了当时市面萧条。“跟许多饥饿贫困的嘴巴一样”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了俄 国人民饥饿贫困的生活,整个社会死气沉沉,作者用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2)夸张的修辞于法,写小市民赫留金要借狗咬手指头捞一把赔偿金的心态。
(3)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市民赫留金把被咬的手指头当作物证向人炫耀,以图捞一把赔偿金。
(4)用拟人手法写小狗,把它作为具有“狗性”的人的辉映。
(5)用比喻的手法,写赫留金在警官面前的逢迎拍马,表现他既是一个庸俗的小市民,又是一个有所恳求的“小人物”。
(6)双重否定的修辞手法。写奥楚蔑洛夫在未知狗的主人时,摆出一副“扶弱抑强”的架势,与后面得知狗主人可能是将军时的态度变化形成强烈对比,造成绝妙讽刺的效果。
3.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请仔细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学生筛选、思考,教师点拨:
小说一开始,作者就把这件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和它的主人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新的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作者以“军大衣”这一服装,交代了奥楚蔑洛夫的身份。
第二次写军大衣是在奥楚蔑洛夫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以后“把大衣脱下来”,他脱大衣不是因为天气热,而是“判”错了狗,急得他浑身冒汗。脱大衣的动作,既揭示了他猛吃一惊,浑身燥热的胆怯心理,也表现了他借此为自己变色争取时间以便转风使舵的狡猾。这一“脱”,形象地勾勒出了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卒的丑恶心灵。
当他训了赫留金一顿,忽听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又立刻抖起威风。可又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这时他大惊失色:“……给我穿上大衣吧……挺冷……”这是第三次写他的军大衣。这里穿大衣则是心冷胆寒的表现,以遮掩他刚才辱骂了将军而心中更深一层的胆怯,并进而为再次变色作准备罢了。这里的一“脱”一“穿”,热而不冷,把奥楚蔑洛夫凌弱臣强的丑态暴露无遗。
结尾,他训了一通赫留金后,“裹紧大衣……径自走了。”这里第四次写军大衣,既形象而又逼真的刻画这条变色龙出尽洋相之后,又恢复了他奴才兼走狗的常态。继续去耀武扬威,逞凶霸道去了。
总之,作品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军大衣穿而又脱,脱而又穿,这四个细节的描绘,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
4.学生思考: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乃至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体会讽刺小说的这种写法及其作用。
教师明确:奥楚蔑洛夫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是因为这一形象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作者在描写这类人物的时候,抓住了他们的共性,通过提炼、概括和总结,并用夸张、对比等讽刺小说常用的艺术手法,加以突出,使这类人物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契诃夫用漫画式的写法塑造了鲜活的变色龙形象,让我们惊叹小说的精妙。精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反观现实,类似善变的后果则会是人际交往的荒漠,所以真诚友善才应是我们处事待人的追求。
(五)小结作业
纷繁世态给了你了解社会、关照人生的思考与启迪,请构思一篇小小说,以你的独特视角去展现现代社会的横断面。要求立意自定,文题自拟。
五、板书设计
变色龙
名贵伶俐
下 贱野狗
见风使舵媚上欺下
2023初中语文教案篇6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wǎng)、贻(yí)、轩敞(xuānchǎng)、箬蓬(ruòpéng)、黍(shǔ)、糁(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àn)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 ,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i,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诺。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②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医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
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o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零数,余数。
②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③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④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舶的舱顶有着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工顶船篷(能看 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②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导入 新课时
二、学习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悟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武、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武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明确: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依格”的介绍,对怫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三、学习第四段
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
(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十量词十名词”的格局不同。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揖比喻:居右者谁会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沪上有壶。
3.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 到“居左者”。
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
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揖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辑同于无揖,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学习第五、六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字词。
①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宇。
②文曰“天启壬成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王戌秋日,即明嘉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武《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来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武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③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
⑥ 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i,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3.思考: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给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五、学生齐读课文,综合思考以下问题
(l)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2)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3)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六、布置作业
课文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2023初中语文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