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编写,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编写详细的教案,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和步骤,使教学更加有条不紊,以下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音乐《画》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音乐《画》教案篇1
教学内容:
?小小少年》是德国电影《英俊少年》的一首插曲。大调式,4/4拍,弱起的一段体结构。
第一、二乐句旋律变化重复,在句尾作六度、七度的上下跳进,歌曲情绪愉快,充满孩子的朝气;
第三、第四乐句旋律同样是变化重复,在句头使用六度大跳,曲调舒展而起伏,唱出少年在成长中的烦恼,也表达了他充满欢乐、乐观、愉快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解决大跳音程的音准、附点节奏、弱拍起的问题,用优美、连贯的.歌声演唱。
教学过程:
1.听倾听歌曲录音,熟悉歌词,体会歌曲情绪,说出自己不理解的歌词含义。
2.看观看电影片段,了解歌曲中的“小小少年”形象,自我解惑——“很少烦恼无忧无虑”又为何“忧虑烦恼都来了”?
3.唱重点解决好几处大跳音程的音准及附点节奏、弱拍起的问题。
4.演学生扮演主人公“海因切”上立演唱。要求唱出乐观自信、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5、电影《英俊少年》简介德国电影《英俊少年》拍摄于1969年,但80年代初期才在中国上映。描述了一个英俊少年捍卫家庭幸福的动人故事,是一曲亲情与友情低声吟唱的美好颂歌!英俊少年海因切自幼丧母,与父亲卡尔相濡以沫,生活平静而幸福。海因切的外公——实业家贝特霍德因反对卡尔与女儿的婚约而与其父子一刀两断。
银行行长的儿子为敲诈贝特霍德,偷走银行的十二万元并栽赃到卡尔头上,而贝特霍德对此不闻不问,卡尔因此被捕入狱。海因切在律师的帮助下寄养在外公家中。贝特霍德渐渐喜欢上了聪明的海因切,一曲《最后的玫瑰》使他在女儿和外甥间找到了重合的焦点,海因切给阴郁古怪的贝特霍德冰冷的生活带来了一抹阳光。一次偶然的机会,海因切得知爸爸入狱事件的真相,在艾伦和警察的帮助下,追拿到罪犯,真相大白。海因切甜美的歌声在五光十色的游乐场上空回荡。
音乐《画》教案篇2
上个星期的教学比武中,我执教了一个奥尔夫音乐《丰收》。其实还在两年之前我曾经看到全老师在下午的游戏活动中带领幼儿进行过这个音乐活动,当时就觉得非常有趣。但是在这次教学比武之前我还注意到了另外一个音乐活动《小松鼠进行曲》,这个音乐非常形象,而且音乐也很好听,说实在的,我在这两个音乐活动之间徘徊了好久,两者都有吸引我的地方,但是考虑再三,一个形象性强,一个趣味性强,针对幼儿的特点,我还是选择了趣味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丰收》。
音乐《丰收》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音乐节奏平稳,不急不慢,重点是突出乐曲中“叮叮”的特定音色,第二段音乐速度就快了很多,很像舞曲的风格,节奏非常欢快。在活动设计中,我用小松鼠贯穿了整个活动,针对两个音乐特点,先让幼儿跟着“叮叮”的声音捡松果,接着跟着欢快的音乐吃松果。之后用擦桌子和洗澡两个游戏继续让幼儿熟悉音乐。
活动的一个重点是要让幼儿发现音乐中的“叮叮”,我想了很多种提问方式,同时也请来了女儿帮忙(因为女儿也在念小班,我想我可以在她身上先试教),女儿显然第一遍就喜欢上了这个音乐,而且从她的表情来看她也发现音乐中“叮叮”这个特定音色,但是她不知道这个声音就是我要让她找的“松果”,倒是一直在旁边不说话的老公冷不丁的冒出了一句“松果就是叮叮咯”。哈哈,虽然老公的回答是符合我的要求的,但是这个学生的年龄太大,他的回答不能作数,我必须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再次斟酌我的提问。但是在看到女儿和我一起跟着音乐快乐地游戏时,我知道我的选择没有错,这个音乐活动确实能吸引幼儿。
音乐《画》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别来接我》,并能深情地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感情。
2、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深情地演唱歌曲《别来接我》。
教学难点
歌曲的衔接及恰当的表达出歌曲的情感。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是四年级的孩子了,很多的事情我们都愿意自己解决,可是也有的孩子有的想法却不敢和家长交流,他们用歌声来向爸爸妈妈倾诉,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播放cai,学生聆听歌曲《别来接我》。)
二、进入主题
1、交流、讨论
师:你觉得刚才这首歌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歌中的小朋友唱出了对家长的心声,我们来和他们比比,看谁表现得更好,好吗?
(播放《别来接我》音乐及画面,学生边看边听自由表现。)
2、学唱旋律
a、学生分别用mu、lu等母音跟琴模唱。
b、学生跟琴轻声识读乐谱。
c、采用比赛的形式,比比谁的读谱能力,能识读一乐句也很棒!
3、学唱歌词
a、学生轻声跟唱歌词。
b、以小组形式分乐句自学歌词,再互换学唱。
c、请部分学生当“小老师”带唱或采取一帮一的形式。
4、指导演唱
指导学生用“心”去演唱,以情带声,用最美的歌声表现内心真挚的情感。
(小博士 顿音记号:顿音也叫断音。记在音符的上方,表示该音要唱(奏)得短促而有弹性。)
三、情感的升华
师:同学们,就要到“三八”妇女节了,你们想对长辈说些什么呢?能将今天所学的歌,采用表演的形式把自己的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行吗?
1、分组排练
(学生分组自由练习,由小组长负责,老师整体调控,分组指导。)
2、综合表演。
a、鼓励学生大胆表演。
b、评价
师:对刚才的表演你有什么感触?如果要让家长肯定的想法,你觉得自己或他人还有什么不足,又该如何改进?
(学生自评、互评。)
c、拓展引申
a、拓展:平时家长是怎样娇惯你们的?
b、引申:在以后的日子里你将如何做才能让长辈放心呢?(学生自由发言,老师作鼓励性、表扬性小结。)
c、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学会唱《我怎样长大》,并从中体验到合唱的乐趣。
2、能认真聆听《幻想飞行》,感受乐曲情绪,并用形体动作或画画的形式将自己的想象展示出来。
音乐《画》教案篇4
活动名称:
拍手点头。
活动目标:
1、学习随音乐合拍地边唱歌边做动作。
2、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活动准备小手、娃娃头卡片。
3、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
4、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活动过程:
一、游戏:小手、大头
1、出示小手、大头娃娃的卡片教师:老师给你们看一样东西,请小朋友把眼睛闭上。(老师转动手腕,让幼儿观看)
2、你们的小手会干什么?
3、你们的.大头会干什么?
二、幼儿感受乐曲,熟悉旋律
1、放音乐、教师唱歌;
2、再次欣赏歌曲,边听音乐边做拍手、点头的动作;
3、教师讲解歌词内容,幼儿做动作;
4、幼儿跟着音乐边唱歌边做动作。
三、游戏《找朋友》
小朋友们手拉手,拉成圆圈,玩找朋友游戏,找到好朋友后,唱拍手点头,边唱边表演。
活动反思:
拍手点头是一次韵律活动,乐曲琅琅上口,歌词也就只有一句“拍拍小手点点头”,比较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我先用了玩偶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接着我说小玩偶想和我们小四班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之后就是我边清唱歌曲,边拿着玩偶做拍手点头状,有的幼儿已经忍不住跟着一起做了。在经过“看”、“听”和“做”后,我就让孩子尝试“说”,说一说我们刚刚看到什么,做了什么,孩子们自然而然的说出了“拍拍小手点点头”。之后就开始请幼儿学习歌曲了,孩子们也都很快学会了。但是,在动作方面,由于这是孩子们学的第一首歌,也是学习的第一次律动,很多孩子还协调不过来,往往是拍了小手就忘记点头,点了头就忘记拍手。在之后我们在清唱的过程中和孩子们重点练习了这一段,孩子们也都有所进步。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创编,要求孩子们说说除了点点头还能做其他什么动作,可能是我的提问有问题,很多小朋友都想不出答案,于是我就做了个示范,打开了孩子们的思路,很快的孩子们都说出了很多不一样的动作:拍拍小手踢踢腿,拍拍小手拍拍肩……
音乐《画》教案篇5
一、教育理念:
音乐欣赏课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出发,结合音乐生活的时代特点,改革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以素质教育和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充分运用音乐本体语言,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感悟音乐、理解音乐,使学生学会欣赏通俗音乐。
二、教学内容:
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七单元第三十三节《流行风》。
三、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聆听《思念》、《懂你》及《好汉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其题材、体裁及音乐风格。
2、在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基础上,了解通俗音乐的基本特征,并用健康向上的审美标准认识通俗音乐的社会价值。
五、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讲解和指导,让学生唱出风格,唱出文化内涵。
六、教学方法:
采用演示法、激趣法、讨论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流行的通俗歌曲《酸酸甜甜就是我》。(张含韵演唱)
2、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
1、用歌曲导入课题:
请学生根据课前教师播放的歌曲,回答问题:
⑴、这首歌曲曲名叫什么?(《酸酸甜甜就是我》)
⑵、是由谁演唱?(张含韵演唱)。
2、结合所学习的音乐知识,思考一下这首歌曲属于艺术歌曲、民歌还是通俗歌曲?(通俗歌曲)
3、提问:为什么喜欢通俗歌曲?
学生分析并回答。
教师提问后总结并出示课题:好听,易唱易学的歌曲和音乐,比如轻音乐、通俗歌曲、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音乐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为通俗音乐。
(创设情景,播放与欣赏内容相关的歌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课题。)
三、新课
1、音乐知识:
(将音乐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音乐知识,师生共同学习。
1)、通俗音乐定义。
2)、通俗音乐的内容。
3)、通俗音乐的特点。
4)、通俗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关系。
5)、通俗音乐和古典传统音乐的区别。
教师总结:通过对两部分音乐知识的学习,我们对通俗音乐在定义、形式、内容等特点以及它与其它音乐形式的联系区别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通俗音乐,在今天的欣赏课中,我们将要欣赏三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通俗歌曲。它们分别是歌曲《思念》、《懂你》和《好汉歌》。用心感受这三首歌曲所表达的不同的主题思想及它们在演唱风格上的.区别。
2、欣赏音乐作品:
1)、阅读课本提示并欣赏歌曲《思念》。
①介绍作品:《思念》创作于1987年,由毛阿敏在1988年春节联欢会上首唱。
②教师范唱:《思念》
③分析作品并提问:
a、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b、演唱风格应如何把握?
教师总结:歌曲表达了人生离别的思念、惆怅之情;演唱风格激动、哀怨。
c、歌曲中的“蝴蝶”指的是什么呢?那么歌曲中为什么比喻成蝴蝶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歌中的蝴蝶可以是友情,也可以是爱情,总的来说,是人们心中最宝贵最珍惜的东西。用蝴蝶比喻友情的美丽和稍纵即逝。
④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回答并演唱歌颂朋友的歌曲。
2)、欣赏歌曲《懂你》。
⑴提问:
①同学们熟悉这首歌吗?(《懂你》,由歌手满文军演唱)。
②这首歌曲中的“你”指的是谁?(母亲)
⑵介绍作品:《懂你》这首歌表现了一个母亲为抚养子女含辛茹苦、甘于奉献的伟大情怀。
学生阅读课本提示,回答两个问题:
a、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b、它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了对母亲的真挚美好的情感。演唱风格深情爱恋。
⑶学生演唱。
3、欣赏《好汉歌》
⑴欣赏歌曲《好汉歌》。
①分析歌曲: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演唱风格粗犷、豪放。
②歌曲旋律特点:采用了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民间音调,具有通俗与民歌相融合的特点。体现了通俗音乐与传统音乐的联系。类似的歌曲还有《青藏高原》(西藏民歌音调)、《天堂》(蒙古民歌音调)等。
⑵学生学唱歌曲。深入体会歌曲的演唱风格。
(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聆听音乐,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在这一环节中,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名言、图片及多媒体技术等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深入体验音乐作品,展开联想和想像;能够运用正确的审美观、科学的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适当的审美评价。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想象进一步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艺术处理与巩固
1、同学们有喜欢的歌曲和歌手吗?
2、同学们喜欢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总结: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有自己喜欢的歌手,喜欢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喜欢的理由大致有两点:首先他们喜欢歌手所演唱的歌曲,其次喜欢他们的形象和才华。
3、分析与辩论:“追星现象”。请同学们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这种追星现象来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出现追星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追星,是青少年追求美、崇尚美的审美情趣的体现,是青少年朝气蓬勃、活泼向上、追求个性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4、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现象?(将学生分成两组根据这一现象进行辩论:追星的对与错。
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但要把握好分寸:
1)不盲目追星。
2)不疯狂追星。
3)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
(归纳拓展审美升华:围绕本课内容,针对相关的热点问题对教学内容适当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
五、归纳与总结。
(在课将结束时,用总结性的语言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起了学生的遐想,激发兴趣。)
在今天的音乐欣赏课中,我们了解了有关通俗音乐的相关知识,体验了通俗音乐的独特魅力,探讨了与通俗歌曲有关的现象和问题。
通俗音乐大都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多数是未得公认的音乐创作。通俗音乐中有优美经典的作品,也有一些商业化的、格调低下的作品和表演。因此,其中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只有经过不断实践的检验,才能产生更多优美、高尚、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作品。
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去聆听、去体验、去感受音乐。
音乐《画》教案篇6
一.活动目的:
1.运用多媒体让幼儿欣赏乐曲,感受优美欢快热情的节奏。
2.启发幼儿创造性地运用动作、颜色、线条、绘画等形式表现乐曲的各段不同特点。
二.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学会用绘画的形式表现音乐。
2.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笔、画纸、录音机、乐曲磁带。
三.活动过程:
1.律动进场《真善美的世界》。
2.直接引题:
“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其中瑶族不仅山美、水美、人美,音乐也很美。我们一起来听听《瑶族舞曲》。”
3.完整欣赏乐曲。
第1遍:你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有几段?
第2遍:哪几段听起来的感觉是一样的?是什么感觉?
小结:这首曲子有三段,第一段与第三段感觉是一样的,都是缓慢优美的节奏,第二段是欢快热烈的节奏。
4.音乐欣赏与美术欣赏相结合。
(1)曲子里快的节奏、慢的节奏,我们可以怎么表现?(动作、线条、颜色、绘画)
(2)出示色块图,让幼儿讲讲图上有哪些颜色?快的节奏可以用些什么颜色?慢的节奏可以用些什么颜色?
师小结:红色、橙色、黄色让人感觉很热情,同它来表现快的节奏;蓝色、白色、粉色让人感觉柔和,用它表现慢的节奏。
(3)出示多媒体课件。今天,老师带来了4幅画,现在请小朋友一边看着这些画,一边听音乐,找一找哪张画给人的感觉与第一段音乐给人的感觉差不多,为什么?
a: 借助多媒体课件听第一段音乐。
b: 听第二段音乐,找找哪张画给人的感觉和第二段音乐给人的感觉差不多,为什么?
5.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乐曲。
小朋友听了这么好听的音乐,看了这么美的画,也想自己动手来画。你喜欢哪一段,就把这一段的感觉画下来。画完了告诉小朋友你画的是哪一段?为什么要这样画?
6.幼儿相互欣赏交流,结束活动。
音乐《画》教案篇7
3、中班音乐游戏教案《月亮婆婆喜欢我》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温柔、优美的旋律,学习用连贯和跳跃的方法唱歌。
2.会看懂图谱,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演唱歌曲。
3.感受歌曲内容带给我们的快乐。
4.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5.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活动准备】
1.月亮婆婆头饰。
2.幼儿用书:《月亮婆婆喜欢我》。
3.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教师头戴月亮婆婆头饰,与幼儿共同做游戏,帮助幼儿熟悉歌曲和歌词)
1.教师:晚上,天上有什么呀?
2.教师:月亮婆婆会洒下月光,和小朋友玩游戏。现在,我来当月亮婆婆,我们一起来玩“月亮走我也走”的游戏吧!、
3.教师:这个好玩的游戏老师还把它变成了一首很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朗诵一下吧!
4.教师:好听的儿歌如果能唱出来就更好听了,你们听!(教师清唱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
5.教师:歌曲里的月亮婆婆喜欢谁呀?她是怎么喜欢小朋友的?
6.教师一边带幼儿学唱前两句歌词,一边带幼儿做与歌词相应的动作。
7.教师完整地范唱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幼儿欣赏,再一次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与歌词内容。
(二)幼儿完整地学唱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
1.教师带领幼儿随歌曲伴奏唱歌。
教师:演唱歌曲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听前奏。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脚印图谱。根据图谱的暗示,选择不同的演唱方法。
教师:小朋友看,图谱上有什么?这些脚印一样吗?代表什么意思?
3.在教师帮助下,个别幼儿指图,集体演唱。
4.学习用连贯和跳跃两种方法学唱歌曲。
5.游戏:月亮走我也走。
(三)幼儿欣赏视频傣族舞。
教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月亮婆婆喜欢我》,是一首有着傣族风格的歌曲。傣族人能歌善舞。现在请小朋友欣赏傣族舞。
?活动延伸】
1.家园共育:家长可以与幼儿共同玩“月亮走我也走”的游戏,即家长跟着音乐的节奏向某个方向走,幼儿向同一个方向走,前后左右都可以,步伐也可以变化。
2.日常渗透:迁移在其他领域的活动中观察图示、标志的经验,提高幼儿理解、应用图示和标志的能力。在健康活动中,可以带幼儿玩“踩影子”体育游戏。
活动反思:
这首具有傣族风情并有伴唱的歌唱教学活动,在这甜美的意境中结束了。在下午的研讨活动中,其他上过这节活动课的教师 纷纷发表自己的不足和这节活动课的优点。一致认为这节看似简单的教学活动,包含了执教老师从教多年的智慧和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分享。就我个人从她这节成功的公开课中获得如下感悟和体会:
1、专业发展要扬长补短:虽然说幼儿教师要能够是千面手,五大领域的活动组织都要擅长。但要求精、求特,还是要结合自身的综合素质来发展专业特长。这位老师就是结合自己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和爱好 ,潜心研究,不但有了自己音乐方面的教学特色,还引领了自己幼儿园的特色发展。因此,她的教学活动就因有特长而而使人耳目一新;她的幼儿园因有她的特长而底蕴丰厚。
2、教育手段要弃繁就简:常常见老师们为一节公开课去忙很多的教学具,制作多媒体。片面以为教学手段越先进越能说明教育观念的先进;教学具越多越能体现幼儿的自主学习。其实不然,这节教学活动就是非常简单几个字卡,就帮助幼儿理解记忆了歌词,真正让教学的手段弃繁就简,体现了教学准备为目标服务的思想。正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啊!
3、兴趣激发要讲究策略: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孩子的兴趣这一情感目标,也是大家在拟订每节活动时,常在文字当中提到的。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又常常会忽略,或蜻蜓点水游离了目标。但这教学活动,没有听到一句“你真棒!”的评价,没有物质的奖励和诱惑,我们听课老师之所以能象孩子一样沉浸在执教老师组织的活动中,她引发我们兴趣的,应该是那巧妙的设计、动静交替、抑扬顿措的组织方式了。听!活动环节衔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人的思维活跃而不疲惫。这就是一位优秀教师组织活动的策略!
音乐《画》教案篇8
一、教学要点:(综合能力、活动能力、思维训练)
1、通过参与体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审美能力。
2、根据对歌曲的情感体验,有情感的自然演唱歌曲。
3、掌握正确科学的歌唱姿势,呼吸和吐字,纠正不良歌唱习惯。
4、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实际开展音乐实践活动。
二、教学要求:
1、 培养感受与欣赏能力、不断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2、 并能够根据歌曲的不同情绪特点,学会用自然亲切、欢快、活泼等情绪演唱歌曲。
3、 增强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音乐爱好,树立好好学习的信心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
培养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审美能力、创造能力。 掌握歌曲演唱的情感表达和正确发音。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教学过程
1.气息的练习:深吸一口气,保持住,用腰腹控制送气,发si。 就像皮球撒气一样。重点难点:记住吸气的位置、体会腰腹间的力量,记住并保持住,用在
发声与歌唱中
2.音阶练习:1-|2-|3-|4-|5-|6-|7-|1-|| 1-|7-|6-|5-|4-|3-|2-|1-||
重点难点:音准与换气
3、4之间7、1之间的半音关系
上行音阶4后换气,下行音阶5后换气 3发声练气:5 3|4 2|1-|| mi ma mi
重点难点:mi是闭口音,ma是开口音,要做到两个音之间的连贯与位置的
统??
5 3 |1 0 |5 3| 1 -| 小花 猫喵喵 喵
重点难点:用象声词提高儿童练声的兴趣。 这几个音都是开口音,要做到字正腔圆 4复习歌曲:检查上节课所学的歌曲
要求:音准、节奏正确,熟背歌词,并有感情有表情的进行演唱 5导入新歌:
1教师弹奏新歌曲,让学生聆听。听完后进行提问(歌曲是欢快的还是抒
情的?有没有重复的段落?等)
2教师范唱,同时让儿童认真听歌词,并总结歌曲大意,启发儿童描绘脑
子里想像的故事场景画面
3有感情的朗诵歌词,做到字正腔圆,浑厚有力,感情丰富。并运用到歌
唱中。并由歌词进行节奏的学习。
4唱谱,教师一句,学生一句(三遍——五遍左右),不好唱的段落进行重复演唱。
5填歌词:教师可教唱一段,等儿童熟悉第一段后,可鼓励他们自己进行第二段的填词演唱。
6检查歌曲:可通过分组演唱,个别演唱,歌曲接龙的形式,进行检查。发现有错误或者不熟悉的地方加以纠正和巩固。
7表演:儿童们面对着家长,有感情有表情的演唱所学过的歌曲。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锻炼自己的表演能力,提高自我表现力。
教学进度表:
音乐《画》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