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具有启发性的教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下面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语文下册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语文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段话,体会一段话是如何写具体的。重点是了解和掌握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的恰当运用。
2、使学生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3、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他们要爱护小动物。引导学生理解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生动准确地写出感人的文章。
教学重点: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生动准确地写出感人的文章。
教学手段:启发、引导
学生学法:朗读、交流、演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虾》,看到这个题目,你可能会想起饭桌上那一盘盘香喷喷的油炸大虾,其实,但是你知道小虾的生活习性吗?你知道我们如何与他们友好相处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来感受小虾的可爱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下面请大家轻轻的打开书第38页,根据老师的自学提示来感悟课文的内容。
自学提示: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从课文1、2自然段,你知道了小虾的哪些知识?
3、细读第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话分别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作者是怎样观察小虾的?
2.反馈学生自学情况:
(1)从课文1、2自然段,你知道了小虾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2)这段话中还有两个特殊的句式,谁来说一说?(让学生改写反问句)
师:今天我们可长了不少的知识,回家后咱们可以可以考一考爸爸妈妈,看他们知道不知道,好不好?
导入:细心的作者通过观察,不仅认识了小虾的外形,还介绍了小虾的哪些特点呢?
(3)学习第三自然段,抓住小虾吃食物的时候动作的有趣再进行交流。
思考: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主要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
指名反馈:让学生理解“有趣“一词。
导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描写小虾真有趣的?(让一名学生读出)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总是先用钳子轻轻碰一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又后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捧着食物吃起来”
先让学生读
师: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体会小虾吃食物时候的小心警觉。
老师也写了一句话,让学生比较。
导: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使它得小心警觉更加生动具体?——-生发言。
在描写小虾吃食物的这段话中有许多表示顺序的词语,你找到了吗?
教师小结:有顺序地说话让人看得明白、听得明白。老师想和你们合作读一下这句话,我来读这些表示顺序地词语,你们来读其他的。 (你能尝试着说一句吗?比如说早晨起来……)
(3)除了小虾吃东西有趣之外你认为还有是们时候有趣?
发挥想象:还有的……
用有的……有的……来说一句话
引导学生总结学法
读课文——找出中心句——抓住关键词进行理解——展开想象
d、学生运用学法小组自学第四自然段
师:刚才我们从作者那生动细致的描写中感受到了小虾的有趣,那么小虾生气时又是什么样呢?现在我们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分小组进行学习。
集体反馈:
(1)中心句
(2)找出描写小虾生气时的句子。
(3)抓住了哪些词语(学生能用这些词语来说句子)
师:小虾的搏斗究竟有多么猛烈呢?你能想像得出吗?谁给大家说一说?
生:一只小虾生气了,它蹦了起来,一下子落到了另一只小虾的身上。这只小虾很生气,心想:我又没惹你,为什么来打我?于是它就用大钳子夹住了刚才那只虾。那只虾想:原来是你惹我呀!看我怎么收拾你!也一扭身抱住了它。它们两个就扭打在一起了。
师:同学们看,小虾即使是生气的时候,也是那么可爱。让我们就用这种心情来读一读
g:小虾那么可爱,有趣,作者喜欢小虾吗?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随着小霞的不断繁殖,小虾的数量越来越多,同时也带给了大家越来越多的乐趣。
三、畅所欲??
1、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
2、你喜欢小虾吗?为什么?
3、你还喜欢哪些动物?说出原因。
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动物朋友,下面让我们欢迎它们的出现。
4、师小结:不仅仅是小虾,我们应爱护所有的小动物,学会和他们友好相处,从而使大自然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小生灵而更加美妙。
小学语文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民族英雄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戚继光是怎样巧布“口袋阵”、以少胜多击败倭寇的。
3、认识11个生字和3个多音字。会写8个生字。
4、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和3个多音字。会写8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戚继光是怎样巧布“口袋阵”,以少胜多击败倭寇的。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词语卡、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们从电视上看到过或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过外国人侵略我们中国的事情吗?是啊,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遭受过无数次外国列强的入侵。但是,我们也曾出现过许许多多抗击外敌的英雄,人们世世代代纪念他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在四五百年前的明朝,一位民族英雄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故事。
2、板书课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看看大家的问题答案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
听课文录音,标出自然段。
4、听了课文录音,你知道了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情吗?
(引导学生说出:戚继光打败了倭寇。)
5、你知道戚继光是谁?倭寇是什么样的人吗?
“倭寇”是指日本强盗、侵略者。“倭”就是指日本,“寇”是强盗、侵略者的意思。明朝时,日本海盗和侵略军经常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他们杀人放火、抢劫财物,老百姓把他们叫做“倭寇”。戚继光就是当时抗击倭寇的名将。
6、那么,“口袋阵”是怎么回事?我们学习课文,看戚继光是怎样布下口袋阵、打败倭寇的。
二、自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读课文,教师巡视,看看哪些同学需要个别辅导,学生边读边在文中画出生字,读准生字的'拼音。
2、检查认识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卡(除四个多音字以外)。开火车读,请小老师带读,去掉拼音直接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学习四个多音字。
①出示词语卡,读多音字所在的词语:将士埋伏投降读准jiàng mái xiáng
②你知道这四个多音字还读什么吗?
指导:“将”还读jiāng,将来,将军
“埋”还读mán,埋怨
“降”还读jiàng,降落伞
请小老师带读多音字,给多音字组词。
三、指导写字,练习写字。
1、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说说每个字的各部分及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范写“区”:横、撇、点、竖折。左三包的字,从上到下写,最后一笔是竖折。
2、练习写好每个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字、错笔画。提醒学生注意写字的姿势。投影展示学生写的字,在同一个字中指出写得的一个,鼓励学生写好字。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收集、阅读有关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
小学语文下册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区别“啜泣、呜咽、哭泣”在词义上的差别。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2、通过描写小男孩神情、动作的句子,体会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用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方法读懂重点语句。
2、通过描写人物神情、动作的词句,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进而读懂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设计】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她是谁?我又是谁?
3、这句话是谁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
阮恒在输血过程中有些怎样的神情和动作?这些神情体现了阮恒当时怎样的心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课。
二、出示提示,分组学习
1、自学:轻声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划出课文中描写阮恒表情、动作的句子。
2、小组学习:把你划出的句子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或疑问。
(小组学习时可以参照屏幕上的学习提示进行)
幻灯出示小组学习提示:
(1)读:读出你想交流的描写阮恒表情、动作的句子。
(2)想:从阮恒的举动中,你读懂了什么?
(3)说:阮恒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3、引导学生自学并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质疑问难,教师巡视指导。
三、研读句子,体会内心
1、在献血前后,阮恒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
(害怕而又坚决,是一种复杂的矛盾心理)
2、哪些句子描写阮恒很坚决?请用“△”做标记。
哪些句子描写阮恒很害怕?请用“⊙”做标记。
3、着重通过以下几个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描写小男孩神态、动作的关键词中去揣摩他的内心,进而体会小男孩精神的可贵。
4、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展示课件。
(1)哪些句子表现了阮恒给小女孩献血很坚决?
①出示句子1:
叫阮恒的小男孩很快地躺在草垫上。
a、哪些同学读懂了这句话?为什么要很快?此时阮恒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b、还有哪个句子也写出了小男孩的这种坚决?
c、点击出示句子: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d、为什么他“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呢?谁能读出阮恒这时的坚决?
②指导用比较坚定的语气,读好句1和句2这两句话,以读促解。
(个人读、全班齐读)
(2)哪些句子写出了阮恒害怕而又坚决的矛盾心情呢?
①出示句子3: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a、哪些词反映了当时阮恒的心理?通过这些词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一边读句子一边模仿阮恒的动作,想象阮恒的内心。
(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b、让学生在读句和动作的模仿中体会到:阮恒心里很害怕,举手时才会发抖,才会把手放下,但一想到如果没有马上献血,小女孩就会死去,所以又把手举起来。
②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阮恒的心情。
(3)出示句子4: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①“啜泣”是什么意思?
②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③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啜泣”、“全身颤抖”、“捂住脸”,来体会阮恒既怕又不想被别人知道的矛盾心理。
(4)你还找到了哪些句子也是描写他忍不住哭的?
(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句子5和6。)
①出示句子5: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a、哪个词是写哭的?怎么样的哭叫“呜咽”?
b、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c、指导朗读。
②出示句子6: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a、指名读句。
b、这时课文是怎么描写小男孩哭的?
c、引导梳理并比较词语:
啜泣:断断续续地哭
呜咽:低声哭泣
哭泣:哭
(5)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从啜泣一下,到又开始呜咽,再演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说明了什么?(说明阮恒哭得越来越厉害,感觉死亡离自己越来越近,心里越来越害怕)
(6)指导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演读句子3~6,读出男孩越来越害怕的心里,在读中深化理解和感悟。
5、最后男孩是怎么知道自己会没事的?这时的男孩是什么样的表现?
(1)出示句子7:
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①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医生是怎么安慰阮恒的,让阮恒一下子就停止了哭泣?他会对阮恒说些什么?
②这时阮恒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2)指导朗读。
四、模拟情景,升华主题
1、随着一滴一滴的血从阮恒的身体里被抽出,他感到越来越害怕。他为什么这么害怕呢?他心里想到了什么?
2、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理解阮恒害怕但又坚决地要为小女孩献血的矛盾心理。
即使如此,但是___________(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对课文中阮恒的反常举动的理解)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一名善于发现问题的小记者,面对这样的阮恒你有什么问题要采访他?作为阮恒你又是怎么想的?
4、小记者模拟采访。
问1:你认为自己要死了的这种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
答1:从我犹豫着举手开始就一直是这样认为的。
问2:既然如此,那你为什么还要坚决地给小女孩输血呢?
答2:因为她是我的朋友。
5、师:是啊!多么朴实而又真诚的话语!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朋友”这个词的?课文中的阮恒呢?
6、评价小男孩:
(1)你觉得阮恒是个怎样的孩子?
(2)如果你是那位小女孩,你怎么评价阮恒?获救后你又会对阮恒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演示板书小结课文:课文主要写了阮恒给小姑娘献血这件事。围绕着这件事,课文写了两个关键字。是哪两个字呢?请大家再浏览一遍课文,往深里读。
2、这两个字一个是……(死),一个是……(活)。谁(小姑娘)伤势严重,濒临死亡?如果不输血、不抢救就会……死;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谁(阮恒)虽然害怕但却坚决地站出来了?他为了挽救小姑娘的生命,宁愿自己去死,也要献血让小姑娘活,为什么呢?因为“她是我的朋友”。
3、虽然他的担心只是一场虚惊,但他那愿为朋友而牺牲自己的美好心灵却永远放射出夺目的光彩。这就是真诚的友谊,这就是真正的朋友!这更是一种无私的奉献!
4、播放歌曲《朋友》,结束全课。
小学语文下册教案篇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预设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
3、理清故事脉络。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新词
2、感受诸葛亮的勇气和智慧。
教学准备
重温《三国演义》
教学预案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二、新授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二)检查预习
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三)快速浏览全文,整理故事情节
事情的开端、起因是什么?
——兵临城下。“蜂拥而来”说明司马懿兵马很多。(体味“蜂拥”一词好在哪里)
发展:临危之际,诸葛亮开始使用妙计。
高潮是什么?
板书:
(一)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
(二)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
(三)高潮司马懿中计
(四)结局诸葛亮释计
教师: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的内容。
预设目标
1、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准备
了解《三国演义》
教学预案
一、复习导入
二、分析故事情节
(1)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2)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请大家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
(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高潮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4)结局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a.学生讨论
b.小结: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讨论
明确:
1.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2.(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小结: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原因:“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出奇不意
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5)教师对本环节小结: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
(6)谁能说说诸葛亮的“胆”和“识”之间的关系吗?
(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
(六)学生讨论拓展
1、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2)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2、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还能列举出其中的一些吗?
(教师:《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三、知能迁移
今天,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方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四、小结本课
学习了小说的阅读方法。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五、练习
文后练习四。
小学语文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
2、交流从故事中得到的收获。
3、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一、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神话故事吗?大家都知道哪些什么神话故事呢?
生:愚公移山、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的可真多啊!老师今天呢,要带大家学习一篇神奇的神话故事,名字叫做《夸父追日》(写课题)
二、教学过程
(一)检查生字词
孩子们,老师昨天让大家在课下预习了在文中出现的字词,现在呢,老师要来检查一下(出示幻灯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幻灯片里出现的词语,大家自己先熟悉一下。
生:(自己读)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个词语“虞渊”是什么意思呢?
生:太阳落下的地方(教师给予及时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读一遍后可以分男女生读等多种方式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我们在熟悉词语后,一起来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出示要求
用简单的话说说,概括文章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找学生谁说,及时给予评价。
师:孩子们总结的都很全面,但是不够简练,老师给大家出示一份简单的一段话(出示幻灯片)
(三)孩子们,夸父追到太阳了吗?可是他为什么还要追赶太阳呢?
孩子们,我们现在从课文中找一找。(预习课文的同学很容易从第一自然段找出来,在这里向学生普及夸父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导孩子们明白夸父不是为了一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整个部族的利益,为了让大地充满光明。)
(四)精读课文,体会神奇
师:接下来,夸父开始追赶太阳了,夸父追赶太阳的过程处处充满了神奇,我们现在再来读一下课文,边读边画出让你感到神奇的句子。
1、学生一:“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两千里”
师:那这句神奇的地方在哪儿呢?或者它吸引你的地方在哪儿?(引导孩子们出表示神奇的词语)
学生:人一般不会一眨眼就跑两千里
师:孩子,那你能说说哪些词语让你感到神奇吗?
生:像风似的奔跑,一眨眼,两千里
师:那你能带着你的神奇读一下这个句子吗?(学生读)
生:(读) 《夸父追日》公开课教学设计
师:孩子们,你所感受到的,也是陈老师所感受的,孩子们,可以眨一下眼睛,这个时候,夸父已经从北京跑到上海了,再眨一下眼睛,又从上海回到了北京,像风似的,像什么风呢?
生:台风,龙卷风,飓风等
师:孩子们。龙卷风一小时才160里,而夸父一眨眼都两千里呢,大家可以大胆想象一下,能多大胆,就多大胆,要知道,神话最大的特点就是大胆想象,那大家可以想象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2、生:“夸父伏下身子……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师:认为神奇的地方在哪儿,我们应该把那种神奇融入到我们的文字中呢?
注意“霎时间”一词
3、“他还没到大泽,就像一座大山……巨响”,重点体会“巨响”
4、“昨天倒在原野上的夸父……”这是一个重点句,即变化的神奇,让学生体会夸父变成大山,手杖变成桃林的神奇。
5、孩子们,夸父在倒下的时候变成了桃林,孩子们夸父在倒下之前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动作,是什么?(向前一抛)孩子们,夸父为什么会向前一抛呢?想一想(他想把太阳支撑住,他想把太阳打下来,他不甘心等等)及时纠正学生的“想把太阳打下来”一说,因为这种说法与夸父本意正好相反。
孩子们,夸父在倒下的时候,不只是夸父不甘心、遗憾,夸父身上肩负着整个夸父族的重任,所以,他背后成千上万个族人也深深感到遗憾,所以他这一抛,抛出了不甘心,抛出了遗憾,同时也抛出了希望。
三、寄予希望
孩子们,夸父这一抛,抛出了一大片桃林,请问变成桃林是何用意呢?(变成桃林,给追寻光明的人解渴,使他们精神百倍,奋勇前行)
夸父一个人倒下了,但是却有千千万万个像夸父一样的人站起来了,那便是千千万万个追寻光明的人。讲到这里,夸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了呢?(无私奉献。敢于牺牲、勇往直前、锲而不舍等等)
晋朝诗人陶渊明有感于夸父追日的故事,曾经写道: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夸父在感动我们的同时,也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人们把“夸父追日”比作有宏大志向的人。
四、总结
同学们,像夸父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出示幻灯片)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等这些神话故事都出自于《山海经》,这些神话故事反映出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望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决心和顽强不息的精神一直被全人类,全民族向往着,铭记着,继承着,这才是神话传说想要传递给我们的。
五、作业
1、写一写你想对夸父说的话。
2、画一画夸父死后夸父和手杖的变化。
小学语文下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让学生读给老师或同学老师听,恰似给疲劳的学生注入了兴奋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气氛瞬间进入了高潮。与老师或同学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其效果不言而喻。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可谓一举多得,设计绝妙。)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学单元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
3、学生齐读最后一节。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小学语文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理解内容,明白高斯的算法。
3、通过学习本课,懂得要用科学的头脑解决问题,从小养成遇事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高斯的算法,思考他为什么算得这么快。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搜集的有关高斯的资料。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高斯有关,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题,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出声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生字,汇报交流
1、分小组带问题自学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2、请学生逐段读课文,师生正音。
四、学习生字新词
德国惊讶按照鼓励继续努力次序
五、巩固练习
读一读,写一写
六、作业设计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然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聪明的小高斯》,板书课题。
二、指名读文,简述大意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呢?老师指名逐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思考。
三、细读对话,指导朗读
1、文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的几次对话?学生默读课文。
2、品读第一次对话。
(1)通过读第一次对话,你知道了什么?
(2)老师是怎么说的?小高斯又是怎么回答的?
(3)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
3、听到这样的回答,老师有什么反应?
4、找出老师和高斯的第二次对话。
(1)指名读第二次对话。
(2)通过读第二次对话,你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
(4)学生练读。
四、深化拓展
为什么小高斯长大后成了的科学家?
五、作业设计搜集科学家的故事。
几分钟
聪明的小高斯8岁老师连连夸奖
计算准确
小学语文下册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