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的教案不仅是教学的蓝图,更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促进互动与合作,一份完整的教案使教师能在课堂中增加更多的互动反馈环节,以下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孤独之旅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孤独之旅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4、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讲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熟悉小说情节。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歌曲《真心英雄》的歌词中“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一句意蕴丰富。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除文字障碍,给加横线字注音
嬉( )闹觅( )食旧茬( )儿戳( )破撩( )逗凹( )地掺( )杂胆怯( ) 撅() 给( )予
2、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概括出主要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可概括为: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或:本文讲了失学少年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故事,表达了孤独可以使人坚强的主题。)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 我的地盘我来做主
再读课文,查找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结合画面理解他的心路历程,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孤独之旅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3.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4.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部分精彩段落)。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
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
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寻读课文美点,深入赏析。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
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
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
4.用同样的方法赏析有关细节描写的片段。
五、结束语: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
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七、板书设计:
人物 情节 环境 语??
杜小康 开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去放鸭。 鸭群 生动
恐慌 发展: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芦荡 传神
孤独 高潮: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风雨 意味
坚强 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深长
孤独之旅教案篇3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杜小康的话,品味孤独,体会杜小康的成长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和挫折?
二、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提示)可抓住 小说的三要素简要概括,采用“人物+环境+情节”的格式。
三、赏析杜小康的三句话
请找出并画出这篇课文杜小康讲的`话,说说分别位于哪一小节?
(一)齐读第二小节,品味杜小康说的这句话
提 示赏析语言的要点:注意联系上下文,如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说的这句话
注意挖掘说话人的此刻内心的情感与心理
1、 杜 小康为什么去放鸭?“一落千丈”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会一落千丈? “只好”一词表明了什么?
3、 当时杜小康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二)赏析第二句话“我要回家------”
1、这样 一个孩子愿意跟父亲去放鸭吗?那么这句话该怎么读?
2、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出怎样一个杜小康?
3、21节,这一段属于什么描写?烘托了杜小康怎样的心理?此时他面临的最大的敌人是什么?
4、这句话 跟第一句话比少了什么内容?
(三)请学生自主赏析其他两句,用“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一个 的杜小康”在书中进行批注。四人或同桌互相交流。
1、第三句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哪个词突出了他的成长?
2、听老师 朗读第36节环境描写的内容,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杜小康说出了“还是分头去找吧”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若 把“。”改为“?”或“!”行不行?请同学读一读。
(四)第四句“我读出了一个 的杜小康。”
1、若把原句改为“爸!蛋!鸭蛋!鸭下蛋了!”好不好?为什么先喊出的是“蛋”?
2、谁来读一读,评价。
四、是什么促使了杜小康的成长?
五、感悟“感动”
六、作业布置
1、教师补充稍后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草房子》
2、 推荐曹文轩的其他作品《青铜葵花》《野风车》《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黑瓦》《根鸟》
内容包 括:①教学目标;②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分析;③教学对象分析;④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⑤教学过程;⑥教学反思;⑦备查网址。
孤独之旅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体会在孤独中成长的感受
2、了解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标题的深层含义,梳理主人公孤独至长大的心理过程,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九年级语文中小说单元的出现,不啻是给紧张忙碌的初三生活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大家都爱读小说。在第三单元里,我们领略了鲁迅先生沉郁悲凉的故乡之别,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出人意料的精妙构思,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阅读的是一位大家不太熟悉的作家所写的一部大家可能都没读过的长篇小说的节选《孤独之旅》。
同学们事先已经阅读了课文,也查找了资料,有没有同学来介绍一下曹文轩和他的《草房子》?
(有一学生带来了《草房子》,说是她五年级时买的,给大家介绍了课文节选部分前后的情节,并用软盘作了电子板书,与我的介绍基本相同)
?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痛苦,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另一学生打开软盘,有关于曹文轩的介绍,我补充的是他所获得的奖项,以及自己读过的他的文化散文)
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同名电影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四届铜牛奖以及影评人奖,第十四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十月》刊登过他的文化散文《银斧高悬》——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根燃烧尽了的绳子〉——关于毛姆。
他担任过新概念作文的评委。
2、解题
大家查过字典吗?“孤独”是什么意思?——独自一个人面对。你有过孤独的感受吗?它给你带来过什么?
(学生谈自己孤独的感受)
“旅”是旅行的路程,也是旅途中心理发展的过程,那么小说写的是什么样的孤独的旅程呢?
二、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描写杜小康孤独旅程的文字,每人找一个地方,然后按照课文的顺序,分别朗读。
提示: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在朗读的'基础上,分析杜小康的心理变化,有朗读的同学自说,也有其他同学谈说或补充。
下面是根据发言临时出现的电子板书:
杜小康的心理变化: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的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学生梳理遗漏安顿之后一节,引导读书后明确)
这就是杜小康的孤独之旅。
2、提问:在前几个阶段,杜小康为什么感到孤独?
(学生有热烈的交流)意思大致为:
出发时——离开了同学和小伙伴不能上学了;离开了妈妈和村庄(老师问:仅仅是离开妈妈吗?学生答:还有村里的其他人,老师再说:对,从本质上说,人具有社会性,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失去了人文环境,会感到孤独。)
到达芦荡时——大自然的辽阔使人感到渺小(老师问:你们有过这样的感觉吗?插说自己在北戴河看海的感受,显示《我们看海去》中一段文字:
晚霞完全消失,天是湛蓝的,海是湛蓝的,海天一色,苍茫辽阔,我一下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足轻重,莽莽天地间,我们只是一只孤飞的小鸟,一棵独立的小树……
安顿之后——未卜的前途使人恐惧。
(这时,有一学生插问:书上有这样一句话“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为什么这么说?不都是孤独吗?老师问:大家想象,两处的孤独有什么不同??一生先说:时间长短不一样,关在屋里只有几天;问:还有什么不一样?环境不一样,关在家里,他随时可以出去还可以见到小伙伴,芦荡里只有他和父亲两个人)。
3、提问:在这个过程中,他获得了什么?
长大了,坚强了。
提问:杜小康的这段经历,给了同学们什么启发呢?
(学生回答热烈,要勇敢地面对挫折,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苦难是人生的学校,在苦难中成长……)
问:有时你们和父母发生冲突,譬如什么要求没得到同意,往往把自己关进房里,那时做什么?或者生气时,有同学找你说话,你会怎么做?(插话:别烦我,让我安静一下),安静地做什么?安静之后呢?(同学回答:思考,然后冷静)
对,孤独并非自闭,绝望,消极,消沉,颓废,没落,孤独对人生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孤独中人们可以思考,体悟,因而有新的发现;孤独可以使人的目光头脑变得冷静;
罗曼.罗兰说:“在连绵不断的行动和感情的激流里,你们应该为自己保留一间单房,离开人群,单独幽居,以便认清自己的力量的弱点,深入思考,然后像安泰那样,重新接触大地。”(这段话显示在屏幕上)
在成长的过程中要战胜自然带来的困难,还要战胜自我。
三、请同学们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标题增加一些语句,说说标题的含义。
杜小康在漫长的放鸭旅程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的孤独,长大了,坚强了。
四、阅读中,大家一定会被小说生动的景物描写所吸引,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是什么?
因为阅读了课文所附《谈谈小说》,大家比较明确: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
请大家读出你喜爱的景物描写,谈谈它的作用。
找出的语句不少,主要有:
鸭群:“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他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自己与这支唯一的使他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写得非常准确细致,前面鸭群戏水的快乐反衬人物心情的沉重,后面鸭群的恐惧衬托出人物的恐慌;
芦荡:无边无际,给人极大的心理压力,让人感到害怕恐慌;
风雨:暴风雨的凶猛,反衬了杜小康的勇敢坚强,他在暴风雨中成长起来了。
提问:除了景物描写,作者还写什么来衬托杜小康?
写父亲,离开村庄时,父亲不理睬杜小康的请求,一个劲地向前滑,因为对前途,父亲也感到茫然和恐慌,生怕自己改了主意。一个饱经沧桑的成年人都如此,何况小小少年?
五、小结:小说描写了一个少年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希望同学们能够勇敢的战胜成长中的一切艰难困苦,谱写出一首健康的成长之歌。
孤独之旅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
1、首先我们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孤独之旅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概括出课文的故事内容;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3.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并能内化成自己的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
1.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重头再来》,直到上课。)
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人的一生也许有很多事都可以重来,但生命历程是不能重来的,所以当我们遇到挫折一定要勇敢的去战胜。
(出示文中插图)
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处在浩浩芦荡中的孤独少年,假如你就是这个少年,你会用什么方法克服孤独的心理呢?
那文中的他是如何战胜孤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小木筏去拜访这个同龄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本文主人公是谁?讲述了关于主人公的什么故事?
2.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标题好比一篇文章的眼睛,一般读者能透过它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内容等。)
(三)课文研读:走走孤独之旅,聆听孤独的心声。
1.作者给本文取题叫“孤独之旅”,那么这旅途只的是什么旅途呢?(牧鸭之旅)
理情节:离家牧鸭—路途中—到达目的地—牧鸭生活—鸭子下
2.在这个牧鸭途中,杜小康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四人小组合作,跳读文中描写杜小康的语段,找出体现他心理活动的语句,并说说句子体现的是怎样的心理。)(分析时朗读相关语句:个别学生念、老师泛读、学生一起朗读。)
3.小结:从分析中,我们看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原来幼稚、软弱,后来坚强、勇敢、有责任心。)
他的孤独之旅,其实也是他的成长之旅。
(四)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
这个孤单的少年,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呢(他身边的环境是怎样的)?
1.请找出环境描写(芦苇荡、鸭群、暴风雨)的句子,轻轻朗读,说说它的作用。
示例:句子(第21节)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赏析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地写出了芦荡的幽深繁茂(原句景色),反衬出小船的孤小,突出了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的真切(环境描写的作用)。
总作用:渲染孤独的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衬托杜小康的心理,造就他坚强的性格。
2.猜一猜:下面这段文字体现的是怎样的心情?
小时候,我常常一个人呆在河边。那时的天总是很蓝,蓝蓝的水面上总是倒映着大雁北飞的影子;绿莹莹的草地上缀满白白红红的小花,白色的小蝴蝶在花丛中上下翻飞,蜻蜓落在远处的芦苇上,惊落一串露珠;看着生命都在快乐地忙碌着,我的心便也充盈着 ,鼓着腮帮子吹起苇叶做的哨子,“嘀嘀”的声音便会在河面上传出很远,吓得聒噪的麻雀们也能安静好一阵子。(快乐)
3.练一练:可以用怎样的环境来表现你的心情:高兴、悲伤、兴奋、苦恼、孤独……
请选择一种心情,自己设置情境(比如考试得了满分;妈妈去外地了,家中只有我一个人;朋友要去远方求学了;爸爸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物品……)说一说或写一写。
示例:我怀里揣着满分的试卷,走在回家的路上,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树叶在晚风吹拂下轻轻交谈着,似乎他们也在祝贺我、鼓励我。夕阳影在山巅也似乎想多看我一眼…… (高兴)
(五)小结全文并拓展。
这个孩子在芦苇荡中成长起来了,他由幼稚、软弱的少年长成了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同学们你们从这个同龄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呢?这个故事给了你这样的人生启示呢?
(六)以赠言结束本堂课,配歌曲《壮志在我胸》(成龙)。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马里欧特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怀特曼
(七)作业。
1.请你搜集8条对你的人生有启示的名人名言。
2.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芦苇荡、暴风雨、鸭群的句子进行赏析(各两句)。
示例:句子(第21节)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赏析 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地写出了芦荡的幽深繁茂(原句景色),反衬出小船的孤小,突出了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的真切(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后反思
在了解小说三要素的基础上,把小说的学习推进到欣赏评价阶段,这其中蕴涵了有益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及思维能力的训练,相信学生能满怀兴味而来,满载收获而归。
孤独之旅教案篇7
一、主题和题目含义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语文教案-孤独之旅。
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二、结构内容
这篇小说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写杜小康放鸭的原因。)
第二部分(从“小木船赶着鸭子”至“直到明年春天”)写杜小康及其父亲在芦苇荡放鸭的过程。
第三部分(从“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至结尾)写杜小康在放鸭时所遭受的磨难,尤其是寻找失散的鸭子给自己带来的磨难和自己的成长体验——长大了,坚强了。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三、文中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一部分第9小节,第11~12小节,第20小节,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3~24小节,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二部分第9小节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20小节,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孤独之旅》。
四、细腻的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一部分第10小节,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0小节,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二部分第2~4小节,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11、16~19小节,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20小节,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孤独之旅教案7篇相关文章:
★ 大班舞蹈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