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草教案精选5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反馈环节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从而进行针对性指导,教案的评价标准应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反思,以便全面提升,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古诗草教案精选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古诗草教案精选5篇

古诗草教案篇1

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而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一首。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牧童》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环节: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相信通过这一段导语,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大大的激发起来,他们肯定会迫不及待想知道神仙写的诗会是什么样的,这时候我们要投其所好,赶紧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三次朗读,达到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通过以上的三读,学生对这首古诗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自己的这种理解到底准不准确,这时候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很自然的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这个环节可以分四步进行: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两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故事的特点,突出事情的趣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正确地背诵下来。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下面由学生自学《舟过安仁》。)

六、课外拓展

1、课外读读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比如:

?所见》、《村晚》、《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古诗草教案篇2

一、导入

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生回答:李白。

2、师:真棒!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

生答《赠汪伦》。

教师叫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1、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板书:李白送孟浩然

三、初读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生读古诗。

3、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学生读。)

4、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5、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6、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进行以下教学活动:

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1)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学生质疑。)

(2)指名讲诗意。(2-3名学生讲。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3)齐读这两行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

7、学习三、四行诗。(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8、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1-2名学生讲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师:大家学得真好!请默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送别时看到的景色?

提示:第一、二行。

2、师:读得真细致。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烟花三月。

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

学生口头描绘。

3、师:我们来看看几幅图片:

师:这就是“烟花三月”,你们看“烟花三月”的扬州美不美呀?

生回答:美!

4、师:是呀,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这是多快乐的事情啊!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提名学生回答。

师:你们看,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5、师:下面我们再来品品后两行诗,这两行诗明着是写景,其实更写出了诗人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提示:“尽”的是帆船和孟浩然的身影。不“尽”的是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友情。

(3)师:是啊。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

生:没有。

师:他在干什么?

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

师:李白看见了什么?

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4)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大家来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后汇报。

(5)师: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五、背诵古诗

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

女生齐读。

2、师: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来读一读。

男生齐读。

3、这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吧!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5、齐背这首诗。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

板书: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

2、提名学生说一说这首《江下行》的意思。教师指导并相机板书:

板书:

目光送

李白情深意长孟浩然

心相随

七、作业

1、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

2、小练笔

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写下来。

八、总结

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

古诗草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喜欢欣赏儿童诗,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2、丰富词汇:叶子、飞、吹、飘。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小树叶、《大风和树叶》、《叶子飞》磁带和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教室四周撒好了各种各样的秋叶)放《大风和树叶》音乐,幼儿随老师扮秋叶飞进教室。

2、凉凉的秋风吹过来,许多小树叶离开了大树妈妈,有些小树叶飘落到我们教室了,我们一起去拾小树叶吧。请小朋友和你的好朋友说说你拾到的小树叶是什么样子?

3、谁来说说你拾到的小树叶是什么样子?

4、老师用诗歌里的语言进行小结。

5、小树叶累了,我们让它飘落到小椅子下休息会儿吧。

二、引导幼儿欣赏诗歌《叶子飞》。

1、有首好听的.儿歌说的就是叶子,我们一起来听听。儿歌的名字叫《叶子飞》

2、老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幼儿完整欣赏一遍。

3、提问:儿歌的名字叫什么?儿歌里说了什么?

4、放录音《叶子飞》,幼儿完整欣赏一遍

5、提问:诗歌里的叶子是什么样的?它们飘落的时候像什么?引导幼儿学习词汇:叶子、飞、吹、飘(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进行表演)

三、学习朗读诗歌《叶子飞》

1、幼儿跟念儿歌——集体念儿歌——分男女念。

2、老师扮演大树和风,幼儿扮演小树叶,边表演边进行朗读。

四、创编儿歌

除了诗歌里提到的小树叶的形状,你还能说出哪些形状的叶子,它们像什么?我们来把它编到儿歌里去。

五、我们一起去外面看看还有什么样的叶子,也把它编进儿歌里去好吗?放《大风和树叶》的音乐,幼儿学小树叶飞出教室。

古诗草教案篇4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不同于高年级,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层次地读,再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品味。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1、初步感知,读一读

揭示课题后,我出示画面,放配乐朗读录音,为学生创设情境,并结合录音朗读,指出读好古诗首要的是字音要读准,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接着我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法把课文读正确。学生或自己拼读,或同桌互读互查读音,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再逐个拼读过关等形式进行自读尝试。随后我组织学生试读古诗并进行评议,在评议中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在学生的评议中我借机出示本课生字,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

2、感悟诗境,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看画面,我示范朗读,从而吸引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渐渐进入诗的意境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个人的感悟作出相应的`动作。如读到“远看”学生把手放在额前,仿佛眺望远处,“近看”则低头下看,“花还在”做花开的样子,“水无声”学生则自摆双手或与同桌对摆单手。这样学生在看图、听读、伴读、表演中不知不觉悟出诗境而且也能因熟读而成诵。

3、拓展延伸,演一演

学生会背诵之后,我又指图说“谁来当个小诗人,边表演边给这幅画面配上诗?”学生的情绪高涨,都想当小诗人体会做诗人的乐趣。于是我让学生各自作准备,进一步激发读、诵乐趣。最后学生们纷纷走上讲台,又是演又是背,演的尽情尽兴,背得韵味十足。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学得有兴趣有收获,我这个指导者自然也乐不可支。

古诗草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尝试背诵古诗,了解农民劳作的艰辛。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萌发对农民伯伯的尊重之情。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提前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水稻种植、种植过程等。

2、物质准备:ppt图片、米饭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米饭的图片,引入活动,讨论: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你指导我们吃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吗?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朗诵故事,理解诗歌意境。

1、引导幼儿倾听诗歌朗读《悯农》,欣赏理解古诗。

2、讨论理解古诗的含义。

3、学习词语"辛苦",并用"辛苦"说一句话。

4、引导幼儿学习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味美。

三、尝试背诵,加深理解。

在幼儿对古诗内容及含义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看图,尝试背诵。

四、交流讨论,了解农民种田劳作的艰辛。

1、提问:你见过农民伯伯种地吗?他们是如何种田的?请你学一学。农民伯伯劳作这么辛苦,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讨论表达对农民的敬意,懂得爱惜粮食,不浪费粮食。

2、小结:《悯农》这首诗歌描写出农民劳作的艰辛,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一粒粒米粉,不要浪费。

古诗草教案精选5篇相关文章:

一年级语文古诗教案6篇

二年级上古诗教案8篇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7篇

中班古诗《蜂》教案6篇

幼儿园古诗课教案8篇

古诗两首草的教案8篇

牧童古诗的作文5篇

古诗教学总结5篇

羊不吃天堂草读后感5篇

幸福草的读后感400字5篇

古诗草教案精选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2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