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事迹材料的时候要注意事实必须真实、可靠,我们在写事迹的时候可以使用鲜明的事例,下面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国测一大队的先进事迹7篇,感谢您的参阅。
国测一大队的先进事迹篇1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诗中的“江城五月”,在测量队员的眼中又是另一番景象。
2005年4月底至5月初,国测一大队五中队在武汉从事gps测量任务。谁都难以相信,测量队员们独自守在武汉城郊的山顶荒冢里,一干就是七天八夜。他们为了确保观测数据准确,在山顶上风餐露宿、栉风沐雨,连续作战,保证了gps连续观测的顺利开展,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队员杨华独自守在有2000多座坟墓的山顶上,夜深人静,令人毛骨悚然。白天守公墓的老夫妇好心地奉劝他晚上不要上山住帐篷了,杨华乐呵呵地感谢老人家的好意,老夫妇被他执着的精神感动了,拿出白酒让杨华压惊壮胆,杨华婉言谢绝。
李家祥睡在帐篷中,一条蛇爬到他脊背上,蜿蜒而行,令他头发倒竖,浑身颤抖,他强忍恐惧一把抓住蛇尾,将蛇扔出去,继续守点测量。
张泉喜所守的点位也有几座坟墓,胆大的他就将帐篷搭在坟旁,到了夜里,忽明忽暗、飘忽不定的点点磷火在他四周出现,让这位孔武有力的汉子也吓出了一身冷汗。
张朝晖的帐篷搭在一片油菜地里,坚守点位的第二天,突然看到帐篷旁的油菜花“哗啦啦”地摇摆不定,好像有小动物在底下穿行,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一条一米多长、鸭蛋粗细的花蛇和一条小蛇已游到近前,张朝晖吓得不知所措,在地里劳作的一位农村妇女闻讯赶来,她眼疾脚快,踏住蛇头,握住蛇尾,使劲一抖,大蛇立刻脊椎错位,丧失了攻击能力,她又如法抓住了另一条蛇,整个过程只用了短短的几十秒钟,张朝晖被农妇敏捷的身手所折服,感谢农妇前来为自己解围。
陈真独自在山顶上,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他无处可躲,帐篷里又热又不透风,如同在桑拿房中一样,他只好坐在1.2米高的观测墩位下,借一点点墩子的阴影遮阳,随着太阳的移动变化自己的位置,熬过这白天。
刘建淋了五场大雨,帐篷里四处积水,被褥全都浸得湿透,但他将仪器用塑料布保护得严严实实,自己几个夜晚只好待在汽车里将就过夜。由于睡眠严重不足,眼睛里布满血丝,面容憔悴。他一等天晴就在帐篷上晾晒被褥,继续坚持工作。
前来支援五中队工作的王军营在守点位时,正好遇到旁边的半山上半夜出殡埋人,搅得他无法休息。第二个夜晚,一阵闪电将立在墓碑上的猫头鹰的影子投影放大到他的帐篷上,使他误以为是一个人站立在外面,吓得他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他拿电筒向飘着纸幡的坟头照去,惊飞一群野鸡,令王军营冷汗直流,直到后来说起那晚的遭遇,他还心有余悸。
一个多星期,有的队员多天无水洗漱,有的队员被晒得脱了皮,有的队员被蚊虫叮咬得体无完肤……大家都毫无怨言、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团结合作,确保了高质量完成任务。
国测一大队的先进事迹篇2
随着珠峰高程测量进入登顶测量阶段。35名向顶峰进军的测量队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今天下午,记者从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获悉,6日出发的35名测量登山队员中,有8名队员来自驻地在西安的国测一大队。他们将在珠峰的“窗口期”,择机向峰顶发起冲击。如果成功,这将是我国专业测绘人员首次登顶珠峰测高。
据了解,5月6日下午,30多名队员从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出发,开启珠峰高程登顶测量。队员们力争抓住近日的好天气窗口,择日登顶测量。此次测量登山队由专业登山运动员和国测一大队的测绘人员构成。他们携带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接收机、重力仪、雪深雷达、气象测量仪器和觇标到达顶峰进行测量作业。
另据了解,测量登山队从今年1月初起在北京开始集训。4月5日,测量登山队抵达珠峰大本营,进行高海拔适应性拉练,最高曾抵达海拔7400米高度;期间,他们接受了体能、技术、登山理论等方面的系统训练。在珠峰大本营期间,他们还对顶峰测量仪器的使用进行了训练。
据国测一大队业务科副科长郑文科介绍, 35名登山测量队员中有8名来自国测一大队。他们大多的年龄在25岁到30岁之间,均经过长期的登山体能以及测绘技能的训练。他们将在窗口期向顶峰发起冲击,最终能否有人登顶成功,还取决于自身身体状况、气候条件等多个因素。如果他们8人中,有1人实现成功登顶,将首次实现我国专业测绘人员登顶珠峰观测。
珠峰高程测量的核心是精确测定珠峰高度,这也是一项代表国家测绘科技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测绘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珠峰高程测量经历了从传统大地测量技术到综合现代大地测量技术的转变。每次珠峰测量,都体现了我国测绘技术的不断进步,彰显了我国测绘技术的最高水平。
我国测绘工作者已对珠峰进行过6次大规模的测绘和科考工作,并先后于 1975 年和 2005 年两次成功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1975 年珠峰高程测量,我国首次将测量觇标矗立于珠峰之巅,并精确测得珠峰海拔高程为 8848.13 米。2005 年珠峰高程复测,采用了传统大地测量与卫星测量结合的技术方法,并首次在珠峰峰顶测量中利用冰雪雷达探测仪测量冰雪厚度,经过严密计算,获得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
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测量珠峰,以及对珠峰高程的多次测量,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求知探索精神,已成为人类了解和认识地球的一个重要标志。
国测一大队的先进事迹篇3
29名队员集中返程 成功获取大量珍贵数据
由于雪山环境复杂,本次2020珠峰高程登顶测量一波三折,突发险情不断。测量队队员们战高寒、克缺氧、斗风雪,成功获取到了峰顶gnss、重力、气象、冰雪深度以及交会测量等大量珍贵数据。
本次测绘工作前后共有120名技术人员在珠峰区域开展连续运行基准站建设、水准、重力等测量工作,成功实现了国产仪器全面担当重任、重力测量踏上世界之巅、峰顶北斗数据获取等多个首次,实现传统与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应用,展示出我国测绘科技的最高水平,完成了各项任务。
此次共有29名队员集中返程,另有部分队员将在完成相关收尾工作后返回,还有部分队员主动请缨,从西藏出发直接奔赴其它国家重点测绘项目测区开展工作。
预计2-3个月左右计算出珠峰高程初步结果
据了解,下一步,外业测量数据将移交至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陕西省第四测绘工程院),自然资源部陕西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也将同步开展质量检验工作。
数据处理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从去年开始持续进行技术研究和攻关,完成了相关计算模型建立、软件编程测试、数据比对分析、计算测试及验证等工作。
此次数据处理工作中,测绘科技工作者将采用大量自主研发的数据处理软件,基于陕西地理空间大数据中心云计算能力开展计算,确保珠峰高程数据处理工作的高效、精准和可靠。
目前,中心各工作组已全员到位、准备就绪,在数据到位后将立即展开工作,预计通过两到三个月左右时间计算出珠峰高程初步结果。
爬冰卧雪 返回西安的三组队员各有特点
据省测绘局工作人员介绍,外围测量组许多队员从去年就开始徒步在珠峰区域开展测量工作,在高原坚守了很长时间,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交会组在六个气候和环境严酷的交会点独自坚守,本次珠峰高程测量受天气影响“一波三折”,队员共发起了三次向顶峰的冲击。截至最后一次冲顶,队员们在交会点坚守了10天,驻点帐篷下面的冰雪已经被队员们温暖化了。高山补给困难,队员们食物吃完了、喝的都雪水,是真正的爬冰卧雪。
国测一大队的先进事迹篇4
西安城南,大雁塔北,测绘路旁,驻扎着中国经济建设的一支野战军队伍。自1954年成立以来,这支队伍的几代人满怀理想和激情,投身祖国的测绘事业,测天量地,只步为尺,用青春和生命默默丈量着祖国的壮美河山。
他们成立于国家百业待兴之时,在国防和经济建设急需测绘依据的时候披挂出征。从珠峰之巅到东海之滨,从炎热的南海到酷寒的北疆,年轻的队员们在风云莫测的土地上负重攀登、艰苦跋涉,一次又一次填补了祖国大地的测绘空白。
他们总是出现在国家的高峰险滩,冒着高寒缺氧的危险,用生命将测量觇标矗立于珠峰之巅;深入昆仑山脚下的无人区,填补了西部地区地形图的空白;穿越茫茫南湖戈壁和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辗转东海之滨、在南海暗礁,完成海岛礁测绘……
建队64年来,他们先后六测珠峰、两下南极、36次进驻内蒙古荒原、46次深入西藏无人区,48次踏入新疆腹地,足迹遍布全国除台湾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徒步行程近60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500多圈,测出了近半个中国的大地测量控制成果。
他们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大地控制网、高程网、重力网建设与维护,开展了国家基本地形图测绘、海岛礁测绘、应急救灾与灾后重建测绘,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高精度的测绘产品。
他们是国家测绘事业的一支尖兵铁旅,也是长途往返的候鸟,一年出去10个月,回来待两个月,绿叶发时出征,树叶黄时归来。
他们是一支能打硬仗、打胜仗的英雄团队,也是天涯思亲的游子,也惦记着故乡的云故乡的风,还有故乡泥土吹来的芬芳。
他们是自然资源部下属国测一大队。
国测一大队的先进事迹篇5
等待嘉宾前来录制节目的过程中,接到通知,国测一大队作业组长、党小组组长聂晶,因远在外地进行测绘工作,任务紧急赶不回来,将临时委派应急测绘中心技术负责人张德成作为年轻队员的代表前来。
队员张德成是个很阳光开朗的年轻人,刚刚结婚不久。从山东科技大学毕业后来到西安,他进入单位的第一份任务就是远派西部地区几个月。被问及到西部地区进行测绘工作的相关事情,他不曾提过任何的辛苦与不适,倒是带着“80后”特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饶有兴趣地讲了一个故事:
他们在西部地区进行测绘时经常晚上要住帐篷,有一天早晨醒来,刚打开帐篷门,看到帐篷外一位骆驼君好奇而探究地盯着他们看。于是,赶紧钻回帐篷,大家从里面把帐篷移走了。
讲完故事,似乎又想到当时的情景,他自己先笑开了。对他来说,日常的出差奔波,似乎是家常便饭,没什么好说的了。
像老队员郁期青说的,国测一大队在技术设备和安全管理方面做得越来越好,近20年已经极少发生队员牺牲殉职的情况。但是,高山戈壁、沙漠荒原没有变,“一年出去10个月,回来待两个月”的常态作业也没有变。看着和导演交流话题时,流着泪却语句坚定支持爱人测绘事业的两位队员妻子,突然禁不住心头一酸……
国测一大队的先进事迹篇6
9月16日,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简称国测一大队)队长、党委副书记李国鹏,副总工程师刘站科应邀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了“爱国报国、勇攀高峰”——2020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报告。报告会由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研究生工作部、科学技术处、校科协共同主办。该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尧出席了报告会,国测一大队纪委书记尚小琦、办公室主任张琛与会,主办单位、学工处、校团委等部门领导,遥测院全体教师、教职工党员、本硕博新生和学校研究生代表共460多人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遥测院院长金双根主持。
王尧首先代表学校对国测一大队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他们从珠峰高程测量战场凯旋、紧张进行数据处理的百忙之时,能走进南信大。他说,在南信大建校60周年之际,莘莘学子扬帆起航之时,邀请英雄集体国测一大队来到校作报告,意义重大。国测一大队爱国报国、勇攀高峰的光荣事迹,生动诠释了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科学家精神”。王尧副书记说,珠峰高程测量是一项彰显我国测绘技术水平的国家工程,是一次科学精神、“中国精度”的攀登,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的生动写照,值得师生不断学习和弘扬,激励我们坚守爱国情怀,坚定奋斗意志,为报效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和力量。
在一段感人至深、记录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顶实况视频之后,李国鹏队长开始了他的报告。李队长首先简要介绍了国测一大队的情况,大队成立以来,七测珠峰、两下南极、39次进驻内蒙古荒原、51次踏入新疆沙漠腹地、52次深入西藏无人区,徒步行程60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500多圈,测出了近半个中国的大地测量控制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精准详实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并在国际测绘地理信息舞台上,展示出了中国力量。他描述了三代测绘人,在面对严寒、饥渴、匪患等生死关头,为了国家利益做出的不悔抉择,重点讲述了“七测珠峰”的感人往事。在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过程中,为了得到精确数据,有队员在峰顶高寒中摘下手套操作仪器;有队员在峰顶无氧停留1个半小时完成任务;有多名队员在7千米高寒高海拔环境中坚守九晚十天;为保障国产重力仪器准确工作,仪器住在帐篷中心,队员守护在湿冷的帐篷外围;临时党支部在两次受阻,登顶机会窗口逐渐缩小下的无畏选择与奋勇攀登。珠峰测高是一个系统工程,气象观测、后勤保障、仪器仪表设备等每一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丝丝细节、一个个画面,无不贯穿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热爱祖国、团结奉献、勇于牺牲、奋发图强等革命精神的鲜亮底色。国测一大队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乃至抗疫精神一样,成为党在不同时期的精神境界、精神风貌、精神力量的总写照,汇聚成为国奉献、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总篇章。
刘站科副总工围绕珠峰测高的技术方法为中心,介绍了珠峰高程测量的历史历程、技术方法以及他的感想与思考。他说,在珠峰测高的历史历程中,我国早在18世纪初就进行了测量。围绕着珠峰高程,历史上就有许多科学争论和国家角力。因此,犹如家长关心自己孩子身高一样,不断进行高技术水平的测高意义重大。精确的高程数据依赖于gnss卫星测量、雪深雷达测量、重力测量、卫星遥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等多种传统和现代测量技术,不但彰显我国测绘技术的最高水平,也为相关学科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工程。他还介绍了此次测高已取得的全面使用北斗导航系统、峰顶测绘仪器全部国产化、首次获得高精度峰顶重力数据、首次获取峰顶高精度气象观测数据等技术成就。
报告过程中,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报告后,师生与两位专家进行了精彩的问答互动。
国测一大队的先进事迹篇7
20__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日前再次向珠峰发起挑战。5月17日,登山队抵达海拔6500米的营地。今天(5月18日),登山队在营地公布12名攻顶队员名单,其中2人来自国测一大队。
5月16日,登山队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当天抵达5800米的“过渡营地”。5月17日上午,登山队继续进发,沿途经过东绒布冰川,徒步5个小时约9公里,到达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前进营地”位于东绒布冰川旁的一片斜坡上,是珠峰雪线前、也就是冰雪路面之前的最后一个营地。由于处在群山环抱之中,空气流通不畅,这里也被称为“魔鬼营地”。
20__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国测一大队队员刘亮:“我们来看下周围的环境,6500营地有点特殊,这边是北坳冰壁,两边都是超过7000米的山峰,只有我们进来的方向有一个口子,所以它是一个狭长的谷地。这种环境就造成了它比其他营地气压可能更低,空气可能更稀薄,所以很容易引起人的高原反应,有时候还挺严重的,所以它也被称为‘魔鬼营地’。”
今天,登山队在6500米营地召开攻顶动员会,成立攻顶组、支援组和接应组。攻顶组共有12名队员,计划在5月22日攻顶。其中,来自国测一大队的陈刚、王伟以及西藏登山队的桑登次旺3人,此前均没有在海拔8000米山峰的攀登经验,3名队员从海拔7028米的营地出发后,一旦出现状况,立刻由支援组队员替补上阵。
记者了解到,从珠峰大本营出发大约需要一周的时间到达峰顶,期间经过5800米、6500米、7028米、7790米和8300米共5个营地,队员将根据天气状况从6500米营地继续向更高海拔前进。
国测一大队的先进事迹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