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在撰写事迹材料的过程中需要强调内容完整,一份杰出的事迹材料能够发挥宣传典型,评选先进用用意,下面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核科学家先进事迹最新5篇,感谢您的参阅。
核科学家先进事迹篇1
穿着随意、说话随心、做事率性、洒脱率真、活泼快乐的颜宁,很难让人把她与“清华大学教授”、“国际青年科学家”这些字眼联系到一起。
2007年10月,不满30岁的她被聘为清华大学的教授、博导。2012年1月,她从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的760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28位霍华德·休斯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得主之一。
走上科学之路
走上科学之路,对颜宁来说多少有点阴差阳错:上高中时文理兼好的她更喜欢文科,文理分班时她选了文科。但她的班主任关仪老师认为,成绩全年级第一的学生当然要学“数理化”,就把她拉到理科。
在清华,她度过了最为丰富多彩的4年:担任过生物系学生会主席,组织过许多课外活动,学国标舞、打乒乓球、学游泳……同时还要保持课业的优秀,忙得不亦乐乎。
决定颜宁未来人生道路的,是从2000年8月起,她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7年留学生涯开始的。
“普林斯顿真是太美了!”颜宁说,“那里保留了大片的森林,还有一条运河。秋日的黄昏凭窗望去,周围是红色、金色、紫色的树,夕阳下的湖面波光闪闪,成群的`野鸭在暮色中飞翔……”
除了自然之美,颜宁更领略了科学之美。“给我们上课的大都是成就卓著的科学家,他们能把每个科学发现讲得像历史故事一样引人入胜,会让你觉得:哇!原来生物科学这么好玩!”
让颜宁难以忘怀的,还有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对教授夫妇,他们都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丈夫还是1995年的诺贝尔奖得主。
“我是个夜猫子,很多时候晚上11点了,还能看见他们夫妇在各自的实验室里观察显微镜下的果蝇,那种淡定从容、简单执著让人感动。我觉得自己将来就是要这个样子,很简单地做自己喜欢的研究。”颜宁说。
在3个实验室轮转一年之后,颜宁到施一公的实验室做博士论文,先是从事抗肿瘤方面的研究;2005年继续做博士后,转而从事膜蛋白研究。“一公常常说:‘不要整天想着柴米油盐,只要你现在努力做到最好,未来的路就会越走越宽,根本不用为找工作发愁。’实验上遇到苦恼,和他谈过之后,我就会觉得自己好像很行,肯定能成功。最后还真的没有失败。”颜宁说。
在施一公的指导下,颜宁做得顺风顺水。2004年12月,她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得2005年度《科学》杂志和通用电气医疗评选的北美地区“青年科学家奖”;2006年10月,她带着师弟师妹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做出了实验室的第一个膜蛋白结构。
探寻膜蛋白的生理奥秘
2007年10月,受清华大学医学院创办者赵南明教授之邀,结束博士后研究的颜宁回到母校,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带领几名本科生和低年级博士生,向膜蛋白这个充满挑战的前沿领域进发。
“刚开始建实验室的时候,我都快疯掉了。”颜宁笑着说。那时候真是“白手起家”:安装实验台、订购仪器试剂、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其曲折之多、进展之慢,让急性子的她抓狂。她说:“大约有半年的时间我都异常焦虑,后来一切步入正轨后,就顺畅多了,感觉在国内做实验跟国外没什么区别。”
自2007年至今,颜宁的实验室或独立或合作,在《自然》《科学》《细胞》3大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解析了5个新型的膜蛋白结构,初步揭示了它们的功能机理,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其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令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2009年,她与施一公实验室合作,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阐述了甲酸盐转运蛋白的三维结构,发现了类似水通道的膜蛋白存在形式。
同年,她在《自然》子刊上发表了关于植物激素脱落酸受体pyl蛋白的结构和生物学机制的论文。这一发现与同年欧美、日本的同行研究成果一起,入选《科学》杂志评选的“2009年科学十大进展”。
2010年和2011年,颜宁领导的科研小组在《自然》发表两篇论文,分别揭示岩藻糖和尿嘧啶两种营养物质的转运蛋白的晶体结构,为质子共转运蛋白的结构和机理研究做出了重要突破。
2012年1月,颜宁与施一公、美国普渡大学朱健康教授合作,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揭示了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蛋白(tale)特异识别dna的分子机理。
“这一发现让人非常激动!”颜宁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之前我们一直在做非常基础层面的研究,距离实际应用比较远,但这次的发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0年8月,清华大学聘请国际同行对其生物医学研究方向进行评估,年轻教授颜宁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无论以哪个标准衡量,她已位居世界最优秀的年轻结构生物学家之列。未来5年到10年,她将是杰出青年女性科学家的榜样。”
颜宁说,每天除了回家吃饭、睡觉,她差不多有14个小时“宅”在实验室里,到了紧张的攻坚阶段,干脆不分昼夜连轴转,“宅”在实验室里不出来。
“别人老问我苦不苦,其实只要是你着迷的事情,怎么会觉得苦?”她说,“所谓苦,就是不得已做你不想做的事。别人可能会觉得做实验、写论文很枯燥,但我自己乐在其中。就像有些人打游戏上瘾似的,着迷嘛。”
在颜宁看来,做科研跟艺术创作一样,是很美妙、很激动人心的事:“当你把细胞里那些只有几到几十纳米大小的蛋白质分子解析出其原子分辨率的结构、在电脑上放大几亿倍之后,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些美丽的构造如何行使复杂的功能时,你总忍不住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很多时候,它的精妙设计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你是世界上第一个揭示出这些大自然奥秘的人,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
让颜宁着迷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做科研时的简单、轻松、自由,她说:“做科研会让人身心都很轻松,喜怒哀乐都变得特别简单。在实验室里我很轻松,不用去想任何其他的东西。我会感觉到,这个世界就是我的,没有其他任何限制,就看人的思维有多广阔,能走到哪个地方。总之,是一种挺美好的感觉。”
至于未来的奋斗目标,她的答案是:“现在我正带领实验室成员,研究与人类健康有更密切关系的哺乳动物膜蛋白。虽然做真核膜蛋白,技术上的难度更大,很有挑战性,但是对于疾病研究、制药等有更直接的帮助……这几年我基本上是与国际同行赛跑。什么时候我能自己开辟一个新领域,不跟人‘撞车’了,就说明我真的是独树一帜、遥遥领先了。”
核科学家先进事迹篇2
如今每个办公室都至少有一个订书机。它提供了把许多页纸装订在一起来加以保存的理想手段。但最早的订书机却根本不是一种办公室里的用品。它是为印刷工业而开发的。
装订图书的传统方法是按照“贴码”将书页缝合起来。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序,对熟练的装订工人来说是简单的,但由一部机器来做却很能很困难。因此想提高工作速度的装订工人,尤其当生产那些通常要求快的小册子和杂志时,都试图寻找到用小段弯铁丝来进行装订的办法。
1869年,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托马斯·布里格斯发明了一个能担当此任的机器。他创办一家制造和销售这种机器的“波士顿铁丝装订机公司”。他的机器将铁丝轧断并使它弯成u形,然后用它来钉穿书页,最后再弯一下将书恰当地固定好。
布里格斯最初的订书机是相当复杂的,因为它有那么多道操作步骤。因此,他在1894年采用了一种制造工序,该工序首先将铁线轧断并弄弯,做成一串u形订书钉。这些钉子可以装进一个简单得多的机器里,该机器可以把这些钉子嵌入纸而中去。这个机器就是如今办公室和家里订书机的原型。
早期的u形钉包在纸里,或者单个地装进订书机里。订书机的使用在20世纪20年代日益普及,当时u形钉粘合成一长条后投放市场。
核科学家先进事迹篇3
莱特兄弟(wright brothers)是美国著名的发明家,哥哥是威尔伯·莱特(wilbur wright,1867年4月16日—1912年5月12日),弟弟是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1871年8月19日—1948年1月30日)。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首次试飞了完全受控、依靠自身动力、机身比空气重、持续滞空不落地的飞机,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
飞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有人将它与电视和电脑并列为20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三大发明。莱特兄弟首创了让飞机能受控飞行的飞行控制系统,从而为飞机的实用化奠定了基础,此项技术至今仍被应用在所有的飞机上。莱特兄弟的伟大发明改变了人类的交通、经济、生产和日常生活,同时也改变了军事史。
飞机(aeroplane,airplane)是指具有一具或多具发动机的动力装置产生前进的推力或拉力,由机身的固定机翼产生升力,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重于空气的航空器。 飞机是最常见的一种固定翼航空器。按照其使用的发动机类型又可被分为喷气飞机和螺旋桨飞机。
飞机是20世纪初最重大的发明之一,公认由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他们在1903年12月17日进行的飞行作为“第一次重于空气的航空器进行的受控的持续动力飞行”被国际航空联合会(fai)所认可,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
自从飞机发明以后,飞机日益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它深刻的改变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开启了人们征服蓝天历史。
飞机到底是谁发明的?这个问题难不倒大家。在众人眼里,对于飞机到底是谁发明的的回答肯定是莱特兄弟。然而,飞机真的是莱特兄弟发明的吗?关于科学的内幕,关于飞机到底是谁发明的的内幕?我们应该保持着客观的心态去对待。
20世纪初,滑翔机和动力机械已经成熟,许多飞行家开始将动力机械装到滑翔机上,研究动力飞行,因此针对谁发明了飞机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飞机到底是谁发明的这个问题要追溯到1882年,俄国的莫查伊斯基制造过一架机翼像平板似的蒸汽飞机。1886年到1890年,法国阿代尔先后造过4架蒸汽飞机。1893年,英国马克西姆也造过一架大型蒸汽飞机。1896年,美国兰利则造过蒸汽飞机模型。但是,这些飞机都因动力不佳或其他原因而未能飞行成功。尽管俄国、法国和英国声称它们造过最早的飞机,争论着飞机到底是谁发明的这个问题,但并未被公认。
业界称真正的飞机发明者是美国的莱特兄弟。这哥俩从小对飞行十分感兴趣,他们研究过鸟的飞行,曾用绳子拉着滑翔机,像放风筝那样试飞过。他们自己造出了内燃发动机和螺旋桨,并且将自己制造的带螺旋桨和发动机的飞机模型,放到自制的“风洞”中去模拟飞行。为了试飞飞机,他们还亲自写信给气象局,寻找理想的试飞场地。
1903年9月,他们将自己制造的“飞行者1号”飞机拉到东海岸的基蒂·霍克海滩,进行了充分的试飞准备。12月17日,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弟弟奥维尔·莱特和哥哥威尔伯·莱特分别驾驶着“飞行者1号”飞机,成功地飞行了四次,总共飞了97秒钟,飞了441米远。虽然只有短短时间和距离,但这却是人类第一次真正地乘动力飞机飞行。当最后一次飞行结束时,威尔伯·莱特曾激动地说过一句话:“飞行时代终于来临了。”是的,这的确是一次划时代的飞行。
飞机到底是谁发明的问题中,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飞机的发明权,还是一段插曲。1901年,美国政府曾出资5万美元,叫兰利研究飞机。1903年,莱特兄弟成功飞行的前70天,兰利研制的“航空站号”飞机也试飞过,可惜失败了。莱特兄弟成功后,美国另一位飞行家寇蒂斯曾对“航空站号”进行改装,并重新试飞成功。于是,他宣称,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不是莱特,而是兰利。由于兰利是当时美国地位显赫的斯密逊研究院院长,所以当时的斯密逊研究院竟滥用职权,宣布“航空站号”飞机是最早成功的飞机。直到1942年,新任斯密逊研究院院长才纠正了过去的错误声明,为莱特兄弟平了反。同时决定,将莱特的“飞行者1号”陈列在美国博物馆的最佳位置。
当然,对于飞机到底是谁发明的这个问题,像任何一项发明都是在前人积累的经验基础上诞生的一样,飞机的发明也不是凭空出现的。莱特兄弟成功的原因在于总结了飞行前辈的经验。
核科学家先进事迹篇4
谁说90后、00后都是长不大的孩子?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这些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是有担当的一代,是“奔涌的后浪”。90后、00后在抗疫中的优秀表现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全国两会期间也引发代表委员们热议,称赞这些年轻人有情怀、有担当。
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
被抗疫的年轻人所感动,90后是可托付的一代
“在武汉疫情期间,我觉得90后年轻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可圈可点。”5月24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讲述了自己在武汉抗疫期间的所见所闻。他说,90后是让人放心的一代,可托付的一代。
今年1月27日,72岁的张伯礼临危受命奔赴武汉,在武汉抗疫82天。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疫情期间,一名滞留武汉的大学生志愿者让他至今难忘。
△疫情期间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的90后医务工作者
“她过年没有回家,疫情发生后成了一名志愿者,帮急需药品的小区居民买药。有人需要药时,她记在自己本本上。有的药不好买,需要跑十几家药店,还要买最便宜的,送给居民时,她会很用心地写一张纸条告诉药怎么吃。”张伯礼说,除了这名大学生,还有奋战在方舱医院的年轻医务工作者都让他难以忘怀。
在医院一线,这批年轻医务工作者每天都坚持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张伯礼说,“在困难时刻、特别危险的地方,他们抢着往前冲,我觉得他们是让人放心的一代,可托付的一代,非常好,被他们的精神感动。”
核科学家先进事迹篇5
张伯礼院士凯旋:“我只是普通中医,干了该干的事儿”
“无胆英雄”张伯礼坚守江城81天终得凯旋。昨天16:46,从湖北武汉发出的g294次高铁稳稳停靠在天津站站台上,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一行走出列车,这位在江城疫情防控一线奔波81天的“无胆英雄”踏上家乡的土地。
昨天,张伯礼院士顺利抵达天津站,受到人们热烈欢迎
站台上,人们拉起“欢迎战疫英雄载誉凯旋”横幅。天津骑警开道,沿街鸣笛迎接,以最高礼遇欢迎英雄归来。现场响起“校长,您辛苦了”的呼喊声。“不辛苦!”张伯礼院士挥手向大家致意。“大疫当前,医生就是战士,就得往前冲,让我们感动的是武汉市的老百姓,同时全国志愿者支援武汉,他们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在武汉发生了太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大疫当前的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医,作为医务人员我干了自己该干的事儿,说了自己该说的话,就是平常人干的平常事。”张伯礼说。“校长,大家很关心您的身体。”记者问。“我身体都恢复了,谢谢大家关心!”
接着,车一路飞驰到位于东丽区的休整隔离点。在这里休整的天津支援湖北医疗队员纷纷围上来,往昔工作的“战友”在家乡见面更是分外亲切。“非常感谢家乡人对我的鼓励和支持,要说英雄,大家都是英雄!”张伯礼说。在这里,张伯礼还见到了分开81天的家人,他分别与老伴儿、孙子紧紧拥抱,温馨场面让人动容。
张伯礼院士的爱人和孙子来到东丽区隔离休整点迎接张院士
核科学家先进事迹最新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