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银先进事迹7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一份有效的事迹材料能够起到宣传典型,引导良好风气用用意,咱们在准备事迹材料的时候务必要注意格式正确,以下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石光银先进事迹7篇,供大家参考。

石光银先进事迹7篇

石光银先进事迹篇1

他紧跟党走,对党忠诚;

他治沙造林,创造了治理毛乌素的奇迹;

他创新模式,带领沙区群众脱贫致富;

他是林业战线上一面耀眼的旗帜!

治沙英雄石光银荣获“七一勋章”的消息让人振奋。这位坚守在毛乌素沙漠南部治沙一线的英雄,创造了治沙奇迹,使这里的人们告别了风沙和贫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大道,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石光银出生在毛乌素沙漠边,浩瀚的毛乌素沙漠给周边乡亲带来了贫困和苦难。因风沙入侵,童年时代的石光银随父母搬了9次家。在他的小伙伴被沙尘暴卷走后,石光银下定决心,要治住沙子,与沙漠战斗到底。

造林治沙的榜样就在身边。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堆子梁小滩子村的李守林因造林治沙成功,20世纪60年代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石光银以李守林为榜样,暗暗给自己鼓劲。

石光银的能力逐渐得到党组织和群众的认可,担任了同心干大队党支部书记兼大队长。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植树治沙。当时班子不同意、群众有意见,石光银反复做工作。他的赤诚之心打动了群众,开始带领群众大规模造林治沙。3年造林1.4万亩,创造了当时定边县海子梁乡唯一一块沙漠绿洲。

20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理荒沙荒山。国家扶持政策让石光银吃下了“定心丸”,他与海子梁乡政府签订了合同,承包治理该乡农场的3000亩荒沙,成为当时榆林地区承包治沙第一人。

为了治沙,石光银辞去海子梁乡农场场长职务,举家从北搬到南,搬到了荒沙面积最大的四大壕村。这一举动成为海子梁乡的爆炸性新闻,全乡议论纷纷。家人的担心、亲朋好友的劝阻,都没有动摇石光银治沙的决心,他说:“我们祖祖辈辈受风沙害,咱住这地方要想过上好日子,就要治住沙,我是共产党员,我决心已定。”石光银的治沙决心也感动了乡亲,“我们没有说服你,你反倒把我们说服了,为了过上好日子,是死是活,我们都和你绑在一块干。”就这样,石光银带领7户人家联合治沙。

荒沙地栽树,仅种苗款就要10万元,7户人家拿出全部积蓄,总共才750元。为筹措资金,石光银咬咬牙,顾不上妻女的哀求,把家里赖以生存的84只羊、1头骡子赶走卖了。其他被说动一同治沙的乡亲们也纷纷变卖家畜,石光银又向亲友、信用社借贷,才凑够了买种苗的钱。

这年春秋两季,石光银带领7户人家男女老少,在3000亩荒沙地上全部栽上旱柳、沙柳、杨树。这年雨水好,树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治沙首战告捷。

石光银先进事迹篇2

在石健阳的心目中,爷爷是一位可亲可爱,值得敬重的长辈,更是自己一辈子都要去学习和追赶的榜样。

石光银曾经教导石健阳:“人一辈子不一定要干多大的事情,但是一定要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且不能一个人好,要让其他周边群众都好起来。”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就是石光银为自己选定的有意义的事。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过巨大的磨难和伤痛。2008年3月12日清晨,石老唯一的儿子石占军遭遇车祸,不幸逝世。此前一段时间,石占军一直忙着考察优质树苗和节水灌溉管道,在“植树节”这个特殊的日子,他在凌晨急着驱车赶回定边县布置工作,却发生了意外。经历了丧子之痛的石光银,并没有停下脚步。

在石光银的影响下,孙子石健阳在大学时期选择了林业技术专业,毕业后也加入到治沙造林队伍中,成为“第三代”治沙人。而爷爷对石健阳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职业选择上。

时至今日,石健阳都对石光银的质朴印象极深。他告诉南都记者:“爷爷经历过苦日子,直到今天,他不会浪费一点粮食。吃饭时候,掉在桌子上的一两粒米饭,他都要捡起来吃掉,这不是装出来的朴素。”

石健阳发现,虽然石光银没读过书,认识的字不多,但他一直记得入党时候的宣誓词。而且,他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誓言。“爷爷一直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是我在他身上看到的一个优秀共产党人的品质。”

为了追随爷爷和爸爸的步伐,石健阳在大学时期就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在他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

石健阳从小就记得,爷爷有一枚特别珍视的徽章,每当有重要活动,都会小心翼翼地别在胸前。长大后他认出,那枚徽章,是中国共产党党徽。

石光银先进事迹篇3

治沙几年后,石光银就意识到,治沙和致富是统一的。

从1997年开始,石光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劝说定边白于山区最贫困的50户272人逐渐迁出大山,成立十里沙行政新村。他在已承包治理好的沙地上无偿给每户划拨3亩宅基地,带领他们打水井、盖房子、架电线、发展养殖业,逐渐走出了贫困。

经过几年的摸索,石光银及其团队探索出“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发展模式,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他先后办起秀美林场、百头肉牛示范牧场、三千吨安全饲料加工厂、林业技术培训中心、月牙湖旅游景点等10多项经济实体。

“治贫先治愚。”这是石光银多年治沙和扶贫的另一个经验。他的公司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荒沙小学、光银希望小学,解决了十里沙村及周边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

2015年,石光银成为十里沙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十里沙村先后完成了自来水入户、村级生产道路建设及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宽带网络户户通实现全覆盖,村民的生活日益改善。

自2019年起,石光银又支持当地村民新建了322座移动大棚,并流转200亩土地,在全村发展枸杞、蜜桃种植产业。

在今年两会上,他除了关注生态环境外,也关心乡村振兴。“治沙、治土、治碱都是为了治穷。”石光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在石健阳的记忆中,他的爷爷特别喜欢坐在陕北的土炕上和群众唠嗑,询问乡亲们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在他当党支部书记的时候,他觉得服务群众就是他应该做的事。”石健阳说。

石光银先进事迹篇4

“与石光银的那次见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站在沙丘上,指点江山的样子,叫我震撼!那才是一个男人应当做的事业呀!

记得回到西安后,我对省文联的老主席李若冰说,在石光银面前,在石光银和他的农民兄弟造出来的那片绿洲面前,我突然意识到了文学的无意义。那块绿洲,那些树,那些草,是明明白白在那里摆着的,是奇迹,是对人类的实实在在的贡献,可是,我的创作,到底对社会有多少补益呢?我真怀疑!”

这是作家高建群18年前在石光银的“绿洲乌托邦”多轮巡视后记录下的一段文字,石光银在他笔下像一个酋长,又仿佛像一个永远都在梦中的唐吉诃德。

18年过去了,那个正值壮年的酋长,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他带领群众战天斗地营造的那片20多万亩的沙漠绿洲,如今变成了雄伟的绿色长城,横亘在毛乌素沙地南缘,定格在陕西的绿色版图上。

这个有着48年党龄,倔强又刚强的陕北汉子,凭借着一双手和一双脚,凭借着一腔热血,凭借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不仅为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新模式,成为直接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标杆。

石光银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体现了一个基层党员最朴素的本色与追求。时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党中央决定将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授予他。而他,受之无愧。

刚刚过去的6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石光银成为陕西唯一获此殊荣者。

石光银生于1952年,1973年7月入党。定边县定边街道十里沙村党总支原书记、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定边县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当地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民谚,这样恶劣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给童年的石光银留下了许多痛苦的回忆。

石光银说的最多的就是因为风沙的侵害,他曾跟随父母搬了9次家。而最让他刻骨铭心的一件事,是他8岁那年,与邻家一5岁的男孩放牧时突遇沙尘暴,风沙推打着他们迷了路,竟将他刮出30多里地,从陕西刮到了内蒙。3天后,家人才在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一个叫巴特的人家找到了石光银,而5岁的邻家男孩却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被荒沙掩埋,从此不知所踪。

石光银曾说,一场风沙,能把房子掩埋大半,能把新入地的种子吹得颗粒无存,能把茁壮的秧苗吹得秆断叶无。就算是一般的年景,地里的庄稼也得种个三四茬才行。而他小时候吃不饱肚子是常有的事,像树皮、玉米芯子、糠、沙柳籽,这些他都吃过。

在频繁的自然灾害造就的贫穷中,石光银艰难长大,他越来越明白:不治沙就将永远陷在贫困的漩涡里。此后,他每年参加村里组织的植树造林活动,并当上了林场场长。

1984年,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理荒沙荒山政策出台后,石光银心情振奋,直接辞掉林场场长不干,决定自己承包3000亩荒沙种树治沙,因而成为当时榆林承包治沙第一人。

在缺资金,少技术,又没有治沙经验可寻的艰苦条件下,石光银不屈不挠,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让25万多亩荒沙止步生绿,进而发展壮大为一个集造林治沙、种植养殖、观光旅游、科技示范、农、工、牧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型绿色庄园,创造了一个人与自然灾害从相克到相生的传奇。

从2002年起,石光银先后获得了“全国治沙英雄”、“全国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其中“全国治沙英雄”是新中国第一个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事部和国家林业局联合授予的荣誉称号。他曾两次被邀请出席联合国防治荒漠化会议并介绍治沙经验,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的“世界杰出林农奖”和“世界优秀林农奖”,为国家赢得了荣誉。石光银十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他的英雄事迹、他的奋斗精神、他的治沙经验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一直学习的榜样。

石光银先进事迹篇5

榆林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20世纪80年代榆林一期、二期治沙奖励政策,让许多有雄心的农民跃跃欲试,纷纷与村委会签订了承包沙地合同,榆林大漠涌现出很多治沙传奇人物。石光银、牛玉琴属于其中的佼佼者。在石光银等治沙名人的带动下,在榆林人民从不言弃的坚持下,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沙区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实现了“由黄变绿”的根本性转变,率先在全国实现由“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沙退人进、局部良性循环”转变。

千年沙漠,终变绿洲。

年近七旬的石光银极力践行,他主导在已经固定的沙丘上栽植云杉、樟子松、侧柏、臭柏等常绿树种,把曾经的沙丘变成蜿蜒青山。忙碌了大半生的石光银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从不懈怠地奋战在造林治沙战线上。他引种驯化,带领当地群众在狼窝沙的阔叶林中见缝插针,补种了5000余亩常绿树种。特别是樟子松,长势相当好。谁也没想到,沙漠里能种活松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英雄就是创造奇迹的人。在治沙英雄石光银的带动下,许多人跟着他在沙漠中造林治沙,一片一片的乔灌草、针阔林、水路田在沙漠中推进,毛乌素的流沙被固定,逐渐土质化,逐步出现百草萌发、鹰击长空的自然美景。凭借多年的努力,这里已被打造成一条50多公里长、10多公里宽的绿色屏障,针叶树种与落叶树种,还有花棒等大灌木,密密麻麻地生长在曾经飞沙走石的毛乌素南部,长成一幅四季变换的风景画。

正是在石光银等一代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下,浩瀚的毛乌素沙漠逐渐变成草长“鹰”飞的美丽家园。

英雄为民,无私奉献。老黄牛石光银不但带领贫困户培育苗木、植树种草,而且把大额款捐给贫困户,支持贫困户抚育果园,栽培中草药,发展养殖业,发展移动大温棚种植,脱贫致富奔小康。据不完全统计,石光银近年来帮扶了300多户,让1000多人脱贫,走上小康的致富路。

天空变得瓦蓝,空气变得清新,毛乌素沙地边的村庄里青砖磊磊,树木密布,海子清亮。这里每一株参天的大树,每一声小小的鸟鸣,每一朵鲜花的盛开,都是石光银造林治沙事迹的见证者。

石光银先进事迹篇6

石光银,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40多年,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

石光银,男,汉族,1952年2月生,1973年7月入党,陕西定边人,陕西省定边县定边街道十里沙村党总支原书记、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石光银出生在定边县毛乌素沙漠南缘的一个小村庄。“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炕烂草棚,四季冒黄风,糠菜填肚皮,十户九家穷。”因为风沙肆虐,十几年间,石光银的父亲带着全家老小总共搬了9次家,从那时起,石光银便立下了治沙的志向。

1968年,石光银当选定边县海子梁公社圪塔套村小队长后,带领群众苦战3年,在不毛之地种活了树林。1984年,石光银成立了一家治沙公司,承包治理3000多亩荒沙。认准的事,砸锅卖铁也要干。为筹措树苗款,石光银把家里养的几十只羊和一头骡子赶到集市上卖。他带领乡亲们三战海子梁荒沙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狼窝沙”。经过多年努力,付出的心血终于得到回报,5.8万亩沙地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后续承包的25万亩荒沙、碱滩也得到了有效治理。石光银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创造“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联合1000多户农户,先后办起了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千亩辣椒种植基地、百头肉牛示范牧场、3000吨安全饲料加工厂等经济实体,帮助沙区群众脱贫致富。

石光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等称号。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

石光银先进事迹篇7

石光银,生于1952年,定边县海则梁乡农民。从小饱受风沙危害的他靠着顽强的信念、超常的毅力,累计承包治理荒沙13.6万亩、盐碱滩5.5万亩,在毛乌素沙地的南缘,营造了长百余里、宽12里的绿洲,为阻挡黄沙南侵、改善生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72年,20岁的他担任同心干大队队长,带领本队群众栽植杨树和沙柳,用3年时间治理荒沙1万多亩,建起了全乡第一片沙漠绿洲。1984年春,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沙政策出台后,他举家从海子梁最北面的圪塔套村搬到了荒沙面积最大的四大壕村,第一个站出来和乡政府签订了承包治理3000亩荒沙的合同,成为榆林市个人承包荒沙造林的第一人。他组织7户农民,筹措10余万元,当年春、秋两季,男女老少齐上阵,将3000亩荒沙地全部栽上旱柳、沙柳、榆树,成活率达到87%。为了防止牲畜践踏,他又跑到银川购回铁刺丝,全部围挡起来。石光银的成功,带动了群众,大家纷纷要求承包治理荒沙,当年海则梁乡就有187户村民承包了6万多亩荒沙治理任务。

1985年春天,石光银在全省林业局长会议上介绍了自己的治沙经验,林业厅领导对他联户承包治沙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赞扬,使他备受鼓舞。他没有满足成绩,回到乡里便和国营长茂滩林场签订了承包5.8万余亩荒沙治理的合同。这片大沙漠东西长20多公里,有狼窝沙、黑套沙、榆树套等几十个大沙梁,是国有林场许多年都治不好的、难啃的“硬骨头”。为了扩大治沙力量,他联合周围6个村127户农民首创了股份制治沙公司,开创了群众自主大规模治沙新模式。他的公司,集体和农户都有经济责任和目标,户户有股,股股有利,多投多得。群众心理踏实了,治沙造林的劲头更大了。

石光银带领大家苦干实干,到1990年,5.8万亩荒沙全部得到治理。1999年,市、县林业局联合评估组对这块长45里、宽十几里的人工林进行了1个多月的测算,治理区的植被覆盖度达92.5%,当时林木总价值达3000多万元。风小了,沙固住了,四大壕村变富了,1996年被定边县命名为“小康村”,2000年人均产粮2000斤,人均收入1850元。1997年,他又相继承包了国营长城林场的荒沙5万亩、定边县盐化厂荒沙1.5万亩、草滩墩农场的荒沙829亩,1998年又签订了承包治理5.5万亩盐碱滩的合同……

近年来,他依托治沙公司大搞沙区综合利用开发,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闯出一条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路子。先后办起了新兴林牧场、奶牛养殖场、饲料加工厂、绿色野菜食品厂、纯净水厂、育苗基地等实体。所造林木和固定资产总价值达8000多万元,年纯收入100万元,年产粮食46万斤。

治沙带动了脱贫致富,石光银在治沙过程中,不忘扶贫帮困,造福百姓。他用自己的推土机无偿给群众推沙丘、平水地3000多亩,他自己出钱买来打井机具,无偿给群众打多管井164眼。他给群众担保贷款百万元,让群众搞基本建设。垫资百万块砖,让群众盖新房,他搞生态移民,新建了十里沙行政村。他自筹资金120万元,建了两所学校。他垫资500万元,修通了定海公路。他出资30万元,拉土压沙,给十里沙群众改良土壤……。在老石的关照帮扶下,有300多户,上千人走出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石光银的事迹,受到了沙区人民的热切称颂,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表彰。他先后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常委、省九次、十次党代会代表;市党代会代表、市委候补委员;被定边县委、县政府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多次授予“劳动模范”、“治沙模范”、“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国家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绿化标兵”、“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 “国家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生产者”、“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农村优秀人才”、“全国治沙英雄”等荣誉称号;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世界杰出林农奖”,他还被邀请出席联合国防治荒漠化会议并介绍治沙经验,为我国的治沙事业赢得了赞誉。曾10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石光银先进事迹7篇相关文章:

学习张子全先进事迹7篇

先进事迹心范文7篇

好少年先进事迹观后感7篇

袁有民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7篇

王才东同志先进事迹通用7篇

张桂梅最新先进事迹7篇

社区女民警的先进事迹7篇

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7篇

90后老师先进事迹7篇

卫生院防控工作先进事迹7篇

石光银先进事迹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452